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乐团音乐会
我好凑热闹,今晚这热闹又正好在学校上演,近在家门口,怎能不去围观?
之前没看仔细,只知道是场音乐会,建校三十周年啥的。跑进文化中心,一看台上,一大片胡琴,后面是阮琵琶扬琴,才知道是民乐音乐会。不过怎么还有大提琴?
指挥头发很乱很长,指挥演奏时上蹿下跳快要飞起来,很像小泽征尔的样子,但他一开口说话,就变成了蹩脚的主持人,饶舌地说着俏皮话。经他介绍我才知道缺乏低声部乐器,所以才加了大提琴。
先是演奏了一个葡萄牙浪人当年来澳门住的时候写的一些曲子,曲子挺好听,但总感觉怪怪的,像是吃着不正宗的地方小吃。还好有指挥的解说,那位葡国人最早是用印度笛子来写下他理解的中国和澳门,嗯,也算是多元文化特色产物。
然后是胡琴独奏两首葡萄牙民歌,乐师长的像蜡笔小新似的,在指挥的揶揄下尴尬地笑着撇撇嘴巴,萌爆了!我以前一直以为独奏就是只有一个人一张琴,在舞台中央孤独地奏完全曲,今天才知道是以他为主线,整个乐团会给他伴奏。板胡音色清亮,和小提琴几乎没差,那曲《黑眼睛》优雅至极;二胡婉转细腻,正适合哀婉法朵《海之歌》,刚看了下介绍发现这原来是primal fear的主题音乐,我说怎么这么熟悉!
之后就全是正宗的民族音乐。
高一时破瓜特别爱听瑶族舞曲,作为她同桌我自然也从此熟悉那段悠静的旋律。上大学时拿个葫芦丝成天吹,一直以为它就是这么又美又闷。而交响乐的铿锵版《瑶族舞曲》,锣鼓齐鸣,才真能体现出“小伙子们为了招引姑娘的注意卖力地跳着”(指挥原话)。
我妈说二泉映月是我最经常拉的曲子,我都没意识到。只记得刚刚学二胡那会儿,我找来谱子偷偷试着拉,和我一起学二胡的同学她爸说听得只想哭,我一直怀疑他不是被旋律的哀伤感动的,而是被我制造出的噪音弄得受不了…… 今天又听二泉映月,好吧我必须承认就是之前扫了一眼节目单发现有《二泉映月》我才有动力冒着大雨也要跑去听这场音乐会。今晚听到的和我练习的版本在第二段高潮部分不太一样,琴师的手指好灵活,揉弦泛音啥的都巧妙地恰如其分(虽说对于一个乐团的乐手这是必须的,但对我来说音准都是个大问题啊),我左手扣在右手腕忍不住跟着比划。有点遗憾的是,因为有伴奏,开头6—5643—12——那一段最触动心灵的晦涩不是二胡拉得,而是由别的什么乐器软绵绵地开始的。
唢呐独奏前指挥说那一段话让我感觉不太舒服,他说唢呐并不是人印象中那样,只有婚丧嫁娶的响器班子才有,如今民乐手都是从小学习西洋乐理,所以能吹出完全不同的感觉之类之类。我觉得民乐就是在民间流传才有活力嘛,西洋乐和民乐是两条线,有共同点可以互相融合但也不见得谁就高过谁嘛!不过也听出了比起西洋乐团,在公众眼里他们民乐团总是低人一等的那种无奈。还好,唢呐一响,还是纯正的黄土地味道。
最后两首安可曲,《阿细跳月》满堂欢乐,算是“华彩乐章”神马的;广东特色的《步步高》有点结束散场曲的味道,能让人想起每年春晚结束后,伴着字幕升起的春节序曲。
自打迷上邵俊杰,我就对打击乐那个角落特别关注。看到乐手用琴弓去拉吊钹时,眼珠都快蹦出来了。
突然好想拉二胡!
之前没看仔细,只知道是场音乐会,建校三十周年啥的。跑进文化中心,一看台上,一大片胡琴,后面是阮琵琶扬琴,才知道是民乐音乐会。不过怎么还有大提琴?
指挥头发很乱很长,指挥演奏时上蹿下跳快要飞起来,很像小泽征尔的样子,但他一开口说话,就变成了蹩脚的主持人,饶舌地说着俏皮话。经他介绍我才知道缺乏低声部乐器,所以才加了大提琴。
先是演奏了一个葡萄牙浪人当年来澳门住的时候写的一些曲子,曲子挺好听,但总感觉怪怪的,像是吃着不正宗的地方小吃。还好有指挥的解说,那位葡国人最早是用印度笛子来写下他理解的中国和澳门,嗯,也算是多元文化特色产物。
然后是胡琴独奏两首葡萄牙民歌,乐师长的像蜡笔小新似的,在指挥的揶揄下尴尬地笑着撇撇嘴巴,萌爆了!我以前一直以为独奏就是只有一个人一张琴,在舞台中央孤独地奏完全曲,今天才知道是以他为主线,整个乐团会给他伴奏。板胡音色清亮,和小提琴几乎没差,那曲《黑眼睛》优雅至极;二胡婉转细腻,正适合哀婉法朵《海之歌》,刚看了下介绍发现这原来是primal fear的主题音乐,我说怎么这么熟悉!
之后就全是正宗的民族音乐。
高一时破瓜特别爱听瑶族舞曲,作为她同桌我自然也从此熟悉那段悠静的旋律。上大学时拿个葫芦丝成天吹,一直以为它就是这么又美又闷。而交响乐的铿锵版《瑶族舞曲》,锣鼓齐鸣,才真能体现出“小伙子们为了招引姑娘的注意卖力地跳着”(指挥原话)。
我妈说二泉映月是我最经常拉的曲子,我都没意识到。只记得刚刚学二胡那会儿,我找来谱子偷偷试着拉,和我一起学二胡的同学她爸说听得只想哭,我一直怀疑他不是被旋律的哀伤感动的,而是被我制造出的噪音弄得受不了…… 今天又听二泉映月,好吧我必须承认就是之前扫了一眼节目单发现有《二泉映月》我才有动力冒着大雨也要跑去听这场音乐会。今晚听到的和我练习的版本在第二段高潮部分不太一样,琴师的手指好灵活,揉弦泛音啥的都巧妙地恰如其分(虽说对于一个乐团的乐手这是必须的,但对我来说音准都是个大问题啊),我左手扣在右手腕忍不住跟着比划。有点遗憾的是,因为有伴奏,开头6—5643—12——那一段最触动心灵的晦涩不是二胡拉得,而是由别的什么乐器软绵绵地开始的。
唢呐独奏前指挥说那一段话让我感觉不太舒服,他说唢呐并不是人印象中那样,只有婚丧嫁娶的响器班子才有,如今民乐手都是从小学习西洋乐理,所以能吹出完全不同的感觉之类之类。我觉得民乐就是在民间流传才有活力嘛,西洋乐和民乐是两条线,有共同点可以互相融合但也不见得谁就高过谁嘛!不过也听出了比起西洋乐团,在公众眼里他们民乐团总是低人一等的那种无奈。还好,唢呐一响,还是纯正的黄土地味道。
最后两首安可曲,《阿细跳月》满堂欢乐,算是“华彩乐章”神马的;广东特色的《步步高》有点结束散场曲的味道,能让人想起每年春晚结束后,伴着字幕升起的春节序曲。
自打迷上邵俊杰,我就对打击乐那个角落特别关注。看到乐手用琴弓去拉吊钹时,眼珠都快蹦出来了。
突然好想拉二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