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的奴役
自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开辟新航路以后,原本相对隔离的世界开始互相联系,世界开始日益成为一个整体。在这个过程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对外疯狂扩张,凭借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强大的武力和发达的经济,将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地区变为了他们的殖民地,疯狂的掠夺殖民地的资源,并把殖民地地当作他们的商品倾销市场。残酷的剥削、压迫了殖民地人民,是造成殖民地社会经济长期停滞不前以致于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战以后,老牌的殖民主义国家除美国外,都元气大伤,对继续控制殖民地心有余而力不足,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意识高涨,再加上社会主义阵营的大力支持,殖民地人民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民族解放浪潮。在民族解放的巨浪下,旧有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绝大多数的殖民地都获得了独立。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旧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瓦解和新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建立呢?或者说,是否意味着西方国家对前殖民地的剥削和压迫的终结呢?令人遗憾的是,答案是否定的。民族解放浪潮虽然很大程度上冲击了旧有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却未能将其彻底打碎。西方国家虽然被迫放弃了对前殖民地直接的赤裸裸的剥削和压迫,但却换上了更加隐蔽的手法,继续保持对前殖民地的控制和掠夺。这种新的手法,就是新殖民主义。
《英美新殖民主义》一书便是近几年我国研究新殖民主义的一部力作,也是中国学术界研究新殖民主义的第一本专著,使国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由分散变为系统。本书由张顺洪、孟庆龙和毕健康三位同志合作撰写,获得第四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本书以进行新殖民主义的主要推行者——英国和美国为例,考察了战后英美新殖民主义的各种表现形式,如建立国际军事体系,直接武装入侵,介入内战,策划政变,操纵选举,通过条约和协定进行控制,利用国际组织干涉内政,进行制裁,推行“西化”政策,还分析了新殖民主义的演变过程。揭露了美英两国运用新殖民主义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渗透、控制和掠夺的事实,也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在新殖民主义下所遭受的损失和所面临的危机及挑战。读完此书后,读者对于新殖民主义和它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巨大的威胁及挑战将会有更清醒的认识,也将更清醒的认识到发展中国家反对新殖民主义之路仍将是任重而道远。
本书由导言和九个章节组成。在导言中作者作了一个学术史的回顾,简要的介绍了此前国内外学者对这个问题研究成果,并提出了作者对新殖民主义的认识,认为新殖民主义是资本主义强国,主要是发达资本主义大国在不进行直接殖民统治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方式对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控制、干涉与掠夺的政策及其活动。新殖民主义的主要目的是对获得政治独立的国家继续进行控制、干涉、掠夺与剥削,保持新生国家对原宗主国的依附性,维持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旧的世界秩序。
本书正文有九个章节,又可分为五部分,其中第一章主要考察的是英美的特殊合作关系,为第一部分。第二章至第四章,考察的是美国的新殖民主义活动及其手法,为第二部分。第五章至第六章,考察的是英国的新殖民主义活动及其手法,为第三部分。第七章至第八章考察的是英美如何利用国际金融组织(以世界银行为例)和跨国公司来进行新殖民主义,为第四部分。第九章是余论,考察新殖民主义的演变及前景,为第五部分。
在第一部分,作者考察了英美的特殊合作关系,以大量的确凿的事实揭露了英美在战后仍互相勾结,推行新殖民主义,妄图继续控制发展中国家的事实。美国一直是最主要的推行新殖民主义的国家,而英国不甘落后,始终积极配合。并指出,英美也存在利益上的争夺,为了各自的利益,它们在某个阶段在对待第三世界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政策与态度上出现过分歧与矛盾。但是这种分歧与矛盾是局部的,也往往是短暂的。从整体上讲,英美两国在对付发展中国家上存在着特殊关系,合作是主流,分歧是次要的。而且这种分歧往往只体现在方法与手段上,而双方的目的是一致的。并对一些西方学者把战后的美国当作是反对殖民主义的斗士的作法表示反对,认为这种作法是用表面现象掩盖内在实质。作者认为,美国之所以在战后表示反对殖民主义是因为战后殖民主义受到世界人民的强烈反对,旧的殖民统治体系难以维持,美国出于国际战略与策略的需要,打出反殖民主义旗号以笼络人心。并认为英美在遏制共产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和阻止民族解放运动及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反抗斗争中的深刻的共同利益是战后英美国际战略伙伴关系得以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原因。而且战后英美国际战略伙伴关系不是一种孤立现象,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联盟的一种体现。只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矛盾还是世界事务的主要矛盾,那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就会为维持旧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而保持一种联盟。
在第二部分,作者考察了美国推行新殖民主义的一些手法和具体事例。作者主要是从军事、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进行考察的。在军事方面,作者主要从军事基地、军事协定、干涉他国、颠覆活动和军事强权五方面来进行考察。并指出,美国在战后的许多军事行动在实质上与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等老殖民国家二战前的旧殖民主义那一套并无二致,只是在外表上披上了一层道貌岸然的“合法”外衣。同时它进行的许多军事行动隐蔽性极强,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如支持他国内战,进行欺骗性宣传等。在经济方面,作者通过对经济条约和协定、金元干政、对外援助、经济霸权等方面的考察。指出美国向发展中国家推行新殖民主义的重要方面便是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控制、干预、影响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生活,掠夺其经济资源,索取种种特惠,获取巨额利润。如经济条约和协定方面,在二战后,美国同许多发展中国家签订了一系列的经济条约,其中大都含有不平等条款。通过这些条约和协定,美国获得了多种利益和特权,如税收特惠、外交特权、获取情报、保护私人投资、掠夺资源、倾销剩余产品等。在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作者从标榜“反殖民主义”、反共意识形态、形形色色的文化渗透、以“道义”之名行干涉之实等方面着手考察,指出这种文化和意识形态武器可以说是美国推行新殖民主义的一种“软武器”,除了宣扬种族优越论和西方文化优越论等老殖民主义者的做法外,美国还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极力推销和灌输美国的价值观,如宣扬“自由”、“人权”、“民主”等价值观念,并以此为意识形态武器,干涉和控制发展中国家。
在第三部分,作者考察了英国推行新殖民主义的一些手法和具体事例。作者通过对英国如何通过签订条约与协定,通过英联邦、英镑区、英联邦特惠制,以及进行秘密活动等方式控制、干涉其前殖民地国家的情况来揭露英国这个老牌的殖民主义国家是如何推行新殖民主义的。英国与美国不同,在二战前,英国是一个殖民帝国,拥有广大的海外殖民地。二战后,在民族解放浪潮的冲击下,大英帝国土崩瓦解。但英国仍与其前殖民地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英国推行新殖民主义的方法与美国有所不同。英国在从殖民地撤退的过程中通过条约和协定来实现新旧关系的转移。英国与其殖民地或前殖民地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和协定一方面象征着旧关系的结束,另一方面象征着新关系的开始。这种新关系并不是公正平等的关系,在一定的程度上是旧的关系的继续。通过条约与协定英国对新生国家仍能进行某种形式的控制和施加一定的影响,仍能保持殖民时代的一些战略利益。如英国与其殖民地或前殖民地签订的一系列军事条约和协定,便有利于维护英国国际战略地位和各种利益,英国与其殖民地或前殖民地签订的一系列财政协定,则有利于英国与殖民地或前殖民地保持原有的经济关系等等。而英联邦、英镑区、英联邦特惠制等不仅加强了英国与其前殖民地的关系,也有利于保持英国对其前殖民地的控制。
在第四部分,作者考察了英美如何利用国际金融组织(以世界银行为例)和跨国公司来进行新殖民主义的。对世界银行,对它的历史作了回顾,并指明了世界银行的运作模式。由于世界银行的主要投资者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它深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不足为奇。如世界银行的历任行长,都是美国人。其他的高级官员,绝大多数也是北美和西欧人。世界银行对发展中国家的贷款,大多数有便利于发达国家投资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动机,而且世界银行还借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贷款之机,推销西方的经济理念甚至于粗暴的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内部事务,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不过,作者也指出,世界银行是一个国际性组织,发达国家并不能完全一手遮天。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发展中国家实力的加强,发展中国家在世界银行的发言权也在增大。世界银行的性质有所改变。可以说世界银行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自身经济的过程中应该加以利用的一个结构,但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在改变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需要加以改造的一个机构。在考察新殖民主义的时候,不可能不考察跨国公司的活动。在本书中,跨国公司指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凭借着其经济实力与技术优势,维持着一种国际分工,即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提供原料燃料等初级产品,而发达国家则向发展中国家出售工业产品;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提供劳动密集的产品,而后者向前者出售资本密集与技术密集的产品。这种国际分工是殖民主义时代的劳动分工一定程度上的继续,它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又凭借其对市场的控制而成为不平等贸易的执行者。不仅如此,跨国公司还用不正当手法来达到其牟取暴利的目的。跨国公司对发展中东道国的文化也有很大影响。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各种影响与发展中国家的国力紧密相连的,一般而言,民族工业基础越雄厚或国有企业实力越强的发展中国家,就越具有抵御跨国公司负面影响的能力,更有能力利用跨国公司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利用外资的同时,一定要谨防外资进入的副作用,警惕跨国公司的不法行为。
在第五部分,也就是本书结束的部分,作者回顾了新殖民主义的演变并指明新殖民主义的前景。随着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的增强,发达国家的相对削弱,新殖民主义总体上讲处于下降的趋势,但新殖民主义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会依然存在,只有当新的非剥削制度的文明社会发展得比剥削制度社会更强大,或取代剥削制度的社会时,新殖民主义才会寿终正寝。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本书的第一个感受便是本书的资料翔实,观点鲜明。作者大量的引用档案材料,使我们对新殖民主义的许多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本书也加深了我们对新殖民主义本质的了解,加深了我们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新殖民主义的罪恶勾当的认识,看清了西方推行新殖民主义的一些幌子和花招,也让我们明白西方的援助的“馅饼”后面往往藏着不易为人所发现的陷阱。本书也引起了我们一些另外的思考,如西方在推销他们的那一套文化理念时,固有西化发展中国家的目的,但是,他们所推销的那一套价值观中,并非没有值得发展中国家借鉴的东西,如民主、自由、人权等,不仅是西方的宝贵思想,也是全人类的宝贵思想,不能因为那是西方人所推崇的便一律加以排斥,我们要大胆的拿来,在自主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它们与我们传统文化的融合之道,为我所用,改进我们的文化与政治。又如国际性经济组织和跨国公司,我们不能因为它们可能成为新殖民主义的工具,就对其一律排斥,关起门来是永远也难有大发展的,就更谈不上追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了。因此对于它们,我们一定要运用得宜,尽可能的避免它们的消极影响,来发展我们的经济。这是我读本书后的一点思考。
最后,我想,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要想摆脱新殖民主义的奴役,当务之急是发展壮大自己,同时相互之间积极合作,共同为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奋斗,惟有如此,才能将新殖民主义最终赶下历史的舞台。
《英美新殖民主义》一书便是近几年我国研究新殖民主义的一部力作,也是中国学术界研究新殖民主义的第一本专著,使国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由分散变为系统。本书由张顺洪、孟庆龙和毕健康三位同志合作撰写,获得第四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本书以进行新殖民主义的主要推行者——英国和美国为例,考察了战后英美新殖民主义的各种表现形式,如建立国际军事体系,直接武装入侵,介入内战,策划政变,操纵选举,通过条约和协定进行控制,利用国际组织干涉内政,进行制裁,推行“西化”政策,还分析了新殖民主义的演变过程。揭露了美英两国运用新殖民主义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渗透、控制和掠夺的事实,也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在新殖民主义下所遭受的损失和所面临的危机及挑战。读完此书后,读者对于新殖民主义和它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巨大的威胁及挑战将会有更清醒的认识,也将更清醒的认识到发展中国家反对新殖民主义之路仍将是任重而道远。
本书由导言和九个章节组成。在导言中作者作了一个学术史的回顾,简要的介绍了此前国内外学者对这个问题研究成果,并提出了作者对新殖民主义的认识,认为新殖民主义是资本主义强国,主要是发达资本主义大国在不进行直接殖民统治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方式对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控制、干涉与掠夺的政策及其活动。新殖民主义的主要目的是对获得政治独立的国家继续进行控制、干涉、掠夺与剥削,保持新生国家对原宗主国的依附性,维持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旧的世界秩序。
本书正文有九个章节,又可分为五部分,其中第一章主要考察的是英美的特殊合作关系,为第一部分。第二章至第四章,考察的是美国的新殖民主义活动及其手法,为第二部分。第五章至第六章,考察的是英国的新殖民主义活动及其手法,为第三部分。第七章至第八章考察的是英美如何利用国际金融组织(以世界银行为例)和跨国公司来进行新殖民主义,为第四部分。第九章是余论,考察新殖民主义的演变及前景,为第五部分。
在第一部分,作者考察了英美的特殊合作关系,以大量的确凿的事实揭露了英美在战后仍互相勾结,推行新殖民主义,妄图继续控制发展中国家的事实。美国一直是最主要的推行新殖民主义的国家,而英国不甘落后,始终积极配合。并指出,英美也存在利益上的争夺,为了各自的利益,它们在某个阶段在对待第三世界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政策与态度上出现过分歧与矛盾。但是这种分歧与矛盾是局部的,也往往是短暂的。从整体上讲,英美两国在对付发展中国家上存在着特殊关系,合作是主流,分歧是次要的。而且这种分歧往往只体现在方法与手段上,而双方的目的是一致的。并对一些西方学者把战后的美国当作是反对殖民主义的斗士的作法表示反对,认为这种作法是用表面现象掩盖内在实质。作者认为,美国之所以在战后表示反对殖民主义是因为战后殖民主义受到世界人民的强烈反对,旧的殖民统治体系难以维持,美国出于国际战略与策略的需要,打出反殖民主义旗号以笼络人心。并认为英美在遏制共产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和阻止民族解放运动及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反抗斗争中的深刻的共同利益是战后英美国际战略伙伴关系得以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原因。而且战后英美国际战略伙伴关系不是一种孤立现象,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联盟的一种体现。只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矛盾还是世界事务的主要矛盾,那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就会为维持旧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而保持一种联盟。
在第二部分,作者考察了美国推行新殖民主义的一些手法和具体事例。作者主要是从军事、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进行考察的。在军事方面,作者主要从军事基地、军事协定、干涉他国、颠覆活动和军事强权五方面来进行考察。并指出,美国在战后的许多军事行动在实质上与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等老殖民国家二战前的旧殖民主义那一套并无二致,只是在外表上披上了一层道貌岸然的“合法”外衣。同时它进行的许多军事行动隐蔽性极强,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如支持他国内战,进行欺骗性宣传等。在经济方面,作者通过对经济条约和协定、金元干政、对外援助、经济霸权等方面的考察。指出美国向发展中国家推行新殖民主义的重要方面便是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控制、干预、影响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生活,掠夺其经济资源,索取种种特惠,获取巨额利润。如经济条约和协定方面,在二战后,美国同许多发展中国家签订了一系列的经济条约,其中大都含有不平等条款。通过这些条约和协定,美国获得了多种利益和特权,如税收特惠、外交特权、获取情报、保护私人投资、掠夺资源、倾销剩余产品等。在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作者从标榜“反殖民主义”、反共意识形态、形形色色的文化渗透、以“道义”之名行干涉之实等方面着手考察,指出这种文化和意识形态武器可以说是美国推行新殖民主义的一种“软武器”,除了宣扬种族优越论和西方文化优越论等老殖民主义者的做法外,美国还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极力推销和灌输美国的价值观,如宣扬“自由”、“人权”、“民主”等价值观念,并以此为意识形态武器,干涉和控制发展中国家。
在第三部分,作者考察了英国推行新殖民主义的一些手法和具体事例。作者通过对英国如何通过签订条约与协定,通过英联邦、英镑区、英联邦特惠制,以及进行秘密活动等方式控制、干涉其前殖民地国家的情况来揭露英国这个老牌的殖民主义国家是如何推行新殖民主义的。英国与美国不同,在二战前,英国是一个殖民帝国,拥有广大的海外殖民地。二战后,在民族解放浪潮的冲击下,大英帝国土崩瓦解。但英国仍与其前殖民地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英国推行新殖民主义的方法与美国有所不同。英国在从殖民地撤退的过程中通过条约和协定来实现新旧关系的转移。英国与其殖民地或前殖民地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和协定一方面象征着旧关系的结束,另一方面象征着新关系的开始。这种新关系并不是公正平等的关系,在一定的程度上是旧的关系的继续。通过条约与协定英国对新生国家仍能进行某种形式的控制和施加一定的影响,仍能保持殖民时代的一些战略利益。如英国与其殖民地或前殖民地签订的一系列军事条约和协定,便有利于维护英国国际战略地位和各种利益,英国与其殖民地或前殖民地签订的一系列财政协定,则有利于英国与殖民地或前殖民地保持原有的经济关系等等。而英联邦、英镑区、英联邦特惠制等不仅加强了英国与其前殖民地的关系,也有利于保持英国对其前殖民地的控制。
在第四部分,作者考察了英美如何利用国际金融组织(以世界银行为例)和跨国公司来进行新殖民主义的。对世界银行,对它的历史作了回顾,并指明了世界银行的运作模式。由于世界银行的主要投资者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它深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不足为奇。如世界银行的历任行长,都是美国人。其他的高级官员,绝大多数也是北美和西欧人。世界银行对发展中国家的贷款,大多数有便利于发达国家投资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动机,而且世界银行还借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贷款之机,推销西方的经济理念甚至于粗暴的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内部事务,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不过,作者也指出,世界银行是一个国际性组织,发达国家并不能完全一手遮天。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发展中国家实力的加强,发展中国家在世界银行的发言权也在增大。世界银行的性质有所改变。可以说世界银行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自身经济的过程中应该加以利用的一个结构,但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在改变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需要加以改造的一个机构。在考察新殖民主义的时候,不可能不考察跨国公司的活动。在本书中,跨国公司指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凭借着其经济实力与技术优势,维持着一种国际分工,即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提供原料燃料等初级产品,而发达国家则向发展中国家出售工业产品;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提供劳动密集的产品,而后者向前者出售资本密集与技术密集的产品。这种国际分工是殖民主义时代的劳动分工一定程度上的继续,它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又凭借其对市场的控制而成为不平等贸易的执行者。不仅如此,跨国公司还用不正当手法来达到其牟取暴利的目的。跨国公司对发展中东道国的文化也有很大影响。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各种影响与发展中国家的国力紧密相连的,一般而言,民族工业基础越雄厚或国有企业实力越强的发展中国家,就越具有抵御跨国公司负面影响的能力,更有能力利用跨国公司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利用外资的同时,一定要谨防外资进入的副作用,警惕跨国公司的不法行为。
在第五部分,也就是本书结束的部分,作者回顾了新殖民主义的演变并指明新殖民主义的前景。随着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的增强,发达国家的相对削弱,新殖民主义总体上讲处于下降的趋势,但新殖民主义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会依然存在,只有当新的非剥削制度的文明社会发展得比剥削制度社会更强大,或取代剥削制度的社会时,新殖民主义才会寿终正寝。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本书的第一个感受便是本书的资料翔实,观点鲜明。作者大量的引用档案材料,使我们对新殖民主义的许多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本书也加深了我们对新殖民主义本质的了解,加深了我们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新殖民主义的罪恶勾当的认识,看清了西方推行新殖民主义的一些幌子和花招,也让我们明白西方的援助的“馅饼”后面往往藏着不易为人所发现的陷阱。本书也引起了我们一些另外的思考,如西方在推销他们的那一套文化理念时,固有西化发展中国家的目的,但是,他们所推销的那一套价值观中,并非没有值得发展中国家借鉴的东西,如民主、自由、人权等,不仅是西方的宝贵思想,也是全人类的宝贵思想,不能因为那是西方人所推崇的便一律加以排斥,我们要大胆的拿来,在自主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它们与我们传统文化的融合之道,为我所用,改进我们的文化与政治。又如国际性经济组织和跨国公司,我们不能因为它们可能成为新殖民主义的工具,就对其一律排斥,关起门来是永远也难有大发展的,就更谈不上追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了。因此对于它们,我们一定要运用得宜,尽可能的避免它们的消极影响,来发展我们的经济。这是我读本书后的一点思考。
最后,我想,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要想摆脱新殖民主义的奴役,当务之急是发展壮大自己,同时相互之间积极合作,共同为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奋斗,惟有如此,才能将新殖民主义最终赶下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