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子太行内外行记之二十——赵县柏林寺
上接
太行内外行记之十九——南响堂
某某兄:
离开峰峰矿区后随即赶赴赵县,邯郸到赵县的班车下午五点后停运,只得先到元氏,车程大约三小时,晚上九点抵达元氏,车站早已熄灯,空落落没有一个人,本来应该在此地留宿,可查看地图,发现元氏离赵县似乎并不远,遂发心夜行,白天上下南北响堂山,深夜又徒步二十公里,看来自己的体力还未衰退,三十岁之后多半只会变懒,这样的日夜兼程,大概不会再有了,天亮前至赵县,找得处旅社少歇,也算一宿无话。
因为落脚处离柏林寺不远,清早起来顺道跑去一看。
传柏林禅寺建于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20),古称观音院,是为燕赵之地著名丛林,慈恩宗开山僧玄奘法师在曾来此习《成实论》,晚唐禅宗巨匠从谂禅师在此驻锡弘法四十年,更使柏林禅寺声名远播,只是到了近代,此间殿宇倾圮,再无僧人居住,现在的整座柏林禅寺都为1987年之新建,造于元天历三年(1330)的赵州塔是唯一例外,不过同样经现代重修,站在很远处都能感受到一种混凝土的气息。
中国古建因受木料本身的限制,不可能太高太大,而现代建材能完全突破这种局限,不少新修造的仿古建筑也就一味如暴发户发家般追求规模,寺中所谓万佛殿即是典型代表,据说此殿中存放了一万多尊佛像,《五灯会元》记丹霞天然寺中遇大寒,取木佛烧火向,烧火向是在火上比晃,意欲点燃取暖,这是有名的禅宗公案,我现在跑入佛殿学天然大师尝试烧木佛,寺中僧人会怎样待我?大概殿中早已没有木佛了罢,一笑。
倒是寺中几株古木,让人有吊古之感,这里是禅宗的著名祖庭,信步庭院,想到禅宗中著名的“赵州茶”,“柏树子”等公案即发生于此,不禁有些迷离,也就据此略说几句有关禅的闲话。
“禅”是梵语Dhyāna音译,本意是沉思静虑,弃恶无疑,是一种排除外在干扰,进行内心直觉的修行方法和精神体验,为佛家中渡达彼岸的六波罗蜜之一。南朝梁慧皎《高僧传》中有习禅篇,通览上下,其中所记禅者,大体只是把禅当做一种普通修行手段,与持戒诵经并无区别,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禅僧有多位且各有师承,但绝非自成山门。然而随着佛教的日益中国化,作为修行方法和精神体验的禅,在与大乘佛教理论融汇之后,逐渐形成从理论思想、修行方式到终极境界皆面面俱足的独立之宗派。
中国佛教门派众多,不过大致可划归为两类,一是以“轮回”,“报应”为要点,以供佛捐像、刺血写经、吃斋念佛、禁欲行善以求福灭祸为表征的宗派,此种易为广大善男信女所接受。一种或解经说典、探求义理,或静修定心,重玄调摄,以求智识精进及内心解脱之宗派,而这种派为极其契合士大夫等传统知识群体的喜好,禅宗可谓此中代表,以至于后世,本国的文化艺术、哲学思想等诸多方面无不深受影响。
禅宗经六祖慧能的弟子发扬光大,其尊崇顿悟而排斥苦修,不重单纯的解经而提倡自在的心理体验,拒绝既定的思维而倡导活泼的机锋,一些禅僧的渡人渡己的言行,遂成为一桩桩著名的公案,这些公案,通过风马牛不相及或彼此矛盾的问答和动作,来超越普通的逻辑与思想,以突破语言、物象、概念、推理的束缚,从而达到豁然贯通的境地,宋代圆悟编撰之《碧岩录》,是禅宗一派最具代表性的公案评唱集,其所选的百则经典公案中,赵州从谂一人就有十多则,可见这位赵州和尚在禅史上的地位。
《宋高僧传》记赵州禅师法名从谂,青州临缁人。法号从谂,幼年出家,后得法于南泉普愿禅师,为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之后四代传人。唐大中十一年(857),八十高龄的从谂禅师行脚至赵州,受信众敦请驻锡观音院,弘法传禅达四十年年,其证悟渊深、年高德劭,僧俗共仰,为丛林模范,人称“赵州古佛”。
禅师以非同寻常的方式促人觉悟,极端如丹霞天然骑像烧佛,云门文偃骂佛为“干屎橛”,临济义玄和德山宣鉴又分别以口喝棒打的方式启发世人,这些行为在士大夫文人看来,未免太过峻烈,自然难以接受,中国传统社会重人伦崇师道,假如禅宗非要站在这种观念礼教的对立面,那只有没落一途!
与乖僻狂放之言行相对的是深邃澹然、清幽朴素的朴素问答,赵州从谂的有关公案即为此类,如: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师曰:“庭前柏树子。”
曰:“和尚莫将境示人?”
师曰:“我不将境示人。”
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师曰:“庭前柏树子。”
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
曰:“曾到:”
师曰:“吃茶去。”
又问僧,僧曰:“不曾到。”
师曰:“吃茶去。”
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
师召院主,主应喏。
师曰:“吃茶去。”
通常人们的问答之间有一种连缀的关系,对佛法有所求问者,总是期待得道禅师在回答中对佛理予以解释,若得不到理想的答案,问者即有无助和失落,而赵州禅师正是通过制造这种无助与失落,去逼迫问佛者超越平常的理性和逻辑,自我突破各种束缚,从而达到真正无心见自本性的境界,即所谓“问在答里,答在问处。”故以“柏树子”,“赵州茶”为象征的赵州禅在后世有很大声誉。
然而正如同没有依凭无所约束最终会导致宗教的自我崩溃一样,率意放荡的言行容易产生狂禅,不用说现今之世,早在禅宗刚刚发达的中唐,已见端倪,柳宗元《送琛上人南游序》有云:“今之言禅者,有流荡舛误,迭相师用,妄取空语,而脱略方便,颠倒真实,以陷乎己,而又陷乎人。又有能言体而不及用者,不知二者之不可斯须离也。离之外也,是世之所大患也。”另外,禅僧无论如何放浪形骸,但总该规避红尘,禅宗五祖弘忍极力主张修道应该远离城市,认为“大厦之材,本出幽谷,远离人间,故不被刀斧损斫,长成大树,堪为栋梁之用。”其实,我兄最为鄙视的那些上媚朝廷下惑百姓的当代禅师,千年以前也有榜样,以法眼宗师文益所作《宗门十规论》概括的最为清楚,现抄录于下,以供笑谈。
一. 自己心地未明,妄为人师。此谓当时禅人多所慢易,怠于参求,不择宗匠,急务住持,滥称知识,唯贵虚名。
二. 党护门风,不通议论,此谓当时禅人各护德山、临济、沩仰、曹洞、雪峰、云门,各党其祖,不原真际,矛盾相攻,不辨缁白。
三.. 举令提纲,不知血脉。此谓举唱宗乘,猥窃人言,不分真伪,玷渎古人,埋没宗旨。
四.对答不观时节,兼无宗眼。此谓当时宗师不辨邪正,不观时节,滥施棒喝,诳谑群小,欺昧圣贤。
五. 理事相违,不分触净。此谓理事不相资,或有事无理、或有理无事、妄作谈论不分触净,肴讹不辨。
六. 不经淘汰,臆断古今言句。此谓当时禅人结交知识朋友,不经淘汰,又妄臆断古今,无异于不学剑而强舞太阿。
七. 记持露布,临时不解妙用。此谓以承言滞句,鼓吻摇唇为妙解。
八. 不通教典,乱有引证。此谓不明佛意,不识义理,专守门风妄加引证,故自取讥诮。
九. 不关声律,不达理道,好作歌颂。此谓当时宗匠以歌诵为等闲,任情直吐,多类野歌。
十. 护己之短,好争胜负。此谓当时禅人多窃位任住持而以为已得最上乘超世间法。于是护己短、毁人长,破佛禁戒,弃僧威仪,口谈解脱因,心弄鬼神事。
由此可见,禅宗若要继续发达,除了要将禅包装成与现代生活情趣处处合拍的普世信仰和挽救精神崩溃的良方利药之外,还需要多位能对时下禅风有所约束的大师力挽狂澜方能成功,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片面之见,禅门或另辟蹊径更为奇葩亦未可知,不过区区以为,如赵州从谂这样的禅师当不会再有,而柏林禅寺,我也该不会再去了,三笑,草草不尽。
朱头拜
下接
戊子太行内外行记之二十一 —— 赵县陀罗尼经幢
太行内外行记之十九——南响堂
某某兄:
离开峰峰矿区后随即赶赴赵县,邯郸到赵县的班车下午五点后停运,只得先到元氏,车程大约三小时,晚上九点抵达元氏,车站早已熄灯,空落落没有一个人,本来应该在此地留宿,可查看地图,发现元氏离赵县似乎并不远,遂发心夜行,白天上下南北响堂山,深夜又徒步二十公里,看来自己的体力还未衰退,三十岁之后多半只会变懒,这样的日夜兼程,大概不会再有了,天亮前至赵县,找得处旅社少歇,也算一宿无话。
因为落脚处离柏林寺不远,清早起来顺道跑去一看。
![]() |
赵县柏林禅寺山门 |
传柏林禅寺建于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20),古称观音院,是为燕赵之地著名丛林,慈恩宗开山僧玄奘法师在曾来此习《成实论》,晚唐禅宗巨匠从谂禅师在此驻锡弘法四十年,更使柏林禅寺声名远播,只是到了近代,此间殿宇倾圮,再无僧人居住,现在的整座柏林禅寺都为1987年之新建,造于元天历三年(1330)的赵州塔是唯一例外,不过同样经现代重修,站在很远处都能感受到一种混凝土的气息。
![]() |
赵州塔 |
![]() |
赵州塔细部 |
中国古建因受木料本身的限制,不可能太高太大,而现代建材能完全突破这种局限,不少新修造的仿古建筑也就一味如暴发户发家般追求规模,寺中所谓万佛殿即是典型代表,据说此殿中存放了一万多尊佛像,《五灯会元》记丹霞天然寺中遇大寒,取木佛烧火向,烧火向是在火上比晃,意欲点燃取暖,这是有名的禅宗公案,我现在跑入佛殿学天然大师尝试烧木佛,寺中僧人会怎样待我?大概殿中早已没有木佛了罢,一笑。
![]() |
万佛楼施工图 |
![]() |
竣工后的万佛楼,高37米,两层,面积五千平方米,人民会堂么?! |
倒是寺中几株古木,让人有吊古之感,这里是禅宗的著名祖庭,信步庭院,想到禅宗中著名的“赵州茶”,“柏树子”等公案即发生于此,不禁有些迷离,也就据此略说几句有关禅的闲话。
![]() |
唐朝古柏 |
“禅”是梵语Dhyāna音译,本意是沉思静虑,弃恶无疑,是一种排除外在干扰,进行内心直觉的修行方法和精神体验,为佛家中渡达彼岸的六波罗蜜之一。南朝梁慧皎《高僧传》中有习禅篇,通览上下,其中所记禅者,大体只是把禅当做一种普通修行手段,与持戒诵经并无区别,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禅僧有多位且各有师承,但绝非自成山门。然而随着佛教的日益中国化,作为修行方法和精神体验的禅,在与大乘佛教理论融汇之后,逐渐形成从理论思想、修行方式到终极境界皆面面俱足的独立之宗派。
中国佛教门派众多,不过大致可划归为两类,一是以“轮回”,“报应”为要点,以供佛捐像、刺血写经、吃斋念佛、禁欲行善以求福灭祸为表征的宗派,此种易为广大善男信女所接受。一种或解经说典、探求义理,或静修定心,重玄调摄,以求智识精进及内心解脱之宗派,而这种派为极其契合士大夫等传统知识群体的喜好,禅宗可谓此中代表,以至于后世,本国的文化艺术、哲学思想等诸多方面无不深受影响。
禅宗经六祖慧能的弟子发扬光大,其尊崇顿悟而排斥苦修,不重单纯的解经而提倡自在的心理体验,拒绝既定的思维而倡导活泼的机锋,一些禅僧的渡人渡己的言行,遂成为一桩桩著名的公案,这些公案,通过风马牛不相及或彼此矛盾的问答和动作,来超越普通的逻辑与思想,以突破语言、物象、概念、推理的束缚,从而达到豁然贯通的境地,宋代圆悟编撰之《碧岩录》,是禅宗一派最具代表性的公案评唱集,其所选的百则经典公案中,赵州从谂一人就有十多则,可见这位赵州和尚在禅史上的地位。
《宋高僧传》记赵州禅师法名从谂,青州临缁人。法号从谂,幼年出家,后得法于南泉普愿禅师,为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之后四代传人。唐大中十一年(857),八十高龄的从谂禅师行脚至赵州,受信众敦请驻锡观音院,弘法传禅达四十年年,其证悟渊深、年高德劭,僧俗共仰,为丛林模范,人称“赵州古佛”。
禅师以非同寻常的方式促人觉悟,极端如丹霞天然骑像烧佛,云门文偃骂佛为“干屎橛”,临济义玄和德山宣鉴又分别以口喝棒打的方式启发世人,这些行为在士大夫文人看来,未免太过峻烈,自然难以接受,中国传统社会重人伦崇师道,假如禅宗非要站在这种观念礼教的对立面,那只有没落一途!
与乖僻狂放之言行相对的是深邃澹然、清幽朴素的朴素问答,赵州从谂的有关公案即为此类,如: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师曰:“庭前柏树子。”
曰:“和尚莫将境示人?”
师曰:“我不将境示人。”
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师曰:“庭前柏树子。”
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
曰:“曾到:”
师曰:“吃茶去。”
又问僧,僧曰:“不曾到。”
师曰:“吃茶去。”
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
师召院主,主应喏。
师曰:“吃茶去。”
![]() |
庭前柏树 |
通常人们的问答之间有一种连缀的关系,对佛法有所求问者,总是期待得道禅师在回答中对佛理予以解释,若得不到理想的答案,问者即有无助和失落,而赵州禅师正是通过制造这种无助与失落,去逼迫问佛者超越平常的理性和逻辑,自我突破各种束缚,从而达到真正无心见自本性的境界,即所谓“问在答里,答在问处。”故以“柏树子”,“赵州茶”为象征的赵州禅在后世有很大声誉。
然而正如同没有依凭无所约束最终会导致宗教的自我崩溃一样,率意放荡的言行容易产生狂禅,不用说现今之世,早在禅宗刚刚发达的中唐,已见端倪,柳宗元《送琛上人南游序》有云:“今之言禅者,有流荡舛误,迭相师用,妄取空语,而脱略方便,颠倒真实,以陷乎己,而又陷乎人。又有能言体而不及用者,不知二者之不可斯须离也。离之外也,是世之所大患也。”另外,禅僧无论如何放浪形骸,但总该规避红尘,禅宗五祖弘忍极力主张修道应该远离城市,认为“大厦之材,本出幽谷,远离人间,故不被刀斧损斫,长成大树,堪为栋梁之用。”其实,我兄最为鄙视的那些上媚朝廷下惑百姓的当代禅师,千年以前也有榜样,以法眼宗师文益所作《宗门十规论》概括的最为清楚,现抄录于下,以供笑谈。
一. 自己心地未明,妄为人师。此谓当时禅人多所慢易,怠于参求,不择宗匠,急务住持,滥称知识,唯贵虚名。
二. 党护门风,不通议论,此谓当时禅人各护德山、临济、沩仰、曹洞、雪峰、云门,各党其祖,不原真际,矛盾相攻,不辨缁白。
三.. 举令提纲,不知血脉。此谓举唱宗乘,猥窃人言,不分真伪,玷渎古人,埋没宗旨。
四.对答不观时节,兼无宗眼。此谓当时宗师不辨邪正,不观时节,滥施棒喝,诳谑群小,欺昧圣贤。
五. 理事相违,不分触净。此谓理事不相资,或有事无理、或有理无事、妄作谈论不分触净,肴讹不辨。
六. 不经淘汰,臆断古今言句。此谓当时禅人结交知识朋友,不经淘汰,又妄臆断古今,无异于不学剑而强舞太阿。
七. 记持露布,临时不解妙用。此谓以承言滞句,鼓吻摇唇为妙解。
八. 不通教典,乱有引证。此谓不明佛意,不识义理,专守门风妄加引证,故自取讥诮。
九. 不关声律,不达理道,好作歌颂。此谓当时宗匠以歌诵为等闲,任情直吐,多类野歌。
十. 护己之短,好争胜负。此谓当时禅人多窃位任住持而以为已得最上乘超世间法。于是护己短、毁人长,破佛禁戒,弃僧威仪,口谈解脱因,心弄鬼神事。
由此可见,禅宗若要继续发达,除了要将禅包装成与现代生活情趣处处合拍的普世信仰和挽救精神崩溃的良方利药之外,还需要多位能对时下禅风有所约束的大师力挽狂澜方能成功,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片面之见,禅门或另辟蹊径更为奇葩亦未可知,不过区区以为,如赵州从谂这样的禅师当不会再有,而柏林禅寺,我也该不会再去了,三笑,草草不尽。
朱头拜
下接
戊子太行内外行记之二十一 —— 赵县陀罗尼经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