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章句集注》自印样本简评
前天收到了蓝兄寄来的样本,下面结合照片对此样本的得失简评一二,既是对第一阶段工作之总结,也希望能让更多的同好了解我们的志愿,支持我们的事业。
——————————————————————————
缘起:
我非常怀念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书店出版的一批32开单面半叶形式的古籍影印本,价廉物美,字大悦目,既极好地保存了古籍的面貌,又继承了洋装书价廉耐翻的优点。可惜自缩印之风起,四拼一、九拼一甚至十六拼一的本子大行于世,单面半叶影印本遂成绝响。直到最近北图出版社才陆续出版了一些单面半叶影印的古籍类丛书,但北图出的这些影印本,第一,内容多为生僻罕见的史料,第二,虽然是单面半叶影印,但底片制作粗糙,影印效果很差,远不能与二十年前中国书店、上海古籍的影印本相比,第三,定价动辄近万,更不是贫贱如我辈所能问津的。
我需要的只是经典古籍的通行善本,以供日常点读诵习之用,所谓通行善本,指的是文本之善,内容完整,校勘精审;版印之善,保存古籍原貌,字大便于批校,所以对我来说,清人精校精刻本比碎金片玉式的宋刻邋遢本要实用得多。后者虽然是文物性善本,读起来却远不如通行善本惬意了。更何况在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觅遗文的大环境下,出版社出版秘籍孤本的热情也比出版通行善本要更为高涨,以至于今天看宋本易,读清本难的荒唐局面,黄丕烈还魂自当喜不自胜,却不知章太炎、余嘉锡、陈寅恪诸位先生见此时此景又当怅恨何如。
出版社既不可指望,只好自己动手。我利用沪上求学之便,搜罗了不少古籍书影,希望有朝一日能遇有力者助我刊印之,以偿夙愿。毕业前夕,幸于网上结识蓝兄(ID:蓝色的天空),其人久事于印刷行业,财力、技术皆足敷用,惟于古籍版本不甚了解。二人一拍即合,便由我提供古籍书影,蓝兄负责印刷传播。经过前期讨论后,决定先以清吴志忠刊《四书章句集注》为底本,试印百部,看看业界反响如何。所以选择此本,一来印刷不比打印,必须尽量选择大众需要之书,尤其是第一次试运作,《四书集注》是传统文化爱好者人手一编的基础典籍,印此书受众范围不成问题;二来此书在大陆常见者只有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丛书中的点校本,影印本在市面上几乎绝迹,清吴志忠刊本作为中华点校本的底本,其文本质量也值得信赖。基于这两点考虑,9月底,我将此本书影发送给了蓝兄,并于今日收到了蓝兄试印的样本,下面对该样本做一简评。
最后鸣谢国学数典论坛的冻波声版主,您卓越的中文理解能力和判断力使得此帖以广告贴的名义被锁定下沉,我也荣幸地得到了论坛短消息警告,而不得不浪费时间重新在豆瓣发一次。国学数典论坛在英明如您的领导下,必定蒸蒸日上。谨在此遥颂秋安。
——————————————————————————————
材料说明:
底本数据:清吴志忠刊《四书集注》本,用150DPI分辨率扫描成jpg文件。
样本形制:32开平装,内页用70g淡黄复印纸。
——————————————————————————————
与中华本正面的对比。左边即试印本(封面文字排版有误,这个封面之后会重新设计,并在正式印刷中改正)
与中华本侧面的对比,书脊下方齐平,上方试印本要高出少许(试印本开本比中华本更高一些)
书脊上方局部细节
横向宽度也比中华本要宽一点
装订方向反了,这个也会在正式印刷中改正。
展开的侧面图
内页图一(还是装订方向问题,应该版心朝外,正式印刷时我会更正)
胶装,但非常牢靠,扯都扯不开。
胶装局部二
书影对比(试印本纸张泛黄,比较悦目)
因为我提供的书影分辨率有限,所以少数地方还是笔画缺损,但绝大多数页面都是足够清晰的。
最后上传一张书影。
——————————————————————————
缘起:
我非常怀念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书店出版的一批32开单面半叶形式的古籍影印本,价廉物美,字大悦目,既极好地保存了古籍的面貌,又继承了洋装书价廉耐翻的优点。可惜自缩印之风起,四拼一、九拼一甚至十六拼一的本子大行于世,单面半叶影印本遂成绝响。直到最近北图出版社才陆续出版了一些单面半叶影印的古籍类丛书,但北图出的这些影印本,第一,内容多为生僻罕见的史料,第二,虽然是单面半叶影印,但底片制作粗糙,影印效果很差,远不能与二十年前中国书店、上海古籍的影印本相比,第三,定价动辄近万,更不是贫贱如我辈所能问津的。
我需要的只是经典古籍的通行善本,以供日常点读诵习之用,所谓通行善本,指的是文本之善,内容完整,校勘精审;版印之善,保存古籍原貌,字大便于批校,所以对我来说,清人精校精刻本比碎金片玉式的宋刻邋遢本要实用得多。后者虽然是文物性善本,读起来却远不如通行善本惬意了。更何况在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觅遗文的大环境下,出版社出版秘籍孤本的热情也比出版通行善本要更为高涨,以至于今天看宋本易,读清本难的荒唐局面,黄丕烈还魂自当喜不自胜,却不知章太炎、余嘉锡、陈寅恪诸位先生见此时此景又当怅恨何如。
出版社既不可指望,只好自己动手。我利用沪上求学之便,搜罗了不少古籍书影,希望有朝一日能遇有力者助我刊印之,以偿夙愿。毕业前夕,幸于网上结识蓝兄(ID:蓝色的天空),其人久事于印刷行业,财力、技术皆足敷用,惟于古籍版本不甚了解。二人一拍即合,便由我提供古籍书影,蓝兄负责印刷传播。经过前期讨论后,决定先以清吴志忠刊《四书章句集注》为底本,试印百部,看看业界反响如何。所以选择此本,一来印刷不比打印,必须尽量选择大众需要之书,尤其是第一次试运作,《四书集注》是传统文化爱好者人手一编的基础典籍,印此书受众范围不成问题;二来此书在大陆常见者只有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丛书中的点校本,影印本在市面上几乎绝迹,清吴志忠刊本作为中华点校本的底本,其文本质量也值得信赖。基于这两点考虑,9月底,我将此本书影发送给了蓝兄,并于今日收到了蓝兄试印的样本,下面对该样本做一简评。
最后鸣谢国学数典论坛的冻波声版主,您卓越的中文理解能力和判断力使得此帖以广告贴的名义被锁定下沉,我也荣幸地得到了论坛短消息警告,而不得不浪费时间重新在豆瓣发一次。国学数典论坛在英明如您的领导下,必定蒸蒸日上。谨在此遥颂秋安。
——————————————————————————————
材料说明:
底本数据:清吴志忠刊《四书集注》本,用150DPI分辨率扫描成jpg文件。
样本形制:32开平装,内页用70g淡黄复印纸。
——————————————————————————————
![]() |
与中华本正面的对比。左边即试印本(封面文字排版有误,这个封面之后会重新设计,并在正式印刷中改正)
![]() |
与中华本侧面的对比,书脊下方齐平,上方试印本要高出少许(试印本开本比中华本更高一些)
![]() |
书脊上方局部细节
![]() |
![]() |
横向宽度也比中华本要宽一点
![]() |
装订方向反了,这个也会在正式印刷中改正。
![]() |
展开的侧面图
![]() |
内页图一(还是装订方向问题,应该版心朝外,正式印刷时我会更正)
![]() |
胶装,但非常牢靠,扯都扯不开。
![]() |
胶装局部二
![]() |
书影对比(试印本纸张泛黄,比较悦目)
![]() |
因为我提供的书影分辨率有限,所以少数地方还是笔画缺损,但绝大多数页面都是足够清晰的。
![]() |
最后上传一张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