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祭司阶级
在早期氏族部落宗教的宗教生活中,各氏族的首领,部落的酋长和家庭的家长同时也就是祭仪的主持人。亚伯拉罕时代的希伯来民族也不例外。随着阶级的分化、国家的形成和宗教的国家化,祭司贵族也随之形成。摩西创建犹太教时,也设立了专职的祭司和世袭的祭司制度。摩西选定在镇压偶像(金牛犊)崇拜者的屠杀中站在摩西一边的利未家族为世袭的祭司。
耶和华对摩西说:「你要以色列人中使你的哥哥亚伦和他的儿子拿答、亚比户、伊莱贾撒、以他玛一同就近你,给我供祭司的职分。」(《出埃及记》第二十八章第一节)。上帝要求给亚伦及其儿子涂膏成圣,世世代代永远当祭司的职位(《出埃及记》第四十章第十三─十五节)。他甚至对祭司的穿戴和具体的职务都作了详细具体的规定。利未家族作为犹太教的专职祭司享有种种特权,成为以色列人的祭司贵族。
现世主义 - 历史渊源
中世纪晚期,在教会控制被削弱、民族国家逐渐形成的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渐确立。资产阶级要求个人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倾向也浮现水面。人文主义者却提倡以人为本、人性高于种性的时代主题,它们高扬个人主义和现世主义两面大旗,向宗教禁欲主义、保守主义和反动人性观挑战。
对于现世主义,可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在西方学者看来:“现世主义——是文艺复兴时社会上一种显著的追求现世生活的观念。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从中世纪时代对灵魂全神贯注的得救,转向渴望用他们获取的金钱去谋取城市积极的生活和享受现世的快乐,……因为在他们看来,接受生活的挑战比天国的许诺更激动
http://www.hudong.com/wiki/%E7%8E%B0%E4%B8%96%E4%B8%BB%E4%B9%89人心。”
波利尼西亚(Polynesia,是从希腊语而来,poly相当于众多之意,而nesi则相当于岛)是由位于太平洋中南部,大致在180°经线以东及南、北纬30°之间;一大群超过1,000个以上的岛屿所组成,陆地总面积2.6万平方公里,岛屿零星分布,人烟稀疏。
数百年前,善于航海的波利尼西亚人经过远洋航行到达这些无人岛屿并在此定居,成为波利尼西亚各岛屿的最初居民,如新西兰的毛利人等。
波利尼西亚有三个端点,分别是夏威夷群岛、新西兰及复活节岛,大致上在经线180°以东;南北相距约7600公里,东西最宽处达9000公里。除了三个端点之外,萨摩亚、东加及法属波利尼西亚是波利尼西亚三角中的主要岛群。
群岛由火山岛和珊瑚礁组成;南部和北部年平均气温为25℃左右,中部为26℃以上;年降水量赤道附近各岛为500-1000毫米,其他各岛在1000-3000毫米之间;多热带森林和热带草原。
经济效率,是用时间来衡量的经济活动的效果。它用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某种经济工作的数量和质量来表示。单位时间完成的经济任务越多,经济效率就越高。反之,经济效率就越低。
经济效率(Economic efficiency)
经济效率是指这样一种状况,所进行的任何改变都不会给任何人带来损失而能增加一些
人的福利。这样一种状态就是经济的有效率状况(或者帕累托效率或帕累托最优)。
斯堪的纳维亚(丹麦语、瑞典语:Skandinavien,挪威语:Skandinavia,萨米语:Skadesi-suolu),又译斯堪地那维亚,在地理上是指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包括挪威和瑞典,文化与政治上则包含丹麦。这些国家互相视对方属于斯堪的纳维亚,虽然政治上彼此独立,但共同的称谓显示了其文化和历史有深厚的渊源。
斯堪的纳维亚一词现代的用法源自19世纪中叶的“斯堪的纳维亚政治运动”。斯堪的纳维亚政治运动的主要时期开始于第一次什勒斯维希战争〔1848年-1850年〕,当时瑞-挪王国投入了相当大的军力,而结束于第二次什勒斯维希战争〔1864年〕,因为瑞典议会拒绝提供国王更多军力。 当时国王提倡把丹麦、瑞典和挪威统一成一个王国。这个提议的起因是19世纪初,受到拿破仑战争所引发的动荡影响所造成的分裂:瑞典的东部地区在1809年变成俄罗斯芬兰大公国,而打从1387年与丹麦联合的挪威则是在1814年独立,虽然它很快又被迫与瑞典成为共主邦联。 芬兰成为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就意味着它不可能与北欧诸国在政治上结盟。所以“斯堪的纳维亚”一词在地理上包括丹麦、瑞典、挪威、和芬兰的一部分,但政治上“斯堪的纳维亚”还包括丹麦。政治上来说,瑞典与挪威以共主邦联的形式被同一个王室统治。丹麦的附属地包括冰岛,和大西洋上的冰岛,法罗群岛和格陵兰〔虽然历史上来说,格陵兰属于挪威,但是根据基尔条约,它一直由丹麦治理〕。
http://baike.baidu.com/view/51986.htm
更新世灵长类动物:猩猩(pongo)、长臂猿(gibbon), 猕猴类(macaques)及疣猴类(colobines)。
马格德林文化(Magdalenian) 欧洲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法国西南部多尔多涅省蒂尔萨克附近的拉马德莱纳岩棚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法国、比利时、瑞士、德国、西班牙和波兰等地。年代为距今1.7万~1.15 万年。与马格德林文化遗物伴生的人类化石,是属于晚期智人 (见智人)的尚塞拉德人。 马格德林文化的石器包括嵌入骨柄或鹿角柄中使用的小巧几何形石器 ,以及雕刻器 、刮削器、石钻和钝背石刀等;还有带肩的和钝边叶形的投掷尖状器。骨角器有矛头、鱼叉、带孔的针和饰物等。艺术品数量很多,有精致的雕刻片和立体雕像 ,而尤以晚期的洞穴雕刻和彩色壁画成就最为突出 (见阿尔塔米拉壁画)。当时人们过着半定居的生活,用梭镖、罗网及陷阱猎取动物 。冬居洞穴 、岩棚或其他坚固的住所,夏季则住帐篷。 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最初发现于法国西南部多尔多涅河流域蒂尔萨克附近的拉马德莱纳岩棚中。主要分布在法国、比利时、瑞士、德国和西班牙。该文化虽晚于梭鲁特文化,但并不是梭鲁特文化的继承者,而可能来源于奥瑞纳文化;后来逐渐为属于中石器时代细石器的阿齐尔文化所代替。时代为晚更新世之末,属维尔姆冰期末期。和马格德林文化遗物伴出的人类化石,是属于晚期智人的尚塞拉德人(Chancelade man)。 马格德林文化的石器,包括嵌入骨柄或鹿角柄中使用的小巧的几何形石器,以及雕刻器、刮削器、石钻和琢背石刀等,还有带肩的和钝边叶形的投掷尖状器。使用的骨器制作精细,有矛头、鱼叉、带孔的针和饰物等。马格德林时期,食物丰盛,有着大群的驯鹿、野马和野牛。人们过着半定居式生活,用梭镖、罗网以及陷阱猎取动物,冬居洞穴、岩棚或其他坚固住所,夏季则住帐篷。艺术品和饰物大增,表明由于生产的发展和自然条件的优越,人们有了一定的闲暇时间。居住在法国河边村落的人群,已由梭鲁特文化时的1.5万人增至5万人。该文化具有优秀的艺术品。小件艺术品在这一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表现在细致的雕刻片和立体雕像上,也常常在一件作品上雕刻出两个或更多的动物形象上。而其最杰出的成就,则是晚期的洞穴雕刻和彩色壁画。原始艺术家们着力于形象本身的描绘,巧妙地展示出姿势以及复杂的构图。西班牙北部的阿尔塔米拉洞穴中,即保存有当时绘画的部分珍品,被认为是旧石器时代人类的艺术杰作。 有人将马格德林文化分为3期:①早期有原始的鱼叉,基部分叉或斜形的尖头器,用骨头、石头或鹿角制作的动物雕像,刻画在投矛器上的浮雕以及厚背石刀、鹦鹉嘴状雕刻器等。②中期有相当多的单排倒刺鱼叉、投矛器、双斜的尖头器等,在形式上都较早期为好。③晚期有鹦鹉嘴状细尖雕刻器、端刮器、似箭镞尖状器、细把尖头器和双排倒刺鱼叉等。与该文化伴出的动物化石有猛犸象(Mammuthus primigenius)、驯鹿(Rangifertarandus)、披毛犀(Coelodontantiquitatis)、狐狸等,属寒系动物,说明当时仍处于寒冷时期。
http://baike.baidu.com/view/163527.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874953.html?fromTaglist
法兰克—坎塔布利亚“狩猎者”艺术的黄金发展时期为马格德林时期(距今约16000-10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