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山,转动的不只是山(观影感)
看《转山》的预告片的时候,就决定一定要去看。之前约前男友同看,对方是一个对西藏驴行不感冒的小伙子,勉强敷衍不愿作陪。昨天分手,淋雨喝醉大哭,早上醒来,一场大雨把成都冲刷的干干净净,空气也滋润鲜活。带着内心的隐痛,一个人参加小型试映会。
每一次失恋、受伤、心情低落,都企图通过出行带回自己。从二十岁开始驴行,前往藏区,后来每年生日必定出行,如今已经六年载。甘孜阿坝几近走遍,却一直未抵达西藏。因为神圣,故一直不愿轻易碰触。又见不得听不得西藏、拉萨、藏传佛教、高原这些词汇,一见一听便是出发的冲动。近几年走遍中国河山,非洲东部,以及东南亚多国,旅行对我而言更多的意义是打开对外在世界的探寻之门,而其实自我的觉知只是刚开始,也许环游世界是有止境的,而内观的道路却是一个永恒的旋转的圈。旅行,绝非解脱之路,但它是不可或缺的修行方式,不旅行的人生未必就不完整。
看电影的时候,想到一句话“蜣螂用小脚滚动一粪时,他们以为就是在转动全世界。我们就是这样的活在大脑编造的世界里挣扎。”大脑的编造,就我们的意念,我们挣扎,是因为我们深信。譬如,电影中的张书豪,他执着的腰从丽江骑行至拉萨,是为何?在很多家庭系统排列的案例中,我们通常会看到,家族里亲人的离世后,活着的人会有一种想要跟随其离开的意念,所以在生活中会有重重阻碍。他是弟弟,在家族里是下位,所以性格羞涩、情感闭塞,在人际关系里常常是听话的角色、弱势,所以他的女朋友听说他要做骑行拉萨这样危险的事情是万分不解、责备的,他的人生曾经是被父母、哥哥、女朋友掌控,他只是个听话的孩子,或者哥哥的脊梁下。而哥哥必定是一个刚强、内心渴望放逐的野性的男人,是他小时候膜拜的偶像,哥哥的梦想自然就应该是他的仰望。
哥哥的离去,小小的他世界突然空落,他要站起来,添补家族里的那个空白,直起脊梁,背起哥哥的梦想,用这样的一个仪式来爱、来释放悲伤、来完结他们的尘世情缘、来替哥哥“死”一次......大凡强烈对上路执着的人,内心一定有一处无法在现实释放的激情、无处安放的爱。有的人在一次或者多次豪迈的行走中,学会规避、修剪蘖枝、打开自己,犹如新生;而更多的人,即使开了眼界,却更多只是数量的累积,自我的彰显,在地图上不断添补空缺罢了。
毫无疑问,这个仪式对于张书豪来说,是一次新生。他克服重重障碍、九死一生,在肌肤和心灵的痛楚中艰难推行抵达心中的圣地,他背负起了包袱,在旅途上与哥哥的灵体联接,再把这个包袱换放下,最后完成这个仪式,做回自己,实现真正的自由。他不再只是父母的儿子,哥哥的弟弟,女朋友的男朋友,他在与大自然抗争、和交付中,在对神秘宗教的膜拜中,寻得联接到自我的源泉。
这是一个人总其一生修行的缩影。所以我们转山,转动的不只是山,时间、路途、沿途的风景都不过是心智的创造结果。这一切与骑行无关,与高原无关,与西藏无关,与在路上无关。重要的是,我们要看到我们是谁。
昨天失恋痛哭,有人安慰说“你若真的放下,便是平静分手”,我说“不,悲伤是总结的力量,情绪的释放是告别的仪式,如果我们不能好好的悲伤,就不能对昨天说‘bye’,对明天说‘hi’”。
所以依然是要上路的。那是生命不可缺失的仪式,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继续不断的行走在路上,带着觉知的,向外和向内的旅程。
每一次失恋、受伤、心情低落,都企图通过出行带回自己。从二十岁开始驴行,前往藏区,后来每年生日必定出行,如今已经六年载。甘孜阿坝几近走遍,却一直未抵达西藏。因为神圣,故一直不愿轻易碰触。又见不得听不得西藏、拉萨、藏传佛教、高原这些词汇,一见一听便是出发的冲动。近几年走遍中国河山,非洲东部,以及东南亚多国,旅行对我而言更多的意义是打开对外在世界的探寻之门,而其实自我的觉知只是刚开始,也许环游世界是有止境的,而内观的道路却是一个永恒的旋转的圈。旅行,绝非解脱之路,但它是不可或缺的修行方式,不旅行的人生未必就不完整。
看电影的时候,想到一句话“蜣螂用小脚滚动一粪时,他们以为就是在转动全世界。我们就是这样的活在大脑编造的世界里挣扎。”大脑的编造,就我们的意念,我们挣扎,是因为我们深信。譬如,电影中的张书豪,他执着的腰从丽江骑行至拉萨,是为何?在很多家庭系统排列的案例中,我们通常会看到,家族里亲人的离世后,活着的人会有一种想要跟随其离开的意念,所以在生活中会有重重阻碍。他是弟弟,在家族里是下位,所以性格羞涩、情感闭塞,在人际关系里常常是听话的角色、弱势,所以他的女朋友听说他要做骑行拉萨这样危险的事情是万分不解、责备的,他的人生曾经是被父母、哥哥、女朋友掌控,他只是个听话的孩子,或者哥哥的脊梁下。而哥哥必定是一个刚强、内心渴望放逐的野性的男人,是他小时候膜拜的偶像,哥哥的梦想自然就应该是他的仰望。
哥哥的离去,小小的他世界突然空落,他要站起来,添补家族里的那个空白,直起脊梁,背起哥哥的梦想,用这样的一个仪式来爱、来释放悲伤、来完结他们的尘世情缘、来替哥哥“死”一次......大凡强烈对上路执着的人,内心一定有一处无法在现实释放的激情、无处安放的爱。有的人在一次或者多次豪迈的行走中,学会规避、修剪蘖枝、打开自己,犹如新生;而更多的人,即使开了眼界,却更多只是数量的累积,自我的彰显,在地图上不断添补空缺罢了。
毫无疑问,这个仪式对于张书豪来说,是一次新生。他克服重重障碍、九死一生,在肌肤和心灵的痛楚中艰难推行抵达心中的圣地,他背负起了包袱,在旅途上与哥哥的灵体联接,再把这个包袱换放下,最后完成这个仪式,做回自己,实现真正的自由。他不再只是父母的儿子,哥哥的弟弟,女朋友的男朋友,他在与大自然抗争、和交付中,在对神秘宗教的膜拜中,寻得联接到自我的源泉。
这是一个人总其一生修行的缩影。所以我们转山,转动的不只是山,时间、路途、沿途的风景都不过是心智的创造结果。这一切与骑行无关,与高原无关,与西藏无关,与在路上无关。重要的是,我们要看到我们是谁。
昨天失恋痛哭,有人安慰说“你若真的放下,便是平静分手”,我说“不,悲伤是总结的力量,情绪的释放是告别的仪式,如果我们不能好好的悲伤,就不能对昨天说‘bye’,对明天说‘hi’”。
所以依然是要上路的。那是生命不可缺失的仪式,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继续不断的行走在路上,带着觉知的,向外和向内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