语言概念和自我意识在时间上的变化和持续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语言的概念总是相对成立,又不断变化的。以某人“A”为例。我探讨一下与A对应的实相是怎样的。这个探讨有两个角度,首先我们看看他人的角度,人们认可的A到底为什么是那个人。再看看个体A自己是如何定义自我的。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在不断的变化中概念的作用和它的缺陷;还有自我意识对时间的依赖。
每个事物都是稳定渐变的系统,每个“我”在不断地渐变。同时,人类的“我”最重要的是他的意识的稳定性。 这个A的自我对他人和对“A”自我来说是不一致的。在我的探讨里,A要经受非人的折磨,向他道歉。
1、对于他人来说,重要的是概念的相续和功能的保持。
如果某人A失掉一个胳膊,这个是他的一个重大的变化。他当然不同于以前的他了。他虽然与以前的他有别,但我们还是认为他和以前的他是同一个人。
即使他手掉 ,脚也掉,人们还是认为他与之前的是相续的那个个体,相续,而不是相同。
因为任何东西,包括“我”都是 动态持续 的系统。人们对它的认知才是决定它“是什么”的关键。 只要个体的记忆和习性等意识成分、社会属性保持不变,人们就会倾向于认为他是同一个人。
对他人来说,确认一个个体的关键是他的社会属性方面的意识,比如他的记忆、习性、对亲朋好友的关系和态度。当一个人失掉手/脚,最后什么都没有只剩下脑袋,他到底是不是原来的他?这个答案是不确定的。如果第一个观察者是了解A逐渐变成只剩下一个脑袋的过程,而且这个头还有面部表情,还有表达能力和记忆。那么第一个观察者很多时候会认为那是A。而如果第二个观察者是突然看到那么一个头,即使他原来认识A,他也需要更多时间去接受这个是A,或者不接受。因为这两个观察者,对A这个概念的相续性有不同的认识。前者的观察和认识是持续的,后者是中断的。因此,观察者对事物变化的相续性的认知,决定了观察者是否认为概念仍然指向原来的事物变化后的实相。也就是说,概念是否依然成立取决于观察者对事物的认知是否持续。
《列子》杨布打狗的故事也可以从这方面解释。白狗突变黑狗,杨布就认为它不是原来的那只狗。因为杨布对这个狗的认知是中断的,白狗和黑狗之间没有相续性。而后来它了解到白狗沾上了泥土,白狗之所以变黑狗的过程在杨布头脑中被相续起来了。然后杨布才认为这个狗就是他养的那只。
回到A.如果A样子没变,但突然记忆全部换成了另一个人,性格也变了。他的亲朋好友还会认为他是A吗?起码有很多人会否认那是A,所以人们会讲,他好像变了一个人。当然,外观上的相续又使得人们去相信那应该还是A,只是灵魂出窍或者邪灵附体。因为人们需要去给一个解释,以接续概念指向的那个事物的变化,使概念依然适用。在这里,外观的相续和功能的中断造成了概念认知的矛盾。反过来说,如果A被火烧的一点都认不出来,但是内心没变。那虽然也有认知矛盾,但那比外在不变而内在改变更容易让人接受概念的持续。
如果A,比如说为了逃避仇家,改换容貌,又装疯卖傻。那么他人对A在外貌和社会功能上的认知都中断了。社会就不会认为那个是A。除非他们找到可以和A接续的原因,比如有一个连续观察者看到了一切过程。
从上面几个对A不断折磨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出:我们会赋予每个他者A一个概念,为了确认这个概念的指向是A,我们需要确认他的功能是不变的,对他的认知在时间上是相续的。这两个条件不满足就会造成概念A与实相的分离或部分分离。导致概念变得很不可靠。
A经历了被肢解后,A的脑袋装到了机械身体上。然后,A的思维逐渐变化,甚至记忆也模糊了,最终变成了机器人,称为B。他还是原来的他吗。如果有一个持续的观察者,比如我们,我们会说从A到B是渐变的,不存在中断。并且A和B没有同时存在。所以这种从A到B的变化,让我们认为,即使B不是A了,但两者也是紧密相关的。
所以,什么时候是他,什么时候不是他,这个概念是会模糊的。概念都是对事物一种方便的称呼和大致的框定,是在我们认为的相对静止的情景中才有用的,一旦事物的变化剧烈,比如刚才对A做的种种酷刑,概念就变得无力了。我们知道,事物本身都是不断变化的,稳定或不稳定,渐变或突变。所以,语言只能取事物的大概,而不是全部。放下语言,我们只能说,它是这么在变动。 语言是恒定的/静止的,事物是变动的无常的。这就是我们的认知和实相之间的分别。
当然,我们可以把语言分得更细。比如刚才我们只用他(A、B两相)去描述这个变化,我们可以用A0、A1、A2B1、A2B2、B更细的分阶段描述。这样就又将变化阶段化,静止下来。然而真实的变化还要细微,语言如再去分解就会超出人的理解能力,过于复杂了。因此,语言和事实只是类似,语言和事实不是同一的。想理解真实,必须注意语言背后的事实,尽量接近事实,不能执着于语言、名称、概念。
当事物变化后,原来的名称还是不是指向它要取决于人的认知。如果它被认识到与之前的状态是稳定相续的,且功能不变,则一般被认为概念继续适用的。
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总结,由于人的观察和认知决定了人对事实的描述,因此,是人的认知在建构事实。人无法确知全部事实,只能把与经验相符的认为是事实。比如,A被一个外星生物盗取记忆后谋杀,然后变成A的样子(好像是最新美国片THE THING)。这个A既有A的记忆/社会属性,又有A的外貌。不晓得事实的人肯定会认为它就是A.。因为他们的观察会确定这样的事实。这就是人和世界主客观相分离后,即有我/他之界后的主要问题:我们只有靠自己观察来累积经验,无法确定真实,只能建构一个符合我们经验的真实。同时,又用更加不完美的语言——静止的名称和概念去描述这个建构起来的事实。
2、A 的自我对“我”的认识。
意识在时间中是相续的,因为每一个刹那都在记忆中。所以,每个我都能意识到我的存在。存在感其实就是在时间里流淌的意识。
如果A的脑袋坏了,只能记住一分钟。那么,对他自己来说,每一分钟就是一个新的他。但是对于照顾这个类似植物人的家人来说,他一直是A,因为家人无法代他体验这种每一分钟的突变。对于家人,他在时间里是相续的,A一直那样疯疯傻傻。所以,这个时候,他自己的“我”和别人认为的他,变得不一致。因为两者对相续性的看法不同。
同理,如果A的记忆与意识突然掉进另一个C的身体。C会大叫,我是A。这时,别人会觉得C还是C,只不过疯了;C自己却认为自己是A。
这说明,他人对某个个体的认识来自于相续性和功能恒定;而自我意识对自我的确认(嗯,我是A),来自于自我意识的持续存在。即使A在车祸中失去了一部分记忆,他的自我意识依然延续,他依然认为自己是自己。(如果记忆全部失去呢?也许按照我的推理,自我意识在头脑中依然延续。其实不是,因为自我意识并不是事物,而是很多结构和物质基础上的一种运动方式。这个暂不论。)
如果把A的记忆从这个一分钟再减到极其微小的一刹那,我们可以说这个人没有意识了。因为他没有一点时间上的持续性,完全在混沌中。 因此,我可以说,自我意识能确定自我的存在是依赖于时间的。它需要对上一刹那的记忆来接续自我存在感。也就是说,时间中的记忆的累积,是自我意识存在的必要条件。
也正因自我意识在时间上的延续,它会觉得自我是不变的,它有本能的对静止的需求。因此,它的认识和语言都是相对静止的。虽然认识/记忆/语言其实也在变化,但变化远慢于事物本身的变化。
也是因为自我意识对延续和静止的本能需要,自我意识对恒常/永恒/永生有一种本能的渴望。这正是灵修理论、宗教等神圣见知背后的驱动力。
总结:1、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是否赋予那个客观事物某个固定名称,决定于认识的延续性和那个事物功能的恒定。
2、人对自我的认知,来自于自我意识在时间里不断延续并有记忆。
3、主客观的二元分离使得绝对真实无法获得。人基于观察和认知而建构的事实。
4、时间,是自我意识的关键。自我意识其实是一种运动,在时间里的运动。这个未具体阐述。
人认识到的“我”,也是每个我在时间上的相续。也就是我在1楼说的稳定渐变。
5、语言的概念只能框定和大概指向事物,只要语言的社会功能成立,人们就不会去追究这种不确切。
每个事物都是稳定渐变的系统,每个“我”在不断地渐变。同时,人类的“我”最重要的是他的意识的稳定性。 这个A的自我对他人和对“A”自我来说是不一致的。在我的探讨里,A要经受非人的折磨,向他道歉。
1、对于他人来说,重要的是概念的相续和功能的保持。
如果某人A失掉一个胳膊,这个是他的一个重大的变化。他当然不同于以前的他了。他虽然与以前的他有别,但我们还是认为他和以前的他是同一个人。
即使他手掉 ,脚也掉,人们还是认为他与之前的是相续的那个个体,相续,而不是相同。
因为任何东西,包括“我”都是 动态持续 的系统。人们对它的认知才是决定它“是什么”的关键。 只要个体的记忆和习性等意识成分、社会属性保持不变,人们就会倾向于认为他是同一个人。
对他人来说,确认一个个体的关键是他的社会属性方面的意识,比如他的记忆、习性、对亲朋好友的关系和态度。当一个人失掉手/脚,最后什么都没有只剩下脑袋,他到底是不是原来的他?这个答案是不确定的。如果第一个观察者是了解A逐渐变成只剩下一个脑袋的过程,而且这个头还有面部表情,还有表达能力和记忆。那么第一个观察者很多时候会认为那是A。而如果第二个观察者是突然看到那么一个头,即使他原来认识A,他也需要更多时间去接受这个是A,或者不接受。因为这两个观察者,对A这个概念的相续性有不同的认识。前者的观察和认识是持续的,后者是中断的。因此,观察者对事物变化的相续性的认知,决定了观察者是否认为概念仍然指向原来的事物变化后的实相。也就是说,概念是否依然成立取决于观察者对事物的认知是否持续。
《列子》杨布打狗的故事也可以从这方面解释。白狗突变黑狗,杨布就认为它不是原来的那只狗。因为杨布对这个狗的认知是中断的,白狗和黑狗之间没有相续性。而后来它了解到白狗沾上了泥土,白狗之所以变黑狗的过程在杨布头脑中被相续起来了。然后杨布才认为这个狗就是他养的那只。
回到A.如果A样子没变,但突然记忆全部换成了另一个人,性格也变了。他的亲朋好友还会认为他是A吗?起码有很多人会否认那是A,所以人们会讲,他好像变了一个人。当然,外观上的相续又使得人们去相信那应该还是A,只是灵魂出窍或者邪灵附体。因为人们需要去给一个解释,以接续概念指向的那个事物的变化,使概念依然适用。在这里,外观的相续和功能的中断造成了概念认知的矛盾。反过来说,如果A被火烧的一点都认不出来,但是内心没变。那虽然也有认知矛盾,但那比外在不变而内在改变更容易让人接受概念的持续。
如果A,比如说为了逃避仇家,改换容貌,又装疯卖傻。那么他人对A在外貌和社会功能上的认知都中断了。社会就不会认为那个是A。除非他们找到可以和A接续的原因,比如有一个连续观察者看到了一切过程。
从上面几个对A不断折磨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出:我们会赋予每个他者A一个概念,为了确认这个概念的指向是A,我们需要确认他的功能是不变的,对他的认知在时间上是相续的。这两个条件不满足就会造成概念A与实相的分离或部分分离。导致概念变得很不可靠。
A经历了被肢解后,A的脑袋装到了机械身体上。然后,A的思维逐渐变化,甚至记忆也模糊了,最终变成了机器人,称为B。他还是原来的他吗。如果有一个持续的观察者,比如我们,我们会说从A到B是渐变的,不存在中断。并且A和B没有同时存在。所以这种从A到B的变化,让我们认为,即使B不是A了,但两者也是紧密相关的。
所以,什么时候是他,什么时候不是他,这个概念是会模糊的。概念都是对事物一种方便的称呼和大致的框定,是在我们认为的相对静止的情景中才有用的,一旦事物的变化剧烈,比如刚才对A做的种种酷刑,概念就变得无力了。我们知道,事物本身都是不断变化的,稳定或不稳定,渐变或突变。所以,语言只能取事物的大概,而不是全部。放下语言,我们只能说,它是这么在变动。 语言是恒定的/静止的,事物是变动的无常的。这就是我们的认知和实相之间的分别。
当然,我们可以把语言分得更细。比如刚才我们只用他(A、B两相)去描述这个变化,我们可以用A0、A1、A2B1、A2B2、B更细的分阶段描述。这样就又将变化阶段化,静止下来。然而真实的变化还要细微,语言如再去分解就会超出人的理解能力,过于复杂了。因此,语言和事实只是类似,语言和事实不是同一的。想理解真实,必须注意语言背后的事实,尽量接近事实,不能执着于语言、名称、概念。
当事物变化后,原来的名称还是不是指向它要取决于人的认知。如果它被认识到与之前的状态是稳定相续的,且功能不变,则一般被认为概念继续适用的。
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总结,由于人的观察和认知决定了人对事实的描述,因此,是人的认知在建构事实。人无法确知全部事实,只能把与经验相符的认为是事实。比如,A被一个外星生物盗取记忆后谋杀,然后变成A的样子(好像是最新美国片THE THING)。这个A既有A的记忆/社会属性,又有A的外貌。不晓得事实的人肯定会认为它就是A.。因为他们的观察会确定这样的事实。这就是人和世界主客观相分离后,即有我/他之界后的主要问题:我们只有靠自己观察来累积经验,无法确定真实,只能建构一个符合我们经验的真实。同时,又用更加不完美的语言——静止的名称和概念去描述这个建构起来的事实。
2、A 的自我对“我”的认识。
意识在时间中是相续的,因为每一个刹那都在记忆中。所以,每个我都能意识到我的存在。存在感其实就是在时间里流淌的意识。
如果A的脑袋坏了,只能记住一分钟。那么,对他自己来说,每一分钟就是一个新的他。但是对于照顾这个类似植物人的家人来说,他一直是A,因为家人无法代他体验这种每一分钟的突变。对于家人,他在时间里是相续的,A一直那样疯疯傻傻。所以,这个时候,他自己的“我”和别人认为的他,变得不一致。因为两者对相续性的看法不同。
同理,如果A的记忆与意识突然掉进另一个C的身体。C会大叫,我是A。这时,别人会觉得C还是C,只不过疯了;C自己却认为自己是A。
这说明,他人对某个个体的认识来自于相续性和功能恒定;而自我意识对自我的确认(嗯,我是A),来自于自我意识的持续存在。即使A在车祸中失去了一部分记忆,他的自我意识依然延续,他依然认为自己是自己。(如果记忆全部失去呢?也许按照我的推理,自我意识在头脑中依然延续。其实不是,因为自我意识并不是事物,而是很多结构和物质基础上的一种运动方式。这个暂不论。)
如果把A的记忆从这个一分钟再减到极其微小的一刹那,我们可以说这个人没有意识了。因为他没有一点时间上的持续性,完全在混沌中。 因此,我可以说,自我意识能确定自我的存在是依赖于时间的。它需要对上一刹那的记忆来接续自我存在感。也就是说,时间中的记忆的累积,是自我意识存在的必要条件。
也正因自我意识在时间上的延续,它会觉得自我是不变的,它有本能的对静止的需求。因此,它的认识和语言都是相对静止的。虽然认识/记忆/语言其实也在变化,但变化远慢于事物本身的变化。
也是因为自我意识对延续和静止的本能需要,自我意识对恒常/永恒/永生有一种本能的渴望。这正是灵修理论、宗教等神圣见知背后的驱动力。
总结:1、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是否赋予那个客观事物某个固定名称,决定于认识的延续性和那个事物功能的恒定。
2、人对自我的认知,来自于自我意识在时间里不断延续并有记忆。
3、主客观的二元分离使得绝对真实无法获得。人基于观察和认知而建构的事实。
4、时间,是自我意识的关键。自我意识其实是一种运动,在时间里的运动。这个未具体阐述。
人认识到的“我”,也是每个我在时间上的相续。也就是我在1楼说的稳定渐变。
5、语言的概念只能框定和大概指向事物,只要语言的社会功能成立,人们就不会去追究这种不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