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物语》34泉涌街的烟火
![]() |
![]() |
八月的最后一场雨,我感觉到几分惬意,就打着伞在泉涌街上漫步。秋雨偕着秋凉,让人在酷热之后感觉到一份解脱。雨停不久,草丛深处各种鸣虫不等日出便争相欢唱。我分不出它们的名字和身份,却能听出至少有五种音符,此起彼落好似合奏的交响曲。前路悠悠,虽时有车辆穿过,却没有纷乱的感觉,这里实在是闹市中少有的福静洞天。恬淡落处,不由感觉到那说不清的风水。冥冥中这里确曾有神明护佑,老人讲,西山小学就是老辈的娘娘庙。
古庙建于清朝末年,原为一座草庵。1912年,一群海南丢因着故乡的传统在原地重新建起坐北朝南“一”字排的三个大殿。正殿供九宫娘娘,大门左右有猪齿獠牙的“大鲁鬼”守护。西殿是阎王殿,阎王老爷端坐中间,旁边立着判官,手执掌管生老病死的“生死簿”。东殿有走金桥、走银桥的塑像,是说生时行善,死后可以在阴间享福;旁边还有割舌头、挖眼睛、下磨推的塑像,意指生时作恶,死后必受惩罚。这里没有官府,所以海南丢们不受任何人辖制,安逸地享受着生活,敬畏着故乡的神明。他们只相信神明,那才是他们的根。
庙里还供有齁神奶奶,每到秋天,患有齁病(即支气管哮喘病)的海南丢就会带着一串咸萝卜,挂在齁病神像脖子上,求神祛病,名曰“挂齁”。说来真是神明保佑,很多人都得到了齁神奶奶的恩惠。
海南丢也有自己的节日,那就是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的庙会。前后几天,赶庙会的人和求神的香客络绎不绝。寺庙周围铺满绫罗,葱蒜水果,酱油米面,书画古玩,测字相面,各种道具无不出场,各种人物竞相出演。青岛恩梨、诸城冰糖子梨、滕县槎子梨、曹县歪把糙梨和平原县金香梨让人眼花缭乱,勾起孩童的馋虫,便顺手牵羊拿走,同来的长辈哭笑不得,只能掏钱付账。
每年还要从烟台、青岛等地请来戏班子唱大戏,这边包龙图刚休息,那边关公立马登场,文戏换作武戏,大堂也变成了疆场,围观的人层层叠叠,异常热闹。住在沙河口的日本移民虽然听不懂中文,也喜欢这份热闹。他们喜欢那浸着古韵的山水,透着墨香的书法。那些抹着黄泥的瓷瓶、泛着绿斑的古钱,皆让淘宝的人爱不释手。
古老的庙会渐渐散去,仅有西山小学院中的老井、老树还在。寻到大街小巷,看到几个苍颜老者还在娓娓细说着“包公打坐”。鸣虫合着他们的手势,有节奏地敲打,一会儿锣,一会儿鼓,一会儿又是京胡、月琴和弦子,人世的烟火就是这般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