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魔术师: 盖伊·马丁 Guy Maddin
![]() |
[吉姆利医院的故事]:一位母亲(琳达·施奈克尔饰)在吉姆利医院重病卧床,好心的祖母(玛格丽特·安妮·麦克里德饰)为了抚慰她的孙子(大卫·尼尔饰)和孙女(西斯·尼尔饰)恐惧的心,给他们讲了一个遥远的故事,这个故事关于嫉妒和误解,慢慢的,现实和故事开始模糊……最终,在故事的陪伴下,天使(兰迪·凯尔饰)降临,母亲也离开了人世。
[大天使]: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独腿的加拿大士兵宝拉(凯尔·麦卡洛克饰)和他的医生一起来到了冰冻之中的俄罗斯小城阿尔汉格尔,寻找他失散的妻子。他找到失忆的维诺卡(凯西·玛丽库卡饰)时,以为她就是爱人,在种种的误解之下,二人仿佛回忆起了过往的种种,但这一切如梦一般的回忆,又有多少是真实的呢?一段关于寻找记忆的战场之旅,也就此展开。
盖伊·马丁 Guy Maddin (1)
“在看过[黄金时代]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去拍一部电影。”
主要作品:
[吉姆利医院的故事]Tales from the Gimli Hospital 1988
[大天使]Archangel 1990
[太不小心]Careful 1992
[曙光乍現]Twilight of the Ice Nymphs 1997
[吸血鬼:处女日记摘抄]Dracula: Pages from a Virgin's Diary 2002
[懦夫跪下]Cowards Bend the Knee 2003
[世界上最悲伤的音乐]The Saddest Music in the World 2003
[追忆少年狂]Brand Upon the Brain! 2006
[我的温尼伯]My Winnipeg 2007
盖伊·马丁幼时受到了严酷的教育。回忆中,在每一次搬家后,在家中有绝对权威的母亲都可以把房间恢复成原来的样子。他的父亲因为儿时的一个意外——在喝奶时被胸针扎瞎了一只眼睛,而变的格外胆怯。在家乡冰球队做教练和经理的父亲,殷切的希望儿子也走上他经理人的道路。除了这些,真正对盖伊·马丁影响最大的,还是他自杀的哥哥。在他心中,他的家庭被一种注定的悲剧宿命所围绕。不过即使被迫在温尼伯大学学习经济,盖伊·马丁还是更享受,在周末同室友看那些偷来的电影拷贝的时光。由于宿舍没有音响,那时的马丁,更愿意观看那些没有对白的默片,正是在这些充满划痕的古旧胶片之间,他找到了未来自己所追寻的方向。在他的第一部短片[父亲死了]中,主角如吃酸奶一般吃着自己父亲的尸体。而这样离经叛道的精神分析,似乎也和布努埃尔在[一条安达卢狗]中所割开的那个眼睛有着相类似的残酷。
在技术上[父亲死了]已经展现了马丁独到的艺术思维和观察。他摒弃了传统的三点式布光,而采用单一光源的拍摄手法,创造出了一种近似于表现主义的强烈阴影构图,为他之后的创作打下了基础。而那些有意为之带有明显失误的镜头剪辑和背景陈设也在后来成为了他电影的又一美学元素。此时的盖伊·马丁已经发现,同戈达尔发明跳接一样,一些被传统电影所避免的错误手法,往往更能给电影营造出非同一般的效果。
![]() |
[吉姆利医院的故事]Tales from the Gimli Hospital
主演:琳达·施奈克尔Linda Schinkel/玛格丽特·安妮·麦克里德Margaret Anne MacLeod/大卫·尼尔David Neale/西斯·尼尔Heather Neale 类型:奇幻/恐怖 片长:72分钟
[吉姆利医院的故事]有两个,一个是关于家庭的,在这里,人们送别将死的母亲,引来引渡的天使。一个是关于嫉妒的,躺在病榻上弱小而又内向的病人因勒嫉妒风趣幽默的病友。用一个戏中戏的解构让两个故事互相交融。
在1988年时,盖伊·马丁改编了他儿时在吉姆利度假时,所听过的关于久远瘟疫时代的故事,将其融入到了[吉姆利医院的故事]中。与蒙克的画作《母亲死了》类似,盖伊·马丁将童年时对于上一代的衰老以及未知死亡的阴霾,融入到了这部电影中。他心中,既有对于母亲权力强烈的反叛之情,但另一方面,对父亲的愧疚,又让他的电影有着一种挽歌式的受难色彩。正是这样复杂的内心世界,让他背负了重荷,而片中的因勒,似乎就像是那个童年时自闭又善妒的盖伊·马丁。而正如电影中把活鱼当成洗发精的异样逻辑,更像是马丁儿童时的梦魇。而因勒对于误入故事小孙女的解救,也成就了盖伊·马丁某种意义上的自我救赎。
除了故事以外,全片最能引起人注意的,便就是其极度电影化的形式。在处子作中,盖伊·马丁就开始了自己的尝试,用一种早已过时的手法来拍摄电影。在这部黑白电影里,马丁尝试了各种默片时候的表现手法,从溶镜,到故意添加的噪点,再到时不时的跳帧和字幕版的使用。似乎在有意识的将电影带回到一种已经失传的创作中去。而全部棚内搭景拍摄的手法,也让他的电影,更有了一种人造的质感。片中的场景与造型,十分有意的营造了一种舞台化的夸张感。
![]() |
[大天使]Archangel
主演:凯尔·麦卡洛克Kathy Marykuca/凯西·玛丽库卡Kyle McCulloch/迈克尔·高迪利Michael Gottli 类型:喜剧/浪漫/战争 片长:90分钟
在处子作两年之后,马丁拍摄了他的第二部电影[大天使],在这部电影中,他讲述了又一个钟情的主题——记忆。[大天使]以与他后来的作品如[追忆少年狂]中关于记忆丧失的主题与家庭关系的淡漠联系在了一起。似乎盖伊·马丁总是在电影里,提醒着自己,一些他想要忘记的往事。确实,对于曾经年轻的马丁来说,关于家庭与爱情的回忆都是惨痛的,但一个艺术家的自觉性,让他不能回避自己的过往和身份。体现在电影中,便就是那些挣扎在记忆里,想要忘却,却最终妥协的人物。盖伊·马丁说过,“童年时,整个温尼伯的人都在梦游”。而这些回忆,就如同误入战壕的成群白兔,成为了残酷而又超现实的注脚。
在这部电影里,盖伊·马丁故意加入了“噼啪”的噪音,做旧的默片感也得到了加强,并且有意识的在电影中去除了一些帧数,给观众以老电影失帧的错觉。他的手法是属于上世纪二十年年代的,但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情节与故事,却有着十足的二十世纪后期风格。因此,他的电影既不属于过去,也不属于现在,更像是超游离于现实和历史的另一层空间。这种与时代的脱节,却反而更让他的电影,有了一种持续的美感,即使放在二十年后的今天,这种新鲜感也丝毫不会受到任何损害。
[大天使]一上映,便在世界各地的先锋电影节上获得了成功,为盖伊·马丁赢得了声望。本片甚至入选了电影学者史蒂文·杰伊·施奈德主编的《有生之年不得不看的1001部电影》。借着日益增长的名声,马丁也投入到了下一部电影[太不小心]的创作中,这也是他的第一部彩色电影。
----------------------------------------------
[太不小心]:在世纪之交的雪山小镇托姿巴德,人们因为害怕大声说话会引发雪崩,毁灭村庄,而事事小心翼翼。村子里,貌美的寡妇(高施亚·多布沃斯卡饰)家中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法兰斯(维克多·雷纳饰)常年被母亲锁在阁楼之中,二儿子乔汉纳孝顺懂事,即将与未婚妻克莱拉(莎拉·纽维尔饰)成婚,而三儿子格力斯(凯尔·麦卡洛克饰)一直暗恋着克莱拉。这天,死去父亲的幽灵(迈克尔·奥沙利文饰)找到了阁楼上的法兰斯,要他阻止乔汉纳暗自计划中对母亲的乱伦。一场家变也由此展开……
[曙光乍现]:政治犯彼得(尼格尔·惠特米饰)从牢狱中回到家乡满爪瓜拉,一个阳光不曾照耀的冰雪之地。在船上,他爱上了神秘女郎朱莉安娜(帕斯卡·巴丝瑞饰),这也从此成了他魂牵梦绕的女神。在他的家中,姐姐艾米利亚(雪莉·杜瓦尔饰)暗藏秘密,寡妇莉菲娅(艾丽斯·克莱格饰)对他百般勾引。此时,一座从远古时代就深埋在冰雪中的维纳斯石像的出现,使一切都混乱了……
盖伊·马丁 Guy Maddin (2)
“每当有人问起我的灵感来源时,我总会说,那来自于我家庭的悲剧,但我在拍摄时,总会用喜剧的手法来表现它们。”
在前两部电影中体现了自己做旧胶片的本领后,盖伊·马丁在接下来的[太不小心]中,着力描写了自己的家庭悲剧。片中的三兄弟一家,移植了盖伊·马丁的家庭状况。瞎了眼的父亲,自杀的哥哥都是取自现实,而其中被束之高阁,不被认可又冷眼旁观的法兰斯,也成了盖伊·马丁自己真实的写照。在前两部电影致敬了德国表现主义和法国先锋电影之后,本片中,他也将复古的目光,投向了二战前十分流行的德国登山电影,拍摄了这部阿尔卑斯山脉脚下的电影奇观。
![]() |
[太不小心]Careful
主演:凯尔·麦卡洛克Kyle McCulloch/高施亚·多布沃斯卡Gosia Dobrowolska/莎拉·纽维尔Sarah Neville/布拉特·尼尔Brent Neale/保罗·考克斯Paul Cox 类型:喜剧/剧情/爱情 片长:100分钟
[大天使]在各大奇幻电影节取得成功之后,之前让盖伊·马丁头疼的投资问题,已然迎刃而解,但随之而来的新问题,就是投资人对于电影的过度控制。在制片人的强烈要求之下,盖伊·马丁将自己的下一部电影[太不小心]拍摄成了彩色片。当然,一向怀旧的他,并没有将本片制作成一部色彩明快的电影,而将色彩调成过度曝光,十分惨淡的仿特艺色效果。另外,在配音上,也延用了之前几部作品特有的旁白,盖伊·马丁甚至试图自己亲身上阵(毕竟,本片所说正是一个半自传体的故事)。不过,为了电影最终的效果,他还是启用了专业的配音演员。但让他的偶像——导演保罗·考克斯(代表作[梵高的生与死])饰演片中母亲的情妇科特伯爵一角,却是他始终坚持的。
在[太不小心]这部盖伊·马丁的自传中,经常带有一种悲凉的幽默感,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其家庭生活的可怖,但却难以从其中辨识真实与黑色幽默的界限,这一点与很多年以后美国导演韦斯·安德森所拍的[特伦鲍姆一家]有很多相似之处。旁白缓缓展开的家庭成员介绍为整部电影奠定了基调,并且用一些程式化的笑料设置,达到反讽的效果。有意思的是,两片在上映前的宣传里,都如同好莱坞的剥削电影一般,大力强调了电影的喜剧成分。等到观众进入影院观看后,却发现,其喜剧表象下所隐藏的,其实是深沉的哀叹。在保守的家庭观念之下,人们为了家庭荣誉,为了个人欲念,将痛苦留给了其余成员。像法兰斯这样由于长相酷似父亲,被不忠的母亲锁于阁楼的孩子,正是这样淡漠家庭的冰山一角。二儿子乔汉纳最终如俄狄浦斯一般断掌自杀,也隐隐有着盖伊·马丁死去的哥哥给其留下的挥之不去的阴霾。
[太不小心]这部盖伊·马丁的《哈姆雷特》,为其赢得了多个主要评论奖项,并让其成为柳赖德电影节终身成就奖最年轻的获得者。仅仅拍过三部长片的盖伊·马丁,此时已经跻身加拿大最重要的导演之列。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在接下来的五年里,他面对了一次可怕的创作失败。甚至让其萌生了退出电影界的想法。
![]() |
[曙光乍现]Twilight of the Ice Nymphs
主演:帕斯卡·巴丝瑞Pascale Bussieres/雪莉·杜瓦尔Shelley Duvall/艾丽斯·克莱格Alice Krige/尼格尔·惠特米Nigel Whitmey 类型:奇幻/神秘/爱情 片长:91分钟
[太不小心]之后,盖伊·马丁创作了剧本《迪克马斯特的女儿》,因为资金问题,在前期筹备时就胎死腹中。这项失败的计划让盖伊·马丁赔上了几乎全部家当,濒临破产而无法拍片。在这几年里,他更是患上了神经性偏头痛,无法集中注意力,更无法投入工作。只得转到大学里担当教职,并反思自己的创作。在短暂的消沉之后,他重拾摄影机,靠着不断的拍摄短片,磨练自己的技巧。他自己也说,除了对电影的热爱,朋友对他的支持也是他坚持下去的原因。在他休整的这几年里,他的好友演员汤姆·威兹(代表作[不法之徒])甚至制作了一部纪录片——[等待曙光],纪录下了马丁重拾灵感的全过程。最终,在[太不小心]上映五年之后,马丁拍摄了自己的第四部长片[曙光乍现]。
本片的剧本有着各种盖伊·马丁电影常见的设定,如归家的浪子,暗藏玄机的家属,甚至是那个魔幻的山村。好莱坞演员雪莉·杜瓦尔(代表作[闪灵])的加盟,更让本片有着良好的卖相。但这部电影却丢掉了盖伊·马丁长久以来所坚持的探索个人内心的主题,更偏向于描写一个普通的奇幻爱情故事,这显然是破产的马丁,向制片人妥协的结果。但在很多地方,我们还是能够找到其惊艳之处。如全片有些偏粉的色调,显然是对其开发廊的母亲所涂厚厚粉脂的影射,让电影有着一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所流行的沙龙气息。
虽然本片有些令人失望,但作为盖伊·马丁沉寂后的复出之作,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而在下一部电影[吸血鬼:处女日记摘抄]中,他也开始挑战自己,涉足了歌舞片这一新的领域。
------------------------------------------------------------------------
[吸血鬼:处女日记摘抄]:在工业革命下的英国,富家小姐露西(泰拉·波特维斯特饰)有两个情人和一个未婚夫,她本可以像其他贵族一般,衣食无忧,在骄奢淫逸中,度过一生。但一天夜晚,长生不老的吸血鬼德拉库拉伯爵(张卫强饰)造访了她,而正是德拉库拉“深深的一吻”,改变了她本已注定的命运……
[懦夫跪下]:在虚拟的神秘的精子世界里,冰球运动员盖伊·马丁(德雷西·法尔饰)疯狂的热恋着女孩玛塔(梅丽莎·多尼西饰)。但玛塔唯一爱的却是自己的父亲。某天,玛塔的父亲被她的母亲(泰拉·波特维斯特饰)和情人所杀,并砍下双手。悲痛的玛塔让医生将父亲的双手移植到盖伊身上。但无辜的盖伊却发现,这双手在带给他爱情的同时,也伴随着无尽的杀戮……
盖伊·马丁 Guy Maddin (3)
“当我小时候和同伴玩恐怖角色扮演的游戏时,吸血鬼一般是我最后的选择,直到现在拍摄它,才发现我对吸血鬼的感情,虽不是一见钟情,但却是细水长流的。”
1997年的[曙光乍现]之后,盖伊·马丁很快的又投入了新片[爱唱歌的烟囱]的拍摄中,他本想将本片拍摄成一部完全的默片,但拍摄过程中遇到的经费和技术障碍,让他不得不临时放弃了这个计划。虽然他之前的电影,都带有不少默片的美学特色,但完全将台词抽离,却是他没有尝试过的。在接下来的五年里,他并无接拍任何电影,而是潜心研究各类默片的特点,在这期间,他重看了德国表现主义的代表作[诺斯费拉图]和[奥拉克之手],并以这两部电影为蓝本,拍摄了[吸血鬼:处女日记摘抄]和[懦夫跪下]。
![]() |
[吸血鬼:处女日记摘抄]Dracula: Pages from a Virgin's Diary
主演:泰拉·波特维斯特Tara Birtwhistl/张卫强Wei-Qiang Zhang/大卫·摩诺尼David Moroni 类型:恐怖/音乐 片长:73分钟
其实一开始,将斯托克的小说《德拉库拉》改编成电影,并非是盖伊·马丁的本意,毕竟对于他来说,科学怪人这类充满造型感的环球怪物,才是他真正感兴趣的。但当编剧拿着皇家温尼伯芭蕾舞团的演出录像找到盖伊·马丁时,他却被舞蹈演员辗转腾挪间的灵气所打动。在芭蕾舞剧版的《德拉库拉》中,舞蹈的优雅姿态,让吸血鬼骨子里的贵族气息一览无余,而这不正是他苦苦寻觅的现代化默片吗?毕竟,茂瑙在1922年时,就是靠着[诺斯费拉图](同样改编自《德拉库拉》)取得了最初的成功,而想要拍摄一部真正的默片,重回经典当然是不二的选择。
这部[吸血鬼:处女日记摘抄]也成了蛰伏五年之后,盖伊·马丁的出山之作,在这部纯粹的默片中,盖伊·马丁去掉了之前他惯用的旁白,也去掉了所有演员的对话,换之以字幕卡的形式出现(其出现的频率也并不高)。为了能够更好的展现故事,盖伊·马丁保留了芭蕾舞剧的形式,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几乎完全还原了斯托克原著小说的意境。虽然故事和表演,是使用了已经成型的蓝本,但镜头语言还是一如既往的贴上了盖伊的标签,只是这次,他做的更旧更彻底,配合一些故意的跳帧,给了本片一种在电影资料馆才会发现的毛片质感。
但,盖伊最重大的创新在于,将这个所有人都耳熟能详的故事,加上了女性的视角。他没有采用以前的德拉库拉电影惯用的顺序叙述,而是以受害者露西的视角开始全片,以她的心理变化作为全片的主线。用盖伊自己的话来说,“以前的吸血鬼电影都是男性至上的,男性决定了女性的命运,女性被男性的撕咬所伤害而产生变异,最终却要被范·海辛这样的吸血鬼猎手刺穿心脏,这是完全没有道理的。”正是抱着这样的一种关怀,也让他的[吸血鬼]有了些人性的光耀。
![]() |
[懦夫跪下]Cowards Bend the Knee
主演:德雷西·法尔Darcy Fehr/梅丽莎·多尼西Melissa Dionisio/艾美·斯图尔特Amy Stewart/泰拉·波特维斯特Tara Birtwhistl 类型:剧情/爱情 片长:64分钟
在第二年的[懦夫跪下]中,盖伊·马丁延续了他纯默片的风格,虽然故事取材于罗伯特·威恩(代表作:[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1924年的电影[奥拉克之手],但真正落实到细节,还是处处可见盖伊自己的烙印。除了男主角的名字就叫盖伊·马丁以外,故事背景的冰球队和美发厅,也是盖伊儿时映像深刻的回忆。这些元素在之前的盖伊电影中都有出现,但本片中,盖伊加大了弗洛伊德式精神分析的比重,处处可见的乳房崇拜,以及对于原初场景(弗洛伊德用这个词专指儿童第一次看到父母房事的情景)的展示,加上弑父弑母的情节都给全片增加了深度。在视觉上,他也更加的肆无忌惮,一改老式默片的缓缓推进,采用了快速剪辑和重复剪辑的技巧,赋予了这部电影不同以往的快节奏。
在拍摄本片的过程中,盖伊迎来了一位真正尊贵的探班者——罗伯托·罗西里尼和英格丽·褒曼的女儿伊莎贝拉·罗西里尼,这也拉开了二人未来合作的序幕。
----------------------------------------------------------------------------
[世界上最悲伤的音乐]:三十年代的加拿大,在世界悲伤之都温尼伯,来自墨西哥、中国、西班牙、美国等地的音乐家齐聚一堂,参加一场评选“世界上最悲伤音乐”的竞技。大赛主办人海伦·波特·亨德利夫人(伊莎贝拉·罗西里尼饰)是一个断了双腿的美丽妇人,妄图通过这场比赛的大量高价啤酒,吸引来自禁酒令下美国的游客。但却没想到,分别代表加拿大,美国,塞尔维亚参赛的三人,其实是来自同一家庭,这一家人,也与海伦的过去,息息相关……
盖伊·马丁 Guy Maddin (4) 1956.2.28-
“我认为,既然要拍[世界上最悲伤的音乐],何不把背景设定在世界上最悲伤的城市?”
接连几部电影的成功,让盖伊·马丁打开了自己在电影圈中人脉,也让他接触到了温尼伯以外,加拿大电影圈的高人。之前已在戛纳获得评委会大奖([意外的春天])的阿托姆·伊戈扬,便是其中最让盖伊兴奋的一个。在伊戈扬的帮助下,盖伊获得了新片[世界上最悲伤的音乐]350万美元的投资,足足比[吸血鬼:处女日记摘抄]多了一倍,让盖伊发出了“觉得自己就像彼得·杰克逊”的感叹。靠着这笔投资,盖伊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还原他记忆中,那个满目创伤又无比滑稽的温尼伯。虽然投资呈现几何级增长,但盖伊·马丁标志性的复古依然是主打。全片中大部分的镜头,还是使用超八摄影机拍摄的。看着盖伊拿着如此袖珍的机器在片场窜上窜下,与本片庞大的布景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 |
[世界上最悲伤的音乐]The Saddest Music in the World
主演:伊莎贝拉·罗西里尼Isabella Rossellini/马克·麦金尼Mark McKinney/玛丽亚·德·梅黛洛Maria de Medeiros/大卫·福克斯David Fox 类型:喜剧/剧情/奇幻/音乐/浪漫 片长:100分钟
与盖伊之前电影重画面,而不大注重情节的起承转合不同,这部[世界上最悲伤的音乐]有意加重了剧本的分量。并且加入了蛇蝎美人等好莱坞黑色电影所特有的元素,创造了独属盖伊的奇幻黑色音乐片。不过,剧本中复杂的台词,也让之前一向不大启用专业演员的盖伊,必须认真面对选角的问题。
片中主要角色切斯特的灵感来自比利·怀德电影[扑克王]中的柯克·道格拉斯。切斯特这个唯利是图,风流倜傥的音乐商人,妄图利用自己和海伦夫人的旧情,在大赛上狠赚一笔。用盖伊自己的话来说,“他是个玩世不恭,不会道歉,也不会伤感的美国人”。扮演这个角色的马克·麦金尼,是著名的脱口秀主持人,这个加拿大周立波,花言巧语,油头粉面,却又老奸巨猾的形象,与盖伊心目中的切斯特异常契合。确定男主角后,盖伊心中的女主角也已有了理想的人选,那便就是伊莎贝拉·罗西里尼。
伊莎贝拉·罗西里尼,是著名导演罗贝托·罗西里尼和女神英格丽·褒曼的女儿。她继承了母亲无暇容貌,并因[蓝丝绒]而名噪一时。但想要让这样的一位巨星,亲赴温尼伯拍摄一部小成本电影,简直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伊莎贝拉也完全不知道有盖伊这一号人物。不过,制片人在给她邮去剧本的同时,很聪明地顺带了一份盖伊2000年的获奖短片[地球之心]。这段风格类似于癫狂版[大都会]的六分钟影像,让伊莎贝拉甚为心动,大呼过瘾。连剧本都没有细读,就接受了盖伊给她提供的角色。大明星的加盟,为盖伊壮了声势,之后的选角也变得顺风顺水。在选入玛丽亚·德·梅黛洛(代表作[低俗小说])出演女二号之后,盖伊终于获得了影响力和实力兼备的满意卡司。
[世界上最悲伤的音乐]虽然有着更加商业化的外壳,但盖伊骨子里的怀旧与叛逆,还是难以遮掩。父子三人齐聚音乐赛场,如同打擂台一般争夺两个女人,叙述了盖伊对家庭关系的不信任。但这种悲凉,其实还暗藏有丝丝温馨。其中一段,切斯特和纳西莎(玛丽亚·德·梅黛洛饰演),遇到了一位梦游的路人。切斯特不以为然,但纳西莎一定要上前,亲吻可怜的梦游者。一吻之后,路人恍惚间一句“晚安,妈妈”,让盖伊对母亲不知是恨是爱的复杂情感展露无遗。如果说天真善良的纳西莎,是盖伊对母爱的美妙回忆的话,那断了腿,又有些癫狂冷酷的海伦夫人,便就是盖伊母亲的另一分身。这个角色来源于“千面人”朗·钱尼在1920年的电影[惩罚]中所饰演的弗雷斯医生。[惩罚]中断了双腿的医生形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缺失男性权威的退伍军人内心的写照,他们因失去尊严和性能力,不得不将愤怒发泄在女人身上。而盖伊记忆中的母亲,也是这样一个,失去权威,却依然无比强势的符号。而盖伊之所以将片中的温尼伯称为世界悲伤之都,更多的是出于自己的私心,毕竟在这里,盖伊度过了自己不如意的童年,在他看来,温尼伯就是他的“世界之心”。
虽然本片第一次取得了主流评论界的和好莱坞的关注(罗杰·艾伯特将本片称为“美妙、惊人又风趣的杰作”),但盖伊还是放弃了进军美国的最好时机,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专心任教于母校温尼伯大学。直到2006年,西雅图电影基金会的一通电话,向盖伊提供了一次出国拍摄外景的机会。
-------------------------------------------------------------------
[追忆少年狂]:油漆匠盖伊·马丁只身一人回到故乡黑壳岛,面对自己充满创伤的过往。在这里,盖伊(苏利文·布朗饰)和姐姐(梅亚·劳森饰)住在父母所开的孤儿院之中。母亲(格雷切·克里奇饰)异常严厉,时刻监视着二人的一举一动,父亲则对他们不管不问,一直醉心于自己的实验。直到有一天,女扮男装的少年侦探切斯(凯萨琳·E.莎伦饰),来到了岛上,希望在姐弟俩的帮助下,揭开孤儿院中孩子,头上奇怪伤疤的秘密……
盖伊·马丁 Guy Maddin (5) 1956.2.28-
“这部电影的故事有97%是真实的,也许100%都是。”
![]() |
[追忆少年狂]Brand Upon the Brain!
主演:格雷切·克里奇Gretchen Krich/苏利文·布朗Sullivan Brown/梅亚·劳森Maya Lawson/凯萨琳·E.莎伦Katherine E. Scharhon 类型:剧情/奇幻 片长:95分钟
[世界上最悲伤的音乐]上映之后,虽然取得了相当优异的口碑,但本片过于小众的气质,还是投资人望而却步。在随后的三年中,盖伊又一次退居二线,回到温尼伯大学任教。不过,一天晚上,突如其来的一通电话,给了盖伊无法拒绝的机遇。电话那头的男人,自称是“世界上唯一一个非盈利电影机构“西雅图电影基金会”的主管,希望邀请盖伊到西雅图附近的小岛,拍摄一部电影。基金会给了盖伊百分百的创作自由,唯一要求便是电影必须在六周之内开机。这么好的机会,盖伊自然不会放过,但如何在六周之内交出一份成型的剧本,才是真正的难题。
时间紧迫,盖伊放下电话,就找到了老搭档,编剧乔治·托尔斯(此人曾经是盖伊大学时的电影课老师),一起赶制脚本。由于时间关系,盖伊无法写出新的桥段,只能将自己的童年故事作为本片素材。虽然,在[懦夫跪下]中,他已尝试了半自传形式,但那部电影却显得过于冰冷,难以让观众产生移情。这一次,盖伊需要的是一种更富有感情张力的回忆。事实上,本片中的回忆一部分出自于盖伊自己,还有一部分来自于盖伊母亲的童年。片中,沙滩上的葬礼,便是盖伊母亲在年幼时,埋葬自己父亲(也是盖伊的外公)的真实体验。那一天,正好赶上温尼伯的雨季,盖伊母亲与家人,穿越泥泞的农场,为父亲下葬。他们为父亲更换衣服,埋入土地,但雨水却将墓穴填满,棺材无法入土。孩子们只得站在棺材上,用重量将其沉入水底。而父母吸取孩子头脑中“蜂蜜”的恐怖实验,来自盖伊自己儿时经历。在姐姐进入青春期时,盖伊亲眼见到,发疯的母亲用锤子敲打姐姐,想要阻止其正常发育。有了这些“如希腊悲剧一般恐怖”的记忆,本片也成为盖伊心中最真实的自传。虽然故事有了奇幻情节剧的加工,但盖伊却依然坚持将最真实的追忆内核保留下来。
过短的剧本周期,也让盖伊果断抛弃了上部电影中精雕细琢的台词,重回默片领域。但,在具体拍摄中,盖伊却越发觉得,自己炙热的情感以及片中诸多细微情节,都难以传达给观众。为此,他在片中加入了三个音效师,弥补声音的不足。随后,受布努埃尔《我的最后一口气》中,关于默片讲解员的描述启发,他又决定加入一个现场讲解员的角色。事实上,在上世纪初的日本,便已有了最早的默片讲解员,他们是那时电影真正的明星,观众常因为喜爱某个讲解员,而反复观看一部电影(有声片出现后,他们也集体失业了)。在[追忆少年狂]中,盖伊复制了这一传统,讲解员加上乐队演出,配合现场声效配音,让本片的放映现场,活脱脱的成了行为艺术的秀场。本片在各大电影节上亮相,每一次都取得了巨大轰动,盖伊的老相识,伊莎贝拉·罗西里尼、路易斯·尼根,甚至盖伊·马丁本人都曾担当过讲解员,使得本片每一次放映都是完全不同的版本。电影机械复制的属性,在这部[追忆少年狂]中被彻底打破。
本片作为盖伊第一部离开温尼伯拍摄的作品,也是他第一次此采用摄影棚外拍摄,少了之前的人工雕琢,盖伊也需要更多的视角扑捉自然的一切。在片场,经常一个镜头由八台超八摄影机同时拍摄,捕捉到了这个荒凉岛屿的一草一木。虽然讲述的是自己的童年,但远离故乡,还是让盖伊倍感失落。这也让他有了回到温尼伯,扛着摄影机走上大街小巷,拍摄一部纪录片的想法,这便就是一年之后的[我的温尼伯]。
---------------------------------------------
[我的温尼伯]:电影导演盖伊·马丁(德雷西·法尔饰)在多年以后重回故乡温尼伯,希望重建这座城市,以及其家庭的历史。但回到温尼伯的他,却发现这座城市已满目疮痍,早已不是他记忆中样子。在层层的追忆中,盖伊寻找着关于童年和母亲(安妮·萨维奇饰)的回忆,并试图在影像中重建他记忆中的温尼伯。
盖伊·马丁 Guy Maddin (6) 1956.2.28-
“我是那种需要对某些事物上瘾的人。”
![]() |
[我的温尼伯]My Winnipeg
主演:安妮·萨维奇Ann Savage/德雷西·法尔Darcy Fehr/艾美·斯图尔特Amy Stewart 解说:盖伊·马丁Guy Maddin 类型:纪录/奇幻/历史 片长:80分钟
伊莎贝拉·罗西里尼一直记得她和盖伊·马丁的初次相见。那一天,伊莎贝拉乘飞机来到温尼伯这个陌生的城市,一下车便得到了盖伊地热情招待。盖伊带着她绕着温尼伯转了几圈,向这位他仰慕已久的女演员讲述起温尼伯的历史和八卦。言谈中,对这座城市的情感表露无疑。听得入迷的伊莎贝拉,立即向盖伊建议:“导演,你一定要把这些拍成电影。”从此,将温尼伯的历史展现在银幕之上的想法,便一直在盖伊脑中萦绕。
2007年,结束了[追忆少年狂]在全球各大影展的巡演之后,盖伊便将目光转回了温尼伯,希望在新片[我的温尼伯]中,讲述他所知道的温尼伯故事。当然,温尼伯所象征的乡愁,还要和盖伊的家庭联系在一起。在本片中,盖伊也试图用最真实的重现,还原他童年记忆的原貌。谁来扮演盖伊·马丁并不是问题,在[懦夫跪下]已经出演过盖伊本人的德雷西·法尔,当仁不让的重新担当起盖伊的银幕替身。真正需要慎重选择的,还是扮演盖伊母亲的演员。最开始,盖伊尝试着让已91岁的母亲,扮演她自己。毕竟,年轻时貌美的母亲,也曾是温尼伯红极一时的演员。但一向固执己见的母亲,拒绝了盖伊的提议。这点,在盖伊看来,是有些偏执的母亲,依然在维持自己权威的表现。迫不得已,盖伊重新开始了选角。除母亲本人以外,他唯一想到的人选,便就是黑色电影时期已小有名气的好莱坞女演员安妮·萨维奇。在盖伊童年看片的记忆中,安妮·萨维奇是唯一一个让他想起母亲的人。因为安妮和母亲一样,总是将头发后梳,不精心打扮便不会出门。在多方打探,获得安妮的电话后,盖伊也开始了三顾茅庐式的电话轰炸。经历了两、三个月,每天一通电话的骚扰后,隐退51年的安妮·萨维奇终于被盖伊的诚心所打动,以83岁的高龄,重出江湖,圆了盖伊·马丁儿时的梦想。
在这部被打上纪录片标签的电影中,盖伊并没有遵照纪录片真实至上的拍摄原则,更多还是遵照了自己在之前电影中已经建立起来的回忆式的真实。这点,从盖伊在片中声称,扮演母亲的就是他母亲本人,便可见一斑。为了将观众带入他自己的回忆,他如同弗拉哈迪一般,忽视了客观的真实。但能把回忆做成亦真亦幻的模样,靠的便是盖伊独创的那套剪辑手法。盖伊将自己的剪辑法称作“卷切法”,即在剪辑时,加入快进,倒退,以及多次重复一段画面的小技巧。在盖伊看来,记忆就像是一卷录影带,人们在回忆时,会像拿着遥控器一样,快进快退,为的是能准确找到他想回到的情绪点。而对于那些特别被珍视的记忆,人们则会一遍遍的快进快退后,再反复观看。这一切,配合上盖伊本人饱含情感的配音解说,以及类似坏掉的乐器所制造的配乐,这个由盖伊的形而上所构建的温尼伯,跃然银幕之上。
事实上,与之前的抽象影射相比,本片倒更贴近盖伊真实的家庭生活,片中的每个微弱细节,都有盖伊本人的情感迸发。正是由于共通的情感,本片也让所有的观众,找到了共鸣。影评人罗杰·艾伯特,更是将本片选入年度十佳,称其所拍摄的,也是自己对故乡的回忆。本片在2008年的多伦多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加拿大”电影的殊荣,也让全世界影迷了解到了这个亚瑟·柯南道尔爵士眼中“最灵异城市”(出自本片,事实如何并无考证)的真容。正是由于这份灵异的真实,[我的温尼伯]也成了众多新粉丝,爱上盖伊电影最佳的渠道。
作为影评人的心头好,盖伊也用他的才气,打动了洛杉矶著名的美女影评家金·摩根。虽然金对盖伊仰慕已久,但二人真正相识,还是2010年,在盖伊新片[钥匙孔]的片场。2011年,二人也将正式在温尼伯步入婚姻的殿堂。这座见证了盖伊·马丁成长的城市,也将继续伴随着他一直前行。(完)
文-西帕克
(原文分六期连载于《看电影》年代电影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