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东南见闻录
月中因工作原因出差云南,经昆明、玉溪、蒙自、文山四站。滇地偏偶西南,民族众多,风俗杂糅,因地理与内地交流不便,故文化迥异不同中原。幸行途有滇人为伴,一路见闻颇多,凡风土民情皆虚心请教,受益匪浅且深为滇地文化瑰丽奇异所折服,故在此以粗浅文字略叙一二,以抒此间之感想。
前段时间读汪曾祺的书,以“西南联大”为背景对昆明详略甚多,与寻常生活中铺陈叙事,而风俗人情娓娓道来,此自是大家之手笔,可见其对当地之了解愈深。汪老提及昆明众多美食中有一类最为养生,在当下食品大半污染的前提下尤其珍贵,当地人称为“菌子”,即是北方人口中之“蘑菇”,不同之处在于“菌子”为野生而“蘑菇”多人工养殖,滇地温润的气候条件适宜野生菌类植物,其中较著名的有干巴菌、牛肚菌、鸡纵菌等。青椒炒干巴菌,味甚美,又是顶好的下饭菜,营养丰富而无污染,不过味道最好的还是新鲜的菌子,多为八九月份的雨季,每家饭馆的都以菌子招待四方食客,是时整个昆明都飘着菌子的鲜香。除了菌子,昆明还有著名的"过桥米线",北方也有,不过改良了,正宗的过桥米线用海口粗瓷大碗盛煮沸的浓汤,将鸡肉、香菜等菜码儿与米线一块放入碗里,利用浓汤的高温将其烫熟,当地人多再加一勺辣椒,这样便是一顿好吃食,似乎云南人也很喜欢辣椒,虽然辣不过湖广,麻不过川渝,但仔细观察云南人餐桌上的菜,大半都加了辣椒。“南椒北蒜”是我对国人吃辣的总结,北方主面食,故大蒜必不可少,南方以米谷为本故主辣椒,此是南北生活方式差异的最好写照。
昆明还有一点为人所称奇,即买卖交易用公斤,似乎整个云南俱是如此,请教同伴,言楚雄等地方用市斤(即为全国通用之斤),可见云南各地生活方式之差异,回来查阅资料,方知公斤为民国时间推行之计量单位,秦代定一斤等于十六两,此行沿用二千余年,民国经济恢复迅速且市场繁荣,为方便交易,废秦十六两市制改十两公制,当然现在有地方仍沿用十六两制,应是地僻偏远信息交通不便,故旧习沿用至今。解放后国家统一计量单位,用市斤,但保留原有的计量单位,民国中期都重庆,云南为京畿近邻,故计量单位改制推行有效,解放后还都北京,信息交流不便,故仍多沿用民国公制。
本来想去西南联大旧址“朝圣”,看看量产大师的名校到底是何环境,问了不少人,都对西南联大不曾耳闻,后来终于遇到知情者,原来联大旧址被改为云南师范的校舍,遗迹不存。似乎中国人对于文物古迹是不在意的,岂不知此为文化传承之根本,照这样的趋势,后人只怕要到国外博物馆去研究中国文化了。遥想七十年前,“西南联大”开启高等教育的黄金时代,“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相较之下,今诸高校岂不为笑谈。几十年间联大诸子陆续谢幕,“长信灯灭”,一个时代就此中结。“后不见来者”,只留下数不尽的清华北大在那“吟吟唱唱”。
昆明有翠湖,因时间关系没有去游玩,园中有“明永历帝殉国处”,为蔡锷为立,永历帝朱由榔是南明的最后一位皇帝,后被吴三桂俘杀于昆明,在中缅边境的李定国闻噩耗后积愤而死,远在东南的郑成功也在得知永历殉国的消息后绝望的死去,明祚已绝,文明世界被野蛮人所击溃,最后的反抗希望化为乌有,自此中国全面退步遂至一蹶不振。李定国经略滇黔于百姓有恩,定国死后,滇人建晋王墓,以示崇敬,后世章太炎言“愿吾滇人,毋忘李定国”。事实上,在云南,李定国一直以神灵的身份受到各族人民的崇拜。
去昆明一个半小时的车程便到玉溪,一个著名的烟草城市,云南特有的气候条件孕育了大自然的基因宝库,其中烤烟又是云南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行车途中,看到路边众多衣着少数民族服饰的人一起往山坡上走,问司机师傅缘由,师傅说他们要去收烤烟。云南的烟草应该是近代引入,自明万历年间烟草由吕宋传入中国东南沿海后,吸烟开始风行全国,以至于崇祯帝曾下禁烟令,惜民久已成瘾,令禁不止,遂至贻害后世。万历年间是一个长期的怠政期,是时天子不朝,百官数年不闻君王声,何更况辽东、朝鲜与西南战事频仍,北京无暇东顾,故烟草在此时传入而中央不予理会,待日后久积弊愈深,再想禁止已无可能。
笔者嗜茶,以便尝天下名茶为己任,宾馆里的有小茶叶罐,里面的茶叶不曾见过,泡了一杯,色如碧玉,起先味苦而浓,后渐甘甜,茶很耐泡,三道水后仍清香不散,问前台服务生茶叶的名称,不知,后问同伴,说是碧螺春,我忙摇头,洞庭碧螺外形与味道与此茶皆相差甚大,
“确实是碧螺春,云南本地产的”,
“为什么叫碧螺春”
“不知道”
“可还有别的名字”
“也叫滇绿”
“滇绿,这个名字好”。当天就去附近买了一些回来,“滇绿"为大叶茶所制,故口感浓厚,适合茶口重者,宜可见云南茶文化之粗犷。说到茶,上次在昆明喝到过一次野茶,野茶即为山茶,为山民自制,量少但口感极好,可惜没有大规模种植,云南茶文化源远流长,陆羽《茶经》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古代曾为控制西南少数民族而禁止出境交易,今仍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只是近代以来吸烟之恶习风行,惜产量不敌烟草万分之一,故今人虽赖医学发达而寿命延长,然体质亦不如前人矣。
据说玉溪是全国第二宜居城市,入夜时与同伴逛街,街巷错落有致,不似大都市喧闹嘈杂,空气也明净清新,但是称一个烟草城市宜居,似乎总觉勉强。
去蒙自途中停车休息,进了旁边的特产店,同伴推荐当地的甜白酒,尝了一些散装的,味甜而略有酒香,后经人提醒才知道这东西在北方也有,称醪糟,应为全国各地所常见,不过味道不错,可惜航空不允许带酒,不然可以买两瓶回去。澄江藕粉据说是抚仙湖出产的,湖水可以直接喝,这水质在国内应该少之又少了。
红河州原来的州府是著名的锡都“个旧”,离蒙自很近,蒙自作为州府不过五年时间,所以少为外人所知。据说正宗的过桥米线就源于蒙自,清早去吃了一次,除了海口碗更加骇人外,口感上并无多少出彩之处。倒是蒙自石榴名不虚传,当地的朋友送了一箱,晶莹饱满又甜美多汁,比北方的石榴要好吃很多。
中午当地朋友做东,菜肴丰盛,民族美味亦多见,哈尼族有道菜很吃好,但叫不上名字,云南各地可见的竹笋是桌上的不可或缺的一道菜,鲜嫩而无高脂肪的忧虑,为减肥女士之福音。水烟筒在云南很常见,胳膊粗细的竹内盛清水以虑杂质,吸时水压令烟气上升而咕咕作响,别有一番雅趣,待一段时间后换水,可见水黄近黑,烟之毒素杂质已融汇其中。水烟在北方有水烟袋,多为玻璃制成,应是竹子取材不便,故用玻璃等代替。今水烟筒在云南仍盛行不衰,北方水烟袋却几乎绝迹,只作工艺收藏而已。笔者小时父亲有一精致的水烟袋,但只为把玩,并不常用,亦可见之。
自玉溪坐车去文山,实为一痛苦的经历,文山为喀斯特地貌,山路崎岖不平,又多弯路,北方人常抱怨当地道路之种种问题,若是有过这段经历,应暗自庆幸矣。好在路虽艰险,但途中风景甚好,山峦、梯田、流水、村寨,有一段路,两旁的山仰视不及顶,大气磅礴,相较之于,汽车犹如大山中一粒石子,在鬼斧神工的大自然面前,瞬间体会到了生命的渺小与短暂。青山绿水永恒不变,人类不过云烟尔,那些声称征服大自然的人常常以为一切尽在掌握,孰不知这些言论在造物者看来肤浅到微不足道,就像巴西人看待中国足球一样。
文山盛产三七,据说三七对生长条件要求很苛刻,海拔、光照、湿度、土质都有标准,而文山的环境正与之吻合,故三七只出文山。三七为三年草本植物,根茎花叶皆可入药,根茎生熟吃药效不同,当地人多为炖煮之辅料,称长吃可养年益寿。三七花平压降脂,可泡茶饮之,家母有轻度高血压,遂购入一斤寄回。但有几点要注意,三七花性凉,不可多饮,以每杯四五朵为宜,且三七终究是药材,中国人常言“是药三分毒”,故应取用有度。
昆明不与文山通高速,而南宁又近之,故当地人谓文山与昆明只存政治之联系,而经济上皆属南宁,此乃中国地方行政之通病。去文山不远即为老山,过老山南下至越南境俱是平原,所以老山自古为战略要地,中越之战老山为主战场,当地人谓战时尸首遍野而语气犹畏,可见战事之惨烈。越南古时常为中国附属,汉明两代亦入中国版图,受中国文化熏陶已久,本应以恩义和衷共济,惜残暴阴毒而蛮夷之性难除,屡犯我边境,强占南海诸岛无数,国朝以怜悯幼小而容忍不征,可谓仁义之至。唐太宗征高丽,房玄龄临终上书言高丽事,亦可用之越南,“彼高丽者,边夷贱类,不足以待以仁义,不可责以常礼,古来以鱼鳖畜之,宜从阔略,若必欲绝其种类,恐兽穷则搏。”此言后人谓一针见血,可为驭越南之上策。
滇东南不似滇西广为人知,然地质肥沃,物产丰饶,民风淳朴而勤奋,烟草业又为西南翘楚 ,旅游景点不如滇西拥挤但美景过之,可谓不虚此行矣。
前段时间读汪曾祺的书,以“西南联大”为背景对昆明详略甚多,与寻常生活中铺陈叙事,而风俗人情娓娓道来,此自是大家之手笔,可见其对当地之了解愈深。汪老提及昆明众多美食中有一类最为养生,在当下食品大半污染的前提下尤其珍贵,当地人称为“菌子”,即是北方人口中之“蘑菇”,不同之处在于“菌子”为野生而“蘑菇”多人工养殖,滇地温润的气候条件适宜野生菌类植物,其中较著名的有干巴菌、牛肚菌、鸡纵菌等。青椒炒干巴菌,味甚美,又是顶好的下饭菜,营养丰富而无污染,不过味道最好的还是新鲜的菌子,多为八九月份的雨季,每家饭馆的都以菌子招待四方食客,是时整个昆明都飘着菌子的鲜香。除了菌子,昆明还有著名的"过桥米线",北方也有,不过改良了,正宗的过桥米线用海口粗瓷大碗盛煮沸的浓汤,将鸡肉、香菜等菜码儿与米线一块放入碗里,利用浓汤的高温将其烫熟,当地人多再加一勺辣椒,这样便是一顿好吃食,似乎云南人也很喜欢辣椒,虽然辣不过湖广,麻不过川渝,但仔细观察云南人餐桌上的菜,大半都加了辣椒。“南椒北蒜”是我对国人吃辣的总结,北方主面食,故大蒜必不可少,南方以米谷为本故主辣椒,此是南北生活方式差异的最好写照。
昆明还有一点为人所称奇,即买卖交易用公斤,似乎整个云南俱是如此,请教同伴,言楚雄等地方用市斤(即为全国通用之斤),可见云南各地生活方式之差异,回来查阅资料,方知公斤为民国时间推行之计量单位,秦代定一斤等于十六两,此行沿用二千余年,民国经济恢复迅速且市场繁荣,为方便交易,废秦十六两市制改十两公制,当然现在有地方仍沿用十六两制,应是地僻偏远信息交通不便,故旧习沿用至今。解放后国家统一计量单位,用市斤,但保留原有的计量单位,民国中期都重庆,云南为京畿近邻,故计量单位改制推行有效,解放后还都北京,信息交流不便,故仍多沿用民国公制。
本来想去西南联大旧址“朝圣”,看看量产大师的名校到底是何环境,问了不少人,都对西南联大不曾耳闻,后来终于遇到知情者,原来联大旧址被改为云南师范的校舍,遗迹不存。似乎中国人对于文物古迹是不在意的,岂不知此为文化传承之根本,照这样的趋势,后人只怕要到国外博物馆去研究中国文化了。遥想七十年前,“西南联大”开启高等教育的黄金时代,“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相较之下,今诸高校岂不为笑谈。几十年间联大诸子陆续谢幕,“长信灯灭”,一个时代就此中结。“后不见来者”,只留下数不尽的清华北大在那“吟吟唱唱”。
昆明有翠湖,因时间关系没有去游玩,园中有“明永历帝殉国处”,为蔡锷为立,永历帝朱由榔是南明的最后一位皇帝,后被吴三桂俘杀于昆明,在中缅边境的李定国闻噩耗后积愤而死,远在东南的郑成功也在得知永历殉国的消息后绝望的死去,明祚已绝,文明世界被野蛮人所击溃,最后的反抗希望化为乌有,自此中国全面退步遂至一蹶不振。李定国经略滇黔于百姓有恩,定国死后,滇人建晋王墓,以示崇敬,后世章太炎言“愿吾滇人,毋忘李定国”。事实上,在云南,李定国一直以神灵的身份受到各族人民的崇拜。
去昆明一个半小时的车程便到玉溪,一个著名的烟草城市,云南特有的气候条件孕育了大自然的基因宝库,其中烤烟又是云南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行车途中,看到路边众多衣着少数民族服饰的人一起往山坡上走,问司机师傅缘由,师傅说他们要去收烤烟。云南的烟草应该是近代引入,自明万历年间烟草由吕宋传入中国东南沿海后,吸烟开始风行全国,以至于崇祯帝曾下禁烟令,惜民久已成瘾,令禁不止,遂至贻害后世。万历年间是一个长期的怠政期,是时天子不朝,百官数年不闻君王声,何更况辽东、朝鲜与西南战事频仍,北京无暇东顾,故烟草在此时传入而中央不予理会,待日后久积弊愈深,再想禁止已无可能。
笔者嗜茶,以便尝天下名茶为己任,宾馆里的有小茶叶罐,里面的茶叶不曾见过,泡了一杯,色如碧玉,起先味苦而浓,后渐甘甜,茶很耐泡,三道水后仍清香不散,问前台服务生茶叶的名称,不知,后问同伴,说是碧螺春,我忙摇头,洞庭碧螺外形与味道与此茶皆相差甚大,
“确实是碧螺春,云南本地产的”,
“为什么叫碧螺春”
“不知道”
“可还有别的名字”
“也叫滇绿”
“滇绿,这个名字好”。当天就去附近买了一些回来,“滇绿"为大叶茶所制,故口感浓厚,适合茶口重者,宜可见云南茶文化之粗犷。说到茶,上次在昆明喝到过一次野茶,野茶即为山茶,为山民自制,量少但口感极好,可惜没有大规模种植,云南茶文化源远流长,陆羽《茶经》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古代曾为控制西南少数民族而禁止出境交易,今仍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只是近代以来吸烟之恶习风行,惜产量不敌烟草万分之一,故今人虽赖医学发达而寿命延长,然体质亦不如前人矣。
据说玉溪是全国第二宜居城市,入夜时与同伴逛街,街巷错落有致,不似大都市喧闹嘈杂,空气也明净清新,但是称一个烟草城市宜居,似乎总觉勉强。
去蒙自途中停车休息,进了旁边的特产店,同伴推荐当地的甜白酒,尝了一些散装的,味甜而略有酒香,后经人提醒才知道这东西在北方也有,称醪糟,应为全国各地所常见,不过味道不错,可惜航空不允许带酒,不然可以买两瓶回去。澄江藕粉据说是抚仙湖出产的,湖水可以直接喝,这水质在国内应该少之又少了。
红河州原来的州府是著名的锡都“个旧”,离蒙自很近,蒙自作为州府不过五年时间,所以少为外人所知。据说正宗的过桥米线就源于蒙自,清早去吃了一次,除了海口碗更加骇人外,口感上并无多少出彩之处。倒是蒙自石榴名不虚传,当地的朋友送了一箱,晶莹饱满又甜美多汁,比北方的石榴要好吃很多。
中午当地朋友做东,菜肴丰盛,民族美味亦多见,哈尼族有道菜很吃好,但叫不上名字,云南各地可见的竹笋是桌上的不可或缺的一道菜,鲜嫩而无高脂肪的忧虑,为减肥女士之福音。水烟筒在云南很常见,胳膊粗细的竹内盛清水以虑杂质,吸时水压令烟气上升而咕咕作响,别有一番雅趣,待一段时间后换水,可见水黄近黑,烟之毒素杂质已融汇其中。水烟在北方有水烟袋,多为玻璃制成,应是竹子取材不便,故用玻璃等代替。今水烟筒在云南仍盛行不衰,北方水烟袋却几乎绝迹,只作工艺收藏而已。笔者小时父亲有一精致的水烟袋,但只为把玩,并不常用,亦可见之。
自玉溪坐车去文山,实为一痛苦的经历,文山为喀斯特地貌,山路崎岖不平,又多弯路,北方人常抱怨当地道路之种种问题,若是有过这段经历,应暗自庆幸矣。好在路虽艰险,但途中风景甚好,山峦、梯田、流水、村寨,有一段路,两旁的山仰视不及顶,大气磅礴,相较之于,汽车犹如大山中一粒石子,在鬼斧神工的大自然面前,瞬间体会到了生命的渺小与短暂。青山绿水永恒不变,人类不过云烟尔,那些声称征服大自然的人常常以为一切尽在掌握,孰不知这些言论在造物者看来肤浅到微不足道,就像巴西人看待中国足球一样。
文山盛产三七,据说三七对生长条件要求很苛刻,海拔、光照、湿度、土质都有标准,而文山的环境正与之吻合,故三七只出文山。三七为三年草本植物,根茎花叶皆可入药,根茎生熟吃药效不同,当地人多为炖煮之辅料,称长吃可养年益寿。三七花平压降脂,可泡茶饮之,家母有轻度高血压,遂购入一斤寄回。但有几点要注意,三七花性凉,不可多饮,以每杯四五朵为宜,且三七终究是药材,中国人常言“是药三分毒”,故应取用有度。
昆明不与文山通高速,而南宁又近之,故当地人谓文山与昆明只存政治之联系,而经济上皆属南宁,此乃中国地方行政之通病。去文山不远即为老山,过老山南下至越南境俱是平原,所以老山自古为战略要地,中越之战老山为主战场,当地人谓战时尸首遍野而语气犹畏,可见战事之惨烈。越南古时常为中国附属,汉明两代亦入中国版图,受中国文化熏陶已久,本应以恩义和衷共济,惜残暴阴毒而蛮夷之性难除,屡犯我边境,强占南海诸岛无数,国朝以怜悯幼小而容忍不征,可谓仁义之至。唐太宗征高丽,房玄龄临终上书言高丽事,亦可用之越南,“彼高丽者,边夷贱类,不足以待以仁义,不可责以常礼,古来以鱼鳖畜之,宜从阔略,若必欲绝其种类,恐兽穷则搏。”此言后人谓一针见血,可为驭越南之上策。
滇东南不似滇西广为人知,然地质肥沃,物产丰饶,民风淳朴而勤奋,烟草业又为西南翘楚 ,旅游景点不如滇西拥挤但美景过之,可谓不虚此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