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感恩节
写在感恩节
其实,对感恩节的认识没有很多,如同圣诞节一样,究其根本,是米国人的节日,是米国人的历史认识问题。而今,取其字面含义,大家便在这个日子里互相传递一份感激、感恩,在匆忙不顿的生活里稍适停下来如是思考一番,想想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或者想想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
昨天收到老哥的短信,与平常不太一样的是,前几次的节日都是我先的,所以颇感意外。老哥说感恩节做点令父母高兴的事。一句话的长度,很开心老哥还惦记着。结果当着老妈的面,一边打字一边念念有词,调皮地回过去一串苦笑不得的句子——观众老妈是这么点评的,还附加问了句:怎么这样跟你哥讲话呢?我当然说没问题了,老哥早习惯了吧。
习惯,其实习惯是件挺有意思的事。有的习惯,天然而成,便一直习惯了习惯了就好;有的习惯,得先适应适应,久而久之便也习惯了,那样的话习惯了也成。这两天我突然发现一件事,挺有意思的。关于这件事,首先自己得交代一个不太光荣的习惯(毛病),不太叫别人本名,就换成各式各样的称号了,但一般是都不会混乱的。我大概都知道各个人的名字的,不排除有时候会反应不过来,那称号就好记多了,肯定能反应地过来。让我十分意外和惊喜的是,在长期的耳濡目染后,我身边的人也都有跟着帮忙推广这套称号,估计他们也有觉得很好记吧。记忆中最早是大一的时候,我都把kata老师缩略为“外教老师”,然后进一步缩略“老师”。首先,学校的外教老师不止一个,老师也不止一个,kata老师的学生也不止一个,但我在宿舍里讲到“我老师”“我老师”,大家就都知道在此特指“kata”了,或者大家也会这么问:“你老师”怎么样怎么样?按照严格意义上讲,我还不是kata的正式学生。
“老爹”的话,其实从初中就开始了。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人跟着我重复,除了“老爹”的老妈在家里会说,“你老爹”“你老爹”怎么样?于是“老爹”的老妈顺理成章的变成了“奶奶”,所以我们就不太讲究辈分、礼数了,不过平时一般还是会叫“老爹”老妈为阿姨的。对了,“老爹”这个名词源自灌篮高手里面的“老爹”,但现在的“老爹”是花花闺女一个,不好跟那个“樱木的老爹”比画了。“王妈妈”是被连带的,发现跟“老爹”要好的女生,就被扣上了“某妈妈”的称号了。==!所以“王妈妈”跟着我叫“老爹”“老爹”,“老爹”跟着我叫“王妈妈”,哈哈。
额…“老头"这个词的来源是Old man,有很长一段时间里邮件的抬头和末尾都是Old man和Young girl,所以中文的话就成了”老头“了。最早和我一起把老头外教叫成“老头”的是Emma同学,还是老头班上的同学。大二的时候我去他们班上蹭课,下了课我们就一起吃饭一起什么的,私下里都是这么讲起老头的:“老谋深算”,“老奸巨猾”…好像算不上评论,是“中伤”吧。到后来,宿舍里面也逐渐听惯了“老头”的叫法,所以也是称呼“老头”“老头”的,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是开了个不良风气。在后来,Alice和我一起上周末的口语课,于是我们课上课下都是把“老头”叫来叫去的,哈哈。另外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是,“老头”学会了中文的“老太婆”发音,但会不会中文的“老头”发音呢?难道“老头”从来不知道这个“老头”称呼在一个小圈子里面流传甚广呢?ps,我当然不会当着面直呼其“老头”,一般都是叫英文名字的,所以呢我就是Emily。
前几天我妈开始变化了,一边责令我不能再叫老爸“老头子”,跟我好说歹说人家听了心里该多不舒畅哪,结果呢,我老妈也开始跟着我叫“老头子”… 阴晴不定的女人哪…以前在电视剧里面经常有播放这样的情节,“孩子他爸”“孩子他妈”… 结果我妈这边也跟着学坏了,实在有点意外的说。除了老爸的叫法,还有哥哥的叫法,目前还没有确定下来具体的叫法,虽然之前有暂定为神甫,但也是那么一说,后来就忘了。不过“哥哥”也算是称号了吧,因为我毕竟有很多堂哥堂姐,说起哥哥,我妈也能明白这里特指是大哥哥,所以算得上是一个很通俗的称号了。舅舅的称号目前有些混乱,因为有一个是亲舅舅有一个是表舅舅,虽然老妈也是这么叫的,一个是老妈的亲弟弟一个是老妈的表弟,但讲到表舅舅的话还是得在前面加上其名字。
“小倩姐姐”的话,我妈也会跟着这么叫,其实人家跟季羡林是一个姓的。哈哈。印象中“老爹”也是跟着这么叫“小倩姐姐”,还有“糯米”也是这么叫的。高中的时候起了俩名字,一个“玉米”,一个“糯米”,自己拿了“玉米”用,所以一个女生就是“糯米”,彼此就这么叫了,我们都把“小倩姐姐”唤作“小倩姐姐”。
“燕姐姐”和“老乡”是在宿舍里面推广开来的。即便是毕业后,跟宿舍里同学聊起来的话,“老乡”这个词的使用频率及可重复性还是挺高的,其实我自己也很惊讶这个外号的认可度。“燕姐姐”的话,跟大四上半学期晚自习有关。我们三人一起下自习,另一个女生总是讲“燕姐姐”前“燕姐姐”后的,听着顺耳就跟着一起叫了,哈哈。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讲,这个词缺乏原创性,不过呢,时间久了倒也习惯了,虽然一开始“燕姐姐”不太喜欢被我们这么折腾。
“王奶奶”“宋爷爷”“老大”“奶爸”也是一套很创新的名词。“王奶奶”这个词最早追溯到大三下,有在上数电,有一个兴趣小组,于是宿舍里一起报班的的女生,说起老师的时候就直接称呼“王奶奶”,刚开始我还蛮惊讶的,原以为她不会跟着这么胡闹的。但不太确定“王奶奶”这个名词是否是随着学姐这么叫的。“宋爷爷”是毕设导师,私下里我们小组也都这么叫吧,“宋爷爷”知道“王奶奶”这个称呼的存在,还有我们班主任和其他院内老师的称号,但还不清楚他是否发现自己也被“冠名”了?:-P “老大”这个词是随“奶爸”叫的吧,到后来奶爸并不太频繁的运用这个名词,却被我继承且发扬光大了。==!“奶爸”这个词源自奶爸暑假里收养了好几天的小猫,考虑其十分富有爱心关心,所以就很适合“奶爸”这个词的。尽管后来又依次取名“猪八戒”“白骨精”“绿骨精”“黑骨精”(依当日衣服颜色而定),后来发现还是“奶爸”最顺口了。本来以为只是有在宿舍里稍稍推广了下这个名号,在毕业前学院聚餐,“奶爸”班上的女生也称呼其“奶爸”,很诧异,然后人家说在办公室里面一直就有听到有人这么喊嘛,所以也跟着叫了呢,才惊觉这个称号工程要么闻名遐迩,要么臭名昭著了~
“娘亲”和“府大爷”都有在宿舍里小小的推广了下。就是小范围的。
“阿姨”和“杨同学”的称号,挺有意思的。因为“阿姨”本来是叫“星河姐”“星河姐姐”“星姐姐”,一路演变过来的,颇有历史的厚重和积淀。“阿姨”时有写作“啊咦”,所以与之对应的,平时会自称为“小侄”,或者“小芝”“小枝”,而“凉下”取自“上梁不正下梁歪”,因为“上梁”(阿姨)不太正,所以“下梁”难免歪了,不太记得当时是闹腾的什么事了。豆瓣只能按月换名字,这样一来也颇多灵感好更新豆瓣名,也挺有意思的。“杨同学”也是记号,是从九月份考试的时候衍生而来,就一直这么用了。
暂时想到这么多吧。
几个月前,收到南京雨花台寄来的一封信,便一起聊到了那个女生的事。老爸说:“父母只养人,不养心。”觉得这句话挺有道理的,不管是代沟也好,认识不同也好,方式方法态度不同也好,父母究竟不能了解理解我们的内心全部,有分歧有矛盾也很正常,比如我家,我一直以为我爸妈部分了解我的脾气,不过我妈顶了解我和我爸的胃的,这样的话在外面就比较挑食,在家里就什么都吃了。待成年后,我们就必须自己做判断,做决定,也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而这个同学,很大程度上,可能是自己糊涂了吧,才做糊涂事,究竟不能都来怨父母,自己承担后果了罢。这个同学也是有称号的,内部知晓,就不说出来了。有时候会想,有朋友多好呀,朋友一般比父母了解自己的多,如果朋友是过来人,阅历丰富,老谋深算,就能及时提提意见建议,及时唠唠叨叨,及时啰里吧嗦,我觉得就挺好的。所以也要感谢在过去的岁月里(怎么说的好沧桑的样子),一直有在身边被我啰嗦唠叨的朋友啊,遇见大家,自是福气,也是幸运。真的谢谢:-D
Emily
By Nov.25th, 2011
其实,对感恩节的认识没有很多,如同圣诞节一样,究其根本,是米国人的节日,是米国人的历史认识问题。而今,取其字面含义,大家便在这个日子里互相传递一份感激、感恩,在匆忙不顿的生活里稍适停下来如是思考一番,想想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或者想想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
昨天收到老哥的短信,与平常不太一样的是,前几次的节日都是我先的,所以颇感意外。老哥说感恩节做点令父母高兴的事。一句话的长度,很开心老哥还惦记着。结果当着老妈的面,一边打字一边念念有词,调皮地回过去一串苦笑不得的句子——观众老妈是这么点评的,还附加问了句:怎么这样跟你哥讲话呢?我当然说没问题了,老哥早习惯了吧。
习惯,其实习惯是件挺有意思的事。有的习惯,天然而成,便一直习惯了习惯了就好;有的习惯,得先适应适应,久而久之便也习惯了,那样的话习惯了也成。这两天我突然发现一件事,挺有意思的。关于这件事,首先自己得交代一个不太光荣的习惯(毛病),不太叫别人本名,就换成各式各样的称号了,但一般是都不会混乱的。我大概都知道各个人的名字的,不排除有时候会反应不过来,那称号就好记多了,肯定能反应地过来。让我十分意外和惊喜的是,在长期的耳濡目染后,我身边的人也都有跟着帮忙推广这套称号,估计他们也有觉得很好记吧。记忆中最早是大一的时候,我都把kata老师缩略为“外教老师”,然后进一步缩略“老师”。首先,学校的外教老师不止一个,老师也不止一个,kata老师的学生也不止一个,但我在宿舍里讲到“我老师”“我老师”,大家就都知道在此特指“kata”了,或者大家也会这么问:“你老师”怎么样怎么样?按照严格意义上讲,我还不是kata的正式学生。
“老爹”的话,其实从初中就开始了。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人跟着我重复,除了“老爹”的老妈在家里会说,“你老爹”“你老爹”怎么样?于是“老爹”的老妈顺理成章的变成了“奶奶”,所以我们就不太讲究辈分、礼数了,不过平时一般还是会叫“老爹”老妈为阿姨的。对了,“老爹”这个名词源自灌篮高手里面的“老爹”,但现在的“老爹”是花花闺女一个,不好跟那个“樱木的老爹”比画了。“王妈妈”是被连带的,发现跟“老爹”要好的女生,就被扣上了“某妈妈”的称号了。==!所以“王妈妈”跟着我叫“老爹”“老爹”,“老爹”跟着我叫“王妈妈”,哈哈。
额…“老头"这个词的来源是Old man,有很长一段时间里邮件的抬头和末尾都是Old man和Young girl,所以中文的话就成了”老头“了。最早和我一起把老头外教叫成“老头”的是Emma同学,还是老头班上的同学。大二的时候我去他们班上蹭课,下了课我们就一起吃饭一起什么的,私下里都是这么讲起老头的:“老谋深算”,“老奸巨猾”…好像算不上评论,是“中伤”吧。到后来,宿舍里面也逐渐听惯了“老头”的叫法,所以也是称呼“老头”“老头”的,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是开了个不良风气。在后来,Alice和我一起上周末的口语课,于是我们课上课下都是把“老头”叫来叫去的,哈哈。另外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是,“老头”学会了中文的“老太婆”发音,但会不会中文的“老头”发音呢?难道“老头”从来不知道这个“老头”称呼在一个小圈子里面流传甚广呢?ps,我当然不会当着面直呼其“老头”,一般都是叫英文名字的,所以呢我就是Emily。
前几天我妈开始变化了,一边责令我不能再叫老爸“老头子”,跟我好说歹说人家听了心里该多不舒畅哪,结果呢,我老妈也开始跟着我叫“老头子”… 阴晴不定的女人哪…以前在电视剧里面经常有播放这样的情节,“孩子他爸”“孩子他妈”… 结果我妈这边也跟着学坏了,实在有点意外的说。除了老爸的叫法,还有哥哥的叫法,目前还没有确定下来具体的叫法,虽然之前有暂定为神甫,但也是那么一说,后来就忘了。不过“哥哥”也算是称号了吧,因为我毕竟有很多堂哥堂姐,说起哥哥,我妈也能明白这里特指是大哥哥,所以算得上是一个很通俗的称号了。舅舅的称号目前有些混乱,因为有一个是亲舅舅有一个是表舅舅,虽然老妈也是这么叫的,一个是老妈的亲弟弟一个是老妈的表弟,但讲到表舅舅的话还是得在前面加上其名字。
“小倩姐姐”的话,我妈也会跟着这么叫,其实人家跟季羡林是一个姓的。哈哈。印象中“老爹”也是跟着这么叫“小倩姐姐”,还有“糯米”也是这么叫的。高中的时候起了俩名字,一个“玉米”,一个“糯米”,自己拿了“玉米”用,所以一个女生就是“糯米”,彼此就这么叫了,我们都把“小倩姐姐”唤作“小倩姐姐”。
“燕姐姐”和“老乡”是在宿舍里面推广开来的。即便是毕业后,跟宿舍里同学聊起来的话,“老乡”这个词的使用频率及可重复性还是挺高的,其实我自己也很惊讶这个外号的认可度。“燕姐姐”的话,跟大四上半学期晚自习有关。我们三人一起下自习,另一个女生总是讲“燕姐姐”前“燕姐姐”后的,听着顺耳就跟着一起叫了,哈哈。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讲,这个词缺乏原创性,不过呢,时间久了倒也习惯了,虽然一开始“燕姐姐”不太喜欢被我们这么折腾。
“王奶奶”“宋爷爷”“老大”“奶爸”也是一套很创新的名词。“王奶奶”这个词最早追溯到大三下,有在上数电,有一个兴趣小组,于是宿舍里一起报班的的女生,说起老师的时候就直接称呼“王奶奶”,刚开始我还蛮惊讶的,原以为她不会跟着这么胡闹的。但不太确定“王奶奶”这个名词是否是随着学姐这么叫的。“宋爷爷”是毕设导师,私下里我们小组也都这么叫吧,“宋爷爷”知道“王奶奶”这个称呼的存在,还有我们班主任和其他院内老师的称号,但还不清楚他是否发现自己也被“冠名”了?:-P “老大”这个词是随“奶爸”叫的吧,到后来奶爸并不太频繁的运用这个名词,却被我继承且发扬光大了。==!“奶爸”这个词源自奶爸暑假里收养了好几天的小猫,考虑其十分富有爱心关心,所以就很适合“奶爸”这个词的。尽管后来又依次取名“猪八戒”“白骨精”“绿骨精”“黑骨精”(依当日衣服颜色而定),后来发现还是“奶爸”最顺口了。本来以为只是有在宿舍里稍稍推广了下这个名号,在毕业前学院聚餐,“奶爸”班上的女生也称呼其“奶爸”,很诧异,然后人家说在办公室里面一直就有听到有人这么喊嘛,所以也跟着叫了呢,才惊觉这个称号工程要么闻名遐迩,要么臭名昭著了~
“娘亲”和“府大爷”都有在宿舍里小小的推广了下。就是小范围的。
“阿姨”和“杨同学”的称号,挺有意思的。因为“阿姨”本来是叫“星河姐”“星河姐姐”“星姐姐”,一路演变过来的,颇有历史的厚重和积淀。“阿姨”时有写作“啊咦”,所以与之对应的,平时会自称为“小侄”,或者“小芝”“小枝”,而“凉下”取自“上梁不正下梁歪”,因为“上梁”(阿姨)不太正,所以“下梁”难免歪了,不太记得当时是闹腾的什么事了。豆瓣只能按月换名字,这样一来也颇多灵感好更新豆瓣名,也挺有意思的。“杨同学”也是记号,是从九月份考试的时候衍生而来,就一直这么用了。
暂时想到这么多吧。
几个月前,收到南京雨花台寄来的一封信,便一起聊到了那个女生的事。老爸说:“父母只养人,不养心。”觉得这句话挺有道理的,不管是代沟也好,认识不同也好,方式方法态度不同也好,父母究竟不能了解理解我们的内心全部,有分歧有矛盾也很正常,比如我家,我一直以为我爸妈部分了解我的脾气,不过我妈顶了解我和我爸的胃的,这样的话在外面就比较挑食,在家里就什么都吃了。待成年后,我们就必须自己做判断,做决定,也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而这个同学,很大程度上,可能是自己糊涂了吧,才做糊涂事,究竟不能都来怨父母,自己承担后果了罢。这个同学也是有称号的,内部知晓,就不说出来了。有时候会想,有朋友多好呀,朋友一般比父母了解自己的多,如果朋友是过来人,阅历丰富,老谋深算,就能及时提提意见建议,及时唠唠叨叨,及时啰里吧嗦,我觉得就挺好的。所以也要感谢在过去的岁月里(怎么说的好沧桑的样子),一直有在身边被我啰嗦唠叨的朋友啊,遇见大家,自是福气,也是幸运。真的谢谢:-D
Emily
By Nov.25th,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