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故乡
热河台是我的出生地,一个辽宁南部的小村庄。大约因为那里地势低洼,没有滩涂水泡子的能住人的都是高地,所以叫什么什么台的地名很多。油田在那有个采油队,住着几十户来自天南海北的人家。我的记忆里,四五岁时常和伙伴们在此四处游荡:一个四合院平房,是队部。还有几排平房,家属区。队部后面一个养鱼池,更远处有几个油井,还有泥塘,还有一个高高的菜窖(我们常在它半圆形房顶上奔跑)。还会跑到更远处的小村庄附近,有一棵枯死一半的大槐树,据说里面有猫头鹰,我很怕从树边经过,但是要去方圆几里唯一的商店,一定要经过这里。
五岁时离开了出生时的小地方,那里是我和哥的故乡,只在离开几个月后又回去一次,在这个小地方我是小疯丫头一个,天天到处跑,和伙伴邻居亲密无间,后了搬家去了大一点的厂区,一下子变得收敛斯文起来。当时对大人的话总是听的,没有问为什么搬家,觉得大人搬家就是一定要跟着走,从来没有说过不。记得搬家后病了很长时间,一些熟悉的常用的东西也没有了,都令我充满了不安全或不舒服的感觉。也记得爸妈叮嘱我自己在家里不要碰火,不放心我带钥匙,要么把我锁家里,要么经常等在门外。
五岁时懂得画一个黄色的家里的门,又贴在家里这个黄色的门上,开心的说,门里还有一个门,我应该再画一个小门,小门里面还有一个小门,门里还有一个门还有一个门还有一个门……到底有多少个门,到现在也没有数出来,应该是无限循环下去吧。以后这种有创意感的玩法越来越少了,因为在陌生的新地方上了真正的幼儿园,日复一日的不开心。
五岁时在小地方也是有读书的,小队里派一个斯斯文文的技术员家属,姓张,以前在老家当过民办老师的,教我们这些四五岁快上学的小孩子们读书识字,应该是有五六个,天天背着书包到张老师家里去,一边围着小圆桌写1234一边斗嘴,比着说自己的好,一直从写的字比到自己的家,我家有什么是你家没有,从来没有生过气,张老师很有幽默感,她总能从中引着孩子回到正题上来,或者适当评论一下,从来也不会伤到孩子的自尊和情绪。
上午写一阵字就和小伙伴们疯跑去玩,回家吃中饭睡觉,其实我基本不睡午觉,妈睡着了,我还在旁边悄悄的给自己讲故事,还是那种无限循环的,好像是一个人把一个事告诉了一个人,这个人又告诉了一个人,一直传下去,不知道主题是什么,特别沉迷于这种无限循环的事物中。有一次自己翻过后窗去,去自家的菜地摘了个西红柿吃。现在我可没这么手脚麻利,而且记忆里小学时,还是一个体育不好,连宽点的水沟都不敢迈的胆小女生。我更喜欢自己当小疯丫头的时光,那么快乐自由,无拘无束。
下午也是学写字一段时间,感觉是有一节课的时间就又跑出去玩了,有时跑得很远,跑过了附近的村子,到了一个大水塘,很美的景色,当时不知道陶醉这个词,应该就是这种感觉。记得有一次妈来找我的时候,正在和小伙伴在一个大水塘边试探着要走下去,妈说当时幸亏我来了,不知道这水塘有多深,当时我觉得可能是做了什么错事,可是又奇怪为什么别人也可以这么玩。
晚饭后经常又有更开心的露天电影,妈说快点吃,吃完搬凳子去看电影,我就开心得心也要跳出来。回想起来更喜欢的是开场前小伙伴们围着场地跑来跑去,大呼小叫。真正开场了,经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晚上睡时经常是很自豪的,因为也和哥姐一样上学了,有时是因为又去了什么地方探险。东北的冬天冷而漫长,我躺在热乎乎的被窝里热炕上,听着窗外呼啸的风声,加倍的觉得自己的幸福。
偶尔会和姐她们大些的女孩子们玩,很安静祥和的在一个大女孩家,给我用手绢做一个老鼠,或者用彩色的毛线缠一个细铁条上做一个发夹。她们经常逗我玩,不晓得我说了什么孩子气的话,她们就笑,我也不会生气,因为知道人家是喜欢我。
还有比较高兴的是远行,是好久才会有一次,应该是几个月才会有——最早是坐着队里的马车去大点的地方赶集,后来又变成一辆解放卡车。其实还是马车好,坐的人多,至少七八个大人,一路说说笑笑,再看着路旁的风景,温暖而开心。最后到了目的地,我才发现其实不太喜欢陌生的地方,那种陌生感——这里不是自己的地盘的感觉,特别是有一次妈竟然把我丢给队里负责赶马车的人,妈自己去买一个什么东西,陌生的集市,满地稻草,我和这个高大朴实的农村来的赶车人在一起,妈一走我就哭了,他赶快买了一根冰棍给我,可能因为哭,冰棍也拿不好,掉在地上,粘满稻草,我一看哭得更厉害了,他又买了一根给我,我才觉得过意不去,不哭了。他自己在队里穿得还是和农村人一样,却为了哄我一下子连买了两根冰棍。后来队里换了解放牌汽车,这个赶车人和他的马车就回家乡了,卡车驾驶室除了司机,只能坐下妈和我两个人,妈和司机聊天,一路上都没逗我一句话,我常看着窗外的景色发呆。
也记得在队里半圆形的菜窖顶上奔跑,一点儿也不怕摔下来,就是小孩子逞能的那种自豪感。还有无聊的下午时光,我们在队部一圈房子四周无聊的转悠,因为实在找不到什么好玩的,平时玩的捉迷藏游戏都腻了,那天也没有碰到另一伙小孩,那样我们就可以分成两伙玩打仗。小伙伴们之间懒洋洋的问,玩啥呢?没意思。海边的盐碱地开不出美丽的花,房子周边是一种白色的矮小的花,我们不喜欢它,还有一种桨果,忘记是什么名字,大家尝了尝又吐出来。即使是无聊的闲荡着,大家也不孤独,因为我们是一起的,这就是归属感吧。逛荡够了,回家吃晚饭,说不定晚上又有电影,又使我们兴奋起来。
除了记忆中爸妈偶尔会吵架,基本没有什么伤心的经历。有一次傍晚回家,家里没人,他们吵完走了,我有些茫然,天都快黑了,我们要去哪呢,不记得后来又怎么了,应该是有些难过,不愉快的事大脑确实会及时删除。
也有和小伙伴打架抢东西抢不过的时候,回家说给妈听,妈让我多吃饭,说多吃些就有力气能打得过了,我听完认真的点头,能比平时多吃几口。我记得有一段时间我常要吃饭时端着碗到隔壁“大姨”家去吃,他家有个和我差不多大的男孩,我们打架了都要去告对方的妈,然后妈妈们向自己的孩子吵一吵,被打的就心理平衡了。
后来搬家了,一下子离开了小伙伴,不懂得离开要多久,几个月后回来过一次,大家还是一下子围拢在一起,我向他们炫耀自己上的幼儿园好大,老师可严拉。其实我自己一点都不喜欢上这个幼儿园,可是怎么能在小伙伴面前说这种丢面子的话呢,大家向我投来搬到大地方去的羡慕的眼光。以为总还能再见面,却再也没有回去过。
好几年后,我上小学三年级了,是个有点不爱理人,学习好又爱干净的小女孩,妈带我去另一个单位去看一个阿姨,她的老朋友,其实就是这个小队的老邻居,他们搬去另一个单位,他家有一个小男孩和我差不多大,妈一直和我说,小时候你们还一起玩,你记不得拉。真得一点不记得,就是一个陌生的野气的小男孩,他也不太理我。吃完中饭,妈和她的老朋友一直聊天,一直聊到我们上车,又坐了很久的车,回家。回想幼时亲密无间的伙伴,纵使相逢应不识啊,现在再想起来才觉得悲凉,当时小学三年级八九岁时竟是没有一点感觉。
还有张老师,那一趟又回去时,也见到了她,留给我最后的记忆是,中午的阳光下她远远的迎面走来了,一面笑,一面和妈说,我想着给孩子买个啥做纪念呢,跑了趟商店,看这个发夹孩子喜不喜欢。我真的好喜欢。喜欢的还有她,是我人生中第一位老师。因为是离别,现在想起那个中午还是觉得空旷苍凉。
从热河台小队搬到了厂区,一个比较大的大地方,先上了半年多幼儿园,有时宁可自己一个人在家里,也不想去上学,一个人在家里也很害怕,以前在热河台小队时家家都是不锁门的,我们几个小伙伴平时爱去谁家去谁家。现在不上幼儿园,妈就要把我锁在家里,没有锁门时不知道怕,被锁在家里反而会怕,一个人要呆好久好久,太久了,一直到想哭,大人才下班回来。第二天还是宁可去上幼儿园,又真的很怕老师,看到她们给淘气的男生罚站,用手指点头。放学回来,大人没有下班,哥姐不知去哪了,附近也很少和我一般大的孩子玩,我坐在家门口等着,天色一点点暗下来,那种无助感,又是想哭,有时妈回来了,才憋了很久的眼泪一下子流出来。到了暑假完开学,我再也不肯上中班,爸给我报名去上学,不够年龄,应该还差两岁,妈和另一个小女孩的妈把我们送到附近农村的小学去上一年级,那里的两个老师,都是和蔼可亲的农村民办女老师,我们一点不害怕她们,又变得淘气起来,老师们不严厉,爸妈也不太注意我的学习,刚去上学时还不到六岁。二年级时转回厂里的子弟小学,老师们就不会这么可亲了,经常把孩子们留在教室做题做到很晚。一年级时我语文数学刚及格,因为不怕老师,二年级以后经常考第一第二名,妈常说还是子弟小学教育质量好,在我的心里还是喜欢不严的老师,考第一名可能因为妈开始抓得严,天天晚上给我辅导。大约三年级以后,我被彻底内化成了一个标准的好学生,老师总表扬,我也有些小骄傲,除了一两个好朋友,不太爱理学习一般的同学。爸妈也更注意保持我的学习成绩,不太喜欢让我出去玩儿。我想如果当时我学习一般,他们本来也无所谓的,后来学习好了起来,他们反而更在意起来,一心想要朝这个方向培养,于是不让我和同学有太多交往,怕“影响学习”。现在当了妈妈,看了不少教育的书,才开始反省这种经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否是健康的,对她的将来是否是有益的。直到现在,我还是在公众场合寡言少语,而且有时跟人合作意识也不强,相当的“清高”。我还记得毕业工作后,妈严厉的说我,你怎么总是这么扭扭捏捏的,我听了也很气,从小学三年级起就不让我出去,天天关在家里学习,现在知道嫌我不爱说话了。现在看来,自己意识到了这个不足,应该还是要一点点的去改善。
最后说到电影,搬到大地方后,厂里有一个挺像样的电影院,各个单位发票轮流看电影,每到发电影票时,我和哥都很高兴,可是进了电影院就是找座位,然后规规距距的等电影开场,电影开始了,远没有幼时看露天电影时那种欢快和踏实。黑暗中看着电影,觉得自己是寂寞的,现在也还是常有这种孤独感。
刚搬到厂里后,离开了小队里的老邻居,爸妈在厂里有几个老同学,也常常走动,可是他们家里都没有我这么小的孩子。而且一般也只是周末才在某一家聚餐一下。哥姐们大了都不参加,大人们说说话,我和另一个大我几岁的小女孩疯跑一会儿。因为每次聚餐都要杀鸡买肉,80年代初,大家还是清苦节省,以后慢慢聚得也少了。
童年的回忆,在小队里时美好的多,我是没有回过老家的人,所以热河台是记忆里的故乡。虽然再也没有回去过,那些回忆却时常在梦里重现。
五岁时离开了出生时的小地方,那里是我和哥的故乡,只在离开几个月后又回去一次,在这个小地方我是小疯丫头一个,天天到处跑,和伙伴邻居亲密无间,后了搬家去了大一点的厂区,一下子变得收敛斯文起来。当时对大人的话总是听的,没有问为什么搬家,觉得大人搬家就是一定要跟着走,从来没有说过不。记得搬家后病了很长时间,一些熟悉的常用的东西也没有了,都令我充满了不安全或不舒服的感觉。也记得爸妈叮嘱我自己在家里不要碰火,不放心我带钥匙,要么把我锁家里,要么经常等在门外。
五岁时懂得画一个黄色的家里的门,又贴在家里这个黄色的门上,开心的说,门里还有一个门,我应该再画一个小门,小门里面还有一个小门,门里还有一个门还有一个门还有一个门……到底有多少个门,到现在也没有数出来,应该是无限循环下去吧。以后这种有创意感的玩法越来越少了,因为在陌生的新地方上了真正的幼儿园,日复一日的不开心。
五岁时在小地方也是有读书的,小队里派一个斯斯文文的技术员家属,姓张,以前在老家当过民办老师的,教我们这些四五岁快上学的小孩子们读书识字,应该是有五六个,天天背着书包到张老师家里去,一边围着小圆桌写1234一边斗嘴,比着说自己的好,一直从写的字比到自己的家,我家有什么是你家没有,从来没有生过气,张老师很有幽默感,她总能从中引着孩子回到正题上来,或者适当评论一下,从来也不会伤到孩子的自尊和情绪。
上午写一阵字就和小伙伴们疯跑去玩,回家吃中饭睡觉,其实我基本不睡午觉,妈睡着了,我还在旁边悄悄的给自己讲故事,还是那种无限循环的,好像是一个人把一个事告诉了一个人,这个人又告诉了一个人,一直传下去,不知道主题是什么,特别沉迷于这种无限循环的事物中。有一次自己翻过后窗去,去自家的菜地摘了个西红柿吃。现在我可没这么手脚麻利,而且记忆里小学时,还是一个体育不好,连宽点的水沟都不敢迈的胆小女生。我更喜欢自己当小疯丫头的时光,那么快乐自由,无拘无束。
下午也是学写字一段时间,感觉是有一节课的时间就又跑出去玩了,有时跑得很远,跑过了附近的村子,到了一个大水塘,很美的景色,当时不知道陶醉这个词,应该就是这种感觉。记得有一次妈来找我的时候,正在和小伙伴在一个大水塘边试探着要走下去,妈说当时幸亏我来了,不知道这水塘有多深,当时我觉得可能是做了什么错事,可是又奇怪为什么别人也可以这么玩。
晚饭后经常又有更开心的露天电影,妈说快点吃,吃完搬凳子去看电影,我就开心得心也要跳出来。回想起来更喜欢的是开场前小伙伴们围着场地跑来跑去,大呼小叫。真正开场了,经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晚上睡时经常是很自豪的,因为也和哥姐一样上学了,有时是因为又去了什么地方探险。东北的冬天冷而漫长,我躺在热乎乎的被窝里热炕上,听着窗外呼啸的风声,加倍的觉得自己的幸福。
偶尔会和姐她们大些的女孩子们玩,很安静祥和的在一个大女孩家,给我用手绢做一个老鼠,或者用彩色的毛线缠一个细铁条上做一个发夹。她们经常逗我玩,不晓得我说了什么孩子气的话,她们就笑,我也不会生气,因为知道人家是喜欢我。
还有比较高兴的是远行,是好久才会有一次,应该是几个月才会有——最早是坐着队里的马车去大点的地方赶集,后来又变成一辆解放卡车。其实还是马车好,坐的人多,至少七八个大人,一路说说笑笑,再看着路旁的风景,温暖而开心。最后到了目的地,我才发现其实不太喜欢陌生的地方,那种陌生感——这里不是自己的地盘的感觉,特别是有一次妈竟然把我丢给队里负责赶马车的人,妈自己去买一个什么东西,陌生的集市,满地稻草,我和这个高大朴实的农村来的赶车人在一起,妈一走我就哭了,他赶快买了一根冰棍给我,可能因为哭,冰棍也拿不好,掉在地上,粘满稻草,我一看哭得更厉害了,他又买了一根给我,我才觉得过意不去,不哭了。他自己在队里穿得还是和农村人一样,却为了哄我一下子连买了两根冰棍。后来队里换了解放牌汽车,这个赶车人和他的马车就回家乡了,卡车驾驶室除了司机,只能坐下妈和我两个人,妈和司机聊天,一路上都没逗我一句话,我常看着窗外的景色发呆。
也记得在队里半圆形的菜窖顶上奔跑,一点儿也不怕摔下来,就是小孩子逞能的那种自豪感。还有无聊的下午时光,我们在队部一圈房子四周无聊的转悠,因为实在找不到什么好玩的,平时玩的捉迷藏游戏都腻了,那天也没有碰到另一伙小孩,那样我们就可以分成两伙玩打仗。小伙伴们之间懒洋洋的问,玩啥呢?没意思。海边的盐碱地开不出美丽的花,房子周边是一种白色的矮小的花,我们不喜欢它,还有一种桨果,忘记是什么名字,大家尝了尝又吐出来。即使是无聊的闲荡着,大家也不孤独,因为我们是一起的,这就是归属感吧。逛荡够了,回家吃晚饭,说不定晚上又有电影,又使我们兴奋起来。
除了记忆中爸妈偶尔会吵架,基本没有什么伤心的经历。有一次傍晚回家,家里没人,他们吵完走了,我有些茫然,天都快黑了,我们要去哪呢,不记得后来又怎么了,应该是有些难过,不愉快的事大脑确实会及时删除。
也有和小伙伴打架抢东西抢不过的时候,回家说给妈听,妈让我多吃饭,说多吃些就有力气能打得过了,我听完认真的点头,能比平时多吃几口。我记得有一段时间我常要吃饭时端着碗到隔壁“大姨”家去吃,他家有个和我差不多大的男孩,我们打架了都要去告对方的妈,然后妈妈们向自己的孩子吵一吵,被打的就心理平衡了。
后来搬家了,一下子离开了小伙伴,不懂得离开要多久,几个月后回来过一次,大家还是一下子围拢在一起,我向他们炫耀自己上的幼儿园好大,老师可严拉。其实我自己一点都不喜欢上这个幼儿园,可是怎么能在小伙伴面前说这种丢面子的话呢,大家向我投来搬到大地方去的羡慕的眼光。以为总还能再见面,却再也没有回去过。
好几年后,我上小学三年级了,是个有点不爱理人,学习好又爱干净的小女孩,妈带我去另一个单位去看一个阿姨,她的老朋友,其实就是这个小队的老邻居,他们搬去另一个单位,他家有一个小男孩和我差不多大,妈一直和我说,小时候你们还一起玩,你记不得拉。真得一点不记得,就是一个陌生的野气的小男孩,他也不太理我。吃完中饭,妈和她的老朋友一直聊天,一直聊到我们上车,又坐了很久的车,回家。回想幼时亲密无间的伙伴,纵使相逢应不识啊,现在再想起来才觉得悲凉,当时小学三年级八九岁时竟是没有一点感觉。
还有张老师,那一趟又回去时,也见到了她,留给我最后的记忆是,中午的阳光下她远远的迎面走来了,一面笑,一面和妈说,我想着给孩子买个啥做纪念呢,跑了趟商店,看这个发夹孩子喜不喜欢。我真的好喜欢。喜欢的还有她,是我人生中第一位老师。因为是离别,现在想起那个中午还是觉得空旷苍凉。
从热河台小队搬到了厂区,一个比较大的大地方,先上了半年多幼儿园,有时宁可自己一个人在家里,也不想去上学,一个人在家里也很害怕,以前在热河台小队时家家都是不锁门的,我们几个小伙伴平时爱去谁家去谁家。现在不上幼儿园,妈就要把我锁在家里,没有锁门时不知道怕,被锁在家里反而会怕,一个人要呆好久好久,太久了,一直到想哭,大人才下班回来。第二天还是宁可去上幼儿园,又真的很怕老师,看到她们给淘气的男生罚站,用手指点头。放学回来,大人没有下班,哥姐不知去哪了,附近也很少和我一般大的孩子玩,我坐在家门口等着,天色一点点暗下来,那种无助感,又是想哭,有时妈回来了,才憋了很久的眼泪一下子流出来。到了暑假完开学,我再也不肯上中班,爸给我报名去上学,不够年龄,应该还差两岁,妈和另一个小女孩的妈把我们送到附近农村的小学去上一年级,那里的两个老师,都是和蔼可亲的农村民办女老师,我们一点不害怕她们,又变得淘气起来,老师们不严厉,爸妈也不太注意我的学习,刚去上学时还不到六岁。二年级时转回厂里的子弟小学,老师们就不会这么可亲了,经常把孩子们留在教室做题做到很晚。一年级时我语文数学刚及格,因为不怕老师,二年级以后经常考第一第二名,妈常说还是子弟小学教育质量好,在我的心里还是喜欢不严的老师,考第一名可能因为妈开始抓得严,天天晚上给我辅导。大约三年级以后,我被彻底内化成了一个标准的好学生,老师总表扬,我也有些小骄傲,除了一两个好朋友,不太爱理学习一般的同学。爸妈也更注意保持我的学习成绩,不太喜欢让我出去玩儿。我想如果当时我学习一般,他们本来也无所谓的,后来学习好了起来,他们反而更在意起来,一心想要朝这个方向培养,于是不让我和同学有太多交往,怕“影响学习”。现在当了妈妈,看了不少教育的书,才开始反省这种经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否是健康的,对她的将来是否是有益的。直到现在,我还是在公众场合寡言少语,而且有时跟人合作意识也不强,相当的“清高”。我还记得毕业工作后,妈严厉的说我,你怎么总是这么扭扭捏捏的,我听了也很气,从小学三年级起就不让我出去,天天关在家里学习,现在知道嫌我不爱说话了。现在看来,自己意识到了这个不足,应该还是要一点点的去改善。
最后说到电影,搬到大地方后,厂里有一个挺像样的电影院,各个单位发票轮流看电影,每到发电影票时,我和哥都很高兴,可是进了电影院就是找座位,然后规规距距的等电影开场,电影开始了,远没有幼时看露天电影时那种欢快和踏实。黑暗中看着电影,觉得自己是寂寞的,现在也还是常有这种孤独感。
刚搬到厂里后,离开了小队里的老邻居,爸妈在厂里有几个老同学,也常常走动,可是他们家里都没有我这么小的孩子。而且一般也只是周末才在某一家聚餐一下。哥姐们大了都不参加,大人们说说话,我和另一个大我几岁的小女孩疯跑一会儿。因为每次聚餐都要杀鸡买肉,80年代初,大家还是清苦节省,以后慢慢聚得也少了。
童年的回忆,在小队里时美好的多,我是没有回过老家的人,所以热河台是记忆里的故乡。虽然再也没有回去过,那些回忆却时常在梦里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