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又如何
阿妹的歌唱到:爱是心里面的一种慢动作。这个慢动作是怎样运作的?她究竟几斤几两重、面相如何?社会生物学家和人类学家无外乎以下3种论点:第一,一种进化的遗传因子决定着我们选择配偶的行为;第二,我们被有着相似基因的人所吸引;第三,激素与生物化学过程引起“我热恋了”的感觉。
如此看来,爱应该是一种本能。在婴儿阶段,如果无人照料,无人喂我们饭吃、给我们衣穿,我们就活不下来。如果没有肉体的触摸,我们也活不下来——在毫无友爱的触摸的孤儿院里,婴儿有时会在肉体完全正常的情况下死去,对这些不幸婴儿的研究证明了上述观点。我们人类确确实实“靠爱活着,任何时候剥夺了爱,我们就会生病”。这就是为什么马图拉纳认为爱的生物学不仅是人类社会的基础,而且是深深地扎根于进化的历史之中的动力。它最初始的形式,就是马图拉纳所描绘的许多昆虫鸟兽和其他动物“在自己的领地内容忍其他生物”。而它的最高形式,如果从心灵的角度说,是最高贵的——人类经验。心理分析学家MichaelLiebowitz在《爱的化学》中写道,我们常说“堕入情网”,我们这个物种从化学物质中所得到的奖赏,也许正是对这种说法的诠释。因为在这种状态中的巨大快乐,似乎与某些化学物质的增多有关,这种化学物质可能是苯(基)乙胺,一种类似于苯异丙胺的物质。这种化学奖励很可能就是使父母和其他成年人(以及儿童)在照料婴儿时感到快乐的因素,也是相爱的人感到满足——也就是快乐——的原因。在这里,化学物质,或许是内啡肽,再次发挥作用了。那个他(她)起到的只是催化剂的作用,任何人身上只要具备了一点点令人愉快的因子,都会被其覆盖范围内的可接收人群出于本能地感知到。很多人以为这是情不自禁地爱上了对方,实际上这只是我们身体的一种识别反应,一切都才刚刚开始。我们因此可以说,“爱”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你开始爱了,并不代表对方也产生了同样的感觉。而爱情并非一厢情愿就能自圆其说。
本能之外,爱也是一种快乐的进化,是一种生存能力。人类的发展,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来说,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过程。这种竞争,同样适用并且发生于爱情当中。根据进化论的模式,选择配偶的特定战略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种模式的最著名的倡导者之一是进化生物学家戴维-布斯。他在37个国家对1万多人进行了问询式调查。结果表明:妇女在选择配偶时,通常喜欢那些能够确保在她们抚育孩子时不会抛弃她们的男子。相反男人更偏爱外表有吸引力的女人,对他们来说,似乎这样的女子能够生出健康的下一代。在第一个重要亲近过程之后,双方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旦一方错过一次重要的投入,那么这次姻缘就告吹了。如果所有的信号都被接受,并且得到双方正确的答复,那么这份恋情就得以继续下去。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所以两个人不可能永远都迈着同样的步伐一起走下去。但是生存的竞争时时提醒着人类,如果不让自己在生存的狩猎中成为猎手的话,总有一天要被当作被吞噬的猎物。所以他会调整自己与社会的关系。首先他就会关注身边的人,并且给予他们积极的反馈。如果自己发出的信息总是不被接收,总是得不到快乐的反馈的话,他就会选择离开。这一切只是出于生存的基本需要,因为没有谁生来就希望被社会淘汰。
从生物学角度上来讲,爱情同样还是分阶段的。第一阶段是亢奋阶段,第二阶段叫麻醉阶段。爱情叫人难以留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共同进行的爱的探索已经让彼此都进化到了某一个阶段了,复杂的化学物质已经在身体里释放并且发生了作用。这个时候,突然有一方退出了共同的试验,由于抽离,另一方的身体就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排异感。痛苦由此产生。于是快乐的化学物质停止分泌。人类不得不再次寻觅下一个合适的猎物,重新开始一段新的试验。
如此看来,爱应该是一种本能。在婴儿阶段,如果无人照料,无人喂我们饭吃、给我们衣穿,我们就活不下来。如果没有肉体的触摸,我们也活不下来——在毫无友爱的触摸的孤儿院里,婴儿有时会在肉体完全正常的情况下死去,对这些不幸婴儿的研究证明了上述观点。我们人类确确实实“靠爱活着,任何时候剥夺了爱,我们就会生病”。这就是为什么马图拉纳认为爱的生物学不仅是人类社会的基础,而且是深深地扎根于进化的历史之中的动力。它最初始的形式,就是马图拉纳所描绘的许多昆虫鸟兽和其他动物“在自己的领地内容忍其他生物”。而它的最高形式,如果从心灵的角度说,是最高贵的——人类经验。心理分析学家MichaelLiebowitz在《爱的化学》中写道,我们常说“堕入情网”,我们这个物种从化学物质中所得到的奖赏,也许正是对这种说法的诠释。因为在这种状态中的巨大快乐,似乎与某些化学物质的增多有关,这种化学物质可能是苯(基)乙胺,一种类似于苯异丙胺的物质。这种化学奖励很可能就是使父母和其他成年人(以及儿童)在照料婴儿时感到快乐的因素,也是相爱的人感到满足——也就是快乐——的原因。在这里,化学物质,或许是内啡肽,再次发挥作用了。那个他(她)起到的只是催化剂的作用,任何人身上只要具备了一点点令人愉快的因子,都会被其覆盖范围内的可接收人群出于本能地感知到。很多人以为这是情不自禁地爱上了对方,实际上这只是我们身体的一种识别反应,一切都才刚刚开始。我们因此可以说,“爱”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你开始爱了,并不代表对方也产生了同样的感觉。而爱情并非一厢情愿就能自圆其说。
本能之外,爱也是一种快乐的进化,是一种生存能力。人类的发展,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来说,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过程。这种竞争,同样适用并且发生于爱情当中。根据进化论的模式,选择配偶的特定战略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种模式的最著名的倡导者之一是进化生物学家戴维-布斯。他在37个国家对1万多人进行了问询式调查。结果表明:妇女在选择配偶时,通常喜欢那些能够确保在她们抚育孩子时不会抛弃她们的男子。相反男人更偏爱外表有吸引力的女人,对他们来说,似乎这样的女子能够生出健康的下一代。在第一个重要亲近过程之后,双方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旦一方错过一次重要的投入,那么这次姻缘就告吹了。如果所有的信号都被接受,并且得到双方正确的答复,那么这份恋情就得以继续下去。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所以两个人不可能永远都迈着同样的步伐一起走下去。但是生存的竞争时时提醒着人类,如果不让自己在生存的狩猎中成为猎手的话,总有一天要被当作被吞噬的猎物。所以他会调整自己与社会的关系。首先他就会关注身边的人,并且给予他们积极的反馈。如果自己发出的信息总是不被接收,总是得不到快乐的反馈的话,他就会选择离开。这一切只是出于生存的基本需要,因为没有谁生来就希望被社会淘汰。
从生物学角度上来讲,爱情同样还是分阶段的。第一阶段是亢奋阶段,第二阶段叫麻醉阶段。爱情叫人难以留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共同进行的爱的探索已经让彼此都进化到了某一个阶段了,复杂的化学物质已经在身体里释放并且发生了作用。这个时候,突然有一方退出了共同的试验,由于抽离,另一方的身体就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排异感。痛苦由此产生。于是快乐的化学物质停止分泌。人类不得不再次寻觅下一个合适的猎物,重新开始一段新的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