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科普贴] 我为什么要评沈石溪?
我从上周五就开始忙一件事。
我有两个报告要做,我的《美食的腐虏》同人坑没有填,我做这件事没有任何回报,绝大多数成年人都会觉得我那么做太情绪化,我已经睡眠不足,而且我颈椎也痛(喂),但我真是投入非常大的精力在做它,我一定要用我的全部力量把它做到最好。
否则我觉得我会爆炸掉。
那么我们从头说起。
有一个作家,他是魔都作协理事,出版作品500多万字,获奖光我数得出来的就有20多次。
他叫沈石溪。
上周五有人告诉我沈石溪开微博了,然后我就开始发狂一般写文剖析沈石溪,我借了四本文学理论的书,下了至少五篇论文,我问的人里有一个是北大中文系教授,另一个自己就写小说,我花去了整个周末的时间。至于这是为甚么,听我慢慢道来。
沈石溪绰号“中国动物小说大王”,他的作品绝大多数是动物小说,他有很多读者很多粉丝,他有两篇小说被选入语文教材。如果现在你还没印象,那么我说《斑羚飞渡》和《最后一头战象》,想起来了吗?
沈石溪的作品里充满了令人发指的自然科学错误。是的,我用了这个词。
令、人、发、指。
比如他写狼被野猪咬断了后腿,断的是“尺骨和桡骨”,实际上尺骨和桡骨是前小腿骨。
比如他写狼群里地位最高的是雄头领,其次是出色的雄狼,狼群里地位最高的是雄头领没错,但实际上地位第二高的是头领的妻子。
比如他写一群至少有20多匹的狼分食一只树鼩,实际树鼩只有200克重,而一匹狼一顿可以吃掉九公斤的肉。
比如他写一个狼群颠峰时期达到“五六十匹”,实际上狼群最多30多匹。
比如他写雪雉羽毛艳丽,有孔雀蓝色的尾羽,实际上俗名叫雪雉的鸟有两种,一种是血雉(Ithaginis cruentus),一种是白马鸡(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前者是灰色夹细条纹,后者是白色,都算不上艳丽,而且都没有蓝色的尾羽。
比如他写一只原羚被狼群逼到了山崖边,实际上叫做原羚的动物有两种,一种是蒙古原羚(Procapara picticaudata),也就是黄羊,另一种是藏原羚(Procapra gutturosa),两者都是平原动物,不知怎么能到了山崖边。
比如他写“只啃食浆果和草莓的松鼠”“能活脱脱把含在嘴里的狼脚咬下来”,实际上……
这只是从沈一篇文章,而且是获奖的文章(《残狼灰满》)里挑出的错误。
下面的字会很多,请大家做好准备,如果不想看了,也可以到此为止。
我是科学squirrel会会员,也混果壳网,对于科学上的错误我有一种习惯性的敏感,让我能咽下“科学”这口气,是很不容易的。
但我这次不提科学,真的不提科学。
作为文学看待,他的小说也是不合格的,下面我就把理由以问答的形式一条条列出。
[1、小说允许虚构]
第一句话: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
文学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而且衡量文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其反映现实的真实度和深刻度。
而且沈写的是什么?是动物小说。动物小说大手杰克•伦敦(Jack London)是自然主义作家,西顿(Ernest Seton Thompson)是现实主义作家,这两个流派都是以追求“真实事实”为特色的,动物小说的最大特色,就是“以写人物的办法写动物”,像写一个人,一类人一样,如实再现动物的世界。
什么叫如实再现一类人的世界?举个例子,白先勇的《Tea For Two》,这个小说写的是米国的同性恋,如果这篇小说有相当的水平(我认为它非常优秀,但这是题外话),那么,我们就有把握认为,白相当准确地重现了这个人群。如果他想当然,编造出一些根本不可能的东西,例如“所有同性恋都是给掰弯的”,那怎么成?
我们来饭店是吃饭的,来理发店是理头的,如果这是动物小说,我们就是要看准确重现的动物世界的。同理写动物小说,想当然,编造出一些根本不可能的东西,例如狼的尺骨长在后腿上,那怎么成?
自然主义的创始人,左拉(Emila Zola)在《论小说》中曾说过:
┌—————分————割————线—————┐
彻头彻尾捏造一个故事,把它推至逼真的极限,用莫名其妙的复杂情节吸引人,没有什么比这更容易,更能迎合大众口味的了。相反,撷取从你自己周围观察到的真实事实,按逻辑顺序加以分类,以直觉填满空缺。使人的材料具有生活气息——这是适合于某种环境的完整而固有的生活气息,以获得奇异的效果,这样,你就会在最高层次上运用你的想象力。
└—————分————割————线—————┘
[2、读者知道沈写的是小说,是虚构的]
《宫锁心玉》出了句“皇上宠幸八阿哥”,骂声一片,但女猪晴川是穿越来的,皇上宠幸八阿哥的难度,肯定大于穿越的难度,为什么大家都盯着“宠幸”说事?
第一,小说需要细节的真实,如上面所说,小说要如实再现一个世界。我们期待着《宫》能再现当时的大清朝,而《宫》再现出了个平田的世界,所以遭骂。
第二,王小波曾言,“我编的故事,读者也知道是编的。”读者是聪明的,能够分辨小说中哪些是虚构,哪些是真实,有些东西我们一看就知道是编的,比如穿越,但这个聪明也有限度,有时读者,尤其是知识和智力尚未健全的儿童,会把虚构的东西当成真实。
《雪豹悲歌》我只看了开头,就看到沈形容雪豹“浅黄色的花纹”,“眼睛如蓝宝石”,如果这个读者相信《雪豹悲歌》是“亲身经历”,那么我们似乎可以默认TA相信雪豹有“浅黄色的花纹”,“眼睛如蓝宝石”。
王小波的那篇文章叫《迷信与邪门书》,网上有,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3、沈写的不是动物小说,是寓言]
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9月1日第一版,大家可以找来看。
[4、而且沈自己也没说自己写的都是真的]
┌—————分————割————线—————┐
我感觉到了创作危机,决心在动物小说这个领域里闯出一条自己的新路来。我阅读了大量生物学、【动物学】、动物行为学等方面的书籍,利用假期跟随【动物学家】深入到原始森林考察体验生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分————割————线—————┘
┌—————分————割————线—————┐
我自己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动物小说似应具备如下要素:一是【严格按动物特征来规范】所描写角色的行为;二是沉入动物角色的内心世界,把握住让读者可信的动物心理特点;三是作品中的动物主角不应当是类型化的而应当是个性化的,应着力反映动物主角的性格命运;四是作品思想内涵应是艺术折射而不应当是类比或象征人类社会的某些习俗。
└—————分————割————线—————┘
┌—————分————割————线—————┐
动物小说之所以比其他类型的小说更有吸引力,是因为这个题材最容易刺破人类文化的外壳、礼义的粉饰、道德的束缚和文明社会种种虚伪的表象,可以毫无遮掩地直接表现丑陋与美丽融于一体的【原生态】的生命。
└—————分————割————线—————┘
以上文段摘自沈石溪长篇小说《混血豺王》的序《我为什么写起动物小说来》。1998年,天津新蕾出版社出版。
如果用这个题目搜索,网络上有。
[5、沈的知识不足,但他写得很好]
这不是忽略他知识错误的理由,相反,这正是沈的最大问题。
沈是个作家,他用了许多专业的术语,细腻的描写,让读者以为他编造的东西是真实,没有解剖学知识的读者、作家和文学方面的学者,看了沈的小说,就会以为尺骨就是后腿骨,从而造成一个“沈老很有学问”的印象。
文学和自然科学是完全不同的专业,没有多少交集,所谓隔行如隔山,知道尺骨在哪里的作家,我想不会很多。
作家不是大夫,这有什么关系呢?前面我们说过,动物小说(其实全部小说都是如此)的价值,很大程度在于其能否重现真实的世界,如何重现呢?坐在家里想是不行的,必须靠生活经历和学术知识:
┌—————分————割————线—————┐
假设对沈的客观评价是A+B分。
其中的B分是来自其知识和经历的。
现在他凭借编造,让自己的知识看上去像是B+N分。
他的评价者大多对这个N的真实性不了解,便认为其是真实。
所以他得到的总分是A+B+N分。
其中N分就是高估的成分。
└—————分————割————线—————┘
至于这个N比例之大小,请大家自己想象。
我再重申一遍:沈石溪是魔都作协理事,出版作品500多万字,获奖光我数得出来的就有20多次,绰号“中国动物小说大王”,他有两篇小说被选入语文教材。
[6、好罢,那又肿么样?]
是啊,肿么样?
《火之鸟》(手冢治虫)里面有一集,男主角装上人工脑之后,就一心爱恋机器人,把真实的人类都看作破铜烂铁。但很不幸,人工脑这技术还没有研制出来。
所以能召唤起我们的爱,我们的感情的,永远都不是100%人造的东西。
评价文学作品水平好坏的主要标准有四:
┌—————分————割————线—————┐
一、形象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二、典型化的程度。
三、形式的完美性。
四、作品的美感效果。
└—————分————割————线—————┘
其中一、二、四都跟真实有关。第一条自然不用说。
第二条,典型化是指文学能不能反映一些广泛的东西,或者说“小中见大”。研究诗词的叶嘉莹教授说过,《古诗十九首》里有一句“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从字面上看,这是说一个女人不检点,但这首诗借空床独守,“提出了人生中一个严肃的问题:当你处于某种人生的困惑中时,你该怎么办?”所以这首诗是很好的。
这是古今中外无数人面临的问题,这就是广泛的“大”,也就是文学的“典型”。这个“典型”能代表很多人,包括作者,包括你,所以有时你会觉得书说出了你想说的话。奥威尔(George Orwell)《1984》说:“最好的书,是把你已经知道的东西告诉你的书”,杜牧《读韩杜集》说:“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都是这个道理。
等待荡子的女人可能不存在,但如果“难独守”这个问题本身不存在,那何来典型?
第四条基本也不用说,我也就解释一下,那些幻想出来的,同时也很美的东西又该怎么算?
┌—————分————割————线—————┐
我情不自禁地把字写得跟横幅一样大。给我一支南美神鹰翎作笔!维苏威的火山口做我的墨水瓶!朋友们,扶住我的胳膊!
——麦尔维尔(Herman Melville)《白鲸》
└—————分————割————线—————┘
如果麦尔维尔不知道横幅、神鹰、火山这些真实的“大”的意象,他也就无法借这些意象为喻,写出这些文采飞扬的句子。如果他的读者不知道这些东西是巨大的,他也就办法没有体会到这些句子的美妙。思想不能凭空从脑子里冒出来,100%的人工产品是作者无法写,读者也无法读的。
顺便说一句,神鹰(Condor)是安第斯神鹰(Vultur gryphus)和加州神鹰(Gymnogyps californianus)的统称,这两种鸟是世界上最大的猛禽。
真正经典的作品,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一切界限,让千载之人的心因而相通,因为真实的东西,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过去多少年,都是真实的。正如即使地球毁灭,即使富奸画完了猎人(喂),物体在真空中的下落速度还是一个G。
我还记得“求之不得,晤寐思服”给我的感动,我知道爱情就是这个样子,《诗经》的写作年代大概是公元前1000多年至700多年。也就是说,《关雎》跟我们的距离,不会少于2700年。
2700年!
┌—————分————割————线—————┐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曹丕《典论 论文》
└—————分————割————线—————┘
至于文学为什么要是这样,我只说一句话。为什么要登山?因为山就在这儿了。
我有两个报告要做,我的《美食的腐虏》同人坑没有填,我做这件事没有任何回报,绝大多数成年人都会觉得我那么做太情绪化,我已经睡眠不足,而且我颈椎也痛(喂),但我真是投入非常大的精力在做它,我一定要用我的全部力量把它做到最好。
否则我觉得我会爆炸掉。
那么我们从头说起。
有一个作家,他是魔都作协理事,出版作品500多万字,获奖光我数得出来的就有20多次。
他叫沈石溪。
上周五有人告诉我沈石溪开微博了,然后我就开始发狂一般写文剖析沈石溪,我借了四本文学理论的书,下了至少五篇论文,我问的人里有一个是北大中文系教授,另一个自己就写小说,我花去了整个周末的时间。至于这是为甚么,听我慢慢道来。
沈石溪绰号“中国动物小说大王”,他的作品绝大多数是动物小说,他有很多读者很多粉丝,他有两篇小说被选入语文教材。如果现在你还没印象,那么我说《斑羚飞渡》和《最后一头战象》,想起来了吗?
沈石溪的作品里充满了令人发指的自然科学错误。是的,我用了这个词。
令、人、发、指。
比如他写狼被野猪咬断了后腿,断的是“尺骨和桡骨”,实际上尺骨和桡骨是前小腿骨。
比如他写狼群里地位最高的是雄头领,其次是出色的雄狼,狼群里地位最高的是雄头领没错,但实际上地位第二高的是头领的妻子。
比如他写一群至少有20多匹的狼分食一只树鼩,实际树鼩只有200克重,而一匹狼一顿可以吃掉九公斤的肉。
比如他写一个狼群颠峰时期达到“五六十匹”,实际上狼群最多30多匹。
比如他写雪雉羽毛艳丽,有孔雀蓝色的尾羽,实际上俗名叫雪雉的鸟有两种,一种是血雉(Ithaginis cruentus),一种是白马鸡(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前者是灰色夹细条纹,后者是白色,都算不上艳丽,而且都没有蓝色的尾羽。
比如他写一只原羚被狼群逼到了山崖边,实际上叫做原羚的动物有两种,一种是蒙古原羚(Procapara picticaudata),也就是黄羊,另一种是藏原羚(Procapra gutturosa),两者都是平原动物,不知怎么能到了山崖边。
比如他写“只啃食浆果和草莓的松鼠”“能活脱脱把含在嘴里的狼脚咬下来”,实际上……
![]() |
松鼠爱松塔我们暂且不提,大家看图。 |
这只是从沈一篇文章,而且是获奖的文章(《残狼灰满》)里挑出的错误。
下面的字会很多,请大家做好准备,如果不想看了,也可以到此为止。
我是科学squirrel会会员,也混果壳网,对于科学上的错误我有一种习惯性的敏感,让我能咽下“科学”这口气,是很不容易的。
但我这次不提科学,真的不提科学。
作为文学看待,他的小说也是不合格的,下面我就把理由以问答的形式一条条列出。
[1、小说允许虚构]
![]() |
请跟我翻开度娘百科。 |
第一句话: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
文学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而且衡量文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其反映现实的真实度和深刻度。
而且沈写的是什么?是动物小说。动物小说大手杰克•伦敦(Jack London)是自然主义作家,西顿(Ernest Seton Thompson)是现实主义作家,这两个流派都是以追求“真实事实”为特色的,动物小说的最大特色,就是“以写人物的办法写动物”,像写一个人,一类人一样,如实再现动物的世界。
什么叫如实再现一类人的世界?举个例子,白先勇的《Tea For Two》,这个小说写的是米国的同性恋,如果这篇小说有相当的水平(我认为它非常优秀,但这是题外话),那么,我们就有把握认为,白相当准确地重现了这个人群。如果他想当然,编造出一些根本不可能的东西,例如“所有同性恋都是给掰弯的”,那怎么成?
我们来饭店是吃饭的,来理发店是理头的,如果这是动物小说,我们就是要看准确重现的动物世界的。同理写动物小说,想当然,编造出一些根本不可能的东西,例如狼的尺骨长在后腿上,那怎么成?
自然主义的创始人,左拉(Emila Zola)在《论小说》中曾说过:
┌—————分————割————线—————┐
彻头彻尾捏造一个故事,把它推至逼真的极限,用莫名其妙的复杂情节吸引人,没有什么比这更容易,更能迎合大众口味的了。相反,撷取从你自己周围观察到的真实事实,按逻辑顺序加以分类,以直觉填满空缺。使人的材料具有生活气息——这是适合于某种环境的完整而固有的生活气息,以获得奇异的效果,这样,你就会在最高层次上运用你的想象力。
└—————分————割————线—————┘
[2、读者知道沈写的是小说,是虚构的]
《宫锁心玉》出了句“皇上宠幸八阿哥”,骂声一片,但女猪晴川是穿越来的,皇上宠幸八阿哥的难度,肯定大于穿越的难度,为什么大家都盯着“宠幸”说事?
第一,小说需要细节的真实,如上面所说,小说要如实再现一个世界。我们期待着《宫》能再现当时的大清朝,而《宫》再现出了个平田的世界,所以遭骂。
第二,王小波曾言,“我编的故事,读者也知道是编的。”读者是聪明的,能够分辨小说中哪些是虚构,哪些是真实,有些东西我们一看就知道是编的,比如穿越,但这个聪明也有限度,有时读者,尤其是知识和智力尚未健全的儿童,会把虚构的东西当成真实。
![]() |
这是我在度娘知道上截的图。 |
《雪豹悲歌》我只看了开头,就看到沈形容雪豹“浅黄色的花纹”,“眼睛如蓝宝石”,如果这个读者相信《雪豹悲歌》是“亲身经历”,那么我们似乎可以默认TA相信雪豹有“浅黄色的花纹”,“眼睛如蓝宝石”。
![]() |
我再贴张图,这是雪豹。 |
王小波的那篇文章叫《迷信与邪门书》,网上有,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3、沈写的不是动物小说,是寓言]
![]() |
这本书叫《动物小说的艺术世界》。 |
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9月1日第一版,大家可以找来看。
[4、而且沈自己也没说自己写的都是真的]
┌—————分————割————线—————┐
我感觉到了创作危机,决心在动物小说这个领域里闯出一条自己的新路来。我阅读了大量生物学、【动物学】、动物行为学等方面的书籍,利用假期跟随【动物学家】深入到原始森林考察体验生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分————割————线—————┘
┌—————分————割————线—————┐
我自己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动物小说似应具备如下要素:一是【严格按动物特征来规范】所描写角色的行为;二是沉入动物角色的内心世界,把握住让读者可信的动物心理特点;三是作品中的动物主角不应当是类型化的而应当是个性化的,应着力反映动物主角的性格命运;四是作品思想内涵应是艺术折射而不应当是类比或象征人类社会的某些习俗。
└—————分————割————线—————┘
┌—————分————割————线—————┐
动物小说之所以比其他类型的小说更有吸引力,是因为这个题材最容易刺破人类文化的外壳、礼义的粉饰、道德的束缚和文明社会种种虚伪的表象,可以毫无遮掩地直接表现丑陋与美丽融于一体的【原生态】的生命。
└—————分————割————线—————┘
以上文段摘自沈石溪长篇小说《混血豺王》的序《我为什么写起动物小说来》。1998年,天津新蕾出版社出版。
如果用这个题目搜索,网络上有。
[5、沈的知识不足,但他写得很好]
这不是忽略他知识错误的理由,相反,这正是沈的最大问题。
沈是个作家,他用了许多专业的术语,细腻的描写,让读者以为他编造的东西是真实,没有解剖学知识的读者、作家和文学方面的学者,看了沈的小说,就会以为尺骨就是后腿骨,从而造成一个“沈老很有学问”的印象。
文学和自然科学是完全不同的专业,没有多少交集,所谓隔行如隔山,知道尺骨在哪里的作家,我想不会很多。
作家不是大夫,这有什么关系呢?前面我们说过,动物小说(其实全部小说都是如此)的价值,很大程度在于其能否重现真实的世界,如何重现呢?坐在家里想是不行的,必须靠生活经历和学术知识:
┌—————分————割————线—————┐
假设对沈的客观评价是A+B分。
其中的B分是来自其知识和经历的。
现在他凭借编造,让自己的知识看上去像是B+N分。
他的评价者大多对这个N的真实性不了解,便认为其是真实。
所以他得到的总分是A+B+N分。
其中N分就是高估的成分。
└—————分————割————线—————┘
至于这个N比例之大小,请大家自己想象。
我再重申一遍:沈石溪是魔都作协理事,出版作品500多万字,获奖光我数得出来的就有20多次,绰号“中国动物小说大王”,他有两篇小说被选入语文教材。
[6、好罢,那又肿么样?]
是啊,肿么样?
《火之鸟》(手冢治虫)里面有一集,男主角装上人工脑之后,就一心爱恋机器人,把真实的人类都看作破铜烂铁。但很不幸,人工脑这技术还没有研制出来。
所以能召唤起我们的爱,我们的感情的,永远都不是100%人造的东西。
评价文学作品水平好坏的主要标准有四:
┌—————分————割————线—————┐
一、形象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二、典型化的程度。
三、形式的完美性。
四、作品的美感效果。
└—————分————割————线—————┘
其中一、二、四都跟真实有关。第一条自然不用说。
第二条,典型化是指文学能不能反映一些广泛的东西,或者说“小中见大”。研究诗词的叶嘉莹教授说过,《古诗十九首》里有一句“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从字面上看,这是说一个女人不检点,但这首诗借空床独守,“提出了人生中一个严肃的问题:当你处于某种人生的困惑中时,你该怎么办?”所以这首诗是很好的。
这是古今中外无数人面临的问题,这就是广泛的“大”,也就是文学的“典型”。这个“典型”能代表很多人,包括作者,包括你,所以有时你会觉得书说出了你想说的话。奥威尔(George Orwell)《1984》说:“最好的书,是把你已经知道的东西告诉你的书”,杜牧《读韩杜集》说:“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都是这个道理。
等待荡子的女人可能不存在,但如果“难独守”这个问题本身不存在,那何来典型?
第四条基本也不用说,我也就解释一下,那些幻想出来的,同时也很美的东西又该怎么算?
┌—————分————割————线—————┐
我情不自禁地把字写得跟横幅一样大。给我一支南美神鹰翎作笔!维苏威的火山口做我的墨水瓶!朋友们,扶住我的胳膊!
——麦尔维尔(Herman Melville)《白鲸》
└—————分————割————线—————┘
如果麦尔维尔不知道横幅、神鹰、火山这些真实的“大”的意象,他也就无法借这些意象为喻,写出这些文采飞扬的句子。如果他的读者不知道这些东西是巨大的,他也就办法没有体会到这些句子的美妙。思想不能凭空从脑子里冒出来,100%的人工产品是作者无法写,读者也无法读的。
![]() |
我想它大概会是这样。 |
顺便说一句,神鹰(Condor)是安第斯神鹰(Vultur gryphus)和加州神鹰(Gymnogyps californianus)的统称,这两种鸟是世界上最大的猛禽。
真正经典的作品,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一切界限,让千载之人的心因而相通,因为真实的东西,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过去多少年,都是真实的。正如即使地球毁灭,即使富奸画完了猎人(喂),物体在真空中的下落速度还是一个G。
我还记得“求之不得,晤寐思服”给我的感动,我知道爱情就是这个样子,《诗经》的写作年代大概是公元前1000多年至700多年。也就是说,《关雎》跟我们的距离,不会少于2700年。
2700年!
┌—————分————割————线—————┐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曹丕《典论 论文》
└—————分————割————线—————┘
至于文学为什么要是这样,我只说一句话。为什么要登山?因为山就在这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