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之旅
(长篇絮叨怀旧帖)
对图书馆最早的记忆应该是在小学。在那栋新的教学楼里有一间图书阅览室。好像是针对高年级学生开放的。我印象中每个星期会有一节在下午的课叫阅览课,我们被安排在那个图书室里看书。皮皮鲁和鲁西西就是在那儿看到的,当时就觉得这个人怎么写起故事来这么逗,一口气不带停的。还记得插图版的聊斋志异,画风写实而绮丽。还有许多名字里带着数字的女人,荷花三娘子,公孙九娘之类的。
卫斯理系列应该也是那时候开始看的。就记得住在外婆家,晚上借着房间不很亮的灯,一面惊吓一面着急地往下看。哎,不对,住外婆家已经是初中时候的事了。那么卫斯理应该是从初中的图书室里借来的。那时候终于可以外借了。
初中图书室的管理员兼任我们的地理老师。是一个矮小的男人,没什么气场,他的课总是纪律最差的。后来听说他最开始是教数学的,他是从数学系毕业的,复旦的。现在想起来,蜗居在小镇上的初中,教授一门无甚紧要的课,身为当年的名校毕业生,大概也是无奈的吧。但当时我们只管在他的课上闹。
初中已经有班上的女同学互相传阅言情小说了,大致是席绢和于晴。我也跟着看过一两本。但当时我已经会在临睡前思索诸如人死了以后会是怎样的问题,这种言情故事丝毫也无法温暖我。武侠的启蒙也是在初中,我记得有一年暑假,在外婆家莫名其妙翻到一本海峡文艺,大开本,又像杂志又像书,是下半部的射雕英雄传。那上半部的内容我就一直悬想着,好像等到考上高中,拿到奖学金以后才去书店把全套的买了回来。
还有另一种的武侠启蒙。也是夏天。记忆里印象深刻的事情似乎都是发生在夏天。去一个要好朋友家里玩,她有一个哥哥,比我们大两三岁的样子。我有一次无意间拿起他放在椅子上的书,发现是武侠。但不出几页就有大段的X描写,那时候的我也一知半解,也不觉得刺激,就是有点怪怪的。并且从此看那个哥哥也有点怪怪的。
高中的阅览室也依然只是一间房间,虽然是比较大的。有一阵要参加科技英语的比赛,就经常去阅览室看一些聱牙佶屈的科技文章。再后来就发现了原版小说,并不多。陆续地看了一些,就开始自己从书店里找。记得有一个寒假,我看完了《飘》,假期结束跟我同桌说,她怎么也不相信。因为有900多页,她觉得根本不可能看完。
当时班上有个女生,她舅舅家是开书店的,她就能不时从书店拿崭新的书来看。我因为和她的同桌是好朋友,也沾了光。张爱玲,严歌苓,还有一些余华和苏童,都是这样看起来的。
高中课业紧张,几乎没有时间看所谓的闲书。但也还是陆续将金庸的全集给看完了。就是每个周末回家的时候,去租书店里租上一部,然后在家起早贪黑地看。厉害的时候两天看完一部,四五大本。
我最记得高考之前的强烈愿望就是考完了可以随心所欲地看闲书。再然后就上了大学,作为拥有全亚洲高校最大图书馆的p大,当然极大地满足了我看书的愿望。毕业以后还专门写过文章纪念过p大图书馆。那个收留了我许多岁月的地方。
04年秋天去UCL,校园并不大,图书馆倒是不小。main library很符合我对大学图书馆的想象,穹顶,天窗,很高很高的书架。我在那里读维特根斯坦的传记,罗兰巴特,福柯,借写论文需要的书。也在人类学系系图里消磨过不少阴沉的下午。伦敦的午后总是阴沉的居多。
后来为了写毕业论文,去了大英图书馆,还有亚非学院的图书馆,那里有一些不错的中文书以及汉学的著作。在伦敦最奇妙的一次图书馆经历是去一个神学院借书。那个幽静的小院子里,不远处有火车隆隆驶过的声音。书架需要转动手柄来挪动。我要借的那本关于西游记的书里,夹着一张纸条。是一封收到后忘记取出,或者没有递出的便笺。我那时候觉得甚是诗意,还特意保留了起来。
06年春天我在广州实习,久待无聊,就拿了另一个实习生的借书证,去他的学校图书馆借书。他是暨南大学的,前一阵跟我们执行主编聊起,他也是暨大的,我说当时我去借书的时候图书馆在修,书都放在一间旧房子里。他说是的,当时他们好多人都去偷书,直接把书从窗口扔出去。
我第二次去伦敦,搬了两个地址。每次都会去社区图书馆办证。外国人办理起来也很简单,只需要提供地址证明就可以,比如银行寄来的对账单。社区图书馆里也能借CD和DVD,有一阵我就经常借电影回来看,就着几十便士一袋的薯片。
07年夏天我回北京,跟小姗借她的研究生证去国图办证。因为国图不承认我的英国学历。同时也让小姗替我从p大图书馆借书。有一次借了塞林格的两本小说,过期要还的时候却怎么也找不到。想想也丢不到哪里去,左右是在家里。因此也定了心,过了一阵,果然自己出现了。不然外文书的罚金还是不少的。
今年8月,小姗回云南,我不能从p大借书了。国图又在修。于是开发了首图系统。办了证,目前已经从首图借了几次书了。环境还不错,就是书们放得比较分散,经常要楼上楼下地跑。我还去了几个区图,有海淀和西城。以后打算写一个首图系列。
对图书馆最早的记忆应该是在小学。在那栋新的教学楼里有一间图书阅览室。好像是针对高年级学生开放的。我印象中每个星期会有一节在下午的课叫阅览课,我们被安排在那个图书室里看书。皮皮鲁和鲁西西就是在那儿看到的,当时就觉得这个人怎么写起故事来这么逗,一口气不带停的。还记得插图版的聊斋志异,画风写实而绮丽。还有许多名字里带着数字的女人,荷花三娘子,公孙九娘之类的。
卫斯理系列应该也是那时候开始看的。就记得住在外婆家,晚上借着房间不很亮的灯,一面惊吓一面着急地往下看。哎,不对,住外婆家已经是初中时候的事了。那么卫斯理应该是从初中的图书室里借来的。那时候终于可以外借了。
初中图书室的管理员兼任我们的地理老师。是一个矮小的男人,没什么气场,他的课总是纪律最差的。后来听说他最开始是教数学的,他是从数学系毕业的,复旦的。现在想起来,蜗居在小镇上的初中,教授一门无甚紧要的课,身为当年的名校毕业生,大概也是无奈的吧。但当时我们只管在他的课上闹。
初中已经有班上的女同学互相传阅言情小说了,大致是席绢和于晴。我也跟着看过一两本。但当时我已经会在临睡前思索诸如人死了以后会是怎样的问题,这种言情故事丝毫也无法温暖我。武侠的启蒙也是在初中,我记得有一年暑假,在外婆家莫名其妙翻到一本海峡文艺,大开本,又像杂志又像书,是下半部的射雕英雄传。那上半部的内容我就一直悬想着,好像等到考上高中,拿到奖学金以后才去书店把全套的买了回来。
还有另一种的武侠启蒙。也是夏天。记忆里印象深刻的事情似乎都是发生在夏天。去一个要好朋友家里玩,她有一个哥哥,比我们大两三岁的样子。我有一次无意间拿起他放在椅子上的书,发现是武侠。但不出几页就有大段的X描写,那时候的我也一知半解,也不觉得刺激,就是有点怪怪的。并且从此看那个哥哥也有点怪怪的。
高中的阅览室也依然只是一间房间,虽然是比较大的。有一阵要参加科技英语的比赛,就经常去阅览室看一些聱牙佶屈的科技文章。再后来就发现了原版小说,并不多。陆续地看了一些,就开始自己从书店里找。记得有一个寒假,我看完了《飘》,假期结束跟我同桌说,她怎么也不相信。因为有900多页,她觉得根本不可能看完。
当时班上有个女生,她舅舅家是开书店的,她就能不时从书店拿崭新的书来看。我因为和她的同桌是好朋友,也沾了光。张爱玲,严歌苓,还有一些余华和苏童,都是这样看起来的。
高中课业紧张,几乎没有时间看所谓的闲书。但也还是陆续将金庸的全集给看完了。就是每个周末回家的时候,去租书店里租上一部,然后在家起早贪黑地看。厉害的时候两天看完一部,四五大本。
我最记得高考之前的强烈愿望就是考完了可以随心所欲地看闲书。再然后就上了大学,作为拥有全亚洲高校最大图书馆的p大,当然极大地满足了我看书的愿望。毕业以后还专门写过文章纪念过p大图书馆。那个收留了我许多岁月的地方。
04年秋天去UCL,校园并不大,图书馆倒是不小。main library很符合我对大学图书馆的想象,穹顶,天窗,很高很高的书架。我在那里读维特根斯坦的传记,罗兰巴特,福柯,借写论文需要的书。也在人类学系系图里消磨过不少阴沉的下午。伦敦的午后总是阴沉的居多。
后来为了写毕业论文,去了大英图书馆,还有亚非学院的图书馆,那里有一些不错的中文书以及汉学的著作。在伦敦最奇妙的一次图书馆经历是去一个神学院借书。那个幽静的小院子里,不远处有火车隆隆驶过的声音。书架需要转动手柄来挪动。我要借的那本关于西游记的书里,夹着一张纸条。是一封收到后忘记取出,或者没有递出的便笺。我那时候觉得甚是诗意,还特意保留了起来。
06年春天我在广州实习,久待无聊,就拿了另一个实习生的借书证,去他的学校图书馆借书。他是暨南大学的,前一阵跟我们执行主编聊起,他也是暨大的,我说当时我去借书的时候图书馆在修,书都放在一间旧房子里。他说是的,当时他们好多人都去偷书,直接把书从窗口扔出去。
我第二次去伦敦,搬了两个地址。每次都会去社区图书馆办证。外国人办理起来也很简单,只需要提供地址证明就可以,比如银行寄来的对账单。社区图书馆里也能借CD和DVD,有一阵我就经常借电影回来看,就着几十便士一袋的薯片。
07年夏天我回北京,跟小姗借她的研究生证去国图办证。因为国图不承认我的英国学历。同时也让小姗替我从p大图书馆借书。有一次借了塞林格的两本小说,过期要还的时候却怎么也找不到。想想也丢不到哪里去,左右是在家里。因此也定了心,过了一阵,果然自己出现了。不然外文书的罚金还是不少的。
今年8月,小姗回云南,我不能从p大借书了。国图又在修。于是开发了首图系统。办了证,目前已经从首图借了几次书了。环境还不错,就是书们放得比较分散,经常要楼上楼下地跑。我还去了几个区图,有海淀和西城。以后打算写一个首图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