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不在了的卡带磁带们
初中的时候最喜欢听的是周杰伦,其实之前还一直喜欢谢霆锋和后街男孩。那时候都是买卡带,也就是我们嘴里的磁带。那时候卖磁带的地方很多,但在蓟县,懂行的一定跟你说,邮局边上胡同路口的那个小亭子和大市场的综艺音像,这是蓟县唯二的卖正版磁带的地方。
我最早的一批磁带来源是我姐的,我初中的时候她刚好考大学走了,她的所有磁带杂志书等等都被我一一接收。算起来那应该是我所有这些种种的启蒙。第一次开始看《当代歌坛》这种娱乐杂志,我记得那时候一眼就爱上了范晓萱,所以我看见现在的范晓萱真的有些接受不了。那时候看了三毛的第一本书——《倾城》,三毛的这种小散文写的真好,没有太多的矫揉造作,没有太多的海誓山盟,就好像是一个很有经历的姑娘在跟你娓娓道来一件件她的小故事,平淡而有韵味。我可能在潜意识中一直在追求着这样的写作风格,所以好多不认识的人看了我写的东西,都觉得我是女孩。那时候听到的磁带还很杂,周华健,林忆莲,裘海正,李宗盛等,所以我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听的同学一般都是落后在时代的。可能真的是因为我第一批接触的种种这些全都是比我大7岁的姐姐留下来的,所以我对怀旧的东西有种天生的好感。
已经想不起来第一次知道谢霆锋是什么时候,大概是从《当代歌坛》上看到的吧。第一次看见周杰伦倒是接的很清楚,现在蓟县新华书店那个地方,没有统一改建前,有家很小的音像店,一次从那里路过看见店门上贴着范特西那张专辑的海报,当时只是一眼而过,不过马上看晚上娱乐播报就开始说双节棍怎样怎样,知道了周杰伦这个人,后来才知道原来就是那个戴着大红色帽子的人。
我算是一个有坚持和容易规划的人,我很容易的每天都从早点钱和各种零花里省出钱来,所以我每周几乎都能买磁带和杂志等等,买到磁带的当天晚上都很兴奋,拿着里面那张歌词本一句句的听所有的歌。想想现在已经多久没有专心的听一张专辑,我甚至都没有太多的耐心听完一整首歌,除非是老歌。唱片业抱怨我们盗版的同时,也最好检讨下自己水准的下降吧。
周杰伦的专辑我买到《八度空间》,之前的歌不吹牛的说都是听上句就知道下句词的,可到了这张以后,我不知道是我变了还是因为什么,我只觉得个别歌好听,其余的了了而已。之后的专辑我基本只听听固定的中国风的那一首,其余的实在是接受无能了。大概是高一吧,陈奕迅的《十年》活了,那一年开始越来越听陈奕迅张宇张学友罗大佑等等,就像之前校内流传过的那篇文章《十年中有多少人从周杰伦到陈奕迅》那样。
一直在综艺音像买东西,开始时磁带后来是DVD盘,上了大学基本就很少来了。听歌看电影一般都是在电脑上,基本连电视都不看了,录音机直接都没有了。大学毕业后开始开车,这时候想起来去买几张CD吧,放在车里。好长时间又一次去了综艺音像,老板娘还是没变,只是店面变小了很多,有一半用来卖各种石头了。之前地上总是好几个大箱子,墙上好多CD磁带,每次我买DVD盘都是翻很久。我那次去的时候基本没有太多的电影盘了,基本都是那些合集DVD盘和电视剧,质量差得让人发指。早就没有几年前我特意跟老板提货要D9的那种感觉了。我看了几眼电影盘,韩剧占了一半,我说,“你堕落了啊,现在品味变这么差。”老板娘还是之前一样笑眯眯的说,“品味有啥用,现在是要生存,现在没人跟你们那时候买电影看了。”我说想买几张CD,中国摇滚民谣的,她说新的肯定没有了,现在没人听那些,你从老的里面找找吧。翻来翻去,我拿了张零点的,还有一张腰乐队的。付钱的时候她说,谢谢你支持正版哈。
我现在DVD盘还有二百来张,只不过基本没再看过,磁带搬家的时候扔掉了好多,现在大概只有几十盘而已,更是连听的设备都没有了。就像曾经喜欢的人一样,我已经不再喜欢它们,虽然还会记得虽然也会写些东西来感慨,但是当年的冲动迷恋陶醉已经默默沉淀,变成一种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感情留在心底。
只是再听到当年的歌,再看到当年的电影的时候,连同当年的那个女孩都会一起出现萦绕在我的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