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rtishead
迈克最近谈起初识Portishead的经历,“一听就像五雷轰顶,声声催人的‘没有人爱我’,连歌名都搞不清楚便任由它占据百无聊赖的深宵。”(《旧知音》,苹果日报,2008年5月3日)这也许是不少人的共同体验。然而,这个盘缠心头的朋友,有一天突然不辞而别,再见已是十年之后,又当如何面对?是对照旧印象,还是解读新伤痕?
回想当年,Portishead造出了的首张唱片Dummy:以迟滞的嘻哈节拍为底,让电影的氛围撞上吉他的振荡,再由形同鬼魅的人声缝合。鬼斧神工的创举却偏偏赶上时势,被聚焦、被追捧、被归类、被运作、被效仿、被滥用……短短几年间,差不多每部英国电视剧都借用了他们的音乐,或是Glory Box,或是Roads,或是Sour Times,甚至几个月前,国产电影《苹果》的片尾还响起了Undenied……更要命的是现场演出,1997年,伴随第二张同名唱片的发行,Portishead展开了全球巡演。10个月,80多场,本来是一种私密的氛围,却要在光天化日之下频繁展示。这种反刍式的反胃灼伤了枯竭的创意,甚至让乐队主脑Geoff Barrow足有三年不碰音乐。Portishead沉寂了。
放逐的十年,Portishead三子各有各忙,其间最为人熟知的当属主唱Beth Gibbons联袂Paul Webb(Rustin Man)与2002年推出的民谣唱片Out of Season,而吉他手Adrian Utley也参与了这张唱片的制作。另一边厢,乐队主脑Geoff Barrow也并非像袁智聪先生说的那么“懒”(《望穿秋水而来的Portishead》,南方都市报,2008年5月25日),恰恰相反,经过三年休整,他开始烧钱,与好友合创了唱片厂牌Invada,扶植起一众独立音乐人。
放逐的十年,Portishead也放纵着自己的耳界,当年的嘻哈仔Geoff Barrow闯入了嗡鸣摇滚和毁灭金属的黑世界,曾经的爵士手Adrian Utley则迷上了六十年代的电噪实验先驱Silver Apples。与此同时,两人还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了各种稀奇古怪的古董乐器。2003年,Geoff Barrow缓过神,终于完成了新曲Magic Doors,心悸的打击乐鼓噪着迷失的灵魂,Portishead开始朝着新的方向投石问路。2004年到2005年,Geoff Barrow与Adrian Utley开始为英国复古摇滚乐队The Coral制作了唱片The Invisible Invasion,热情再次被唤醒。2006年,Portishead攒下六、七首歌,换来Island唱片公司的一纸合约。2007年底,Third呼之欲出。
从网上提前泄露到唱片正式发行,这张Third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几首重型曲目。开场曲Silence的前奏长达两分钟,点起了这台蓄势待发的内燃机,在噪音的离心力策动之下,吉他越奏越勇,涌动的触感像是从地下室发掘出一张布满划痕的U2黑胶。We Carry On的节拍设计有着工业流水线的味道,更为传神的是Beth Gibbons的唱,每次都出现在小节之间的衔接处,跨栏般翻越一重又一重的传送带。头号主打Machine Gun则用鼓机造出枪林弹雨,Beth Gibbons穿行其间,走入祭坛——嘿,Mr DJ,拿这首歌接上Sinéad O'Connor的Fire On Babylon,如何?
再来听听两首氛围之作。The Rip描绘的环境或许是病房,心电图的脉冲滴答,吉他拨弄出点点水花,暴雨将至,久卧病塌的她出神的望着窗外:会不会有白色的马群出现,带她去另一个世界?用作过渡的Deep Water是一首静美的小品,只用Ukulele四弦琴伴奏,偶尔点缀着美国南方味道的和声,清清爽爽,令人联想到先其一步返璞归真的Goldfrapp。
当然,总有人还是想寻回过去那个Portishead,这张Third在一定程度上也提供了这种选择。不过,与其徘徊不前,倒不如把唱片的终场曲Threads当作Potishead的音乐线索:吉他充满悬疑、唱腔盘桓萦绕……这些元素似乎是采样自旧作,然而歌词却充满了自我怀疑,"Whenever I take a choice it turns away","I've travelled so far but somehow feel the same",从worn,到unsure,再到damned one……曲已终,人未散,一声声嗥鸣催得心头发紧,它是启航的汽笛,更是召唤的号角,吞噬了Portishead的最后一个疑问:Where do I go?(此文摘录)
回想当年,Portishead造出了的首张唱片Dummy:以迟滞的嘻哈节拍为底,让电影的氛围撞上吉他的振荡,再由形同鬼魅的人声缝合。鬼斧神工的创举却偏偏赶上时势,被聚焦、被追捧、被归类、被运作、被效仿、被滥用……短短几年间,差不多每部英国电视剧都借用了他们的音乐,或是Glory Box,或是Roads,或是Sour Times,甚至几个月前,国产电影《苹果》的片尾还响起了Undenied……更要命的是现场演出,1997年,伴随第二张同名唱片的发行,Portishead展开了全球巡演。10个月,80多场,本来是一种私密的氛围,却要在光天化日之下频繁展示。这种反刍式的反胃灼伤了枯竭的创意,甚至让乐队主脑Geoff Barrow足有三年不碰音乐。Portishead沉寂了。
放逐的十年,Portishead三子各有各忙,其间最为人熟知的当属主唱Beth Gibbons联袂Paul Webb(Rustin Man)与2002年推出的民谣唱片Out of Season,而吉他手Adrian Utley也参与了这张唱片的制作。另一边厢,乐队主脑Geoff Barrow也并非像袁智聪先生说的那么“懒”(《望穿秋水而来的Portishead》,南方都市报,2008年5月25日),恰恰相反,经过三年休整,他开始烧钱,与好友合创了唱片厂牌Invada,扶植起一众独立音乐人。
放逐的十年,Portishead也放纵着自己的耳界,当年的嘻哈仔Geoff Barrow闯入了嗡鸣摇滚和毁灭金属的黑世界,曾经的爵士手Adrian Utley则迷上了六十年代的电噪实验先驱Silver Apples。与此同时,两人还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了各种稀奇古怪的古董乐器。2003年,Geoff Barrow缓过神,终于完成了新曲Magic Doors,心悸的打击乐鼓噪着迷失的灵魂,Portishead开始朝着新的方向投石问路。2004年到2005年,Geoff Barrow与Adrian Utley开始为英国复古摇滚乐队The Coral制作了唱片The Invisible Invasion,热情再次被唤醒。2006年,Portishead攒下六、七首歌,换来Island唱片公司的一纸合约。2007年底,Third呼之欲出。
从网上提前泄露到唱片正式发行,这张Third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几首重型曲目。开场曲Silence的前奏长达两分钟,点起了这台蓄势待发的内燃机,在噪音的离心力策动之下,吉他越奏越勇,涌动的触感像是从地下室发掘出一张布满划痕的U2黑胶。We Carry On的节拍设计有着工业流水线的味道,更为传神的是Beth Gibbons的唱,每次都出现在小节之间的衔接处,跨栏般翻越一重又一重的传送带。头号主打Machine Gun则用鼓机造出枪林弹雨,Beth Gibbons穿行其间,走入祭坛——嘿,Mr DJ,拿这首歌接上Sinéad O'Connor的Fire On Babylon,如何?
再来听听两首氛围之作。The Rip描绘的环境或许是病房,心电图的脉冲滴答,吉他拨弄出点点水花,暴雨将至,久卧病塌的她出神的望着窗外:会不会有白色的马群出现,带她去另一个世界?用作过渡的Deep Water是一首静美的小品,只用Ukulele四弦琴伴奏,偶尔点缀着美国南方味道的和声,清清爽爽,令人联想到先其一步返璞归真的Goldfrapp。
当然,总有人还是想寻回过去那个Portishead,这张Third在一定程度上也提供了这种选择。不过,与其徘徊不前,倒不如把唱片的终场曲Threads当作Potishead的音乐线索:吉他充满悬疑、唱腔盘桓萦绕……这些元素似乎是采样自旧作,然而歌词却充满了自我怀疑,"Whenever I take a choice it turns away","I've travelled so far but somehow feel the same",从worn,到unsure,再到damned one……曲已终,人未散,一声声嗥鸣催得心头发紧,它是启航的汽笛,更是召唤的号角,吞噬了Portishead的最后一个疑问:Where do I go?(此文摘录)
![]() |
portishe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