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赏月事(旧文)
去岁中秋时,我尝作一篇小文,云:
“月之为月,大抵还是在于其美好也,至于现代科学喜言的月球之体,映日之光的论调,赏月的人大抵是不爱听的罢。吾乡人尤其是古俗的一群,于科学多隔膜,夜里赏月之事还是多有流行。一般是夏夜,搬几张小椅子,围一张桌,赏月,边夜话。这与清人做围炉夜话,神态大约差不多的悠适,只文人喜谈的道与事,不为乡民接受罢了。所以夜话里的道学气,是不大沾染得上的,这颇可喜,虽则要为进化论者所诟病,且足以鄙俗也。”
大抵那时身在异乡,看得见月,而想到故乡也有一样的月亮罢。其中多对文明的不屑,现在看来,也还是因为怀念的缘故。日本的谷崎写过《忆东京》,其内容多写对故乡的不满,这乃是深切思爱的过度,我们外乡人见了,虽然很同情,却总还不必与他一起忧愤的。所以看乡人赏月,也是可以止以赏的态度,不必以为古鄙,而如革命家们一样激动的。我之对于赏月的爱好,是不大纯粹的,其志趣乃在人事大于风景的,所谓借月看人谈事而已。这与陶庵先生的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心思是差不多的了。这种态度大约很为儒家中人所喜,虽则自以为非学派里人。也终究与江南风物分不开的,便是江南人爱热闹与多闲时。从前废名以书信记江南,说在屋檐下躲雨的渔夫,最知雨的好处,因为自是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不须归中,有机缘的意思,很是妙趣。而吾乡人的赏月,与此多有相像,其中之一便是可于月光见月,在下说事闲谈了。旧时月色较现在的乡村城市,自是清冷得多,天也是黑的。于老房子的院落里坐看着,时光容易流走的,何况桌上常有水果杂物。从前范水的赏月多在八月半,为着见嫦娥娘娘,于台上放一碗水,月影下来时,便以吃过了,地上的小孩子可以接着吃。我小时于此很有一种恐怖感,这或者也跟聊斋故事有关,觉得事物的魂是被吸去,徒留空壳而已,且怀疑着此时的食物粘上了千年鬼怪的气息,吃了会得阴森的怪病的。不过小孩神思大抵短暂,这样一想,倏忽便忘,于是也等闲食之,饱足后恋恋离去。老人喜看此景,大概觉得圆满,天上人间皆好。清人笔记里八月半很是热闹,人皆出户,灯火通明,那是城市的景致了,于此小镇还是少有流行,至多不过邻里相互打打招呼而已,这比杜甫的“隔篱。。。”自是繁华的多,虽则气味是极相似的。至于非节日的赏月,不大多,偶或有之也不过副题,即“于月光下……”之类。一种便是恋人,双双行着,喜走暗路,月下竹林的景象确乎好,可谈可沉默,很是怡人,过去喜说月老,大约也是受了此种事情的感染,觉得好景须有人来赏,便有偷窥之“老翁”,唤作月老的出来了,且赏而不足,便更行插手,求得圆满为止。这很能说明吾国民的喜好出来,虽是很可嘲笑且很好玩的。范水近年开放很多,月下便多见了恋人的身影,大抵外地的老师,工作之余,借以消遣的,这种平凡的景象让我想起沈从文写恋人于月光下亲近后自杀的故事来,很有点悲壮的意味,只于范水,大概有点隔膜了。此无他,乡风自是不同也。清代甘实庵说,“十年乡风如梦寐,客窗只藉一编温”,音韵很是温婉好听,只心思颇哀凉,令人可怜了,这便是一例。至于其他,非可用同一事统之,但总不外乎亲友之间的闲谈罢。一般或走或坐,亲人归阔忽还,可谈旅中见闻,乡风长短,大约月色也不大重要了罢。还有一种,即月下思念,古人于此大约体会更深一点。李白孩童心性,“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单纯清浅,很是可爱。而友人之间,好玩更甚,可于月下泛舟,闲谈往事,是不错的罢。只故乡只有一条唤作干沟的河,水质浑浊,冬天枯瘦,泛舟大概不能成行,止可于岸上谈谈泛舟之乐罢了,这也是无奈的事。
去岁冬天我归家,遇一故人,谈新出的书。他是平和的人,总持中正的意见。回来后我制句说,“冬来无端听风雨,新书每与故人谈”,便很能说明点我悠适的心境来,“每”非现实,但是我向往的一种,虽则不大可能。这是纯的人事了,非关风月。而上回去扬州,并姐及姐夫于月下的河边慢慢走,便想起二十四桥明月夜来,这是月的风流的一面,总与我关系不大,虽也是可以远远的欣赏,且得许多乐趣的。
2009年
检点旧文,见一些未发表的小文,已经比现在醇厚了。如今语感是中间物,可叹
“月之为月,大抵还是在于其美好也,至于现代科学喜言的月球之体,映日之光的论调,赏月的人大抵是不爱听的罢。吾乡人尤其是古俗的一群,于科学多隔膜,夜里赏月之事还是多有流行。一般是夏夜,搬几张小椅子,围一张桌,赏月,边夜话。这与清人做围炉夜话,神态大约差不多的悠适,只文人喜谈的道与事,不为乡民接受罢了。所以夜话里的道学气,是不大沾染得上的,这颇可喜,虽则要为进化论者所诟病,且足以鄙俗也。”
大抵那时身在异乡,看得见月,而想到故乡也有一样的月亮罢。其中多对文明的不屑,现在看来,也还是因为怀念的缘故。日本的谷崎写过《忆东京》,其内容多写对故乡的不满,这乃是深切思爱的过度,我们外乡人见了,虽然很同情,却总还不必与他一起忧愤的。所以看乡人赏月,也是可以止以赏的态度,不必以为古鄙,而如革命家们一样激动的。我之对于赏月的爱好,是不大纯粹的,其志趣乃在人事大于风景的,所谓借月看人谈事而已。这与陶庵先生的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心思是差不多的了。这种态度大约很为儒家中人所喜,虽则自以为非学派里人。也终究与江南风物分不开的,便是江南人爱热闹与多闲时。从前废名以书信记江南,说在屋檐下躲雨的渔夫,最知雨的好处,因为自是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不须归中,有机缘的意思,很是妙趣。而吾乡人的赏月,与此多有相像,其中之一便是可于月光见月,在下说事闲谈了。旧时月色较现在的乡村城市,自是清冷得多,天也是黑的。于老房子的院落里坐看着,时光容易流走的,何况桌上常有水果杂物。从前范水的赏月多在八月半,为着见嫦娥娘娘,于台上放一碗水,月影下来时,便以吃过了,地上的小孩子可以接着吃。我小时于此很有一种恐怖感,这或者也跟聊斋故事有关,觉得事物的魂是被吸去,徒留空壳而已,且怀疑着此时的食物粘上了千年鬼怪的气息,吃了会得阴森的怪病的。不过小孩神思大抵短暂,这样一想,倏忽便忘,于是也等闲食之,饱足后恋恋离去。老人喜看此景,大概觉得圆满,天上人间皆好。清人笔记里八月半很是热闹,人皆出户,灯火通明,那是城市的景致了,于此小镇还是少有流行,至多不过邻里相互打打招呼而已,这比杜甫的“隔篱。。。”自是繁华的多,虽则气味是极相似的。至于非节日的赏月,不大多,偶或有之也不过副题,即“于月光下……”之类。一种便是恋人,双双行着,喜走暗路,月下竹林的景象确乎好,可谈可沉默,很是怡人,过去喜说月老,大约也是受了此种事情的感染,觉得好景须有人来赏,便有偷窥之“老翁”,唤作月老的出来了,且赏而不足,便更行插手,求得圆满为止。这很能说明吾国民的喜好出来,虽是很可嘲笑且很好玩的。范水近年开放很多,月下便多见了恋人的身影,大抵外地的老师,工作之余,借以消遣的,这种平凡的景象让我想起沈从文写恋人于月光下亲近后自杀的故事来,很有点悲壮的意味,只于范水,大概有点隔膜了。此无他,乡风自是不同也。清代甘实庵说,“十年乡风如梦寐,客窗只藉一编温”,音韵很是温婉好听,只心思颇哀凉,令人可怜了,这便是一例。至于其他,非可用同一事统之,但总不外乎亲友之间的闲谈罢。一般或走或坐,亲人归阔忽还,可谈旅中见闻,乡风长短,大约月色也不大重要了罢。还有一种,即月下思念,古人于此大约体会更深一点。李白孩童心性,“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单纯清浅,很是可爱。而友人之间,好玩更甚,可于月下泛舟,闲谈往事,是不错的罢。只故乡只有一条唤作干沟的河,水质浑浊,冬天枯瘦,泛舟大概不能成行,止可于岸上谈谈泛舟之乐罢了,这也是无奈的事。
去岁冬天我归家,遇一故人,谈新出的书。他是平和的人,总持中正的意见。回来后我制句说,“冬来无端听风雨,新书每与故人谈”,便很能说明点我悠适的心境来,“每”非现实,但是我向往的一种,虽则不大可能。这是纯的人事了,非关风月。而上回去扬州,并姐及姐夫于月下的河边慢慢走,便想起二十四桥明月夜来,这是月的风流的一面,总与我关系不大,虽也是可以远远的欣赏,且得许多乐趣的。
2009年
检点旧文,见一些未发表的小文,已经比现在醇厚了。如今语感是中间物,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