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列地铁,可以抵达内心
“15岁生日的秋天早晨,窗外下着毛毛雨,我喂好我的猫,六点零五分,我走进地下铁”。
初中的时候,我还没有坐过地铁,买了电影《地下铁》的原声带,翻动着里面附赠的几米绘本歌词本,记住了这句话。几米的画,关于一个盲女,她行走在城市中央,每天都走进地下铁。
还是在那几年,羽泉的歌“开往春天的地铁”开始在CCTV6的屏幕上反复播放,里面有徐静蕾直视过来的眼神,有耿乐丢失工作后的无奈。满怀憧憬的年轻人,在现实的打压下,是否都会变得这样彷徨?拖着沉重的步伐,站在地铁口,等待一列开往春天的地铁。
后来,我来到了上海。表姐给我买了第一张公交卡,我小心翼翼地刷卡,开始了我与地铁的约会。也许,我的所见所闻太过平淡,不像电影《滑动门》里那样,会因为乘坐不同的两班地铁,而给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始终认为,有这么一列地铁,可以抵达我的内心。
我哼着“我听见风来自地铁和人海”,走进翔殷路地铁站。每次想到地铁,心中总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女孩在等候地铁,列车开过来,呼啸的风拂过身侧,女孩的长发随风飘动起来,就这么拂动我心。
但现实不总像想象那么浪漫。上海的地铁常常人潮涌动,我像个小饼干一样排列在拥挤的车厢里。那样的拥挤,有时让人闷得窒息。那一回,我站在人民广场一号线的入口处等待实习处的一个姐姐。两边都是匆匆的行人,将我淹没在人海里。我突然发觉,都市里的人们总是这样繁忙,每个人都是地铁里的匆忙过客,向着自己的方向迅速奔跑。
地铁里也能阅尽众生百态。熟悉了的上海话在耳边回响,也时不时有各地方言突然涌入。 11号线上总有人叫卖着新版的上海地图,偶尔也会有乞讨的人走过你的身旁。车门开启后,所有的座位几乎都在顷刻间被“秒杀”,争夺,是否是人们的本能?当然也有让座的,起身后,常听见那句友善的“谢谢”。
在衡山路的地铁入口处,常有一位弹着吉他的青年。他有时唱着“我想要怒放的生命”,有时却又在倾诉“如果没有明天”。在那么一刻,心湖被触动,泛起淡淡的涟漪。于是不由自主地停下来,走到他身边,投下几个硬币。习以为常之后,也有漠然走过的时候,只留下身后一串并不那么流畅的歌声,伴着似有若无的弦音,回荡在那里。
避开高峰期的时候,是我最爱坐地铁的时候。抬起头,看着坐在对面的小情侣。他们认真地牵着手,握得很紧,好像全世界都不能让他们分离。低下头,注视手中的“途书”。冯唐在感慨“活着活着就老了”,桐华笔下的罗琦琦还继续着从“成长”到“长成”的路。
地铁站,不总是熙熙攘攘,它也有空荡荡的时刻,正如再健谈在开朗的人,都有不为人所知的静默时分。没有多少乘客的上海汽车城地铁站,就差那么一两分钟,我还是错过了前一趟车。等待了二十分钟,终于登上了地铁的末班车。就像人生总有错过与等待,但无论需要多久,我们总能登上属于自己的那班车。
拥挤的、安静的地铁,并不属于我一个人。和妈妈一起坐地铁,笑着递给她一张公交卡,看着她刷卡进站,和她一起坐着,或是找到空座后执意让她先坐下,无论在上海还是北京,我都很快乐。和朋友一起坐地铁,无论是大一时,和室友一起坐八号线去外滩,看璀璨迷人的夜景;还是这个夏天,和营友们在香港,在各个颜色的地铁线路穿行,去旺角找小书店或是去铜锣湾买东西,都有着难能可贵的默契与幸运。
这几年,好多城市都开始建设地铁,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明年秋天,我将离开这一座生活了快四年的城市,我不知道三年或者更多年后我是否一定会回来。尽管现在的我很眷恋这里,但未来,总是写满了太多的可能。人民广场、衡山路、五角场……至少,一个个熟知的站名都刻在我的心里,这些痕迹,永远不会被抹去。海上的传奇,未完待续。
站上地铁的电梯,那种看不到边的感觉,有些压抑。但我相信,再长的电梯,那一端,总通向看得见蓝天的出口。而平静的路面下,正川流不息。像极了我,此刻的心。
初中的时候,我还没有坐过地铁,买了电影《地下铁》的原声带,翻动着里面附赠的几米绘本歌词本,记住了这句话。几米的画,关于一个盲女,她行走在城市中央,每天都走进地下铁。
还是在那几年,羽泉的歌“开往春天的地铁”开始在CCTV6的屏幕上反复播放,里面有徐静蕾直视过来的眼神,有耿乐丢失工作后的无奈。满怀憧憬的年轻人,在现实的打压下,是否都会变得这样彷徨?拖着沉重的步伐,站在地铁口,等待一列开往春天的地铁。
后来,我来到了上海。表姐给我买了第一张公交卡,我小心翼翼地刷卡,开始了我与地铁的约会。也许,我的所见所闻太过平淡,不像电影《滑动门》里那样,会因为乘坐不同的两班地铁,而给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始终认为,有这么一列地铁,可以抵达我的内心。
我哼着“我听见风来自地铁和人海”,走进翔殷路地铁站。每次想到地铁,心中总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女孩在等候地铁,列车开过来,呼啸的风拂过身侧,女孩的长发随风飘动起来,就这么拂动我心。
但现实不总像想象那么浪漫。上海的地铁常常人潮涌动,我像个小饼干一样排列在拥挤的车厢里。那样的拥挤,有时让人闷得窒息。那一回,我站在人民广场一号线的入口处等待实习处的一个姐姐。两边都是匆匆的行人,将我淹没在人海里。我突然发觉,都市里的人们总是这样繁忙,每个人都是地铁里的匆忙过客,向着自己的方向迅速奔跑。
地铁里也能阅尽众生百态。熟悉了的上海话在耳边回响,也时不时有各地方言突然涌入。 11号线上总有人叫卖着新版的上海地图,偶尔也会有乞讨的人走过你的身旁。车门开启后,所有的座位几乎都在顷刻间被“秒杀”,争夺,是否是人们的本能?当然也有让座的,起身后,常听见那句友善的“谢谢”。
在衡山路的地铁入口处,常有一位弹着吉他的青年。他有时唱着“我想要怒放的生命”,有时却又在倾诉“如果没有明天”。在那么一刻,心湖被触动,泛起淡淡的涟漪。于是不由自主地停下来,走到他身边,投下几个硬币。习以为常之后,也有漠然走过的时候,只留下身后一串并不那么流畅的歌声,伴着似有若无的弦音,回荡在那里。
避开高峰期的时候,是我最爱坐地铁的时候。抬起头,看着坐在对面的小情侣。他们认真地牵着手,握得很紧,好像全世界都不能让他们分离。低下头,注视手中的“途书”。冯唐在感慨“活着活着就老了”,桐华笔下的罗琦琦还继续着从“成长”到“长成”的路。
地铁站,不总是熙熙攘攘,它也有空荡荡的时刻,正如再健谈在开朗的人,都有不为人所知的静默时分。没有多少乘客的上海汽车城地铁站,就差那么一两分钟,我还是错过了前一趟车。等待了二十分钟,终于登上了地铁的末班车。就像人生总有错过与等待,但无论需要多久,我们总能登上属于自己的那班车。
拥挤的、安静的地铁,并不属于我一个人。和妈妈一起坐地铁,笑着递给她一张公交卡,看着她刷卡进站,和她一起坐着,或是找到空座后执意让她先坐下,无论在上海还是北京,我都很快乐。和朋友一起坐地铁,无论是大一时,和室友一起坐八号线去外滩,看璀璨迷人的夜景;还是这个夏天,和营友们在香港,在各个颜色的地铁线路穿行,去旺角找小书店或是去铜锣湾买东西,都有着难能可贵的默契与幸运。
这几年,好多城市都开始建设地铁,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明年秋天,我将离开这一座生活了快四年的城市,我不知道三年或者更多年后我是否一定会回来。尽管现在的我很眷恋这里,但未来,总是写满了太多的可能。人民广场、衡山路、五角场……至少,一个个熟知的站名都刻在我的心里,这些痕迹,永远不会被抹去。海上的传奇,未完待续。
站上地铁的电梯,那种看不到边的感觉,有些压抑。但我相信,再长的电梯,那一端,总通向看得见蓝天的出口。而平静的路面下,正川流不息。像极了我,此刻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