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写写反刍集》开篇絮语
《读读写写反刍集》开篇絮语
高致贤
从在父亲的烟灯盘子前读《千字文》开始,迄今已有70于载;从十三四岁代人写家书和诉状发端,至今也60余个春秋。这六七十年来,虽然我只当过私塾、公校7年多的在校生,但我的读写生活从来没有间断过,哪怕在某种最困难的环境里,我也契而不舍。
六七十年的读写匆匆过去了,而今回过头来“细反慢刍”,个中酸甜苦辣各有滋味,但我我恍然感到:在读书与写作这两个项目上,只有胜利而无失败!
这不是我骄傲,而是事实使然。读书是收获,收获只有多少之分,而无胜败之别;写作就是劳动生产,没有谁给我下达生产指标和规定验收标准。有感而发我自主,投稿被不被采用是编辑部的权利,我不为他们操心,也不按发表不发表论成败。你爱发就发,不发拉倒,我泰然处之,处之泰然,反正我写啦。何来成功与失败?
诚然,有些东西也有着其行业标准,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获得。如作家、记者之类的头衔或职称。我工作之后,很羡慕作家和记者,也有当作家和记者的追求。可那个年代,省级也没有作家协会,地、县就别说啦!要当作家或记者,首先得有作品公开发表,接受公众检验。作为行业标准来说呢,起码要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某省分会才可称为作家。任记者得由省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评定。而因文化大革命把知识分子打成“臭老九”的恶劣影响,作协、职评等组织机构拖延了十多二十年才恢复发展会员和评晋职称工作。在那漫漫一二十年的间段里,我有追求而不苛求自己,书照样读,文章照样写,顺其自然,相信功到自然成!
那时省里尚无作家协会,我不知中国作协贵州分会何时发展会员。县里修《文化志》,编委让我提供我在地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文艺作品的篇目,我抄送一份给中国作协贵州分会,附信咨询入会条件,数月没有回音。半年之后,我突然接到中国作协贵州分会已接收我为正式会员的通知书。我便成了文革结束后,作协恢复发展的首批作协会员之一。而记者职称呢?文革结束首次恢复技术职称评定时,我只有两年多的专职新闻龄,县里尚无资格分到记者职称指标。我十分冒昧地报评记者,附上我已发表于省和国家级媒体的新闻理论和重要新闻作品篇目,结果获省新闻职称评委评为破格晋升,使我成为了一名正式记者。这作家头衔和记者职称的取得,看似十分容易,似乎很幸运。其实呢,正如古人所言:成如容易却艰辛!
通过这六七十年持续不断的阅读和写作,迄今也有几百万字的作品在国内外各种媒体刊播出版,读写中之酸甜苦辣,我已零零星星写发了一些经验教训、心得体会及过程记录,容我将它们陆陆续续地编发于本专题系列集中,以供读友批评指正,敬希不吝赐教!
2011年10月27日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