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净、佛土净和心净、行净
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意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维摩诘经》
我对众生净、佛土净和心净、行净的概念有个奇怪的想法:
心净谈的是个人的精神状况(心)
行净谈的是个人的物质状况(身)
众生净谈的是集体的精神状况
佛土净谈的是集体的物质状况
这段话看来,众生净、佛土净和心净、行净似乎是互为因果?先从何处下手呢?还是要圆融兼顾?
想到这个问题是因为看了圣凯法师《中国佛教生态学的理念及其操作上的盲点》这篇文章。
又有人问:社会提倡环保,着重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佛教界提倡“心灵环保”,着重于内心的净化,所谓“心净则国土净”。本文引用杨惠南先生的观点,以为这是不了解外界清净是达到内心解脱的前提。但佛教讲“心随境转”,也讲“境由心造”,心灵与外境是互为因缘的。我们提倡环保,是否只要停留在外在世界的改造?还是应该深入到内心的净化,才能达到究竟意义上的环保效果?在心与物相互作用的世界中,究竟什么在起主导作用?
智宗法师后来有一个回复,无意中帮我解答了这个问题。其实我的想法跟他也一样,众生净、佛土净和心净、行净应该是互为因果,要圆融兼顾的。
http://jirou77.blog.hexun.com/23462943_d.html
智宗法师的回复:
二、“佛法的教化,从来都是通过感动、劝导的方法,无法用强制力量来实行佛陀的教义。”说得很对,但不尽是事实。这涉及到政教关系的问题,不方便说。杨的目的是引导佛教界走社会公共管理的舞台,即政治民主的运动。单纯谈理论:手头有鸡,就说先鸡后蛋;手头有蛋,就说先蛋后鸡。净土非净心之因,但可以是因;净心非净土之果,但也可以是果,究竟是谁因谁果则要有先决条件,具体事情具体分析,不能执其一端,这才叫缘起。
——《维摩诘经》
我对众生净、佛土净和心净、行净的概念有个奇怪的想法:
心净谈的是个人的精神状况(心)
行净谈的是个人的物质状况(身)
众生净谈的是集体的精神状况
佛土净谈的是集体的物质状况
这段话看来,众生净、佛土净和心净、行净似乎是互为因果?先从何处下手呢?还是要圆融兼顾?
想到这个问题是因为看了圣凯法师《中国佛教生态学的理念及其操作上的盲点》这篇文章。
又有人问:社会提倡环保,着重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佛教界提倡“心灵环保”,着重于内心的净化,所谓“心净则国土净”。本文引用杨惠南先生的观点,以为这是不了解外界清净是达到内心解脱的前提。但佛教讲“心随境转”,也讲“境由心造”,心灵与外境是互为因缘的。我们提倡环保,是否只要停留在外在世界的改造?还是应该深入到内心的净化,才能达到究竟意义上的环保效果?在心与物相互作用的世界中,究竟什么在起主导作用?
智宗法师后来有一个回复,无意中帮我解答了这个问题。其实我的想法跟他也一样,众生净、佛土净和心净、行净应该是互为因果,要圆融兼顾的。
http://jirou77.blog.hexun.com/23462943_d.html
智宗法师的回复:
二、“佛法的教化,从来都是通过感动、劝导的方法,无法用强制力量来实行佛陀的教义。”说得很对,但不尽是事实。这涉及到政教关系的问题,不方便说。杨的目的是引导佛教界走社会公共管理的舞台,即政治民主的运动。单纯谈理论:手头有鸡,就说先鸡后蛋;手头有蛋,就说先蛋后鸡。净土非净心之因,但可以是因;净心非净土之果,但也可以是果,究竟是谁因谁果则要有先决条件,具体事情具体分析,不能执其一端,这才叫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