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芬:以赢者的姿态激励年轻人
王利芬
王利芬,原央视著名主持人,199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得文学博士学位。2005年及2008年先后创办了《赢在中国》、《我们》栏目,任总制片人兼主持人。
王利芬,女,武汉人,资深栏目制片人兼主持人,创新中国论坛创办人,现为优米网创始人、总编辑。先后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系、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法学学士、文学评论专业硕士和文学博士。
1982年至1989年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获法学学士和文学评论专业硕士。
1989年至1991年曾在武汉大学中文系任教两年。
199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得文学博士学位。
1995年至1999年,在《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三个栏目中任记者。
1996年出版专业书籍《变化中的恒定》。
2000年任《对话》栏目制片人兼主持人。
2003年恢复创办《经济信息联播》《全球资讯榜》《第一时间》,并担任上述三个栏目以及《经济半小时》的总制片人。
2004年9月,赴美国耶鲁大学和布鲁金丝学会研究美国电视媒体,回国后出版了《对话美国电视》一书。
2005年9月秋天,回国创办央视重点栏目《赢在中国》,任主持人兼总制片人,是其主题曲《在路上》的词作者。
2005年,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全球青年领袖”并连续五年被邀请参加达沃斯年会。 2007年及2009年,两次受美国哈佛大学的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邀请参加管理精英培训计划。 2008年1月6日,《我们》栏目开播,王利芬任主持人和总制片人,是其主题曲《2008序曲》的词作者。
2009年9月,辞去央视公职,开始创业,创办优米网——服务国家和知识群体的网络电视。优米网于2010年3月17日上线。
很多人或许并不知道,王利芬不仅仅是央视《赢在中国》的主持人、总制片人,她还曾担任央视《对话》栏目制片人,《经济信息联播》《全球资讯榜》《第一时间》《经济半小时》的总制片人。在她的内心深处,蕴藏着巨大、惊人的能量。
我也有创业的感受
真正的创业是不可逆行的跋涉,是背水一战。创业之初,许多人的确是为了生存需要。但逐渐地,创业变成给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交待,最后很可能是对自己做人尊严的证明。
电视业是王利芬博士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她在中央电视台一工作就是十余年。2000年,王利芬到《对话》栏目时,栏目组办公室在一家离电视台不远的宾馆,一部电话、一个分机、四个人,就是王利芬的起家武器。三年做下来,当《对话》日渐名声四起的时候,王利芬发现女儿也不知不觉长大了,从原来的几个月到现在,已长了好几岁,而自己似乎很少抱过她。后来每次看到几个月大的婴儿,王利芬内心都会非常难过,有一种想抱一抱她(他)的冲动。
2004年,王利芬的身份由央视经济频道《经济信息联播》《全球资讯榜》《第一时间》《经济半小时》总制片人转变为耶鲁大学布鲁金斯协会的访问学者。在美国耶鲁大学和布鲁金斯学会留学的这段时间里,王利芬除了完成异常艰苦的英文论文和一场论文演示外,还完成了对美国五大广播电视网NBC、ABC、CBS、PBS、CNN多达几十人的访问。她的采访对象既有在全世界享有盛名的节目主持人:汤姆 •布罗考、蒂姆 •卢瑟特、彼得 •詹宁斯、华莱士等,也有《60分钟》《新闻时间》《早安美国》、CNN国际频道等著名栏目和机构的总制片人、总编辑、高级撰稿人及总统大选时的电视辩论主持人等。作为一个电视人,王利芬一直希望能有个节目以赢者的姿态激励年轻人,让他们相信自己也可以通过努力创造像马云和李彦宏那样的财富神话,找到一条接近梦想的现实途径。
王利芬告诉记者,自己的这点经历与真正作为一个漂在社会上的个体创业者相比几乎不值一提。但创业的酸甜苦辣,每每在与创业者、跋涉者对话时,在自己的内心产生强烈共鸣。
引爆中国的创业市场
世上没有一条创业之路是可以重复的,更没有一个创业者内心深处的体会是可以真正言说的。《赢在中国》是一个电视节目,更是一次创业者的集体跋涉,复活创业者逝去的岁月,钩起创业者沉睡的记忆,真的自我,积聚再次前行的持久动因。
在美国,王利芬发现了一档电视节目——“学徒”,这个节目的设计就是从 18位选手中选择出一个职业经理人,其过程具有模拟和实操性,节目播出非常火爆。
这个节目给王利芬很大启发,她有了新的奋斗目标。回到国内,王利芬开始筹备《赢在中国》。她不想照搬“学徒”,因为在她看来,“学徒”宣扬的是一种资本主义的用人观,赤裸裸的商业文化是中国观众无法接受的。经过三个月的研究和探索之后,一个栏目的框架在王利芬心中酝酿,她认为“创业”和“励志”应成为这个节目的主题,同时给优胜创业者的公司提供风险投资,搭建唤醒企业家精神的大舞台。
IDG风险投资创始合伙人熊晓鸽、今日资本总裁徐新与王利芬在《对话》等其他节目中曾多次合作,当他们得知王利芬做《赢在中国》的想法时立即表示了支持并积极参与。此后,软银赛富首席合伙人阎焱也加入进来。 于是 ,熊晓鸽、阎焱、徐新就成为《赢在中国》的投资方代表和风投机构评委;柳传志、张瑞敏、马云、牛根生则先后成为企业家评委。“以自己的行动来支持创业者,和这个节目一起在中国普及创业理念,引爆中国的创业市场。”熊晓鸽这样表示。
经过不懈的坚持和努力,《赢在中国》火了。
操练从“做秀”开始
王利芬总结道: “一个媒体人,能做到的也就是先把这种创业模式‘秀’出来,星星之火,总会燎原。如果不采取拿来主义,不去展示这种创业精神,我们这块土地可能永远生长不出创业投资的萌芽。”
《赢在中国》中紧张纷呈、热闹刺激的真人秀,商战演习和尖锐的评委点评,以及选手们站在 PK台上等待裁决的瞬间,获胜者手捧风投资金——巨额“支票”的情景,这些都令无数观众和创业者热血沸腾、跃跃欲试。创业、融资、风投,仿佛成了时下最热烈、最辉煌、最刻骨铭心的概念,环环相扣,跌宕起伏,浪漫、惊险而甜蜜。
用一种接近于超级女声的选秀形式去选拔创业者,遭到了不少人的质疑。比起《赢在中国》这样的电视秀场,一个企业真实的融资过程要乏味得多,当然也严肃得多。对此,王利芬认为,大众全民参与的形式,不仅有利于电视栏目本身,也有利于投资本身,是一个多方面的共赢。
说到选手“做秀”,王利芬表示,只要选手秀得不违反国家法律,不违反道德底线,没有什么可指责的。会秀,表明他会抓住机会。
但许多自身非常优秀的企业家却木讷、不善表达,不适应电视艺术要求的镜头感、现场表现感以及煽动效应,二者之间该怎么看待呢?王利芬说,电视本身具有局限性,电视不可能完美地去复制商业社会。它让选手第一天定战略,第二天执行出来,它只是一个浓缩版。但是这个人有没有本事还是能够显现出来。为了做好节目,《赢在中国》几乎用遍了所有的电视表达方式和投资案例。王利芬并不希望大家以看“做秀”的心态来看《赢在中国》,她希望公众更关注为什么观众要看这个节目。
赢在中国,赢在感动
在《赢在中国》的成长过程中,无数个感动震撼着王利芬。每期节目,王利芬都要看好几遍,每一个真人秀她都看八次以上。镜头前、压力下,选手眼神中闪过的真诚深深打动着她。王利芬告诉记者,每一个选手的举动她可能比他们多年的同事和友人都要更了解一些,他们当中不少人已做得不错,在复杂的现实世界,不失赤子之心的纯粹感觉可能会使心灵走得更远。
在第一赛季 36进 12的现场,选手宋文明拿着一本王利芬写的著作《对话美国电视》(上面有所有 36强选手的签名)送给王利芬,直到后来在拍摄素材里看到这个镜头,王利芬的眼圈仍旧发红。因为第一赛季中,还有很多需要磨合、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如此残酷的选拔过程中,选手能这样不计是否晋级,用朴实的方式真诚地表达对《赢在中国》制作团队的感谢,让王利芬觉得团队的努力挺值得。她深深地感受到了人和人之间真诚相待的温暖。
评委们也给王利芬带来感动。王利芬说:“在演播室听马云点评时,我曾多次透彻地感受到他作为一个创业者的优秀,那时才深深地体会到,一个经历过事情的人、真正做出过事情的人,和没做过什么事的人是多么不一样!以前我总是想,职业也好,做一件事情也罢,都只是与社会对接的接口,是一个人活着的另外一方面的凭证,但我从未想到做成一件事情对于一个人的锻造是如此重要。”
王利芬说,极具社会责任感的联通总裁常小兵,让牛跑出火箭速度的牛根生,15年努力成行业老大的朱新礼,从首“负”回来的史玉柱,温文睿智的熊晓鸽,让大家像树一样活着的俞敏洪……,他们中肯直率的点评构成了《赢在中国》最华彩的乐章。
创业是真正的上路
“所以真正的上路、真正的尝试、真正的失败、真正的反省、真正的从失败中爬起,就成为每一个走向远方的创业者的必然选择,而坚持和持续地学习构成了解决这些问题和瓶颈的方法。当然,如果《赢在中国》可以为创业者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我将很欣慰。”王利芬这样告诉记者。
什么是创业?王利芬告诉记者,创业对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定义,就《赢在中国》带来的感受来说,创业实际上是一个对自己生命历程的放大和体认的过程,创业的过程是让人可以清楚地认识自己和提升自己的最好途径之一。
创业者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的素质?王利芬认为,首先要勇于冒险,不怕失去;其次要有百折不挠的能力;第三是具备创新能力;第四是要有创业的激情。创业是一连串评估选择和执行的过程并追求结果,这个对结果追求的复杂过程会让人不断地完善自己。对自我的了解,对自身不足的认识是一个人成功很重要的一环。没有人是完美的,但一个人如果意识不到自己的局限性,没有反省能力,就没有学习能力,也就是没有持续发展的能力。王利芬说,做事让人优秀,创业者会在这个过程中更执著、更有智慧、更善于执行、更有领导力、更愿意自省。
《赢在中国》吸引了中国乃至国外的无数创业者报名参赛,在与众多创业者对垒的过程中,聚集在创业者身上的问题也可窥一斑。王利芬告诉记者,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创业者目标与现实之间的鸿沟,创业者拥有远大的清晰的目标,却缺乏到达彼岸路径的识别以及途中所需要的商业训练和执行能力。如何跨越这道鸿沟,是创业者一直需要面对的问题。创业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路,路途上需要不断地跨越障碍,不可能一蹴而就。有些选手的一些想法是阻碍他们迈过鸿沟的,那就是急躁和希望快速成功的心态。
《赢在中国》带来的三大收获
《赢在中国》也是一个“创”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王利芬以及她带领的团队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王利芬说,一是电视应该努力把握这个伟大时代的脉搏,应该有一群电视人能够去勇敢地在这个领域实践。《赢在中国》的成绩更应该归功于题材定位,它昭示着我们所经历的时代变化,传达着正面的价值观,打造了学习空间,相信以后再创设新的栏目和项目还会按照这个路子坚定地走下去。
二是困难大多数是可以克服的。从最开始策划到最后付诸实施,确实经历了很多的困难和障碍,电视又是一个不能拖不能等的事情,你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和现有的资源条件下完成,这种对结果的追求倒逼出对执行的苛求。面对像《赢在中国》这么一个复杂的项目,执行的难度就更大,但近三年来,当时看来迈不过去的坎也迈过去了,所以这个收获就是做成了一些事之后内心的坚定吧。
三是从评委和选手的身上感悟了很多道理。
《赢在中国》与《我们》
王利芬说,为了让《赢在中国》的内涵得到延伸和扩展,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制作出版了相关的音像和书籍,意在用音像和书籍的方式原汁原味地留存《赢在中国》三个赛季的内容。
“至于《赢在中国》是否会‘赢在世界’或者有还会衍生出其他模式,现在还没有更多的考虑。2008年我们关注的焦点都会在国家的盛事奥运会上,以后会怎样,还要考虑很多方面的东西,从性格上来说,我更倾向于少说多做。”
王利芬说,在做《赢在中国》时,自己最大的困难就是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我们身处一个伟大的时代,需要更多更好的电视节目来反映一些东西,昭示一些东西,可惜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
在《赢在中国》第三赛季进行中,节目的制作团队在央视一套周日晚22:49推出了一档新栏目《我们》。《我们》并不是一档精英栏目,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每期节目话题本身都会带着我们自己的体温,更重要的是参与讨论的嘉宾绝大多数将是我们之中一个个普通的中国人。
和《赢在中国》一样,《我们》这个栏目也是长时间研发和浸透着心血的新栏目,王利芬希望大家关注并提出宝贵的意见。
人物链接:
王利芬,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系法学学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评论硕士和文学博士, 1995年至 1999年在《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三个栏目中任记者, 2000年至 2003年底任《对话》栏目制片人兼主持人。 2003年至2004担任《经济信息联播》《全球资讯榜》《第一时间》《经济半小时》总制片人。
2004年 9月赴美国耶鲁大学和布鲁金斯学会研究美国电视媒体, 2005年 9月回国创办央视重点栏目《赢在中国》,现任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总制片人。曾多次随国家领导人出访,以其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著称,采访过江泽民、克林顿等著名人物,做过大量时政新闻的深度报道。
王利芬,原央视著名主持人,199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得文学博士学位。2005年及2008年先后创办了《赢在中国》、《我们》栏目,任总制片人兼主持人。
王利芬,女,武汉人,资深栏目制片人兼主持人,创新中国论坛创办人,现为优米网创始人、总编辑。先后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系、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法学学士、文学评论专业硕士和文学博士。
1982年至1989年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获法学学士和文学评论专业硕士。
1989年至1991年曾在武汉大学中文系任教两年。
199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得文学博士学位。
1995年至1999年,在《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三个栏目中任记者。
1996年出版专业书籍《变化中的恒定》。
2000年任《对话》栏目制片人兼主持人。
2003年恢复创办《经济信息联播》《全球资讯榜》《第一时间》,并担任上述三个栏目以及《经济半小时》的总制片人。
2004年9月,赴美国耶鲁大学和布鲁金丝学会研究美国电视媒体,回国后出版了《对话美国电视》一书。
2005年9月秋天,回国创办央视重点栏目《赢在中国》,任主持人兼总制片人,是其主题曲《在路上》的词作者。
2005年,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全球青年领袖”并连续五年被邀请参加达沃斯年会。 2007年及2009年,两次受美国哈佛大学的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邀请参加管理精英培训计划。 2008年1月6日,《我们》栏目开播,王利芬任主持人和总制片人,是其主题曲《2008序曲》的词作者。
2009年9月,辞去央视公职,开始创业,创办优米网——服务国家和知识群体的网络电视。优米网于2010年3月17日上线。
很多人或许并不知道,王利芬不仅仅是央视《赢在中国》的主持人、总制片人,她还曾担任央视《对话》栏目制片人,《经济信息联播》《全球资讯榜》《第一时间》《经济半小时》的总制片人。在她的内心深处,蕴藏着巨大、惊人的能量。
我也有创业的感受
真正的创业是不可逆行的跋涉,是背水一战。创业之初,许多人的确是为了生存需要。但逐渐地,创业变成给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交待,最后很可能是对自己做人尊严的证明。
电视业是王利芬博士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她在中央电视台一工作就是十余年。2000年,王利芬到《对话》栏目时,栏目组办公室在一家离电视台不远的宾馆,一部电话、一个分机、四个人,就是王利芬的起家武器。三年做下来,当《对话》日渐名声四起的时候,王利芬发现女儿也不知不觉长大了,从原来的几个月到现在,已长了好几岁,而自己似乎很少抱过她。后来每次看到几个月大的婴儿,王利芬内心都会非常难过,有一种想抱一抱她(他)的冲动。
2004年,王利芬的身份由央视经济频道《经济信息联播》《全球资讯榜》《第一时间》《经济半小时》总制片人转变为耶鲁大学布鲁金斯协会的访问学者。在美国耶鲁大学和布鲁金斯学会留学的这段时间里,王利芬除了完成异常艰苦的英文论文和一场论文演示外,还完成了对美国五大广播电视网NBC、ABC、CBS、PBS、CNN多达几十人的访问。她的采访对象既有在全世界享有盛名的节目主持人:汤姆 •布罗考、蒂姆 •卢瑟特、彼得 •詹宁斯、华莱士等,也有《60分钟》《新闻时间》《早安美国》、CNN国际频道等著名栏目和机构的总制片人、总编辑、高级撰稿人及总统大选时的电视辩论主持人等。作为一个电视人,王利芬一直希望能有个节目以赢者的姿态激励年轻人,让他们相信自己也可以通过努力创造像马云和李彦宏那样的财富神话,找到一条接近梦想的现实途径。
王利芬告诉记者,自己的这点经历与真正作为一个漂在社会上的个体创业者相比几乎不值一提。但创业的酸甜苦辣,每每在与创业者、跋涉者对话时,在自己的内心产生强烈共鸣。
引爆中国的创业市场
世上没有一条创业之路是可以重复的,更没有一个创业者内心深处的体会是可以真正言说的。《赢在中国》是一个电视节目,更是一次创业者的集体跋涉,复活创业者逝去的岁月,钩起创业者沉睡的记忆,真的自我,积聚再次前行的持久动因。
在美国,王利芬发现了一档电视节目——“学徒”,这个节目的设计就是从 18位选手中选择出一个职业经理人,其过程具有模拟和实操性,节目播出非常火爆。
这个节目给王利芬很大启发,她有了新的奋斗目标。回到国内,王利芬开始筹备《赢在中国》。她不想照搬“学徒”,因为在她看来,“学徒”宣扬的是一种资本主义的用人观,赤裸裸的商业文化是中国观众无法接受的。经过三个月的研究和探索之后,一个栏目的框架在王利芬心中酝酿,她认为“创业”和“励志”应成为这个节目的主题,同时给优胜创业者的公司提供风险投资,搭建唤醒企业家精神的大舞台。
IDG风险投资创始合伙人熊晓鸽、今日资本总裁徐新与王利芬在《对话》等其他节目中曾多次合作,当他们得知王利芬做《赢在中国》的想法时立即表示了支持并积极参与。此后,软银赛富首席合伙人阎焱也加入进来。 于是 ,熊晓鸽、阎焱、徐新就成为《赢在中国》的投资方代表和风投机构评委;柳传志、张瑞敏、马云、牛根生则先后成为企业家评委。“以自己的行动来支持创业者,和这个节目一起在中国普及创业理念,引爆中国的创业市场。”熊晓鸽这样表示。
经过不懈的坚持和努力,《赢在中国》火了。
操练从“做秀”开始
王利芬总结道: “一个媒体人,能做到的也就是先把这种创业模式‘秀’出来,星星之火,总会燎原。如果不采取拿来主义,不去展示这种创业精神,我们这块土地可能永远生长不出创业投资的萌芽。”
《赢在中国》中紧张纷呈、热闹刺激的真人秀,商战演习和尖锐的评委点评,以及选手们站在 PK台上等待裁决的瞬间,获胜者手捧风投资金——巨额“支票”的情景,这些都令无数观众和创业者热血沸腾、跃跃欲试。创业、融资、风投,仿佛成了时下最热烈、最辉煌、最刻骨铭心的概念,环环相扣,跌宕起伏,浪漫、惊险而甜蜜。
用一种接近于超级女声的选秀形式去选拔创业者,遭到了不少人的质疑。比起《赢在中国》这样的电视秀场,一个企业真实的融资过程要乏味得多,当然也严肃得多。对此,王利芬认为,大众全民参与的形式,不仅有利于电视栏目本身,也有利于投资本身,是一个多方面的共赢。
说到选手“做秀”,王利芬表示,只要选手秀得不违反国家法律,不违反道德底线,没有什么可指责的。会秀,表明他会抓住机会。
但许多自身非常优秀的企业家却木讷、不善表达,不适应电视艺术要求的镜头感、现场表现感以及煽动效应,二者之间该怎么看待呢?王利芬说,电视本身具有局限性,电视不可能完美地去复制商业社会。它让选手第一天定战略,第二天执行出来,它只是一个浓缩版。但是这个人有没有本事还是能够显现出来。为了做好节目,《赢在中国》几乎用遍了所有的电视表达方式和投资案例。王利芬并不希望大家以看“做秀”的心态来看《赢在中国》,她希望公众更关注为什么观众要看这个节目。
赢在中国,赢在感动
在《赢在中国》的成长过程中,无数个感动震撼着王利芬。每期节目,王利芬都要看好几遍,每一个真人秀她都看八次以上。镜头前、压力下,选手眼神中闪过的真诚深深打动着她。王利芬告诉记者,每一个选手的举动她可能比他们多年的同事和友人都要更了解一些,他们当中不少人已做得不错,在复杂的现实世界,不失赤子之心的纯粹感觉可能会使心灵走得更远。
在第一赛季 36进 12的现场,选手宋文明拿着一本王利芬写的著作《对话美国电视》(上面有所有 36强选手的签名)送给王利芬,直到后来在拍摄素材里看到这个镜头,王利芬的眼圈仍旧发红。因为第一赛季中,还有很多需要磨合、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如此残酷的选拔过程中,选手能这样不计是否晋级,用朴实的方式真诚地表达对《赢在中国》制作团队的感谢,让王利芬觉得团队的努力挺值得。她深深地感受到了人和人之间真诚相待的温暖。
评委们也给王利芬带来感动。王利芬说:“在演播室听马云点评时,我曾多次透彻地感受到他作为一个创业者的优秀,那时才深深地体会到,一个经历过事情的人、真正做出过事情的人,和没做过什么事的人是多么不一样!以前我总是想,职业也好,做一件事情也罢,都只是与社会对接的接口,是一个人活着的另外一方面的凭证,但我从未想到做成一件事情对于一个人的锻造是如此重要。”
王利芬说,极具社会责任感的联通总裁常小兵,让牛跑出火箭速度的牛根生,15年努力成行业老大的朱新礼,从首“负”回来的史玉柱,温文睿智的熊晓鸽,让大家像树一样活着的俞敏洪……,他们中肯直率的点评构成了《赢在中国》最华彩的乐章。
创业是真正的上路
“所以真正的上路、真正的尝试、真正的失败、真正的反省、真正的从失败中爬起,就成为每一个走向远方的创业者的必然选择,而坚持和持续地学习构成了解决这些问题和瓶颈的方法。当然,如果《赢在中国》可以为创业者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我将很欣慰。”王利芬这样告诉记者。
什么是创业?王利芬告诉记者,创业对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定义,就《赢在中国》带来的感受来说,创业实际上是一个对自己生命历程的放大和体认的过程,创业的过程是让人可以清楚地认识自己和提升自己的最好途径之一。
创业者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的素质?王利芬认为,首先要勇于冒险,不怕失去;其次要有百折不挠的能力;第三是具备创新能力;第四是要有创业的激情。创业是一连串评估选择和执行的过程并追求结果,这个对结果追求的复杂过程会让人不断地完善自己。对自我的了解,对自身不足的认识是一个人成功很重要的一环。没有人是完美的,但一个人如果意识不到自己的局限性,没有反省能力,就没有学习能力,也就是没有持续发展的能力。王利芬说,做事让人优秀,创业者会在这个过程中更执著、更有智慧、更善于执行、更有领导力、更愿意自省。
《赢在中国》吸引了中国乃至国外的无数创业者报名参赛,在与众多创业者对垒的过程中,聚集在创业者身上的问题也可窥一斑。王利芬告诉记者,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创业者目标与现实之间的鸿沟,创业者拥有远大的清晰的目标,却缺乏到达彼岸路径的识别以及途中所需要的商业训练和执行能力。如何跨越这道鸿沟,是创业者一直需要面对的问题。创业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路,路途上需要不断地跨越障碍,不可能一蹴而就。有些选手的一些想法是阻碍他们迈过鸿沟的,那就是急躁和希望快速成功的心态。
《赢在中国》带来的三大收获
《赢在中国》也是一个“创”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王利芬以及她带领的团队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王利芬说,一是电视应该努力把握这个伟大时代的脉搏,应该有一群电视人能够去勇敢地在这个领域实践。《赢在中国》的成绩更应该归功于题材定位,它昭示着我们所经历的时代变化,传达着正面的价值观,打造了学习空间,相信以后再创设新的栏目和项目还会按照这个路子坚定地走下去。
二是困难大多数是可以克服的。从最开始策划到最后付诸实施,确实经历了很多的困难和障碍,电视又是一个不能拖不能等的事情,你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和现有的资源条件下完成,这种对结果的追求倒逼出对执行的苛求。面对像《赢在中国》这么一个复杂的项目,执行的难度就更大,但近三年来,当时看来迈不过去的坎也迈过去了,所以这个收获就是做成了一些事之后内心的坚定吧。
三是从评委和选手的身上感悟了很多道理。
《赢在中国》与《我们》
王利芬说,为了让《赢在中国》的内涵得到延伸和扩展,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制作出版了相关的音像和书籍,意在用音像和书籍的方式原汁原味地留存《赢在中国》三个赛季的内容。
“至于《赢在中国》是否会‘赢在世界’或者有还会衍生出其他模式,现在还没有更多的考虑。2008年我们关注的焦点都会在国家的盛事奥运会上,以后会怎样,还要考虑很多方面的东西,从性格上来说,我更倾向于少说多做。”
王利芬说,在做《赢在中国》时,自己最大的困难就是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我们身处一个伟大的时代,需要更多更好的电视节目来反映一些东西,昭示一些东西,可惜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
在《赢在中国》第三赛季进行中,节目的制作团队在央视一套周日晚22:49推出了一档新栏目《我们》。《我们》并不是一档精英栏目,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每期节目话题本身都会带着我们自己的体温,更重要的是参与讨论的嘉宾绝大多数将是我们之中一个个普通的中国人。
和《赢在中国》一样,《我们》这个栏目也是长时间研发和浸透着心血的新栏目,王利芬希望大家关注并提出宝贵的意见。
人物链接:
王利芬,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系法学学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评论硕士和文学博士, 1995年至 1999年在《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三个栏目中任记者, 2000年至 2003年底任《对话》栏目制片人兼主持人。 2003年至2004担任《经济信息联播》《全球资讯榜》《第一时间》《经济半小时》总制片人。
2004年 9月赴美国耶鲁大学和布鲁金斯学会研究美国电视媒体, 2005年 9月回国创办央视重点栏目《赢在中国》,现任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总制片人。曾多次随国家领导人出访,以其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著称,采访过江泽民、克林顿等著名人物,做过大量时政新闻的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