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走读中国·专栏】古北口
古北口:酒店式民俗接待构想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1-05/18/content_232121.htm?div=1
古北口村药王庙前的琉璃影壁底座上的“四大金刚”之一。不远处,老城墙遗址上长出的小树好像把自己印在了白云之上。
古北口古御道旁,一脉平静的水面与远处山峰上的长城敌楼遥遥相对。
辽代敬重北宋名将杨继业,为之修建的令公庙至今犹在。
古北口村民正在村头的布告栏前看股票信息。
古北口长城抗战勇士的墓地,当地俗称“肉丘坟”。
险峻与沧桑的面孔,构成了古北口长城原汁原味的形象。
环绕密云县古北口村(也叫河东村)的古镇遗址,是明代在北齐基础上建成的。出了古镇的北关往北,又有戚继光修建的蟠龙山、卧虎山长城夹潮河而踞。此外,清代皇帝前往承德避暑山庄时必经的古御道也穿城而过。为当地人所乐道的,还有“两步三座庙,琉璃影壁靠大道”的典故、当地的“两奇”———辽国人给杨令公修庙、日本人为七勇士立碑,以及河西村说话“露八分”的习俗。
字号和对联上的地方风情
“活着的古镇,真正的长城”,这是写在古北口村口一块牌子上的宣传语。为了烘托“古镇”的氛围,村里新修的“御道路”铺成了石板路,与路边“叠翠居”、“聚贤亭”一类仿古农家院相协调。御道边上的河沿也修成了垛口的形状,村民们得了闲暇,喜欢坐在垛口上歇息,河中的金鱼在眼前游过,饱经沧桑的古城墙,就蜿蜒在他们头顶的山巅上。
古北口村2008年入选“北京最美的乡村”,今年又被评为北京唯一“中国最有魅力的休闲乡村”。古北口村党支部书记宋立滨介绍,自发展民俗旅游接待以来,村里一方面努力挖掘古镇的文化特色,对周边长城和一些庙宇等文物古迹进行恢复和保护性修缮;另一方面发展了一批民俗接待户。村里满族人多,因此这些民俗户的餐饮以满族小吃为主,驴打滚、炒肝、灌肠等共有三十多种。村里每个民俗户的名字也很讲究,比如“叠翠居”、“野蔬坊”、“潮河轩”等。“可惜前几年我们没有保护意识,被游客抢先注册了,我们打算将来再重新起一些名字。”民俗户的对联也尽量体现古北口的特色,比如“古北九月菊花开,潮河十月蟹香来”,描述的就是古北口菊花迟开、潮河十月捉蟹的地方风情。
著名的郝家大院是村里的民俗接待户之一,但因为距离村子入口较远,这处老宅如同放在花园边上的那块民俗接待户的牌子一样,仍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光顾的游客寥寥。主人郝春发最近特意新修了冲水厕所,期盼着他这个大院能够生意兴隆起来。
将发展酒店式民俗接待
位于清代的古御道旁的郝家大院,旧称“格格府”。而现在的“格格府”则指村东口新建的文化大院。文化大院除了形制仿古,其实与这位“格格”并无关系,院内也没有关于她的身世介绍。村里有人说,慈禧太后落魄时曾途经此地,受当地一个女孩的精心伺候,因此将她收为义女,成为了“格格”。这位“格格”为了显示对慈禧老佛爷的忠诚,甚至终生未嫁。
郝家大院的主人郝春发对“格格”的身世似乎了解得更多。郝家大院是从清末一直保留下来的老宅子。郝春发的祖爷爷郝一祖曾是御林军统领,因此郝家大院也叫“将军府”。“为了保守格格的秘密,我太爷、爷爷都死在了皇宫里。所以这些口传的东西现在就没必要再说了,说出来也没有证据。”至于格格的身世和保守的秘密,他欲言又止,言辞中透露的唯一信息是———慈禧曾在古北口一带有大片的土地。问起格格府的确切位置,郝春发说,“我要是说格格府就在我们郝家大院,你信吗?”
郝家大院原本共有8个院落,“文革”当中郝家被划为地主成分,院落便分给了村民。至今遗留的只有郝春发和他哥哥住的两个院落,在一些梁柱上仍能看到龙、凤造型,以前的窗户也是木格子纹饰的。前几年,郝春发觉得老窗户不保暖,就把正屋换成了玻璃窗,墙面上也刷了白灰。村里人形容他的屋子现在是“洋不洋,土不土”,把很有历史的东西毁掉了。郝春发却不以为意,“我们侧屋的窗户还是木格子的,要是游客真喜欢那种风格,等我有钱了再把正屋照模样打一套。”
宋立滨也说,今后古北口会将古镇的庙宇、长城、边塞、抗战几种文化结合起来,提升民俗旅游的水平。河北岸的民俗户,朝着“酒店式民俗户”的方向发展。河南岸以后也要进行开发,重点放在休闲娱乐上,打造休闲步道和酒吧、音乐吧。在河床上还将建船餐厅,路边建战车餐厅,给游客一种特别的乡村体验。
■ 长城·保护
保护须展示历史价值
●王长青,古北口镇旅游办主任
云南有个游客,说他到北京来看长城、吃烤鸭,很是开眼界。可顺着长城一直往前爬,景色是很美,但最终还得走回头路,挺累的,于是就总结为“不到长城非好汉,谁往前走谁傻蛋”。
对普通游客来说,在长城上走走,看看风景,这只是浅层次的游览。要充分研究每段长城的历史价值,把它的真实的故事展示给游客,这是长城的保护者和经营者心中不可缺少的一根弦。
比如古北口的蟠龙山长城,可以结合抗战纪念馆讲长城抗战的故事。在日本军强攻了三天三夜未果的情况下,汉奸是从哪个水沟口把日本引过来,最后几百阵亡将士又是怎么被掩埋在“肉丘坟”的。这些故事能让人们记住,是日本侵略者毁了我们古老的建筑,破坏了中华民族精髓的文化。故事必须是生动、真实和具体的,而不是空泛的一句“不到长城非好汉”,或者“爱我中华,修我长城”。
■ 乡土·乡音
亦庄亦谐“露八分”
“三开四(谢),你今天登了窝(喝)吗?”
“我已经登了窝(喝)了,都快寅虎卯(吐)了!”
这是河西村村民张玉山与谢德海用当地特有的“露八分”进行的一段对话。不知道底细的人听了,会觉得一头雾水,但只要了解“露八分”就是把要说的字藏起来,用一句成语(或俗语)的前三个字代替,就一下子明白了过来。
张玉山说,现在古北口能自如地用“露八分”对话的,不到十个人。他本人虽只是小学文化程度,但小时候在父亲的影响下,老爱琢磨这种有趣的“文字猜谜游戏”,慢慢成了村里说“露八分”的行家里手。他父亲曾在古北口周边做买卖,跟别人讲价时不好明说,比较隐秘的“露八分”,就成了在袖筒里攥指头之外的另一种表意方式。“比如一方要价一百,就说十打十。另一方还价六十,就说四五一(六),最后折中一下八十成交,就说嘎七码(八)。其实不限于绝对的成语,也可以是四字的方言土语。”
在说“露八分”的村民看来,这种表达既显得有文化,又不乏幽默感。几个朋友一起吃饭,餐桌上就能用到“露八分”———“第一道是撕皮掳(肉),接着上的是金钩钓(鱼)。等了这么久,怎么吃糠咽(菜)还没上?”
明清时期古北口商业繁荣,“露八分”讨价还价中又可以发挥“妙用”,张玉山推测它就应该出现在这个时期。日军占领了古北口期间,当地有一种“秘输贩”,从城里秘密给山区的八路军运送药品和生活用品。日伪警察在道口设卡盘查,“露八分”又成了“秘输贩”们互相提醒的暗语:“前头有游山逛(景),逮着你就五花大(绑)了!”后来者听前面的人这样一说,知道道口有日伪警察,于是绕道而行。“‘游山逛景’的‘景’实际与‘警察’的‘警’不同,但在‘露八分’里只要音同就行了。“出口成(章)’也可以称呼姓‘张’的人,并不限于‘章’姓。”张玉山解释道。
说到人的姓时,“露八分”通常有一庄一谐两套说法。比如姓张的,可以称“出口成”,也可以说“慌里慌”;姓马的,可以称“高头大”,也可以说“死驴烂”;姓王的,可以称“占山为”,也可以说“家败人”。“不顺听的说法,一般只有两个人关系特熟,嘻笑怒骂开玩笑时才会用”,张玉山说。他家也是民俗户,经常有游客听说他会说“露八分”,餐桌上就考问他。“大多数姓都好说,但有时也碰到难说的,比如曾有一个检查站的警察姓费,说人家‘狼心狗(肺)’肯定不高兴,其他中听的还真一时想不起来。前段时间还来了个姓聂的,也不好说,叫他“残渣余(孽)’估计定要翻脸。”
■ 长城·谜团
明代长城边的秦代古城?
在古北口村北,蟠龙山、卧虎山长城在潮河两边相向而立。因为地势艰险,经常有驴友在这一带组织穿越活动。除了他们,这里也为“老外”所喜欢。在他们眼中,这里的长城不像八达岭、慕田峪长城那样经过了太多的修复,险峻与风雨沧桑的面孔,构成了原汁原味的长城形象。
古北口长城在当地人心目中留有特别的记忆。57岁的王长青是河西村人,曾被评为“中国优秀长城保护员”。小时候,王长青背着从山上割来的柴禾,路过长城时总要休息片刻,城门洞里的阴凉和穿堂风让他很是受用。有时候,他还会爬到城墙之上,把嘴扎在收集有雨水的古石槽中畅饮一番,顺带摘几个酸枣塞进嘴里。“那时候,我还不知道这里的长城是明代修建的,看着气势磅礴的样子,心中浮现的是‘秦始皇修长城’、‘孟姜女哭长城’的遥远传说。”
后来,王长青不仅为保护长城奔走呼吁,还成了古北口长城的“研究者”。古北口长城在潮河上有水关,与撇开的蟠龙山、卧虎山长城呈夹击之势,这种严密的防御功能一直为人称道。而这里长城的艺术特色并不常见。比如众多的敌楼中,出现过船篷、荷花、梅花状的顶部,甚至还有砖雕的麒麟影壁,这是为什么?王长青与长城研究专家罗哲文作过探讨,从戚继光的《古北口水上石桥》中得知该长城系南方工匠所修,应与南方工匠对艺术特色的重视有关。
另外一个谜团是关于古北口古城的,通常认为它是明代在北齐的基础上修建而成。但在北口却发现了秦代的城砖,罗哲文核实后也觉得纳闷:这些秦砖是因为秦代在此就有城门,还是只是明代搬来的?王长青说后来经过对灰浆和砖形的进一步论证,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早在秦朝古北口就修有城门。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马青春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尹亚飞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1-05/18/content_232121.htm?div=1
古北口村药王庙前的琉璃影壁底座上的“四大金刚”之一。不远处,老城墙遗址上长出的小树好像把自己印在了白云之上。
古北口古御道旁,一脉平静的水面与远处山峰上的长城敌楼遥遥相对。
辽代敬重北宋名将杨继业,为之修建的令公庙至今犹在。
古北口村民正在村头的布告栏前看股票信息。
古北口长城抗战勇士的墓地,当地俗称“肉丘坟”。
险峻与沧桑的面孔,构成了古北口长城原汁原味的形象。
环绕密云县古北口村(也叫河东村)的古镇遗址,是明代在北齐基础上建成的。出了古镇的北关往北,又有戚继光修建的蟠龙山、卧虎山长城夹潮河而踞。此外,清代皇帝前往承德避暑山庄时必经的古御道也穿城而过。为当地人所乐道的,还有“两步三座庙,琉璃影壁靠大道”的典故、当地的“两奇”———辽国人给杨令公修庙、日本人为七勇士立碑,以及河西村说话“露八分”的习俗。
字号和对联上的地方风情
“活着的古镇,真正的长城”,这是写在古北口村口一块牌子上的宣传语。为了烘托“古镇”的氛围,村里新修的“御道路”铺成了石板路,与路边“叠翠居”、“聚贤亭”一类仿古农家院相协调。御道边上的河沿也修成了垛口的形状,村民们得了闲暇,喜欢坐在垛口上歇息,河中的金鱼在眼前游过,饱经沧桑的古城墙,就蜿蜒在他们头顶的山巅上。
古北口村2008年入选“北京最美的乡村”,今年又被评为北京唯一“中国最有魅力的休闲乡村”。古北口村党支部书记宋立滨介绍,自发展民俗旅游接待以来,村里一方面努力挖掘古镇的文化特色,对周边长城和一些庙宇等文物古迹进行恢复和保护性修缮;另一方面发展了一批民俗接待户。村里满族人多,因此这些民俗户的餐饮以满族小吃为主,驴打滚、炒肝、灌肠等共有三十多种。村里每个民俗户的名字也很讲究,比如“叠翠居”、“野蔬坊”、“潮河轩”等。“可惜前几年我们没有保护意识,被游客抢先注册了,我们打算将来再重新起一些名字。”民俗户的对联也尽量体现古北口的特色,比如“古北九月菊花开,潮河十月蟹香来”,描述的就是古北口菊花迟开、潮河十月捉蟹的地方风情。
著名的郝家大院是村里的民俗接待户之一,但因为距离村子入口较远,这处老宅如同放在花园边上的那块民俗接待户的牌子一样,仍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光顾的游客寥寥。主人郝春发最近特意新修了冲水厕所,期盼着他这个大院能够生意兴隆起来。
将发展酒店式民俗接待
位于清代的古御道旁的郝家大院,旧称“格格府”。而现在的“格格府”则指村东口新建的文化大院。文化大院除了形制仿古,其实与这位“格格”并无关系,院内也没有关于她的身世介绍。村里有人说,慈禧太后落魄时曾途经此地,受当地一个女孩的精心伺候,因此将她收为义女,成为了“格格”。这位“格格”为了显示对慈禧老佛爷的忠诚,甚至终生未嫁。
郝家大院的主人郝春发对“格格”的身世似乎了解得更多。郝家大院是从清末一直保留下来的老宅子。郝春发的祖爷爷郝一祖曾是御林军统领,因此郝家大院也叫“将军府”。“为了保守格格的秘密,我太爷、爷爷都死在了皇宫里。所以这些口传的东西现在就没必要再说了,说出来也没有证据。”至于格格的身世和保守的秘密,他欲言又止,言辞中透露的唯一信息是———慈禧曾在古北口一带有大片的土地。问起格格府的确切位置,郝春发说,“我要是说格格府就在我们郝家大院,你信吗?”
郝家大院原本共有8个院落,“文革”当中郝家被划为地主成分,院落便分给了村民。至今遗留的只有郝春发和他哥哥住的两个院落,在一些梁柱上仍能看到龙、凤造型,以前的窗户也是木格子纹饰的。前几年,郝春发觉得老窗户不保暖,就把正屋换成了玻璃窗,墙面上也刷了白灰。村里人形容他的屋子现在是“洋不洋,土不土”,把很有历史的东西毁掉了。郝春发却不以为意,“我们侧屋的窗户还是木格子的,要是游客真喜欢那种风格,等我有钱了再把正屋照模样打一套。”
宋立滨也说,今后古北口会将古镇的庙宇、长城、边塞、抗战几种文化结合起来,提升民俗旅游的水平。河北岸的民俗户,朝着“酒店式民俗户”的方向发展。河南岸以后也要进行开发,重点放在休闲娱乐上,打造休闲步道和酒吧、音乐吧。在河床上还将建船餐厅,路边建战车餐厅,给游客一种特别的乡村体验。
■ 长城·保护
保护须展示历史价值
●王长青,古北口镇旅游办主任
云南有个游客,说他到北京来看长城、吃烤鸭,很是开眼界。可顺着长城一直往前爬,景色是很美,但最终还得走回头路,挺累的,于是就总结为“不到长城非好汉,谁往前走谁傻蛋”。
对普通游客来说,在长城上走走,看看风景,这只是浅层次的游览。要充分研究每段长城的历史价值,把它的真实的故事展示给游客,这是长城的保护者和经营者心中不可缺少的一根弦。
比如古北口的蟠龙山长城,可以结合抗战纪念馆讲长城抗战的故事。在日本军强攻了三天三夜未果的情况下,汉奸是从哪个水沟口把日本引过来,最后几百阵亡将士又是怎么被掩埋在“肉丘坟”的。这些故事能让人们记住,是日本侵略者毁了我们古老的建筑,破坏了中华民族精髓的文化。故事必须是生动、真实和具体的,而不是空泛的一句“不到长城非好汉”,或者“爱我中华,修我长城”。
■ 乡土·乡音
亦庄亦谐“露八分”
“三开四(谢),你今天登了窝(喝)吗?”
“我已经登了窝(喝)了,都快寅虎卯(吐)了!”
这是河西村村民张玉山与谢德海用当地特有的“露八分”进行的一段对话。不知道底细的人听了,会觉得一头雾水,但只要了解“露八分”就是把要说的字藏起来,用一句成语(或俗语)的前三个字代替,就一下子明白了过来。
张玉山说,现在古北口能自如地用“露八分”对话的,不到十个人。他本人虽只是小学文化程度,但小时候在父亲的影响下,老爱琢磨这种有趣的“文字猜谜游戏”,慢慢成了村里说“露八分”的行家里手。他父亲曾在古北口周边做买卖,跟别人讲价时不好明说,比较隐秘的“露八分”,就成了在袖筒里攥指头之外的另一种表意方式。“比如一方要价一百,就说十打十。另一方还价六十,就说四五一(六),最后折中一下八十成交,就说嘎七码(八)。其实不限于绝对的成语,也可以是四字的方言土语。”
在说“露八分”的村民看来,这种表达既显得有文化,又不乏幽默感。几个朋友一起吃饭,餐桌上就能用到“露八分”———“第一道是撕皮掳(肉),接着上的是金钩钓(鱼)。等了这么久,怎么吃糠咽(菜)还没上?”
明清时期古北口商业繁荣,“露八分”讨价还价中又可以发挥“妙用”,张玉山推测它就应该出现在这个时期。日军占领了古北口期间,当地有一种“秘输贩”,从城里秘密给山区的八路军运送药品和生活用品。日伪警察在道口设卡盘查,“露八分”又成了“秘输贩”们互相提醒的暗语:“前头有游山逛(景),逮着你就五花大(绑)了!”后来者听前面的人这样一说,知道道口有日伪警察,于是绕道而行。“‘游山逛景’的‘景’实际与‘警察’的‘警’不同,但在‘露八分’里只要音同就行了。“出口成(章)’也可以称呼姓‘张’的人,并不限于‘章’姓。”张玉山解释道。
说到人的姓时,“露八分”通常有一庄一谐两套说法。比如姓张的,可以称“出口成”,也可以说“慌里慌”;姓马的,可以称“高头大”,也可以说“死驴烂”;姓王的,可以称“占山为”,也可以说“家败人”。“不顺听的说法,一般只有两个人关系特熟,嘻笑怒骂开玩笑时才会用”,张玉山说。他家也是民俗户,经常有游客听说他会说“露八分”,餐桌上就考问他。“大多数姓都好说,但有时也碰到难说的,比如曾有一个检查站的警察姓费,说人家‘狼心狗(肺)’肯定不高兴,其他中听的还真一时想不起来。前段时间还来了个姓聂的,也不好说,叫他“残渣余(孽)’估计定要翻脸。”
■ 长城·谜团
明代长城边的秦代古城?
在古北口村北,蟠龙山、卧虎山长城在潮河两边相向而立。因为地势艰险,经常有驴友在这一带组织穿越活动。除了他们,这里也为“老外”所喜欢。在他们眼中,这里的长城不像八达岭、慕田峪长城那样经过了太多的修复,险峻与风雨沧桑的面孔,构成了原汁原味的长城形象。
古北口长城在当地人心目中留有特别的记忆。57岁的王长青是河西村人,曾被评为“中国优秀长城保护员”。小时候,王长青背着从山上割来的柴禾,路过长城时总要休息片刻,城门洞里的阴凉和穿堂风让他很是受用。有时候,他还会爬到城墙之上,把嘴扎在收集有雨水的古石槽中畅饮一番,顺带摘几个酸枣塞进嘴里。“那时候,我还不知道这里的长城是明代修建的,看着气势磅礴的样子,心中浮现的是‘秦始皇修长城’、‘孟姜女哭长城’的遥远传说。”
后来,王长青不仅为保护长城奔走呼吁,还成了古北口长城的“研究者”。古北口长城在潮河上有水关,与撇开的蟠龙山、卧虎山长城呈夹击之势,这种严密的防御功能一直为人称道。而这里长城的艺术特色并不常见。比如众多的敌楼中,出现过船篷、荷花、梅花状的顶部,甚至还有砖雕的麒麟影壁,这是为什么?王长青与长城研究专家罗哲文作过探讨,从戚继光的《古北口水上石桥》中得知该长城系南方工匠所修,应与南方工匠对艺术特色的重视有关。
另外一个谜团是关于古北口古城的,通常认为它是明代在北齐的基础上修建而成。但在北口却发现了秦代的城砖,罗哲文核实后也觉得纳闷:这些秦砖是因为秦代在此就有城门,还是只是明代搬来的?王长青说后来经过对灰浆和砖形的进一步论证,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早在秦朝古北口就修有城门。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马青春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尹亚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