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剧本
这个故事是从一个朋友的日志开始的,毫无征兆与前戏。
为了剧情需要,送上连接:http://www.douban.com/note/180690124/
写的比较清楚、通顺,为了让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更加快速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我在简述一下,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在两三年前我们这个明信片圈子有一位非常活跃的姑娘,她很快就和当时同样活跃的我以及一批人成为了很好的片友,我们不仅羡慕她有很多漂亮的明信片,也肯慷慨地和其他片友交换,同时也羡慕她不同寻常的生活,包括她诸多神奇的游历、超凡脱俗的生活路径以及她完美的两任男友(第二任后来成为了他老公),直到有一天我们这个群里几个善于观察的小朋友们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于是这次秘密的考证就小心翼翼地开始了,结果让我们几个都有些震惊,那个姑娘的各种身世和她给我们这群片友展示的生活绝大部分都是她虚构出来的,她创造了另外一个自己来和我们交往,当时我觉得我能够理解这样一件事它背后的一种心理活动,而另外几个朋友也好像仅限于了解真相,并没有把这件事告诉更多的人,它就成为我们之间的一个秘密,在这几年一直存在着。
两年过去了,这位姑娘和当初我们一起玩片的一些人大都已经隐退,虽然还在上豆瓣但是已经很少再混明信片这个圈子,而新人们也都只听说过那个姑娘的传说,原本我们就会像武侠小说里铺垫剧情的配角一样,出现在故事的前传里,然而当故事交给了不靠谱的编剧,你会发现原本属于一些人的故事,马上变成了另外一些人的故事。
周五中午,当我作为第一个看见这篇帖子的人我当时就意识到:故事才刚开始。
真相就像炸弹一样让所有还蒙在鼓里的人们感觉到脑中“轰”的一下,她几乎蒙蔽了除了我们几个意外的所有人,包括一些已经和她成为生活里的好友的人,她给她们带来了很快乐的时光,这更让她们对她坚信不疑。所以从本质上讲,她们相信任何友善的人,不管是否谋面,这成为这个可爱的小圈子里一条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
当这条准则以一种突如其来的方式告诉所有人它的稳定性形同虚设,每一个天真无邪的姑娘小伙都感受到了一种莫大的“违约风险”。于是,她们所面对的这个由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人组成的人际关系网络,究竟有多少是真实存在的,又有多少是隐藏在某种目的之下的假象,“你是谁?”这个问句直面每一个曾经打过交道的人。没人知道还会有多少个“精分”曾经或者仍然存在在她们的生活中,还有多少个“精分”改变了她们的态度,思想和价值观。
剧情到这里呈现给人一种十分紧张的节奏,几乎那个时代与其有关系的所有人都冒出来了。其中很多是已经退隐江湖不问世事的大仙级片友,所有人都在惊叹,所有人都在怀疑,所有人都想在这部戏中粉墨登场,哪怕只念一句台词。
优秀的导演不会在这个时候宣告世界末日来临,然后给观众一个无比悲惨的结局。故事的走向在这个节骨眼上峰回路转,由于无数的老人的出现,下面的回帖变成了温情的老友怀旧贴,老人们互相问候,互相回忆当年大家是怎么在这个小世界里结识的,怎么给对方寄出第一张明信片,又是怎么从互通明信片的片友变成生活中的好友,那一幕幕真叫一个yesterday once more啊。在感动和反思中,大家摆脱了“精分”事件的阴影,重新对这个社交体系树立了信心,老人们开始从出江湖,告别多年的多人语音聊天也再一次成为夜晚感人的节目。故事到这里终于迎来了一个“Happy Ending”,总观整个事件,峰回路转,跌宕起伏,放到好莱坞,也只有那些资深编剧能有此水平写出这么精彩的故事吧!
后记:
很多电影都会有在拍摄中留有一个不同于上映版的结尾,或许是与市场需求不一致,或许是导演想给观众不一样的理解,或许是电影公司敛钱的策略。它们大多收录在影碟中,供那些专业的影迷一饱眼福。回到之前这个故事来说,作为一个资深“影迷”, 这个故事也会有更丰富的剧情线,更能体现编剧水平的场景,我倒是想看到它“最完整”的结局,期待着主角们的encore,你们的表演还没结束。
为了剧情需要,送上连接:http://www.douban.com/note/180690124/
写的比较清楚、通顺,为了让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更加快速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我在简述一下,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在两三年前我们这个明信片圈子有一位非常活跃的姑娘,她很快就和当时同样活跃的我以及一批人成为了很好的片友,我们不仅羡慕她有很多漂亮的明信片,也肯慷慨地和其他片友交换,同时也羡慕她不同寻常的生活,包括她诸多神奇的游历、超凡脱俗的生活路径以及她完美的两任男友(第二任后来成为了他老公),直到有一天我们这个群里几个善于观察的小朋友们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于是这次秘密的考证就小心翼翼地开始了,结果让我们几个都有些震惊,那个姑娘的各种身世和她给我们这群片友展示的生活绝大部分都是她虚构出来的,她创造了另外一个自己来和我们交往,当时我觉得我能够理解这样一件事它背后的一种心理活动,而另外几个朋友也好像仅限于了解真相,并没有把这件事告诉更多的人,它就成为我们之间的一个秘密,在这几年一直存在着。
两年过去了,这位姑娘和当初我们一起玩片的一些人大都已经隐退,虽然还在上豆瓣但是已经很少再混明信片这个圈子,而新人们也都只听说过那个姑娘的传说,原本我们就会像武侠小说里铺垫剧情的配角一样,出现在故事的前传里,然而当故事交给了不靠谱的编剧,你会发现原本属于一些人的故事,马上变成了另外一些人的故事。
周五中午,当我作为第一个看见这篇帖子的人我当时就意识到:故事才刚开始。
真相就像炸弹一样让所有还蒙在鼓里的人们感觉到脑中“轰”的一下,她几乎蒙蔽了除了我们几个意外的所有人,包括一些已经和她成为生活里的好友的人,她给她们带来了很快乐的时光,这更让她们对她坚信不疑。所以从本质上讲,她们相信任何友善的人,不管是否谋面,这成为这个可爱的小圈子里一条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
当这条准则以一种突如其来的方式告诉所有人它的稳定性形同虚设,每一个天真无邪的姑娘小伙都感受到了一种莫大的“违约风险”。于是,她们所面对的这个由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人组成的人际关系网络,究竟有多少是真实存在的,又有多少是隐藏在某种目的之下的假象,“你是谁?”这个问句直面每一个曾经打过交道的人。没人知道还会有多少个“精分”曾经或者仍然存在在她们的生活中,还有多少个“精分”改变了她们的态度,思想和价值观。
剧情到这里呈现给人一种十分紧张的节奏,几乎那个时代与其有关系的所有人都冒出来了。其中很多是已经退隐江湖不问世事的大仙级片友,所有人都在惊叹,所有人都在怀疑,所有人都想在这部戏中粉墨登场,哪怕只念一句台词。
优秀的导演不会在这个时候宣告世界末日来临,然后给观众一个无比悲惨的结局。故事的走向在这个节骨眼上峰回路转,由于无数的老人的出现,下面的回帖变成了温情的老友怀旧贴,老人们互相问候,互相回忆当年大家是怎么在这个小世界里结识的,怎么给对方寄出第一张明信片,又是怎么从互通明信片的片友变成生活中的好友,那一幕幕真叫一个yesterday once more啊。在感动和反思中,大家摆脱了“精分”事件的阴影,重新对这个社交体系树立了信心,老人们开始从出江湖,告别多年的多人语音聊天也再一次成为夜晚感人的节目。故事到这里终于迎来了一个“Happy Ending”,总观整个事件,峰回路转,跌宕起伏,放到好莱坞,也只有那些资深编剧能有此水平写出这么精彩的故事吧!
后记:
很多电影都会有在拍摄中留有一个不同于上映版的结尾,或许是与市场需求不一致,或许是导演想给观众不一样的理解,或许是电影公司敛钱的策略。它们大多收录在影碟中,供那些专业的影迷一饱眼福。回到之前这个故事来说,作为一个资深“影迷”, 这个故事也会有更丰富的剧情线,更能体现编剧水平的场景,我倒是想看到它“最完整”的结局,期待着主角们的encore,你们的表演还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