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画书志学(33) :零兴趣读书法
映画书志学(33) :零兴趣读书法
乔纳森
外山滋比古教授在《读书的方法》里提出,有一类报刊读者可以叫“后门读者”,他们读报时,对社论这种正儿八经的东西总是习惯性地视而不见,一下子就奔到后面的娱乐、体育内容上去了。“因为走正门觉得门槛太高,所以选择通向厨房的后门为入口,便托辞:‘因为路过附近,所以顺便来看一下。’即是此类读者的写照。”不才虽对娱乐、体育也谈不上多感兴趣,但社论的确读得极少,总觉得那都是些自以为是的家伙写的,坚决不看。
选择看什么电影时,对那种正儿八经的影片也是习惯性地视而不见,伍迪·艾伦的《爱与罪》、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罗伯特·奥特曼的《高斯福庄园》、李安的《冰风暴》和《断背山》,一概没看过。责难我不专业就随它去,本来也没准备就此发言。这两天拿到一本《电影手册》编辑部搞的《好莱坞访谈》(The Hollywood Interviews,美国Berg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发现这书简直就是专门为了对付我这样的“后门读者”而精心准备的“正门读物”。
受访者分别是:马丁·斯科塞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弗朗西斯·福特·科泼拉、布莱恩·德·帕尔马、科恩兄弟、蒂姆·伯顿。数了数,伊斯特伍德导演的《不可饶恕》、《廊桥遗梦》、《善恶园的午夜》、《太空牛仔》、《神秘河》、《百万美元宝贝》,没一部看过的……算了,直截了当地说吧,他导演的将近30部片子,全没看过。蒂姆·伯顿的大作《剪刀手爱德华》、《圣诞夜惊魂》、《艾德·伍德》、《断头谷》、《大鱼》、《僵尸新娘》、《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在我这儿也是一样的命运,电视上放《火星人来袭》和《人猿星球》的时候倒是瞥过一眼,实在受不了,赶紧换台。马丁·斯科塞斯又如何?《穷街陋巷》?抱歉。《狂牛》?遗憾。《盗亦有道》?失之交臂(前面三部影片的DVD家里都有,至今尚未有看一看的念头);《恐怖角》?未睹真颜。《纯真年代》?恨未识荆。《纽约黑帮》?缘悭一面。《飞行家》?相见不如怀念。《无间风云》?怀念不如压根不见。
大伙可能要问,既然对这些人弄的东西半点兴趣都没有,读这劳什子,不是自己找不痛快吗?事实上,我是将此视为实践自己的“零兴趣读书法”的良机。所谓“零兴趣读书法”,打个比方,就像你对北京那种土生土长的中年大妈毫无兴趣(我指的是对其没有性冲动),但并不妨碍你从她们那儿学点儿撒泼掐架的本领,这到底是她们本色当行。走正门偏偏学歪道,这就是我的“零兴趣读书法”。读《好莱坞访谈》,我对大导演们的自吹有天然免疫力,倒是他们high到满嘴跑火车之际,有些小火花蛮有意思。比如,马丁·斯科塞斯抱怨纽约的出租车难打,说是苏联和南美来的司机多了以后,出租车服务越来越差:“首先,所有司机都不会说英语,这倒也罢了,关键是,他们不认识路!(笑)这就意味着你要把你想去哪儿用几乎所有语言讲一遍。现在不是司机在干活,变成乘客在干活了。老实说,语言的问题对我困扰并不大。可是,如果司机不认路,那搭计程车可就真成一种考验了。你得自己知道怎么走,还得让开车的人听懂你的话,并指点他怎么开:‘喂,注意啊,不是那边,是这边。’(笑)现在纽约越来越像第三世界,洛杉矶反而开始有几分老纽约的味道了。”这跟斯科塞斯的电影《出租汽车司机》有什么关系?啥关系都没有。但我觉得有趣。
听人说话,真是其乐无穷,不是听他说什么,而是听他怎么说。《电影手册》的白痴记者对电影艺术崇拜得五体投地,斯科塞斯好几次不露声色地揶揄之,相当过瘾。记者跟他提尼古拉斯·雷,他回答说:“我是美国人,我跟所有美国人一样进影院。我们看雷的片子,然后说“真棒”,然后就回家洗洗睡。(笑)完了。别的我们根本不知道,我们根本想不到啊。”论口才,科泼拉最高,他有些警句似乎是随口而出,特别自然,不过我猜都是事先在心里千锤百炼过的。比如,记者问他有什么新计划,他就说:“媒体老爱问计划,我不晓得为什么。对我来说,电影就像是圣诞节礼物,我喜欢保持那么点神秘感。”这跟阿甘说的“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是否有一拼?无独有偶,斯科塞斯在这访谈里也讲了一句:“对我来说,生命就是一种震撼,充满惊奇,让人发狂,就是说,你不知道从这一秒到下一秒会发生什么。”跟科泼拉比起来,斯科塞斯就讲得太老实了,没那股子悠然的劲头。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话跟他脸上的皮肤一样干枯起皱,德·帕尔马又太急躁、太狷介,在访谈中大骂科泼拉“把持朝纲”,拍出的东西却充斥“技术垃圾”;他还告诉《电影手册》的记者:“人们读《综艺杂志》,而不是《电影手册》,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不知人家听后作何感想。科恩兄弟基本上是俩傻蛋,那个老二伊桑尤其像呆头鹅,人家拿他们的电影跟卡夫卡的小说相比较,伊桑承认:“说实话,我没读过卡夫卡的小说。”没读过卡夫卡很正常,但伊桑的诚实是那种乏味的诚实——傻蛋的诚实总是冒着傻气。斯科塞斯讲话爱提人名,尤其是跟他共事过的人的名字,可见是个念旧的人,单凭这一点,他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有所提升。那么,他的电影?还是免了。
乔纳森
外山滋比古教授在《读书的方法》里提出,有一类报刊读者可以叫“后门读者”,他们读报时,对社论这种正儿八经的东西总是习惯性地视而不见,一下子就奔到后面的娱乐、体育内容上去了。“因为走正门觉得门槛太高,所以选择通向厨房的后门为入口,便托辞:‘因为路过附近,所以顺便来看一下。’即是此类读者的写照。”不才虽对娱乐、体育也谈不上多感兴趣,但社论的确读得极少,总觉得那都是些自以为是的家伙写的,坚决不看。
选择看什么电影时,对那种正儿八经的影片也是习惯性地视而不见,伍迪·艾伦的《爱与罪》、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罗伯特·奥特曼的《高斯福庄园》、李安的《冰风暴》和《断背山》,一概没看过。责难我不专业就随它去,本来也没准备就此发言。这两天拿到一本《电影手册》编辑部搞的《好莱坞访谈》(The Hollywood Interviews,美国Berg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发现这书简直就是专门为了对付我这样的“后门读者”而精心准备的“正门读物”。
受访者分别是:马丁·斯科塞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弗朗西斯·福特·科泼拉、布莱恩·德·帕尔马、科恩兄弟、蒂姆·伯顿。数了数,伊斯特伍德导演的《不可饶恕》、《廊桥遗梦》、《善恶园的午夜》、《太空牛仔》、《神秘河》、《百万美元宝贝》,没一部看过的……算了,直截了当地说吧,他导演的将近30部片子,全没看过。蒂姆·伯顿的大作《剪刀手爱德华》、《圣诞夜惊魂》、《艾德·伍德》、《断头谷》、《大鱼》、《僵尸新娘》、《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在我这儿也是一样的命运,电视上放《火星人来袭》和《人猿星球》的时候倒是瞥过一眼,实在受不了,赶紧换台。马丁·斯科塞斯又如何?《穷街陋巷》?抱歉。《狂牛》?遗憾。《盗亦有道》?失之交臂(前面三部影片的DVD家里都有,至今尚未有看一看的念头);《恐怖角》?未睹真颜。《纯真年代》?恨未识荆。《纽约黑帮》?缘悭一面。《飞行家》?相见不如怀念。《无间风云》?怀念不如压根不见。
大伙可能要问,既然对这些人弄的东西半点兴趣都没有,读这劳什子,不是自己找不痛快吗?事实上,我是将此视为实践自己的“零兴趣读书法”的良机。所谓“零兴趣读书法”,打个比方,就像你对北京那种土生土长的中年大妈毫无兴趣(我指的是对其没有性冲动),但并不妨碍你从她们那儿学点儿撒泼掐架的本领,这到底是她们本色当行。走正门偏偏学歪道,这就是我的“零兴趣读书法”。读《好莱坞访谈》,我对大导演们的自吹有天然免疫力,倒是他们high到满嘴跑火车之际,有些小火花蛮有意思。比如,马丁·斯科塞斯抱怨纽约的出租车难打,说是苏联和南美来的司机多了以后,出租车服务越来越差:“首先,所有司机都不会说英语,这倒也罢了,关键是,他们不认识路!(笑)这就意味着你要把你想去哪儿用几乎所有语言讲一遍。现在不是司机在干活,变成乘客在干活了。老实说,语言的问题对我困扰并不大。可是,如果司机不认路,那搭计程车可就真成一种考验了。你得自己知道怎么走,还得让开车的人听懂你的话,并指点他怎么开:‘喂,注意啊,不是那边,是这边。’(笑)现在纽约越来越像第三世界,洛杉矶反而开始有几分老纽约的味道了。”这跟斯科塞斯的电影《出租汽车司机》有什么关系?啥关系都没有。但我觉得有趣。
听人说话,真是其乐无穷,不是听他说什么,而是听他怎么说。《电影手册》的白痴记者对电影艺术崇拜得五体投地,斯科塞斯好几次不露声色地揶揄之,相当过瘾。记者跟他提尼古拉斯·雷,他回答说:“我是美国人,我跟所有美国人一样进影院。我们看雷的片子,然后说“真棒”,然后就回家洗洗睡。(笑)完了。别的我们根本不知道,我们根本想不到啊。”论口才,科泼拉最高,他有些警句似乎是随口而出,特别自然,不过我猜都是事先在心里千锤百炼过的。比如,记者问他有什么新计划,他就说:“媒体老爱问计划,我不晓得为什么。对我来说,电影就像是圣诞节礼物,我喜欢保持那么点神秘感。”这跟阿甘说的“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是否有一拼?无独有偶,斯科塞斯在这访谈里也讲了一句:“对我来说,生命就是一种震撼,充满惊奇,让人发狂,就是说,你不知道从这一秒到下一秒会发生什么。”跟科泼拉比起来,斯科塞斯就讲得太老实了,没那股子悠然的劲头。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话跟他脸上的皮肤一样干枯起皱,德·帕尔马又太急躁、太狷介,在访谈中大骂科泼拉“把持朝纲”,拍出的东西却充斥“技术垃圾”;他还告诉《电影手册》的记者:“人们读《综艺杂志》,而不是《电影手册》,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不知人家听后作何感想。科恩兄弟基本上是俩傻蛋,那个老二伊桑尤其像呆头鹅,人家拿他们的电影跟卡夫卡的小说相比较,伊桑承认:“说实话,我没读过卡夫卡的小说。”没读过卡夫卡很正常,但伊桑的诚实是那种乏味的诚实——傻蛋的诚实总是冒着傻气。斯科塞斯讲话爱提人名,尤其是跟他共事过的人的名字,可见是个念旧的人,单凭这一点,他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有所提升。那么,他的电影?还是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