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上海之金泽一(2011.10.23)
早10点出发,在程家桥转沪青专线,到青浦汽车站转青金线到金泽。基本2个小时的车程,14元车费。金泽没有商业开发,是难得一见的保有淳朴风格的小镇,人们的生活很是惬意。
下午3点左右离开的金泽。
注:1 在中医院站也可以直接下车换乘青金线,但是那样基本没有座位,并不推荐。
2 青金线的终点站是到芦墟,在倒数第2站(金泽站)下车,不是站牌上写的建国,我差点就在那 下车,幸亏最后问了一声漂亮的售票员MM,遭来华丽丽的白眼鄙视。
金泽镇的特产:水产 (虾45一斤,大闸蟹55一斤,看那河真的不那么干净,果断不买)
金泽状元糕 (没找到哪里有卖的)
赵家豆腐干(本来想买豆腐干的,晃回来的时候给忘记了)
颐浩禅寺 和迎祥桥 是重点,强烈推荐!
-----------------------------------------------------------------------------------------------------------------------------------------------
在这里走进去,正式开始我的金泽古镇之旅。
金泽古称白苧里,境内多湖荡泽地,土质肥沃,《江南通志》说,当地人视水为宝,有“穑人获泽如金”之说,遂改今名。金泽始于宋,因宋朝南迁而进一步兴旺,到了元朝,则达到鼎盛时期。 宋时,金泽曾有“六观、一塔、十三坊、四十二虹桥”。这四十二虹桥,就是指这个面积仅0.6平方公里的镇区内有42座古桥,堪称水镇桥梁密度之冠了。如今还留有万安桥、普济桥、迎祥桥、天皇阁桥、如意桥、放生桥等10余座。这些桥造型美观,结构精巧,为国内外桥梁专家和学者所注目,在古桥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故有江南第一桥乡美誉。
金泽古镇保留了格局完全不同的两条长街:下塘街、上塘街,是明清风格的商业街。如今这条长街已成了普通的民居,不过明清商业街的模式却在这里完好地保存下来。
金泽的旅游也是沿着上塘街和下塘街慢慢游走。
在金泽普济桥的北面,约100米的地方,是美国为拍摄电视片而造的。以《清明上河图》上汴水虹桥为模本所建。此桥东西跨向,是单孔木拱桥,桥长16.8米,宽4米,是当代桥梁复古的杰作,严格按古代造桥工艺,采用无支架施工法,没有榫头,不用钉子,64根拱圆木,5根横梁,全部用捆绑式结扎起来,连成一片。
万安桥向南300多米,是普济桥,它与万安桥非常相似,故称之为姐妹桥。普济桥也是单孔石拱桥,拱圈大,桥面较窄,坡度平缓,具有宋代桥梁的特点。此桥石拱的顶圈镌有:“咸淳三年”四字,由于历代修复较少,故全是紫沙石。每逢蒙蒙细雨,这紫沙石在雨中显出晶莹之光,闪烁发亮,绚丽多彩,真像是“宝石桥”。 这座桥在上海的桥梁史上占有相当的地位,更是金泽的镇镇之宝。当代桥梁专家唐寰澄先生称:“论上海古桥之大,惟朱家角放生桥;论上海古桥之古,当推金泽普济桥。”因此,金泽普济桥有“上海第一桥”之誉,1987年被列为上海市第四批文的保护单位,并已列入《上海辞典》、《中国名胜词典》条目。
如果要给普济桥印一张名片的话,估计也会象某些人一样抬头密密麻麻铺满整张名片的吧。
以前在桥畔有圣堂庙,所以又叫圣堂桥。建于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明清两代作过重修。 普济桥的建桥设计,很有讲究,它的拱圈砌置与著名的赵州桥相同,石料采用珍贵的紫石,有紫色的光彩。每当雨过天晴,阳光照射桥上,紫石发光,晶莹光泽,宛如一座用珠宝相嵌的宝石桥。
想当年,画家赵孟頫和夫人管道升,经常会来这里,久久不肯离去。这普济桥是典型的南宋遗物,夫妇两人一遍又一遍抚摸桥栏,怀念着故国。
放生桥底下那条河叫放生河,不知是先有的河名还是先有的桥名。不过因为桥堍有座总管庙,所以也叫总管桥。金泽原有两个香汎,即阴历三月二十八日和九月九日,远近乡民都到金泽来进香,有的就在竹篮里带着鱼、螺丝,放生在石桥下。有的乡民肩挎黄颜色的进香布袋,口念:“放生桥,放出桥”从上桥一直不停地念到下桥,如念经一般。
此桥建于明代,系单孔石拱桥,多次重修。桥上有楹联:“桥连如意接康衢,水出湾潭通秀气。”
总管庙里供的是总开封人金元,他排列第七,所以又叫金元七。金元七是元朝公正无私,办事认真的清官,后晋升为随粮官,管理国家粮食,从征收到护送,他都亲历亲为,保证皇粮按时送达,受到朝廷嘉奖,故后人称他为随粮王。
送粮也能送出王来,所以说,做任何事情只要认真负责,都能出状元。
因金泽有许多古庙,所以旧时商业很盛,最多的是茶馆,酒菜店、香烛店、南货店和百货店。
位于金泽镇南首的东胜港口,是一座弧形单孔石桥,长20.8米,宽3.2米,由一色打凿整齐的花岗石砌成,桥拱倒影碧水,成虚实相接,恰成一圆形,有诗云:“横桥远画如游龙,明珠影落长河中。”由于重建年代较近,故有新建之感。整座桥体称得上是一座完美的工艺品,也是金泽现存古桥中最完好的一座石拱桥。
朱元璋灭掉大元,建立了明朝,但各地还有许多动乱需要平息,前景依旧不太乐观。有一年,在军师刘伯温的陪同下,来到了金泽视察,在看了众多宋元时代所建的寺庙、桥梁后,朱元璋非常喜欢。当他来到如意桥前,这桥名引发了朱元璋的喜悦之情,他仿佛感受到了神灵在对他新生的明朝政权“如意吉祥”的祝福。于是就命刘伯温写一幅对联。
刘伯温脱口而出:“化险境为坦途千秋如意,赖博施以济众一路平安。”对联的含义正迎合朱元璋的思想,用兵统一天下,化险境为平坦,从胜利走向胜利。治国平天下,靠关心民众,国泰民安。
朱元璋看后,点头称好,于是站在桥顶,远眺四方,只见河港交错,稻谷金黄,好一幅江山如此多娇的大好景色。
这幅对联,如今就刻在桥的壁柱上。
在镇南市梢,是江南少有的元朝桥梁,其式样古朴,为六柱五孔梁式石桥。此桥特点为砖、木、石组合结构,造型优美,远望如“长虹卧波”,桥身极薄,结构精巧,为全国少见。更独特的是桥面没有桥栏,据说,元代蒙古族骑兵,经常要疾驰过桥、故桥面铺砖无桥级、无桥栏。
放到今天来看,元代样式桥梁依旧很现代,近乎极简主义的造型就象现在的公路桥,没有任何繁琐的装饰。桥梁专家称这样的桥式为“连续简支”梁桥的鼻祖。
在上海有两座元代桥,一座是练塘的余庆桥,另一座就是金泽的迎祥桥。在众多古桥中,迎祥桥造型特别,是梁式五孔砖石桥,桥面没有栏杆,如一道弯虹挂在水面上。
经历600多年,桥梁结构坚固,原因在于用料和建造工艺,是用料讲究,所用木材都是千年不朽的珍贵楠木,估计是修建颐浩寺多余的材料,工艺方面也讲究,桥面的承受力都计算得非常精确,桥型精巧,坚固耐用,证明当时的造桥水平,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弧形的桥面上没有台阶,所以白莲会留言说她上这个桥有点艰难。中间的桥面有点下陷了,石缝中开出了一朵朵黄色的小花。
桥的下面是木头,有据可证
http://www.abbs.com.cn/bbs/post/view?bid=6&id=1385103&sty=1&tpg=1&ppg=2&age=0#1385103
下午3点左右离开的金泽。
注:1 在中医院站也可以直接下车换乘青金线,但是那样基本没有座位,并不推荐。
2 青金线的终点站是到芦墟,在倒数第2站(金泽站)下车,不是站牌上写的建国,我差点就在那 下车,幸亏最后问了一声漂亮的售票员MM,遭来华丽丽的白眼鄙视。
金泽镇的特产:水产 (虾45一斤,大闸蟹55一斤,看那河真的不那么干净,果断不买)
金泽状元糕 (没找到哪里有卖的)
赵家豆腐干(本来想买豆腐干的,晃回来的时候给忘记了)
颐浩禅寺 和迎祥桥 是重点,强烈推荐!
-----------------------------------------------------------------------------------------------------------------------------------------------
在这里走进去,正式开始我的金泽古镇之旅。
![]() |
金泽古称白苧里,境内多湖荡泽地,土质肥沃,《江南通志》说,当地人视水为宝,有“穑人获泽如金”之说,遂改今名。金泽始于宋,因宋朝南迁而进一步兴旺,到了元朝,则达到鼎盛时期。 宋时,金泽曾有“六观、一塔、十三坊、四十二虹桥”。这四十二虹桥,就是指这个面积仅0.6平方公里的镇区内有42座古桥,堪称水镇桥梁密度之冠了。如今还留有万安桥、普济桥、迎祥桥、天皇阁桥、如意桥、放生桥等10余座。这些桥造型美观,结构精巧,为国内外桥梁专家和学者所注目,在古桥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故有江南第一桥乡美誉。
![]() |
去金泽,就是看桥 |
金泽古镇保留了格局完全不同的两条长街:下塘街、上塘街,是明清风格的商业街。如今这条长街已成了普通的民居,不过明清商业街的模式却在这里完好地保存下来。
金泽的旅游也是沿着上塘街和下塘街慢慢游走。
在金泽普济桥的北面,约100米的地方,是美国为拍摄电视片而造的。以《清明上河图》上汴水虹桥为模本所建。此桥东西跨向,是单孔木拱桥,桥长16.8米,宽4米,是当代桥梁复古的杰作,严格按古代造桥工艺,采用无支架施工法,没有榫头,不用钉子,64根拱圆木,5根横梁,全部用捆绑式结扎起来,连成一片。
![]() |
普庆桥 |
万安桥向南300多米,是普济桥,它与万安桥非常相似,故称之为姐妹桥。普济桥也是单孔石拱桥,拱圈大,桥面较窄,坡度平缓,具有宋代桥梁的特点。此桥石拱的顶圈镌有:“咸淳三年”四字,由于历代修复较少,故全是紫沙石。每逢蒙蒙细雨,这紫沙石在雨中显出晶莹之光,闪烁发亮,绚丽多彩,真像是“宝石桥”。 这座桥在上海的桥梁史上占有相当的地位,更是金泽的镇镇之宝。当代桥梁专家唐寰澄先生称:“论上海古桥之大,惟朱家角放生桥;论上海古桥之古,当推金泽普济桥。”因此,金泽普济桥有“上海第一桥”之誉,1987年被列为上海市第四批文的保护单位,并已列入《上海辞典》、《中国名胜词典》条目。
如果要给普济桥印一张名片的话,估计也会象某些人一样抬头密密麻麻铺满整张名片的吧。
以前在桥畔有圣堂庙,所以又叫圣堂桥。建于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明清两代作过重修。 普济桥的建桥设计,很有讲究,它的拱圈砌置与著名的赵州桥相同,石料采用珍贵的紫石,有紫色的光彩。每当雨过天晴,阳光照射桥上,紫石发光,晶莹光泽,宛如一座用珠宝相嵌的宝石桥。
想当年,画家赵孟頫和夫人管道升,经常会来这里,久久不肯离去。这普济桥是典型的南宋遗物,夫妇两人一遍又一遍抚摸桥栏,怀念着故国。
![]() |
普济桥 |
![]() |
放生桥底下那条河叫放生河,不知是先有的河名还是先有的桥名。不过因为桥堍有座总管庙,所以也叫总管桥。金泽原有两个香汎,即阴历三月二十八日和九月九日,远近乡民都到金泽来进香,有的就在竹篮里带着鱼、螺丝,放生在石桥下。有的乡民肩挎黄颜色的进香布袋,口念:“放生桥,放出桥”从上桥一直不停地念到下桥,如念经一般。
此桥建于明代,系单孔石拱桥,多次重修。桥上有楹联:“桥连如意接康衢,水出湾潭通秀气。”
总管庙里供的是总开封人金元,他排列第七,所以又叫金元七。金元七是元朝公正无私,办事认真的清官,后晋升为随粮官,管理国家粮食,从征收到护送,他都亲历亲为,保证皇粮按时送达,受到朝廷嘉奖,故后人称他为随粮王。
送粮也能送出王来,所以说,做任何事情只要认真负责,都能出状元。
因金泽有许多古庙,所以旧时商业很盛,最多的是茶馆,酒菜店、香烛店、南货店和百货店。
![]() |
放生桥(总管桥)连着总管庙 |
位于金泽镇南首的东胜港口,是一座弧形单孔石桥,长20.8米,宽3.2米,由一色打凿整齐的花岗石砌成,桥拱倒影碧水,成虚实相接,恰成一圆形,有诗云:“横桥远画如游龙,明珠影落长河中。”由于重建年代较近,故有新建之感。整座桥体称得上是一座完美的工艺品,也是金泽现存古桥中最完好的一座石拱桥。
朱元璋灭掉大元,建立了明朝,但各地还有许多动乱需要平息,前景依旧不太乐观。有一年,在军师刘伯温的陪同下,来到了金泽视察,在看了众多宋元时代所建的寺庙、桥梁后,朱元璋非常喜欢。当他来到如意桥前,这桥名引发了朱元璋的喜悦之情,他仿佛感受到了神灵在对他新生的明朝政权“如意吉祥”的祝福。于是就命刘伯温写一幅对联。
刘伯温脱口而出:“化险境为坦途千秋如意,赖博施以济众一路平安。”对联的含义正迎合朱元璋的思想,用兵统一天下,化险境为平坦,从胜利走向胜利。治国平天下,靠关心民众,国泰民安。
朱元璋看后,点头称好,于是站在桥顶,远眺四方,只见河港交错,稻谷金黄,好一幅江山如此多娇的大好景色。
这幅对联,如今就刻在桥的壁柱上。
![]() |
通往如意桥的小道,宁静 |
![]() |
如意桥,多坐一会,希望生活可以如意些 |
在镇南市梢,是江南少有的元朝桥梁,其式样古朴,为六柱五孔梁式石桥。此桥特点为砖、木、石组合结构,造型优美,远望如“长虹卧波”,桥身极薄,结构精巧,为全国少见。更独特的是桥面没有桥栏,据说,元代蒙古族骑兵,经常要疾驰过桥、故桥面铺砖无桥级、无桥栏。
放到今天来看,元代样式桥梁依旧很现代,近乎极简主义的造型就象现在的公路桥,没有任何繁琐的装饰。桥梁专家称这样的桥式为“连续简支”梁桥的鼻祖。
在上海有两座元代桥,一座是练塘的余庆桥,另一座就是金泽的迎祥桥。在众多古桥中,迎祥桥造型特别,是梁式五孔砖石桥,桥面没有栏杆,如一道弯虹挂在水面上。
经历600多年,桥梁结构坚固,原因在于用料和建造工艺,是用料讲究,所用木材都是千年不朽的珍贵楠木,估计是修建颐浩寺多余的材料,工艺方面也讲究,桥面的承受力都计算得非常精确,桥型精巧,坚固耐用,证明当时的造桥水平,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弧形的桥面上没有台阶,所以白莲会留言说她上这个桥有点艰难。中间的桥面有点下陷了,石缝中开出了一朵朵黄色的小花。
![]() |
迎祥桥 |
![]() |
桥面,是我迄今为止看到最最右特色的桥,没有护栏 |
桥的下面是木头,有据可证
http://www.abbs.com.cn/bbs/post/view?bid=6&id=1385103&sty=1&tpg=1&ppg=2&age=0#138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