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名单
早前听周云蓬《沉默入迷的呼吸》的结尾,老联系起《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结尾,以及李志《他们》的结尾。很长一段时间,我在纠结那一长串名单的背后,算是怎样的一种隐喻和象征?今天想做一些梳理。
命运——
周云蓬《沉默入迷的呼吸》结尾念了很多人的名字“李立群、辜鸿铭、王实味、胡兰成、北鸣、冯铿、邵飘萍~~~”,这些名字大都是民国时期有争议的人,或者被历史歪曲了真相的人。这是老周的首张专辑,介绍里这样写道“整张专辑作品优美却不流蜜,简约却不枯燥,黯然却不神伤,深邃却不晦涩,为最具人文气质之作。看似沉默如谜,却仿佛早已窥破了命运的秘密。”
如果没有过光明,就无所谓黑暗;如果没有黑暗,光明也不值一提。9岁被预知失明的老周,他的视觉中的最后印象只是动物园里的大象用鼻子吹口琴。上帝在一个孩子最好奇这个世界的年龄收回了他感知世界的眼睛,这是一种怎样的命运打击和心理冲击。盲人世界的黑暗,阻挡不了内心光明的萌芽。当我们毫无压力的进入网络时代,被传媒的嘈杂和繁复充斥视听的时候,老周的世界因为输入管道的滞后,还停留在80年代的诗歌浪漫。这是一个无奈的断层,但又可以说是一个个体的冬眠。30年河东,30年河西。在诗歌经历80年代末的猝死之后,20年后的今天,又搭上了媒体娱乐时代的快车,经过新时代价值观的反刍和改良,诗歌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生命。
当这样厚重的个体唱出关于人生的命题,很自然的集中到两个字:命运。这是一张诗性浓郁的民谣。诗歌讲究字词的韵律,语句传达的意象。这些歌曲是老周本人坎坷人生的写照,也是命运特殊眷顾的印痕,真实又真诚的把吊诡的人生以一种大写意的手法泼洒出来,其间的苍凉感和宿命感,让听者动容,闻者唏嘘。
悲情——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结尾也念了长长的名单。那应该是大学录取通知书。小四考上大学了,可小四却进了监狱。这是一部线索繁多,处处隐喻,机关重重,费劲心机的电影。
青春的苦闷彷徨,理想的无处安放,社会的动荡,政治的压迫和白色恐怖,杨德昌的手术刀剖开的是60年代的台湾社会现实。导演藉由一个个体故事,精确冷静的揭开一个时代的伤痛,讲述了一个政治寓言。 小四喻意着台湾的未来,小明喻意着民国50年当时的台湾。当小明说“我就和这个世界一样,这个世界上不会改变的!”的时候,小四只能选择极端的方式:杀死小明。
影片结尾,小四考上了大学。当录取通知书名单的缓缓念出,代表着台湾未来的小四,却因杀人罪被判终身监禁,台湾的希望没有了。这时候的背景声念的名单,渲染烘托的是怎样一种历史的荒诞和命运的悲情啊。
无厘头——
李志的《他们》结尾也无厘头的大吼了一长串包括“陈冠希、周杰伦、马克思、希特勒、邓oo、毛oo、杨振宁、余秋雨”这些彼此毫无联系的名字。这些名字让我想起安迪沃霍尔的波普画,那些被娱乐化,被消费的明星和政治人物。这些代表不同符号的名字混搭在一起,契合了这个时代的特征和价值观。如果用艾未未为安迪霍沃尔书作序里的词语概括,那就是“现实、表面、瞬间、感性、快乐、平等、简单、机械、重复、大众”。当李志在《他们》这首充满尖锐社会讽刺的歌曲结尾大吼出上述名字的时候,他们的隐喻就再明晰不过,这是对所有当今种种现实深刻的诠释和深厚的人文关照,同时也是一种发人深省的警示和奔号。
命运——
周云蓬《沉默入迷的呼吸》结尾念了很多人的名字“李立群、辜鸿铭、王实味、胡兰成、北鸣、冯铿、邵飘萍~~~”,这些名字大都是民国时期有争议的人,或者被历史歪曲了真相的人。这是老周的首张专辑,介绍里这样写道“整张专辑作品优美却不流蜜,简约却不枯燥,黯然却不神伤,深邃却不晦涩,为最具人文气质之作。看似沉默如谜,却仿佛早已窥破了命运的秘密。”
如果没有过光明,就无所谓黑暗;如果没有黑暗,光明也不值一提。9岁被预知失明的老周,他的视觉中的最后印象只是动物园里的大象用鼻子吹口琴。上帝在一个孩子最好奇这个世界的年龄收回了他感知世界的眼睛,这是一种怎样的命运打击和心理冲击。盲人世界的黑暗,阻挡不了内心光明的萌芽。当我们毫无压力的进入网络时代,被传媒的嘈杂和繁复充斥视听的时候,老周的世界因为输入管道的滞后,还停留在80年代的诗歌浪漫。这是一个无奈的断层,但又可以说是一个个体的冬眠。30年河东,30年河西。在诗歌经历80年代末的猝死之后,20年后的今天,又搭上了媒体娱乐时代的快车,经过新时代价值观的反刍和改良,诗歌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生命。
当这样厚重的个体唱出关于人生的命题,很自然的集中到两个字:命运。这是一张诗性浓郁的民谣。诗歌讲究字词的韵律,语句传达的意象。这些歌曲是老周本人坎坷人生的写照,也是命运特殊眷顾的印痕,真实又真诚的把吊诡的人生以一种大写意的手法泼洒出来,其间的苍凉感和宿命感,让听者动容,闻者唏嘘。
悲情——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结尾也念了长长的名单。那应该是大学录取通知书。小四考上大学了,可小四却进了监狱。这是一部线索繁多,处处隐喻,机关重重,费劲心机的电影。
青春的苦闷彷徨,理想的无处安放,社会的动荡,政治的压迫和白色恐怖,杨德昌的手术刀剖开的是60年代的台湾社会现实。导演藉由一个个体故事,精确冷静的揭开一个时代的伤痛,讲述了一个政治寓言。 小四喻意着台湾的未来,小明喻意着民国50年当时的台湾。当小明说“我就和这个世界一样,这个世界上不会改变的!”的时候,小四只能选择极端的方式:杀死小明。
影片结尾,小四考上了大学。当录取通知书名单的缓缓念出,代表着台湾未来的小四,却因杀人罪被判终身监禁,台湾的希望没有了。这时候的背景声念的名单,渲染烘托的是怎样一种历史的荒诞和命运的悲情啊。
无厘头——
李志的《他们》结尾也无厘头的大吼了一长串包括“陈冠希、周杰伦、马克思、希特勒、邓oo、毛oo、杨振宁、余秋雨”这些彼此毫无联系的名字。这些名字让我想起安迪沃霍尔的波普画,那些被娱乐化,被消费的明星和政治人物。这些代表不同符号的名字混搭在一起,契合了这个时代的特征和价值观。如果用艾未未为安迪霍沃尔书作序里的词语概括,那就是“现实、表面、瞬间、感性、快乐、平等、简单、机械、重复、大众”。当李志在《他们》这首充满尖锐社会讽刺的歌曲结尾大吼出上述名字的时候,他们的隐喻就再明晰不过,这是对所有当今种种现实深刻的诠释和深厚的人文关照,同时也是一种发人深省的警示和奔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