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评论和黄惟群
读了一天的现代诗歌评论,感觉像要找谁打他一顿。佶屈聱牙,措辞乖张,比所要评论的诗还像诗。自己写不出成篇的来,就在别人的作品下作注解并且兴致勃勃的也附会两句,自以为就能和原作者平起平坐了,其实人家说的是什么他都不明白。有这种人的存在,文学怎么会不被人认为是有闲阶级自娱自乐孤芳自赏的玩意儿呢?书评家都是寄生虫。作为读者的向导,他们根本不像是一个服务者,而更像是一个演员——使出浑身解数(各种问题和主义)表现自己对于文学是多么内行。他们熟练运用着可怜的几个外国文艺理论概念,无休止的往一切作品上套。整本书里充满了过度解释,所幸有几句说得恰当的也是废话连篇。一个意思翻来覆去。实际上他们根本没读懂任何作品。他们只是拼命向读者倾诉他们自己罢了。中国的评论家不是用理论来解释作品,而是用作品来解释理论。有这样的导师们,中国的文艺水平怎么可能真正进步呢?
我建议将来再编文学史的时候就不要按时间(古代现代)或空间(中国外国)区分了,人类的精神如果是相通的,则古今中外皆通的,强行划分没有意义;如果不通,而即使在同一时代也不可能互相理解。所以我建议按流派区分。喜欢浪漫主义的,学习古今中外所有的浪漫主义。喜欢现实主义的,也学习古今中外所有的现实主义。或者更简单的办法,按照作者的思维方式划分。处理同一题材的不同手段构成了作者间的差别,而不是国籍。就思想论,鲁迅更接近徐志摩还是契诃夫呢?
附黄惟群的一些对评论的评论:
一个优秀评论家,首先应该是一个优秀读者。作为优秀读者,必须具备的是良好的理解能力和良好的感悟能力,阅读作品时,应首先打开的是自己的所有感官,充分并且正确地接受作品中发出的任何一个信号。这样前提下,才对阅读中得到的感觉与自身储存的感觉进行碰撞,进行比较分析辨别。读者的认识起于感觉,是以感觉为基础的。人的感觉是最“原始”、也是最直接、最根本的对事物的反应,是个人思想情感的综合;再高的理论,也离不开最基本的感觉。
在首先是个优秀读者的前提下,一个优秀评论家,如能了解并且懂得创作、懂得作家的话,他的评论将可能更全面、更准确、更可信、也更精彩。根本来说,作品是作家全控制的产物。作品中,不管大局小局框架细节甚至语言运用,说到底,都是作家的精心设计,是作家有预谋的操纵。只有作家自己最清楚自己的用心,知道自己想达到什么效果,怎么具体制造这个效果。也因此,评论家评论的作品用心如非作家用心,那么,说得再漂亮也不足以信;不说有害,不说误导,起码可说,其存在的价值几近于零(。毕竟,评论的准确性不能完全寄托在作家们的歪打正着上。
不要再说理论了。当今中国文坛真正需要的,不是仅和理论、评论家对话的理论,而是既和作品对话又和作者对话的作品论,特别是今天。理论是灰色的、枯燥的。能对中国文坛起到真正作用的是具体文本分析。也只有具体的文本分析,才能帮助作家看清自己,帮助读者看清作品,我们的评论家也能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理论究竟掌握如何、有用无用。
我建议将来再编文学史的时候就不要按时间(古代现代)或空间(中国外国)区分了,人类的精神如果是相通的,则古今中外皆通的,强行划分没有意义;如果不通,而即使在同一时代也不可能互相理解。所以我建议按流派区分。喜欢浪漫主义的,学习古今中外所有的浪漫主义。喜欢现实主义的,也学习古今中外所有的现实主义。或者更简单的办法,按照作者的思维方式划分。处理同一题材的不同手段构成了作者间的差别,而不是国籍。就思想论,鲁迅更接近徐志摩还是契诃夫呢?
附黄惟群的一些对评论的评论:
一个优秀评论家,首先应该是一个优秀读者。作为优秀读者,必须具备的是良好的理解能力和良好的感悟能力,阅读作品时,应首先打开的是自己的所有感官,充分并且正确地接受作品中发出的任何一个信号。这样前提下,才对阅读中得到的感觉与自身储存的感觉进行碰撞,进行比较分析辨别。读者的认识起于感觉,是以感觉为基础的。人的感觉是最“原始”、也是最直接、最根本的对事物的反应,是个人思想情感的综合;再高的理论,也离不开最基本的感觉。
在首先是个优秀读者的前提下,一个优秀评论家,如能了解并且懂得创作、懂得作家的话,他的评论将可能更全面、更准确、更可信、也更精彩。根本来说,作品是作家全控制的产物。作品中,不管大局小局框架细节甚至语言运用,说到底,都是作家的精心设计,是作家有预谋的操纵。只有作家自己最清楚自己的用心,知道自己想达到什么效果,怎么具体制造这个效果。也因此,评论家评论的作品用心如非作家用心,那么,说得再漂亮也不足以信;不说有害,不说误导,起码可说,其存在的价值几近于零(。毕竟,评论的准确性不能完全寄托在作家们的歪打正着上。
不要再说理论了。当今中国文坛真正需要的,不是仅和理论、评论家对话的理论,而是既和作品对话又和作者对话的作品论,特别是今天。理论是灰色的、枯燥的。能对中国文坛起到真正作用的是具体文本分析。也只有具体的文本分析,才能帮助作家看清自己,帮助读者看清作品,我们的评论家也能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理论究竟掌握如何、有用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