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节的冷线云南(中)
05 德拉姆、普化寺、雪山
德拉姆客栈,在丙中洛主街唯一的十字路口向右50米处,一座二层米黄色小楼,院门口竖着大牌子:“人神共居,和谐家园——《丙中洛》摄影展”。院子里立着几排高大的展板,果然是来自云南甚至全国各地的摄影师们的风景照片,院里只有一位正在查看花草长势的老工人模样的男子,我们问有没有房间、能不能看房,他就向楼上招呼了一句什么,示意我们上楼去看。上到二层,一位四十岁上下相貌柔美的女子正在打扫,她告诉我们,二楼、三楼都有标间可以住,二楼已经打扫完了,三楼还没有打扫,如果我们想住三楼,就要稍等片刻,她很快就能弄完。我们进去一看,房间大小适中,整理得很舒服,墙上竟然还有木头墙围,很久没看到这种装饰风格了,床铺雪白,卫生间也很干净敞亮,我很喜欢。问过价格是每晚80元,立刻决定住下。放下行李,略作收拾后,就下楼去办理手续。那个老工人模样的男子,带我们走进酒吧,拿出簿册让我们登记,这时我才隐约反应过来这大概就是老板,LP上所写的“来自昆明的摄影师蚂蝗”!此人长得黝黑精瘦,一双小眼睛显得很是精明,话语之间待人却十分亲切。我想,楼上那位风韵犹存笑容可掬的女子,大约就是老板娘吧,此时,我压根不知道这俩人在网上其实早已很有名气,那女子也被大伙亲切地称作“蚂蝗嫂”。
正在登记身份证的时候,突然外面有一阵喧闹,跟着响亮的大嗓门进屋来的,是一个穿一身卡其色快干衣,戴眼镜,扎辫子的女子,看面相年龄不小,可是那架势又让人感到青春逼人,跟在她后面还有两个显得更都市休闲装扮的中年女人。大嗓门的女子进屋就问:“你是蚂蝗对吗?我想向你打听一下可以吗?”蚂蝗不紧不慢地说:“请稍等一下,我先把他们接待完再说。”那女子又说:“没关系,您忙吧,我问他俩也行。”说着,就转向我们,说:“我就是想问一下啊,你们知道咱们来丙中洛到底是玩什么吗?”我们面面相觑,这问题咋回答呢?没来得及开口,她又说了:“我们没怎么做功课,就是想知道都有什么地方可去。”我们还是没来得及开口,蚂蝗先接茬了:“这你不应该问他们啊,还是我回答你吧。”
于是这三位就坐下来等着听,蚂蝗开始滔滔不绝地讲:“首先是你们有多少时间?两天?三天?两天的话就是今天立刻上秋那桶,走下来,明天上普化寺、贡当神山,贡当神山一定要天气好,前些天来的游客上去什么也没看着。”我们几个开始商量,既然如此,今天天气这么晴朗,应该先去贡当神山才对啊,明天再去秋那桶一线。蚂蝗说:“这样吧,你们就立刻去普化寺,两三个小时也就回来了。上神山一定要等到太阳落山之前,太早了上去光线不行。三点钟出发上山就足够了。”于是大家就都决定这么走。原来她们三人的行李已经放到了去秋那桶的小面包车上,这么一说就决定先入住,立刻去拿行李,我们俩估计三个女人要收拾东西、办手续,怎么也得半个小时,所以不等她们,先上路了。
去普化寺的路,照蚂蝗说,是沿着公路一直走。走到小镇尽头,眼看路已经没了,我们有点儿犯愁,不知道怎么走了。向路边一位大叔打听,他用带有浓厚口音的普通话对我们说了半天,隐约听懂了,有一个什么小桥,可以抄近路,不要走公路很远云云。沿着山间公路走了半天,并没见到什么小桥,倒是遇到一支马帮,停在路边搬砖,弄得路上尘土飞扬,前两天才下过雨,路上时不时有泥泞,恰好被马帮挡住一半路,害我们恨不得飞檐走壁过去,还是踩了两脚泥。普化寺在哪里呢?隐约看到对面右侧山上有经幡,还有尖尖的塔式房顶,心想一定是那里了,再一望前方的公路,一眼看不到头,什么时候才会向对面的山转弯?应该得有座桥吧。再一看山谷之中,突然发现在那一线白色的细流之上,确实有座小小的桥,大概那位大叔说的走近路,就是要我们下到山谷底部,过桥,再从另一侧上山吧。可是,可是,下山的小路在哪里呢?从桥的位置看,我们一定是已经错过了,算了,找不到小路,就走大路也是一样!铁了心向前走,忽然山路一拐弯,赫然一座雪峰闯入视野,我们顿时屏住了呼吸,没想到这里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离山越来越近,山涧之中的水声也越来越响,我们终于走到了一座石桥前,过了这座桥,公路的方向,也就是我们的目的地的方向,越来越明朗了。脚下加劲,天气炙热,太阳已经升到了头顶,我们带的水很快就要见底,偶尔出现的树荫简直成了救命恩人,途中,遇到三两藏族人,哦,这个普化寺,其实是藏传佛教的寺庙。逐渐的,进了村庄,雪白的墙壁、白塔出现在了眼前,这座寺庙规模不大,其中一间正殿,侧面有二层的楼房,大概是僧众休息的地方吧。寺中静悄悄的,正殿的门也紧闭着,一把大铁锁挂在上面,却并没有锁。我们找了一圈,在寺门口的平房,门半敞着,里面恍惚有人,我喊了一声,果然有个人从地铺上爬了起来,套上件T恤,出来了,我问正殿可否进去,他说没问题,又说他只是来此借宿的。得到这个不知为何人的许可,我们就摘下大挂锁,推开了正殿的门,有人说这座小寺庙是败絮其外,金玉其中,此言不虚,大殿内的金碧辉煌远胜于外表的简陋。参观完正殿,我们出来后又把锁挂好,不知怎的,总还是有点儿“做贼心虚”的感觉。那个年轻人,正坐在台阶上抽烟呢。我问:“今天寺庙里怎么没有人呀?”他说:“村里有人死了,他们去做法事了。”看他也就二十几岁,长得还有点儿愣头愣脑呢,皮肤晒得和老乡一样黝黑,就问他怎么会到这庙里借宿,他说他从家里出来一年了,走到哪儿算哪儿,能不住旅馆就不住,找寺庙和老乡家借宿,既省钱也能多接触当地人。来丙中洛是和另外两个路上认识的人一起,他们要从这里进藏,所以他也打算跟着,在这普化寺住了好几天了,和这里的喇嘛们都混得熟了,有位小喇嘛过些天也要进藏,他们同路,一起徒步加搭车。听得我们好生羡慕,这已经不是旅行者了,简直就是流浪者。人生几何,青春几何?不趁年轻时做点儿疯狂的事,留给岁月的就只有后悔了。我们说我们几年前也曾经辞了职,旅行一年,顿时大家有了种惺惺相惜之感,不过我们的旅行是非常有计划的,完全没达到流浪的境界,一年的期限毕竟很短。问他打算何时回家,他说:“等我去完可可西里就回家。”话语中俨然有种坚定的信念。他的理想是勇闯无人区,彷佛一项成人的证明。
告别了这位包头来的小伙子,从普化寺出来,很容易就找到了来时看到的小路,沿着山脊上弯弯曲曲的小道,十几分钟就下到了谷底,穿过小桥流水,再沿着小路向上走。中途遇到一两次不明显的空旷地与分叉路,每当我对走哪条路表示困惑时, YUN总是一马当先,勇敢地选择在我看来更惊险更陡峭更不靠谱的那一条。由于他这种对于“探索小路”的超常热情和敏锐嗅觉,终于带领我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中途我们甚至穿越了一处滑坡,非常惊险,我们几乎验证了那条真理:路,真的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来的!一遇到危险地段,YUN总得先去探路,再回过头来把我拽过去,否则我就被“卡”在山路中间不敢动弹了。每当我看着他走在危险的地方那叫一个心惊肉跳啊,不停地嘱咐:“你千万小心啊,我身上啥也没有,所有证件钱包可都在你那儿呢!你掉下去我可咋办啊?”到最后,路越走越窄,终于没了路。YUN才承认是走错了。愤愤然掉头向后走,搞什么嘛!还要过一次滑坡!当我们千难万险走回到正确的道路上,发现离公路只有咫尺之遥了。山中探险20分钟,出了一身透汗,这时太阳毒辣辣地直射,冲上大路,心里唯一的念头是,狠狠地灌上一瓶冰镇可乐下肚!
回到镇上,已经过了饭点儿,懒洋洋的阳光下,丙中洛的主街上空荡荡、静悄悄,先买了可乐,再找饭辄。路边有不少小饭馆,随便找了家叫“重庆小吃”的,想着吃碗面条就行,问老板,有什么吃的,老板说有面条和米线,我们说要面条,问有什么做法,老板说杂酱的,问还有啥?老板说就是杂酱的嘛,晕,再问那米线呢,老板说也是杂酱的!好吧,就杂酱面条吧,两个小碗10元。点好餐,我在店里东张西望,无意中看到了墙上挂的卫生许可证,赫然写着法人名字:刘重庆!原来小店是以老板自己的名字命名的,这、这、这算不算欺诈啊?
无论如何,5块钱一碗的面条也不能挑剔什么了,正吃得热火朝天时,那三位女将终于从普化寺回来啦。正在路上寻摸饭馆,刚看好这家,低头进门抬眼四望,都惊喜地叫出声来,是你们呀!大概也是看到重庆小吃四个字才进来的,不过姜还是老的辣,她们首先抛向老板的问题就是:你是哪儿人?老板倒也诚实回答:大理。原来整个怒江州的餐饮业都被大理人垄断了哦。她们仨点了一桌子菜,有荤有素有汤,点好菜又开始和我们聊天,痛陈一路被晒伤累坏,抱怨蚂蝗居然没提小路的事儿,说回来时遇到三个游客带她们走的小路,一问之下,就是借宿普化寺那仨人嘛。她们三个其中两个年纪大的是福州人,年龄小点儿的是西安人,在六库到贡山的车上才认识的。西安女子40岁出头,是位提前病退的女军官,虽然是文职的,起码军官证一亮出来,不管走到哪儿,门票全免!真是令人羡慕啊。徒步这一趟她显然已经受不了了,连声问下午去贡当神山能不能坐车啊。我们说回去找蚂蝗问问吧,顺便订上晚饭,我们是打算就在蚂蝗家吃了,与其出来找不正宗的大理菜吃,还不如就在客栈搭伙,又方便,还能聊聊天。她们三个一听,也要和我们一起吃。于是把她们留在饭馆继续吃饭,我们先回客栈安排晚餐和租车。回去后,蚂蝗不在,我们问蚂蝗嫂可不可以租车上贡当神山,她说:“正好蚂蝗在,让他带你们上去吧,这一趟包车是260块。”一开始我还没反应过来,后来一想,好呀,蚂蝗不是号称摄影师吗,他开车还能兼职导游呢,260不便宜不过五个人摊也凑合了。蚂蝗嫂说完,立刻就给蚂蝗打电话,还嘱咐他买只鸡晚上给我们做饭吃,呵呵,居然能吃到鸡,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蚂蝗说既然开车上山,就不能出发太早了,约好3点半出发,我们坐在院子的凉亭里,悠闲地看女军官逗狗玩。蚂蝗家有两只大狗,黄色的叫嘟嘟,黑色的叫小眼睛。还有一只小狗叫皮皮。两只大狗白天都被拴着睡觉,只有皮皮活泼地跑来跑去。女军官家里养狗,喜欢狗以至溺爱狗,一直滔滔不绝的教导我们如何对待狗们才是正确有爱心的做法。不一会儿来了一位新客人,他一来,YUN就和他打招呼,我还纳闷呢,怎么这么热情?后来发现,这人原来是在老姆登教堂我们临走前遇到那位!苏州人,和西安女军官同年。据他说因为名字里有个伟字,被同事戏称伟哥,得,这也就成了我们嘴里对他的尊称了。他后来说,在教堂看到我们带着一个小孩,还以为我们是自驾游来的呢!我晕,要是我的孩子,怎么也得把鼻涕给她擦干净,再换身干净衣服呀!伟哥听说我们包车上贡当神山,很羡慕,央求我们也把他带上,蚂蝗十分为难,那辆吉普车塞下我们五个乘客已经是违规了,无论如何也不能坐六个人吧!最后还真想出来个办法——把后备箱里的东西都清空了。于是伟哥坐在后备箱里,还得“感激涕零”的,跟我们上贡当神山了。那可是一路崎岖颠簸的翻山路呀,我们四个女的挤在后座上动不了窝,只有YUN最幸福,占了副驾驶座。
一路欢声笑语暂且不提,我们逐渐了解了蚂蝗的“光辉历史”,晚饭时还会详细讲述,在此先略过吧。看风景重要。要说丙中洛这地形,还真是没挑,地处怒江大峡谷的最顶端,地势开阔,左面可观高黎贡主峰嘎瓦嘎布(5128米),右面可远眺碧罗雪山绵延不绝的雪峰。我们身处的贡当神山属高黎贡山一脉,是丙中洛十大神山之一,出产白色大理石。据包头小伙听说,当地政府要炸山开采大理石,对此,蚂蝗一撇嘴:“瞎扯。”我们也觉得不靠谱,神山哪,神山也是那么容易就敢炸的?民族矛盾伤不起啊!
贡当神山半日游,第一个观景点,以嘎瓦嘎布的雪山冰川为背景,俯瞰丙中洛全景。第二个观景点,有藏传佛教白塔一座,四周飘扬的彩色经幡为取景构图做出不少贡献。第三个观景点,才是旅游部门规定的观景台,可俯瞰怒江第一湾,有人工修葺的石头台阶,还是环形回路,这里会有那么多游客吗?还需要分流?倚在铁栏杆前拍照无论如何都像是到此一游,江水和早晨一样,还是黄的,有什么可拍呢?不如拍拍远处的碧罗雪山,以及山顶的朵朵白云。第四个观景点,从第三个观景点继续向上走,蚂蝗说让我们到前面去看看就回,哪知这几个人爬山上瘾了,以为蚂蝗的意思是车不往上开了,一鼓作气非要爬到山顶去看看山的背面是什么,除了不擅长徒步的女军官一直在抗议,其他几个人都是闷头走路,山路拐了好几道弯,总算看到了矗立在山顶两块高大的岩石,好了,再要向前走就必须得攀岩了。这时,听见身后传来汽车马达的声音,原来,蚂蝗见我们迟迟不归,开车上来找我们了。山顶的空地上,堆满了破碎的大理石,刚好在岩石背面背阴处,索性休息一会儿吧,几位“摄影师”对着悬崖边上的一丛野花咔嚓个没完,非要把雪山和野花一同摄入镜头。这动作太高难了,雪山那么远,那么明亮,而这一丛小花身处阴影之中,咋也拍不好。很快我发现,比野花更有拍摄价值的,是他们俯卧地上身体扭曲摆出的各种姿势,嘿嘿,于是我的拍摄主题就改为这个了,果然出了不少佳作。拍够了,终于下山了,在白塔处蚂蝗又停车了,说这会儿的光线好,再拍一会儿吧。这里的视野开阔,超过180度的雪山和视线基本平齐,彷佛自己也置身云端之上。突然想起自从尼泊尔一行之后,我已经很久没有被这么多的雪山包围了。
06 独特的人文景观
回到客栈,两条大狗围着我们前后转,我们也兴致高昂地谈天说地,突然有人一声惊呼,是蚂蝗:“坏了,把那哥们忘了!”只见他一个箭步冲出了院子,敢情后备箱里的伟哥还没被放出来呢!后备箱打开,伟哥很郁闷地抱着蚂蝗在山上挖的花花草草坐在里面,无奈地说:“我又敲门,又喊救命,怎么都没人听见啊?”嘿嘿,谁让你这专座太非常规了,谁让俺们玩得太high,一扎进客栈门就头也不回呢。
经过这一整天日头暴晒,丝毫不用担心太阳能烧的热水不给力,先洗澡,换了衣服穿着拖鞋坐在院子里,等待吃饭,傍晚的凉风舒爽极了。晚饭桌上,除了我们俩,还有西安女军官,福州的两位大姐,苏州伟哥,以及主角蚂蝗。
喝了两杯小酒之后,蚂蝗开始继续抖搂他的情史。
加上下午在车里听到的,根据时间顺序整理清头绪,蚂蝗所讲述的故事大体是这样的:
60年前后生人,父亲曾经是远征军,国民党军官,母亲是苗族,因为出身不好蚂蝗一直没有什么出路,十七八岁的时候跑去缅甸打游击,就是缅共啰。没过多久就被人抓了,关在当地贵族的庄园里干活,由于他具有勤劳勇敢不沾毒品等各种优秀品质,被主人家看中,让他做了上门女婿,注意,第一任老婆登场,是缅甸人,和他生了个儿子,儿子两岁时,缅甸老婆在一次帮派火并中丧生,蚂蝗带着儿子逃回云南,大约是84年前后的事。
后来,他看上了附近寨子里一个漂亮的彝族姑娘,决定要娶她做老婆,可是人家姑娘根本看不上他,又瘦又丑还老,呵呵,姑娘比他小了十岁,才芳龄二八。不过最后蚂蝗还是如愿以偿抱得美人归,这姑娘就是正在厨房里忙活的蚂蝗嫂。至于他使用的手段,在此不好细说,少儿不宜,会被扫黄打非和谐掉。总之用蚂蝗自己的话说,先把他看成一个流氓土匪的话,大家就好交流了。可是大伙困惑了,第二任老婆就是蚂蝗嫂,那第三任呢?难道是小三?别急。最具有戏剧色彩的第三段情史马上就开讲了。
话说那也是十四五年前的事了,蚂蝗当时已经开始做探险旅游的生意,经常开车带队进出四川、青海、西藏。有一次,在察隅的荒郊野岭上,突然车子坏掉,联系远在拉萨的修理公司,零件要从北京运来,起码三四天,蚂蝗让车队其他车带着客人先走,自己留下来等待救援,后备箱装满了客人留下来的垃圾食品,他不爱吃,到了晚饭时间,就出去乱走,在附近果然发现了一顶藏民的帐篷,帐篷里,有一位老人,和一位少女。少女当然是美艳动人,和野性十足的蚂蝗一拍即合,他留宿了几天,二人虽然语言不通,但一点儿不影响少女对他依依不舍,临别,他将给大女儿买的藏饰送给了藏族少女,还留了一张名片给她。少女问他是否会回来,他说不会了。(我很纳闷他这会儿怎么听懂了?)少女又问他是否会记得她?他说永远。(太煽情了,受不了啦。)
故事的关键在于还有下文呢。嗯,大概是几个月后,他带车队在沱沱河大桥时,接到一个陌生号码的电话,是那藏族少女,二人语言不通,半个小时过去了,他也没弄明白她在说什么,只是反复不停地告诉她去找一个懂汉语的人来说。电话断了。后来他手机被盗,号码换了,也就失去了联系,又过了五六年,他再次带队走到察隅某地时,突然被一伙藏民把车拦下,还没明白过来怎么回事,两条火统已经对准他的头。团里的游客说:蚂蝗,你准是做了什么欺男霸女的事儿了吧。来人问道:“你是蚂蝗?”蚂蝗点头,来人说:“跟我们走。”这就把他“押”到了一个藏族庄园里。
他看到她坐在帐中的地毯上,端庄贤淑,长发垂肩。她说:“你可能不记得我了,但是你应该记得这个吧。”说着掏出带着脖子上的那串绿松石来。原来这里是她的家,她和两个丈夫的家。
她的丈夫说:“人没错,那就好,你今天有两个选择,第一,你认了你的老婆。第二,你认了你的女儿。”蚂蝗蒙了,啥时候她成了自己的老婆,又从哪儿冒出来个女儿呢?他拿出生意人的精明,试图要用钱摆平此事,遭到一顿臭骂。对方说:“我们不要你的臭钱!我们有80头牦牛,我们比你有钱!”当地的长辈来劝说:“这女子家中是望族,你娶她是极有面子的。”
可是这会犯重婚罪啊,还有家里那个闹起来也无法收拾啊,蚂蝗想。他提出要求,先看看女儿,女儿就在院子里,和一群孩子玩耍,他一眼认出她来,和她妈妈长得一模一样。(我们偷笑,万幸。)女儿不懂汉语,在他怀里,哇一声哭了。
放下女儿,他说,这个女儿我认了。回到云南,他向老婆坦白,老婆哭闹三天,最终同意和他一起去西藏看看。两人一同来到察隅,对方以隆重的礼节迎接,老婆看到可爱的小女孩,心软了,也终于接受了这个事实。
等到孩子在当地念书到四年级,汉语有了一定基础,蚂蝗才把她接到了身边,现在女孩在重丁念初中呢。他还把小女儿的穿着藏族服饰的大特写照片,挂在酒吧里最显眼的位置,见人就跟人夸耀,相比之下,曾经在车队里当司机,后来和别的女孩私奔了的大儿子,以及如今在云南师大念书的大女儿,我们都没见到照片,甚至也很少听他提起。蚂蝗说,活佛告诉他,他有这个小女儿,是神的旨意。
听得津津有味,几乎忘记了桌上的各样美味,蚂蝗嫂不停出出进进给我们上菜,没仔细数,但怎么也有不下十道菜吧,都是当地特色。嫂子坚决不上桌吃饭,这也是当地的习俗,有客人时,女眷都不能上桌。于是我们适时地对嫂子说:“辛苦啦。”嫂子笑着说:“心倒不苦,命苦啊。”一边说,一边用嗔怪的眼神看蚂蝗,我们全体笑倒。
后来从网络上发现蚂蝗确实相当有名气,有驴友称之为“丙中洛独特的人文景观”,可谓恰如其分。
07 风和日暖踏春行
第二天,依旧是艳阳高照的好天气。今天的目标是徒步秋那桶一线,三名女将傍晚前要回贡山,以便次日一早坐早班车去六库,这样就能赶上下午最后一班往大理的快车。她们还要继续前往丽江。我们也很想赶早班车去六库,可惜事实是即使最早的车,也赶不上当天往腾冲的任何车了。住在六库是唯一选择,所以我们今天就不用去贡山住又贵又破的标间,继续混在丙中洛,德拉姆客栈。伟哥打算和我们一起走,他的下一站是梅里,不过他不用赶时间。而蚂蝗,因为要到昆明开会,所以第二天也要去六库,正好我们四人可以同行。对了,他的头衔是怒江州旅游协会的理事。今天,蚂蝗要去重丁的中学看小女儿,哦,出远门之前要去跟女儿汇报一声呢,啧啧,我们赞叹不已,瞧这一身打扮,还以为有什么民俗表演,蚂蝗得意的说,这叫“藏怒”,当地流行的穿着,上身是怒族的服饰,下面围个藏袍,我们纷纷要和他这身打扮合影,呵呵,正所谓“人靠衣装”,昨天他可没这么大魅力呢,山上兜了一圈,也没人要求跟他合影。
头天晚上,蚂蝗给我们约好了一辆面包车,吃过早饭,车已停在外面等我们了。由于我们已经有6个人,小面包都是7人座的,所以我们没必要包车,每人15块钱,送到秋那桶。一路上,想拍照就让司机停车,和包车享受一样的待遇。
秋那桶是丙中洛地区众多小山村中,有公路通达的最远一个,因此,这里往往被当成徒步的起点或者终点,住在丙中洛的话,就先坐车到秋那桶,再一路徒步下来,是最常见的一条游览线路,有车一族,也可以边开边玩,途中有的地方,如雾里村,就是非步行不能进入的。
大约半个多小时后,面包车已停在秋那桶的木结构小教堂前面,这里应该是秋那桶村的中心了,路边有住宿的标志,可是标识方向不清,我们竟没看出来哪家像是有接待能力的。全村一派热火朝天的工地场面,喧闹非常,我们沿着坑洼不平的土路继续向上走了半个多小时,试图俯瞰一下整个村庄,但是没找到什么好的角度,如果再走到下一个村子,时间耽误不起,几位大姐开始怀疑司机根本没把我们带到最远的地方,纷纷回忆起攻略里的价格,说到教堂只应该收12元,而不是15元,15元应该再往上走两公里,进而开始懊恼不应该让蚂蝗找车,司机都是杀熟嘛,还不如自己去镇上拦车,回去要向蚂蝗投诉云云。唉,说实在的,三块钱至于念叨这么长时间嘛,再说你们不是一路上让司机停了好几回车?
我俩面面相觑,一路领先走在众人前头。秋那桶的风景,早就有驴友说一般般,其实,在晨光斜斜穿透枝丫,照亮一片片田地时,还是挺赏心悦目的,田园风光,还能奢求什么呢?这个位置,看不到雪山,也看不到怒江,所以大伙都说一般吧?
也许是潜意识里被秋那桶这个美丽名字所吸引而产生的“一定很美”的幻觉,其实要是告诉你秋那桶这个名字在当地的意思,这种幻觉也立马消失了。其实,“秋那”是指有毒的泉水,“桶”是平坦的坝子。
除了中规中矩的田园风光,秋那桶唯一的亮点,是一条黑狗,就叫他大黑好了。从我们下车开始,大黑就跟着我们,一同上山,一路经过无数陌生的人家。来到陌生的地盘,其他狗便都冲上来追他咬他,狗们狂吠,乱作一团,孤军奋战的大黑好汉不吃眼前亏,见势不好就躲到我们身后,还好,即使是陌生乡村里的狗,也是怕人的。这下子我充分理解了“打狗要看主人”这句话的含义,没想到在这荒郊野外,我们当了一把临时保护人。这个大黑,真是淘气。
一直回到出发的地方,大黑才一下子神气起来,这里是他的地盘嘛。他的太太,一只米色的大狗,远远地就迎了上来,好像在责备,你乱跑什么?一大早就去招花惹草呀!他们的孩子,一群可爱的狗北鼻,有黑色的,有黄白花的,看起来刚刚会跑的年纪,也都簇拥着爸爸,好像他是什么大英雄似的,孩儿们哪,还好你们没见到你爸刚才被别的狗追杀落荒而逃的情景。
有了家人孩子的羁绊,这回大黑终于不跟着我们走了,一边和家人缠绵,一边向我们眺望告别。我们一路下行,很快走到了一个三岔路口,从这里,怒江又开始伴随左右,秋那桶村是条向山上去的岔路,如果沿着怒江边的公路向丙中洛相反方向走,是那恰洛峡谷的方向,据说是怒江的精华,出发前看攻略,YUN很想去来着,蚂蝗3月8日在那里拍的照片,江水跟翡翠一个样。过了那恰洛再往前走,沿着大名鼎鼎的“丙察察”公路(丙中洛—察瓦龙—察隅,其实我以前根本没听说过),就可以进藏啦,只是这条路经常处于断路状态,很少有勇士能顺利驾车通过,听说最危险的路段叫“大流沙”,就是一整片碎石滑坡地带,需要先做修路工,尽量把石子铺平,才能开过去,心里还得祈祷着别有滚石在这个节骨眼上滑下来。一路上我们遇到的好多人,都对丙察察有种向往乃至崇拜的情结。看来我还是惜命的,对这种危险路段一点儿兴趣都没产生。
我们沿着怒江向丙中洛方向走,一路伴随着怒江平静的泥水,偶尔回个头就能望见高耸的雪山,是高黎贡还是碧罗来着,方向感不强的一帮人彻底晕了,走了足足两公里,终于又来到一个像样的村庄,尼丹打,这里是秋那桶的村委会所在地,有两家客栈,一个边防检查站,还有一座新修好的天主教堂,从后面看活脱脱一藏传佛教寺院,走近了才看见十字架,云南不仅仅是民族大融合的地区,从建筑风格看,几大宗教也在这里相安无事,共创和谐。
到了网上有名的阿土家,几位女士走不动了,进去喝茶聊天,伟哥走在前面没听见,自顾自地走远了,等我们悠哉游哉坐了半小时再上路时,他已经彻底没影了。接下来的一段路,日头已经升得老高,在烈日暴晒之下,徒步更显辛苦,身边的风景却没有太多的变化,渐渐开始审美疲劳,相机简直就是一块重石,压得手疼,也不敢逞强继续享受紫外线炙烈的阳光,还是把伞撑上吧,反正这路上走几里都见不着一个人,不用怕丢人。
终于,终于,当一座雄伟的铁桥横跨在江面时,我们一行打蔫的茄子都要欢呼出来了。这座桥叫朝红桥,新桥旁边还有一座迷你一点儿、破旧一点儿的老桥,过桥是回丙中洛的路,不过桥继续向前走,就是茶马古道,在石壁上一点点凿出来的,延续了上千年,走过无数马帮的古老栈道,再往前,茶马古道通向一个神秘的小村庄,雾里。至今为止,茶马古道是进入村庄唯一的一条道路,不能走人,顶多推个自行车,摩托车都过不去,更不用说汽车了。这里是整条徒步线路上最让人期待的一处目的地。
08 烈日下雾里人家
走进古栈道的天然凉棚下,石壁略微挡住了正午的阳光,甚至能感觉到丝丝凉意。没走几分钟,远处大石头上坐着一个人,不是伟哥又是谁呢!他一边啃着早晨从客栈打包的粑粑,一边往肚里灌凉水,没想到一小时前我们就在阿土家又喝茶又吃萨其马饼干牛肉干的。队伍会合,继续前进。这条古栈道还挺长,起码走了半小时我们才真正走到村庄里,有人烟的地方真好,村里绿荫遍地,狗吠声不绝于耳,却没怎么看见人,可能是农忙的关系吧。发现村里的摄影角度不好找,大概是“身在此山中”的关系,只能把镜头对准小鸡小狗们。农村的狗们个个尽忠职守,我们距离还远它们就已卖力的大叫起来:“什么人?从哪里来的?快走快走!别想打我们家小鸡的主意!”
狗和鸡往往厮混在一起,几头小猪则悠闲地跑到庄稼地里散步去了。村子分两部分,中间有条潺潺小河,颤颤巍巍地走过木桥,还不忘把“英姿”收入镜头。几名女将为了要赶班车,提前告别我们回丙中洛去了,剩下我们和伟哥三个人,决定在此休息,等待阳光西斜一点儿,再往回返,到江对面去拍摄村庄全景。于是,我们开始寻找可以休息的地方,总不能一直站在庄稼地里,再说,对面的狗一直叫一直叫……抬头正好看见山坡上有一个篮球场,估摸着是学校的地界,我们上去一看,有点儿荒废的一个院子,边上的房子里好像有人住,就过去打个招呼,是个年轻小伙,带着孩子在家,正坐在自家廊下乘凉呢。
我们打了招呼,人家就自觉地搬来板凳请我们坐,正中下怀。于是聊了起来,这一聊就天南海北去了。才发现,这小伙子不简单!曾经到昆明去念书,老师带着去深圳实习过,还去过香港,但是不习惯在外打工的生活,就回家乡务农,回来后正赶上村委会选举,自告奋勇当上了村干部,跟着乡里还是县里组织的学习班,把东部中国都跑遍了,什么北京上海哪儿哪儿都去过,见过大世面呀。后来为啥不当村干部了呢,他说这里村民很强悍,一旦各方利益不好平衡,不满意就动起手来,他觉得太危险,就不干了。真是淳朴的乡村啊,在如今中国是不是不多见了?这里民族融合、宗教多样,小伙子本人是独龙族,老婆是怒族,结婚前他是天主教徒,老婆是佛教徒,两人就商量,是谁皈依谁呢?老婆说,我信你的教吧,就这么着,两人都做了天主教徒。听他说这里遇到类似情况都是这么商量着就解决了,双方父母也绝不干涉信仰自由,多和谐!
说到村里的交通不方便,小伙子有好多话要说,本来他还当干部的时候,就一直联系乡里要修一座新的桥,方便村民外出,不必走半小时的古栈道,交通部门已经批准,可是旅游部门死活不同意,说是影响了景观,说要保护古栈道的旅游价值云云,在我们看来这都是胡扯,村民好欺负啊,让那些旅游部门的官老爷也住到这上不着村下不着店的地方试试?该保护的他们什么也没保护好,这时候倒拿出“保护”二字做挡箭牌了。在村子的另一侧修桥既不妨碍景观,也不会影响古栈道,相反可以形成一个环线,让游客不必走回头路,对人人都有好处,至于这里面究竟影响到了旅游部门的何等利益,俺们不懂,但是“无利不起早”,他们这么热心地反对,一定是有缘由的。结果是桥修不成,村民们还是要走那条狭窄的只能推自行车的通道,小伙子说,村里好多年轻人都想买农用摩托车可是不行进不来啊。
我们聊天的功夫,三四岁的小朋友就一直在周围跑来跑去,多半时间躲在爸爸身后偷偷看我们,伟哥掏出了糖果、蛋黄派等各种“垃圾食品”送给小朋友,可惜我们的早已经当午饭下肚了,只剩下几粒糖,小朋友接过这些新奇的玩意高兴得眉开眼笑,唉,被来自外面的花花世界的几颗糖衣炮弹轻易地腐蚀了。
好不容易捱到太阳略微向西沉了一点点,我们告别主人重新上路了,烈日之下再走一遍古栈道,实在无法理解旅游部门不让修一座新桥从而形成一条方便的环路到底出自什么打算。来到公路上,眺望雾里村落,一丝雾也没有,缺少神秘感,这时多需要飘点儿小雨哇,可惜天总不遂人愿。继续向前,有个名叫四季桶的精致小村落,一间貌似已经荒废的小学校,牛们没人看管,自行在草地上踱步。前面伟哥闷头走路,大步流星,实在佩服他的体力,我们已经精疲力竭,水也快要喝完了,在四季桶流连片刻之后,身后一辆小巴呼啸而来,绝对有久旱逢甘露的感觉,赶紧招呼司机停车,直奔重丁而去。伟哥坚决不走车,要靠双腿走完既定路线,随他去吧。
09 丙中洛的第二个夜晚
到了重丁,悲催的事情发生了,没有神马旅行团,丁大妈也芳踪难觅,重丁教堂大门紧锁,拒我于千里之外。不过我们在街边小卖部买到冰水,就指望这个了,咕咚咕咚灌下去,完全顾不上肠胃是否承受得住。没想到卖冰水的小姑娘特意给我们找了冻得最结实的一瓶娃哈哈,简直就是冰葫嘛,只灌了几口冰水,剩下的一直攥在手里等着融化,望眼欲穿哪。
来重丁就是为了看教堂,但是找不到丁大妈只好从外面眺望几眼,只看得到两座方塔和上面的十字架而已。早知道不如不下车,直接回到丙中洛,如今我们还要继续徒步四十分钟,而且是在没遮没挡的柏油公路上,还有比这更悲惨的事情吗?
好不容易才走回了客栈,见到熟悉的小院简直就像见到了亲人,如今真是老了哦,徒步都徒不动了,哎哎唉,其实年轻时也好不了多少。没想到,我们去徒步的时候,蚂蝗嫂帮我们把第二天去六库的车票都买好了,丙中洛到六库,每天只有一班车,8点半发车,将将20个座位。据说,只有最后的四张票了,我们俩、伟哥、蚂蝗,刚刚好。
洗澡,更衣,到小超市去买冰镇可乐,收拾清爽之后,穿着拖鞋刚在凉亭坐下,伟哥就进门了!真是超人。今天晚饭多了几位新人,正好弥补了走掉的三位女将的空缺,两个是北京女白领,两个是来自山东的小夫妻。于是,蚂蝗正好又有机会把他的精彩人生故事发挥一遍啰,不同的是,今天身边还有伟哥和YUN两个打边鼓的。两天连听两遍,我敢说我都能当蚂蝗的传记作家了!
两位女白领也是无计划出游,看了餐厅里挂的独龙江照片,又听蚂蝗一煽乎,都动了心,于是央求伟哥留下来陪她们一起去,蚂蝗的计划是去昆明开会回来后,5月4日准时出发,伟哥很是为难,他想要去梅里看日照金山,虽然去了梅里还可以赶回来,但是几百里山路,谁想要再进来一次呢?没想到两位女白领一听日照金山,眼睛又亮了,好啊,我们一起去梅里吧,反正我们没去过。最后众人商定,伟哥在此地多住一天,等她们在周围转转,然后一起奔梅里,只能一天哟,伟哥强调,他可不想在这里太多耽搁了。这样一来,蚂蝗嫂只好去把他的那张票退掉。
德拉姆客栈,在丙中洛主街唯一的十字路口向右50米处,一座二层米黄色小楼,院门口竖着大牌子:“人神共居,和谐家园——《丙中洛》摄影展”。院子里立着几排高大的展板,果然是来自云南甚至全国各地的摄影师们的风景照片,院里只有一位正在查看花草长势的老工人模样的男子,我们问有没有房间、能不能看房,他就向楼上招呼了一句什么,示意我们上楼去看。上到二层,一位四十岁上下相貌柔美的女子正在打扫,她告诉我们,二楼、三楼都有标间可以住,二楼已经打扫完了,三楼还没有打扫,如果我们想住三楼,就要稍等片刻,她很快就能弄完。我们进去一看,房间大小适中,整理得很舒服,墙上竟然还有木头墙围,很久没看到这种装饰风格了,床铺雪白,卫生间也很干净敞亮,我很喜欢。问过价格是每晚80元,立刻决定住下。放下行李,略作收拾后,就下楼去办理手续。那个老工人模样的男子,带我们走进酒吧,拿出簿册让我们登记,这时我才隐约反应过来这大概就是老板,LP上所写的“来自昆明的摄影师蚂蝗”!此人长得黝黑精瘦,一双小眼睛显得很是精明,话语之间待人却十分亲切。我想,楼上那位风韵犹存笑容可掬的女子,大约就是老板娘吧,此时,我压根不知道这俩人在网上其实早已很有名气,那女子也被大伙亲切地称作“蚂蝗嫂”。
正在登记身份证的时候,突然外面有一阵喧闹,跟着响亮的大嗓门进屋来的,是一个穿一身卡其色快干衣,戴眼镜,扎辫子的女子,看面相年龄不小,可是那架势又让人感到青春逼人,跟在她后面还有两个显得更都市休闲装扮的中年女人。大嗓门的女子进屋就问:“你是蚂蝗对吗?我想向你打听一下可以吗?”蚂蝗不紧不慢地说:“请稍等一下,我先把他们接待完再说。”那女子又说:“没关系,您忙吧,我问他俩也行。”说着,就转向我们,说:“我就是想问一下啊,你们知道咱们来丙中洛到底是玩什么吗?”我们面面相觑,这问题咋回答呢?没来得及开口,她又说了:“我们没怎么做功课,就是想知道都有什么地方可去。”我们还是没来得及开口,蚂蝗先接茬了:“这你不应该问他们啊,还是我回答你吧。”
于是这三位就坐下来等着听,蚂蝗开始滔滔不绝地讲:“首先是你们有多少时间?两天?三天?两天的话就是今天立刻上秋那桶,走下来,明天上普化寺、贡当神山,贡当神山一定要天气好,前些天来的游客上去什么也没看着。”我们几个开始商量,既然如此,今天天气这么晴朗,应该先去贡当神山才对啊,明天再去秋那桶一线。蚂蝗说:“这样吧,你们就立刻去普化寺,两三个小时也就回来了。上神山一定要等到太阳落山之前,太早了上去光线不行。三点钟出发上山就足够了。”于是大家就都决定这么走。原来她们三人的行李已经放到了去秋那桶的小面包车上,这么一说就决定先入住,立刻去拿行李,我们俩估计三个女人要收拾东西、办手续,怎么也得半个小时,所以不等她们,先上路了。
去普化寺的路,照蚂蝗说,是沿着公路一直走。走到小镇尽头,眼看路已经没了,我们有点儿犯愁,不知道怎么走了。向路边一位大叔打听,他用带有浓厚口音的普通话对我们说了半天,隐约听懂了,有一个什么小桥,可以抄近路,不要走公路很远云云。沿着山间公路走了半天,并没见到什么小桥,倒是遇到一支马帮,停在路边搬砖,弄得路上尘土飞扬,前两天才下过雨,路上时不时有泥泞,恰好被马帮挡住一半路,害我们恨不得飞檐走壁过去,还是踩了两脚泥。普化寺在哪里呢?隐约看到对面右侧山上有经幡,还有尖尖的塔式房顶,心想一定是那里了,再一望前方的公路,一眼看不到头,什么时候才会向对面的山转弯?应该得有座桥吧。再一看山谷之中,突然发现在那一线白色的细流之上,确实有座小小的桥,大概那位大叔说的走近路,就是要我们下到山谷底部,过桥,再从另一侧上山吧。可是,可是,下山的小路在哪里呢?从桥的位置看,我们一定是已经错过了,算了,找不到小路,就走大路也是一样!铁了心向前走,忽然山路一拐弯,赫然一座雪峰闯入视野,我们顿时屏住了呼吸,没想到这里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离山越来越近,山涧之中的水声也越来越响,我们终于走到了一座石桥前,过了这座桥,公路的方向,也就是我们的目的地的方向,越来越明朗了。脚下加劲,天气炙热,太阳已经升到了头顶,我们带的水很快就要见底,偶尔出现的树荫简直成了救命恩人,途中,遇到三两藏族人,哦,这个普化寺,其实是藏传佛教的寺庙。逐渐的,进了村庄,雪白的墙壁、白塔出现在了眼前,这座寺庙规模不大,其中一间正殿,侧面有二层的楼房,大概是僧众休息的地方吧。寺中静悄悄的,正殿的门也紧闭着,一把大铁锁挂在上面,却并没有锁。我们找了一圈,在寺门口的平房,门半敞着,里面恍惚有人,我喊了一声,果然有个人从地铺上爬了起来,套上件T恤,出来了,我问正殿可否进去,他说没问题,又说他只是来此借宿的。得到这个不知为何人的许可,我们就摘下大挂锁,推开了正殿的门,有人说这座小寺庙是败絮其外,金玉其中,此言不虚,大殿内的金碧辉煌远胜于外表的简陋。参观完正殿,我们出来后又把锁挂好,不知怎的,总还是有点儿“做贼心虚”的感觉。那个年轻人,正坐在台阶上抽烟呢。我问:“今天寺庙里怎么没有人呀?”他说:“村里有人死了,他们去做法事了。”看他也就二十几岁,长得还有点儿愣头愣脑呢,皮肤晒得和老乡一样黝黑,就问他怎么会到这庙里借宿,他说他从家里出来一年了,走到哪儿算哪儿,能不住旅馆就不住,找寺庙和老乡家借宿,既省钱也能多接触当地人。来丙中洛是和另外两个路上认识的人一起,他们要从这里进藏,所以他也打算跟着,在这普化寺住了好几天了,和这里的喇嘛们都混得熟了,有位小喇嘛过些天也要进藏,他们同路,一起徒步加搭车。听得我们好生羡慕,这已经不是旅行者了,简直就是流浪者。人生几何,青春几何?不趁年轻时做点儿疯狂的事,留给岁月的就只有后悔了。我们说我们几年前也曾经辞了职,旅行一年,顿时大家有了种惺惺相惜之感,不过我们的旅行是非常有计划的,完全没达到流浪的境界,一年的期限毕竟很短。问他打算何时回家,他说:“等我去完可可西里就回家。”话语中俨然有种坚定的信念。他的理想是勇闯无人区,彷佛一项成人的证明。
告别了这位包头来的小伙子,从普化寺出来,很容易就找到了来时看到的小路,沿着山脊上弯弯曲曲的小道,十几分钟就下到了谷底,穿过小桥流水,再沿着小路向上走。中途遇到一两次不明显的空旷地与分叉路,每当我对走哪条路表示困惑时, YUN总是一马当先,勇敢地选择在我看来更惊险更陡峭更不靠谱的那一条。由于他这种对于“探索小路”的超常热情和敏锐嗅觉,终于带领我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中途我们甚至穿越了一处滑坡,非常惊险,我们几乎验证了那条真理:路,真的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来的!一遇到危险地段,YUN总得先去探路,再回过头来把我拽过去,否则我就被“卡”在山路中间不敢动弹了。每当我看着他走在危险的地方那叫一个心惊肉跳啊,不停地嘱咐:“你千万小心啊,我身上啥也没有,所有证件钱包可都在你那儿呢!你掉下去我可咋办啊?”到最后,路越走越窄,终于没了路。YUN才承认是走错了。愤愤然掉头向后走,搞什么嘛!还要过一次滑坡!当我们千难万险走回到正确的道路上,发现离公路只有咫尺之遥了。山中探险20分钟,出了一身透汗,这时太阳毒辣辣地直射,冲上大路,心里唯一的念头是,狠狠地灌上一瓶冰镇可乐下肚!
回到镇上,已经过了饭点儿,懒洋洋的阳光下,丙中洛的主街上空荡荡、静悄悄,先买了可乐,再找饭辄。路边有不少小饭馆,随便找了家叫“重庆小吃”的,想着吃碗面条就行,问老板,有什么吃的,老板说有面条和米线,我们说要面条,问有什么做法,老板说杂酱的,问还有啥?老板说就是杂酱的嘛,晕,再问那米线呢,老板说也是杂酱的!好吧,就杂酱面条吧,两个小碗10元。点好餐,我在店里东张西望,无意中看到了墙上挂的卫生许可证,赫然写着法人名字:刘重庆!原来小店是以老板自己的名字命名的,这、这、这算不算欺诈啊?
无论如何,5块钱一碗的面条也不能挑剔什么了,正吃得热火朝天时,那三位女将终于从普化寺回来啦。正在路上寻摸饭馆,刚看好这家,低头进门抬眼四望,都惊喜地叫出声来,是你们呀!大概也是看到重庆小吃四个字才进来的,不过姜还是老的辣,她们首先抛向老板的问题就是:你是哪儿人?老板倒也诚实回答:大理。原来整个怒江州的餐饮业都被大理人垄断了哦。她们仨点了一桌子菜,有荤有素有汤,点好菜又开始和我们聊天,痛陈一路被晒伤累坏,抱怨蚂蝗居然没提小路的事儿,说回来时遇到三个游客带她们走的小路,一问之下,就是借宿普化寺那仨人嘛。她们三个其中两个年纪大的是福州人,年龄小点儿的是西安人,在六库到贡山的车上才认识的。西安女子40岁出头,是位提前病退的女军官,虽然是文职的,起码军官证一亮出来,不管走到哪儿,门票全免!真是令人羡慕啊。徒步这一趟她显然已经受不了了,连声问下午去贡当神山能不能坐车啊。我们说回去找蚂蝗问问吧,顺便订上晚饭,我们是打算就在蚂蝗家吃了,与其出来找不正宗的大理菜吃,还不如就在客栈搭伙,又方便,还能聊聊天。她们三个一听,也要和我们一起吃。于是把她们留在饭馆继续吃饭,我们先回客栈安排晚餐和租车。回去后,蚂蝗不在,我们问蚂蝗嫂可不可以租车上贡当神山,她说:“正好蚂蝗在,让他带你们上去吧,这一趟包车是260块。”一开始我还没反应过来,后来一想,好呀,蚂蝗不是号称摄影师吗,他开车还能兼职导游呢,260不便宜不过五个人摊也凑合了。蚂蝗嫂说完,立刻就给蚂蝗打电话,还嘱咐他买只鸡晚上给我们做饭吃,呵呵,居然能吃到鸡,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蚂蝗说既然开车上山,就不能出发太早了,约好3点半出发,我们坐在院子的凉亭里,悠闲地看女军官逗狗玩。蚂蝗家有两只大狗,黄色的叫嘟嘟,黑色的叫小眼睛。还有一只小狗叫皮皮。两只大狗白天都被拴着睡觉,只有皮皮活泼地跑来跑去。女军官家里养狗,喜欢狗以至溺爱狗,一直滔滔不绝的教导我们如何对待狗们才是正确有爱心的做法。不一会儿来了一位新客人,他一来,YUN就和他打招呼,我还纳闷呢,怎么这么热情?后来发现,这人原来是在老姆登教堂我们临走前遇到那位!苏州人,和西安女军官同年。据他说因为名字里有个伟字,被同事戏称伟哥,得,这也就成了我们嘴里对他的尊称了。他后来说,在教堂看到我们带着一个小孩,还以为我们是自驾游来的呢!我晕,要是我的孩子,怎么也得把鼻涕给她擦干净,再换身干净衣服呀!伟哥听说我们包车上贡当神山,很羡慕,央求我们也把他带上,蚂蝗十分为难,那辆吉普车塞下我们五个乘客已经是违规了,无论如何也不能坐六个人吧!最后还真想出来个办法——把后备箱里的东西都清空了。于是伟哥坐在后备箱里,还得“感激涕零”的,跟我们上贡当神山了。那可是一路崎岖颠簸的翻山路呀,我们四个女的挤在后座上动不了窝,只有YUN最幸福,占了副驾驶座。
一路欢声笑语暂且不提,我们逐渐了解了蚂蝗的“光辉历史”,晚饭时还会详细讲述,在此先略过吧。看风景重要。要说丙中洛这地形,还真是没挑,地处怒江大峡谷的最顶端,地势开阔,左面可观高黎贡主峰嘎瓦嘎布(5128米),右面可远眺碧罗雪山绵延不绝的雪峰。我们身处的贡当神山属高黎贡山一脉,是丙中洛十大神山之一,出产白色大理石。据包头小伙听说,当地政府要炸山开采大理石,对此,蚂蝗一撇嘴:“瞎扯。”我们也觉得不靠谱,神山哪,神山也是那么容易就敢炸的?民族矛盾伤不起啊!
贡当神山半日游,第一个观景点,以嘎瓦嘎布的雪山冰川为背景,俯瞰丙中洛全景。第二个观景点,有藏传佛教白塔一座,四周飘扬的彩色经幡为取景构图做出不少贡献。第三个观景点,才是旅游部门规定的观景台,可俯瞰怒江第一湾,有人工修葺的石头台阶,还是环形回路,这里会有那么多游客吗?还需要分流?倚在铁栏杆前拍照无论如何都像是到此一游,江水和早晨一样,还是黄的,有什么可拍呢?不如拍拍远处的碧罗雪山,以及山顶的朵朵白云。第四个观景点,从第三个观景点继续向上走,蚂蝗说让我们到前面去看看就回,哪知这几个人爬山上瘾了,以为蚂蝗的意思是车不往上开了,一鼓作气非要爬到山顶去看看山的背面是什么,除了不擅长徒步的女军官一直在抗议,其他几个人都是闷头走路,山路拐了好几道弯,总算看到了矗立在山顶两块高大的岩石,好了,再要向前走就必须得攀岩了。这时,听见身后传来汽车马达的声音,原来,蚂蝗见我们迟迟不归,开车上来找我们了。山顶的空地上,堆满了破碎的大理石,刚好在岩石背面背阴处,索性休息一会儿吧,几位“摄影师”对着悬崖边上的一丛野花咔嚓个没完,非要把雪山和野花一同摄入镜头。这动作太高难了,雪山那么远,那么明亮,而这一丛小花身处阴影之中,咋也拍不好。很快我发现,比野花更有拍摄价值的,是他们俯卧地上身体扭曲摆出的各种姿势,嘿嘿,于是我的拍摄主题就改为这个了,果然出了不少佳作。拍够了,终于下山了,在白塔处蚂蝗又停车了,说这会儿的光线好,再拍一会儿吧。这里的视野开阔,超过180度的雪山和视线基本平齐,彷佛自己也置身云端之上。突然想起自从尼泊尔一行之后,我已经很久没有被这么多的雪山包围了。
![]() |
左边高黎贡 |
![]() |
右边碧罗雪山 |
06 独特的人文景观
回到客栈,两条大狗围着我们前后转,我们也兴致高昂地谈天说地,突然有人一声惊呼,是蚂蝗:“坏了,把那哥们忘了!”只见他一个箭步冲出了院子,敢情后备箱里的伟哥还没被放出来呢!后备箱打开,伟哥很郁闷地抱着蚂蝗在山上挖的花花草草坐在里面,无奈地说:“我又敲门,又喊救命,怎么都没人听见啊?”嘿嘿,谁让你这专座太非常规了,谁让俺们玩得太high,一扎进客栈门就头也不回呢。
经过这一整天日头暴晒,丝毫不用担心太阳能烧的热水不给力,先洗澡,换了衣服穿着拖鞋坐在院子里,等待吃饭,傍晚的凉风舒爽极了。晚饭桌上,除了我们俩,还有西安女军官,福州的两位大姐,苏州伟哥,以及主角蚂蝗。
喝了两杯小酒之后,蚂蝗开始继续抖搂他的情史。
加上下午在车里听到的,根据时间顺序整理清头绪,蚂蝗所讲述的故事大体是这样的:
60年前后生人,父亲曾经是远征军,国民党军官,母亲是苗族,因为出身不好蚂蝗一直没有什么出路,十七八岁的时候跑去缅甸打游击,就是缅共啰。没过多久就被人抓了,关在当地贵族的庄园里干活,由于他具有勤劳勇敢不沾毒品等各种优秀品质,被主人家看中,让他做了上门女婿,注意,第一任老婆登场,是缅甸人,和他生了个儿子,儿子两岁时,缅甸老婆在一次帮派火并中丧生,蚂蝗带着儿子逃回云南,大约是84年前后的事。
后来,他看上了附近寨子里一个漂亮的彝族姑娘,决定要娶她做老婆,可是人家姑娘根本看不上他,又瘦又丑还老,呵呵,姑娘比他小了十岁,才芳龄二八。不过最后蚂蝗还是如愿以偿抱得美人归,这姑娘就是正在厨房里忙活的蚂蝗嫂。至于他使用的手段,在此不好细说,少儿不宜,会被扫黄打非和谐掉。总之用蚂蝗自己的话说,先把他看成一个流氓土匪的话,大家就好交流了。可是大伙困惑了,第二任老婆就是蚂蝗嫂,那第三任呢?难道是小三?别急。最具有戏剧色彩的第三段情史马上就开讲了。
话说那也是十四五年前的事了,蚂蝗当时已经开始做探险旅游的生意,经常开车带队进出四川、青海、西藏。有一次,在察隅的荒郊野岭上,突然车子坏掉,联系远在拉萨的修理公司,零件要从北京运来,起码三四天,蚂蝗让车队其他车带着客人先走,自己留下来等待救援,后备箱装满了客人留下来的垃圾食品,他不爱吃,到了晚饭时间,就出去乱走,在附近果然发现了一顶藏民的帐篷,帐篷里,有一位老人,和一位少女。少女当然是美艳动人,和野性十足的蚂蝗一拍即合,他留宿了几天,二人虽然语言不通,但一点儿不影响少女对他依依不舍,临别,他将给大女儿买的藏饰送给了藏族少女,还留了一张名片给她。少女问他是否会回来,他说不会了。(我很纳闷他这会儿怎么听懂了?)少女又问他是否会记得她?他说永远。(太煽情了,受不了啦。)
故事的关键在于还有下文呢。嗯,大概是几个月后,他带车队在沱沱河大桥时,接到一个陌生号码的电话,是那藏族少女,二人语言不通,半个小时过去了,他也没弄明白她在说什么,只是反复不停地告诉她去找一个懂汉语的人来说。电话断了。后来他手机被盗,号码换了,也就失去了联系,又过了五六年,他再次带队走到察隅某地时,突然被一伙藏民把车拦下,还没明白过来怎么回事,两条火统已经对准他的头。团里的游客说:蚂蝗,你准是做了什么欺男霸女的事儿了吧。来人问道:“你是蚂蝗?”蚂蝗点头,来人说:“跟我们走。”这就把他“押”到了一个藏族庄园里。
他看到她坐在帐中的地毯上,端庄贤淑,长发垂肩。她说:“你可能不记得我了,但是你应该记得这个吧。”说着掏出带着脖子上的那串绿松石来。原来这里是她的家,她和两个丈夫的家。
她的丈夫说:“人没错,那就好,你今天有两个选择,第一,你认了你的老婆。第二,你认了你的女儿。”蚂蝗蒙了,啥时候她成了自己的老婆,又从哪儿冒出来个女儿呢?他拿出生意人的精明,试图要用钱摆平此事,遭到一顿臭骂。对方说:“我们不要你的臭钱!我们有80头牦牛,我们比你有钱!”当地的长辈来劝说:“这女子家中是望族,你娶她是极有面子的。”
可是这会犯重婚罪啊,还有家里那个闹起来也无法收拾啊,蚂蝗想。他提出要求,先看看女儿,女儿就在院子里,和一群孩子玩耍,他一眼认出她来,和她妈妈长得一模一样。(我们偷笑,万幸。)女儿不懂汉语,在他怀里,哇一声哭了。
放下女儿,他说,这个女儿我认了。回到云南,他向老婆坦白,老婆哭闹三天,最终同意和他一起去西藏看看。两人一同来到察隅,对方以隆重的礼节迎接,老婆看到可爱的小女孩,心软了,也终于接受了这个事实。
等到孩子在当地念书到四年级,汉语有了一定基础,蚂蝗才把她接到了身边,现在女孩在重丁念初中呢。他还把小女儿的穿着藏族服饰的大特写照片,挂在酒吧里最显眼的位置,见人就跟人夸耀,相比之下,曾经在车队里当司机,后来和别的女孩私奔了的大儿子,以及如今在云南师大念书的大女儿,我们都没见到照片,甚至也很少听他提起。蚂蝗说,活佛告诉他,他有这个小女儿,是神的旨意。
听得津津有味,几乎忘记了桌上的各样美味,蚂蝗嫂不停出出进进给我们上菜,没仔细数,但怎么也有不下十道菜吧,都是当地特色。嫂子坚决不上桌吃饭,这也是当地的习俗,有客人时,女眷都不能上桌。于是我们适时地对嫂子说:“辛苦啦。”嫂子笑着说:“心倒不苦,命苦啊。”一边说,一边用嗔怪的眼神看蚂蝗,我们全体笑倒。
后来从网络上发现蚂蝗确实相当有名气,有驴友称之为“丙中洛独特的人文景观”,可谓恰如其分。
![]() |
在德拉姆酒吧夜谈 |
07 风和日暖踏春行
第二天,依旧是艳阳高照的好天气。今天的目标是徒步秋那桶一线,三名女将傍晚前要回贡山,以便次日一早坐早班车去六库,这样就能赶上下午最后一班往大理的快车。她们还要继续前往丽江。我们也很想赶早班车去六库,可惜事实是即使最早的车,也赶不上当天往腾冲的任何车了。住在六库是唯一选择,所以我们今天就不用去贡山住又贵又破的标间,继续混在丙中洛,德拉姆客栈。伟哥打算和我们一起走,他的下一站是梅里,不过他不用赶时间。而蚂蝗,因为要到昆明开会,所以第二天也要去六库,正好我们四人可以同行。对了,他的头衔是怒江州旅游协会的理事。今天,蚂蝗要去重丁的中学看小女儿,哦,出远门之前要去跟女儿汇报一声呢,啧啧,我们赞叹不已,瞧这一身打扮,还以为有什么民俗表演,蚂蝗得意的说,这叫“藏怒”,当地流行的穿着,上身是怒族的服饰,下面围个藏袍,我们纷纷要和他这身打扮合影,呵呵,正所谓“人靠衣装”,昨天他可没这么大魅力呢,山上兜了一圈,也没人要求跟他合影。
头天晚上,蚂蝗给我们约好了一辆面包车,吃过早饭,车已停在外面等我们了。由于我们已经有6个人,小面包都是7人座的,所以我们没必要包车,每人15块钱,送到秋那桶。一路上,想拍照就让司机停车,和包车享受一样的待遇。
秋那桶是丙中洛地区众多小山村中,有公路通达的最远一个,因此,这里往往被当成徒步的起点或者终点,住在丙中洛的话,就先坐车到秋那桶,再一路徒步下来,是最常见的一条游览线路,有车一族,也可以边开边玩,途中有的地方,如雾里村,就是非步行不能进入的。
大约半个多小时后,面包车已停在秋那桶的木结构小教堂前面,这里应该是秋那桶村的中心了,路边有住宿的标志,可是标识方向不清,我们竟没看出来哪家像是有接待能力的。全村一派热火朝天的工地场面,喧闹非常,我们沿着坑洼不平的土路继续向上走了半个多小时,试图俯瞰一下整个村庄,但是没找到什么好的角度,如果再走到下一个村子,时间耽误不起,几位大姐开始怀疑司机根本没把我们带到最远的地方,纷纷回忆起攻略里的价格,说到教堂只应该收12元,而不是15元,15元应该再往上走两公里,进而开始懊恼不应该让蚂蝗找车,司机都是杀熟嘛,还不如自己去镇上拦车,回去要向蚂蝗投诉云云。唉,说实在的,三块钱至于念叨这么长时间嘛,再说你们不是一路上让司机停了好几回车?
我俩面面相觑,一路领先走在众人前头。秋那桶的风景,早就有驴友说一般般,其实,在晨光斜斜穿透枝丫,照亮一片片田地时,还是挺赏心悦目的,田园风光,还能奢求什么呢?这个位置,看不到雪山,也看不到怒江,所以大伙都说一般吧?
也许是潜意识里被秋那桶这个美丽名字所吸引而产生的“一定很美”的幻觉,其实要是告诉你秋那桶这个名字在当地的意思,这种幻觉也立马消失了。其实,“秋那”是指有毒的泉水,“桶”是平坦的坝子。
除了中规中矩的田园风光,秋那桶唯一的亮点,是一条黑狗,就叫他大黑好了。从我们下车开始,大黑就跟着我们,一同上山,一路经过无数陌生的人家。来到陌生的地盘,其他狗便都冲上来追他咬他,狗们狂吠,乱作一团,孤军奋战的大黑好汉不吃眼前亏,见势不好就躲到我们身后,还好,即使是陌生乡村里的狗,也是怕人的。这下子我充分理解了“打狗要看主人”这句话的含义,没想到在这荒郊野外,我们当了一把临时保护人。这个大黑,真是淘气。
一直回到出发的地方,大黑才一下子神气起来,这里是他的地盘嘛。他的太太,一只米色的大狗,远远地就迎了上来,好像在责备,你乱跑什么?一大早就去招花惹草呀!他们的孩子,一群可爱的狗北鼻,有黑色的,有黄白花的,看起来刚刚会跑的年纪,也都簇拥着爸爸,好像他是什么大英雄似的,孩儿们哪,还好你们没见到你爸刚才被别的狗追杀落荒而逃的情景。
![]() |
大黑 |
![]() |
大黑一家子 |
有了家人孩子的羁绊,这回大黑终于不跟着我们走了,一边和家人缠绵,一边向我们眺望告别。我们一路下行,很快走到了一个三岔路口,从这里,怒江又开始伴随左右,秋那桶村是条向山上去的岔路,如果沿着怒江边的公路向丙中洛相反方向走,是那恰洛峡谷的方向,据说是怒江的精华,出发前看攻略,YUN很想去来着,蚂蝗3月8日在那里拍的照片,江水跟翡翠一个样。过了那恰洛再往前走,沿着大名鼎鼎的“丙察察”公路(丙中洛—察瓦龙—察隅,其实我以前根本没听说过),就可以进藏啦,只是这条路经常处于断路状态,很少有勇士能顺利驾车通过,听说最危险的路段叫“大流沙”,就是一整片碎石滑坡地带,需要先做修路工,尽量把石子铺平,才能开过去,心里还得祈祷着别有滚石在这个节骨眼上滑下来。一路上我们遇到的好多人,都对丙察察有种向往乃至崇拜的情结。看来我还是惜命的,对这种危险路段一点儿兴趣都没产生。
我们沿着怒江向丙中洛方向走,一路伴随着怒江平静的泥水,偶尔回个头就能望见高耸的雪山,是高黎贡还是碧罗来着,方向感不强的一帮人彻底晕了,走了足足两公里,终于又来到一个像样的村庄,尼丹打,这里是秋那桶的村委会所在地,有两家客栈,一个边防检查站,还有一座新修好的天主教堂,从后面看活脱脱一藏传佛教寺院,走近了才看见十字架,云南不仅仅是民族大融合的地区,从建筑风格看,几大宗教也在这里相安无事,共创和谐。
![]() |
新建的天主教堂 |
![]() |
到了网上有名的阿土家,几位女士走不动了,进去喝茶聊天,伟哥走在前面没听见,自顾自地走远了,等我们悠哉游哉坐了半小时再上路时,他已经彻底没影了。接下来的一段路,日头已经升得老高,在烈日暴晒之下,徒步更显辛苦,身边的风景却没有太多的变化,渐渐开始审美疲劳,相机简直就是一块重石,压得手疼,也不敢逞强继续享受紫外线炙烈的阳光,还是把伞撑上吧,反正这路上走几里都见不着一个人,不用怕丢人。
终于,终于,当一座雄伟的铁桥横跨在江面时,我们一行打蔫的茄子都要欢呼出来了。这座桥叫朝红桥,新桥旁边还有一座迷你一点儿、破旧一点儿的老桥,过桥是回丙中洛的路,不过桥继续向前走,就是茶马古道,在石壁上一点点凿出来的,延续了上千年,走过无数马帮的古老栈道,再往前,茶马古道通向一个神秘的小村庄,雾里。至今为止,茶马古道是进入村庄唯一的一条道路,不能走人,顶多推个自行车,摩托车都过不去,更不用说汽车了。这里是整条徒步线路上最让人期待的一处目的地。
![]() |
阿土家的小小猪 |
![]() |
走在古栈道 |
![]() |
雾里的大晴天 |
08 烈日下雾里人家
走进古栈道的天然凉棚下,石壁略微挡住了正午的阳光,甚至能感觉到丝丝凉意。没走几分钟,远处大石头上坐着一个人,不是伟哥又是谁呢!他一边啃着早晨从客栈打包的粑粑,一边往肚里灌凉水,没想到一小时前我们就在阿土家又喝茶又吃萨其马饼干牛肉干的。队伍会合,继续前进。这条古栈道还挺长,起码走了半小时我们才真正走到村庄里,有人烟的地方真好,村里绿荫遍地,狗吠声不绝于耳,却没怎么看见人,可能是农忙的关系吧。发现村里的摄影角度不好找,大概是“身在此山中”的关系,只能把镜头对准小鸡小狗们。农村的狗们个个尽忠职守,我们距离还远它们就已卖力的大叫起来:“什么人?从哪里来的?快走快走!别想打我们家小鸡的主意!”
狗和鸡往往厮混在一起,几头小猪则悠闲地跑到庄稼地里散步去了。村子分两部分,中间有条潺潺小河,颤颤巍巍地走过木桥,还不忘把“英姿”收入镜头。几名女将为了要赶班车,提前告别我们回丙中洛去了,剩下我们和伟哥三个人,决定在此休息,等待阳光西斜一点儿,再往回返,到江对面去拍摄村庄全景。于是,我们开始寻找可以休息的地方,总不能一直站在庄稼地里,再说,对面的狗一直叫一直叫……抬头正好看见山坡上有一个篮球场,估摸着是学校的地界,我们上去一看,有点儿荒废的一个院子,边上的房子里好像有人住,就过去打个招呼,是个年轻小伙,带着孩子在家,正坐在自家廊下乘凉呢。
我们打了招呼,人家就自觉地搬来板凳请我们坐,正中下怀。于是聊了起来,这一聊就天南海北去了。才发现,这小伙子不简单!曾经到昆明去念书,老师带着去深圳实习过,还去过香港,但是不习惯在外打工的生活,就回家乡务农,回来后正赶上村委会选举,自告奋勇当上了村干部,跟着乡里还是县里组织的学习班,把东部中国都跑遍了,什么北京上海哪儿哪儿都去过,见过大世面呀。后来为啥不当村干部了呢,他说这里村民很强悍,一旦各方利益不好平衡,不满意就动起手来,他觉得太危险,就不干了。真是淳朴的乡村啊,在如今中国是不是不多见了?这里民族融合、宗教多样,小伙子本人是独龙族,老婆是怒族,结婚前他是天主教徒,老婆是佛教徒,两人就商量,是谁皈依谁呢?老婆说,我信你的教吧,就这么着,两人都做了天主教徒。听他说这里遇到类似情况都是这么商量着就解决了,双方父母也绝不干涉信仰自由,多和谐!
说到村里的交通不方便,小伙子有好多话要说,本来他还当干部的时候,就一直联系乡里要修一座新的桥,方便村民外出,不必走半小时的古栈道,交通部门已经批准,可是旅游部门死活不同意,说是影响了景观,说要保护古栈道的旅游价值云云,在我们看来这都是胡扯,村民好欺负啊,让那些旅游部门的官老爷也住到这上不着村下不着店的地方试试?该保护的他们什么也没保护好,这时候倒拿出“保护”二字做挡箭牌了。在村子的另一侧修桥既不妨碍景观,也不会影响古栈道,相反可以形成一个环线,让游客不必走回头路,对人人都有好处,至于这里面究竟影响到了旅游部门的何等利益,俺们不懂,但是“无利不起早”,他们这么热心地反对,一定是有缘由的。结果是桥修不成,村民们还是要走那条狭窄的只能推自行车的通道,小伙子说,村里好多年轻人都想买农用摩托车可是不行进不来啊。
我们聊天的功夫,三四岁的小朋友就一直在周围跑来跑去,多半时间躲在爸爸身后偷偷看我们,伟哥掏出了糖果、蛋黄派等各种“垃圾食品”送给小朋友,可惜我们的早已经当午饭下肚了,只剩下几粒糖,小朋友接过这些新奇的玩意高兴得眉开眼笑,唉,被来自外面的花花世界的几颗糖衣炮弹轻易地腐蚀了。
好不容易捱到太阳略微向西沉了一点点,我们告别主人重新上路了,烈日之下再走一遍古栈道,实在无法理解旅游部门不让修一座新桥从而形成一条方便的环路到底出自什么打算。来到公路上,眺望雾里村落,一丝雾也没有,缺少神秘感,这时多需要飘点儿小雨哇,可惜天总不遂人愿。继续向前,有个名叫四季桶的精致小村落,一间貌似已经荒废的小学校,牛们没人看管,自行在草地上踱步。前面伟哥闷头走路,大步流星,实在佩服他的体力,我们已经精疲力竭,水也快要喝完了,在四季桶流连片刻之后,身后一辆小巴呼啸而来,绝对有久旱逢甘露的感觉,赶紧招呼司机停车,直奔重丁而去。伟哥坚决不走车,要靠双腿走完既定路线,随他去吧。
09 丙中洛的第二个夜晚
到了重丁,悲催的事情发生了,没有神马旅行团,丁大妈也芳踪难觅,重丁教堂大门紧锁,拒我于千里之外。不过我们在街边小卖部买到冰水,就指望这个了,咕咚咕咚灌下去,完全顾不上肠胃是否承受得住。没想到卖冰水的小姑娘特意给我们找了冻得最结实的一瓶娃哈哈,简直就是冰葫嘛,只灌了几口冰水,剩下的一直攥在手里等着融化,望眼欲穿哪。
来重丁就是为了看教堂,但是找不到丁大妈只好从外面眺望几眼,只看得到两座方塔和上面的十字架而已。早知道不如不下车,直接回到丙中洛,如今我们还要继续徒步四十分钟,而且是在没遮没挡的柏油公路上,还有比这更悲惨的事情吗?
好不容易才走回了客栈,见到熟悉的小院简直就像见到了亲人,如今真是老了哦,徒步都徒不动了,哎哎唉,其实年轻时也好不了多少。没想到,我们去徒步的时候,蚂蝗嫂帮我们把第二天去六库的车票都买好了,丙中洛到六库,每天只有一班车,8点半发车,将将20个座位。据说,只有最后的四张票了,我们俩、伟哥、蚂蝗,刚刚好。
洗澡,更衣,到小超市去买冰镇可乐,收拾清爽之后,穿着拖鞋刚在凉亭坐下,伟哥就进门了!真是超人。今天晚饭多了几位新人,正好弥补了走掉的三位女将的空缺,两个是北京女白领,两个是来自山东的小夫妻。于是,蚂蝗正好又有机会把他的精彩人生故事发挥一遍啰,不同的是,今天身边还有伟哥和YUN两个打边鼓的。两天连听两遍,我敢说我都能当蚂蝗的传记作家了!
两位女白领也是无计划出游,看了餐厅里挂的独龙江照片,又听蚂蝗一煽乎,都动了心,于是央求伟哥留下来陪她们一起去,蚂蝗的计划是去昆明开会回来后,5月4日准时出发,伟哥很是为难,他想要去梅里看日照金山,虽然去了梅里还可以赶回来,但是几百里山路,谁想要再进来一次呢?没想到两位女白领一听日照金山,眼睛又亮了,好啊,我们一起去梅里吧,反正我们没去过。最后众人商定,伟哥在此地多住一天,等她们在周围转转,然后一起奔梅里,只能一天哟,伟哥强调,他可不想在这里太多耽搁了。这样一来,蚂蝗嫂只好去把他的那张票退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