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之我见(文/周桂钿)
“国学”这个词,社会上争议很多,我也想讲点看法,参与争鸣。
国学是什么,如何定义?虽然看法差别很大,但是,一说国学,从观念上说,还是基本一致的。国学,应该是“中国学”的简称,外国有说“汉学”的,因为主要以汉文字为载体,汉文字的典籍也最多。中国学,可以说就是中国的学术,或者中国的学问。什么是学术或者学问,可以有许多定义,但是,也不应该泛化,什么都是学术。
例如,有人将生活习俗、饮食现象以及其他各种技能与艺术也都包括进去。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可以是国粹,是传统文化,但不是学术。如果把它作为学术来研究,那么其成果自然就是学术。例如民间习俗,不能算学术,但是研究民间习俗,就是民俗学,就是学术。中国的民俗学,自然属于国学范畴。又如,京剧是国粹,是文化瑰宝,是艺术精品,但它只是文化艺术,不是学术。将它作为学术来研究,其成果自然是国学。
有的人说,中国有许多少数民族,国学不仅有汉族的,还应该有其他民族的。这我同意。是不是每一个民族都有国学的内容、都有称得上国学的这种东西,就需要从实际出发,有的少数民族还没有文字呢。藏医、藏传佛教,当然都是国学。简单地说,国学不仅是汉文化,还有其他少数民族的内容,同时也不能泛化。这是历史形成的,不是哪个人可以增添或者删除的。应该说清代编辑的《四库全书》就是国学的主要内容。有人认为儒家“六经”或称“六艺”是国学的源头,也有一定的道理,而儒家的东西毕竟是一家之言,虽然后代儒家吸收了其他各家的精华,仍然不够全面,不能取代其他学派。说儒家思想是主干,还是可以的。《老子》《庄子》道家和墨家、法家、兵家、医家,以及后代道教与佛教,都是国学的重要内容,当然不能包括在“六经”之内。在《四库全书》中,经部之外,还有史部、子部、集部,这三部虽然也受到儒经的深刻影响,毕竟不是经。文化常有相互影响,却不可以归并合一。例如,西方文化也受到儒学的影响,却算不上儒学,如果也都算上,国学就被严重泛化了。
学术主要是思想理论形态的文化成果。要谈学术,首先就是继承的问题,了解过去留下来什么学术成果,有些什么优秀成分,先继承。中国学术能存在几千年,自然是历代学者连续继承、选择、创新的结果。如果有一代不继承,学术就中断了。世界许多民族的学术成果由于各种原因就中断了,没有继承下来。只有中国传承数千年没有中断。从《史记》的《五帝本纪》中的黄帝开始,就是将近五千年。如果从有准确的时间记载开始,到现在也有两千多年了。历代文化人的传承有突出的贡献。因此,中国不间断的历史,文化传统极为丰富,不但有正史的“二十四史”,还有野史、地方志、关于人物的传记,关于制度的通典,关于事件的记事本末,关于典籍的《艺文志》、《经籍志》以及史学理论的史评,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法制的、艺术的、科技的,涵盖现代各学科。它们全面地、系统地、完整地记载了数千年发生过的自然界与社会的各种现象。其中内容多有教育意义,“善可为法,恶可为诫”。因此,我认为中国历史是世界文化瑰宝,可以与德国哲学、法国社会学、英国经济学、俄国文学相媲美。中国史学是国学的重要部分。
国学必须创新。继承国学不是重复,不是复古。继承是有选择性的,要批判分析,然后才知道应该继承哪些。在这样的问题上,有些人经常忘记了主体性问题。经常问古代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是精华就继承,是糟粕就抛弃。学术精神是极端复杂的问题,用简单化的方式确定精华与糟粕,然后决定弃取,这种思维方法是不可取的。如何正确对待前代留下来的思想成果,关键在于自己。学习过去的哲学,就是要锻炼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理论思维水平提高了,自己就有分析能力,就可以分清精华与糟粕,就知道如何选择。不需要等着别人确定以后,才决定弃取。即使对于糟粕,也可以改造创新,化腐朽为神奇。如果自己水平太低,对现实又缺乏研究,对于别人讲的精华不能完全理解,或者理解不恰当,就可能误用、乱用、滥用,用出坏的结果。
学术成果不是可以随便照搬的,研究是基础,创新是关键。再好的思想理论,愚人乱用,懒人不下功夫研究,在实践中都必然要失败。这不是理论本身的问题,而是运用主体的问题。任何理论的合理性都只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用到范围之外去,就成了谬误。许多人仍然以为正确的就是正确的,就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错误的就没有任何一点好处,就需要完全抛弃。形而上学的观念为什么这样深入人心?理论思维没有训练出来,又懒得下功夫,就必然要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因此,继承不是照搬,不能盲目。
讲国学,首先要继承。但不局限于继承,还要创新。要创新就需要有新视野,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关注当代现实,借鉴古代智慧,丰富发展中国学术。学术的价值在于为现实服务。不了解新时代,不研究现实,缺乏新视野,学术的价值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国学新视野,就是传统与现实的结合,继承与创新的结合。这是发展国学的正道。国学在中国历史上,就是这么发展的。先秦儒学到了汉代就有了很大的发展。汉唐主要是经学,进入宋代,义理之学受到重视,一直延续到明代,明代一些思想家开始怀疑,提出许多新见解,于是清代就重视考据学,将不清楚的问题尽量弄清楚。当西方文化传入中国时,国学又一次受到空前的冲击。为了继承与发扬,国学更迫切需要创新。当国学有了日益辉煌的成果,反对国学的人就会逐渐减少。
原文载于校报279期 4版
国学是什么,如何定义?虽然看法差别很大,但是,一说国学,从观念上说,还是基本一致的。国学,应该是“中国学”的简称,外国有说“汉学”的,因为主要以汉文字为载体,汉文字的典籍也最多。中国学,可以说就是中国的学术,或者中国的学问。什么是学术或者学问,可以有许多定义,但是,也不应该泛化,什么都是学术。
例如,有人将生活习俗、饮食现象以及其他各种技能与艺术也都包括进去。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可以是国粹,是传统文化,但不是学术。如果把它作为学术来研究,那么其成果自然就是学术。例如民间习俗,不能算学术,但是研究民间习俗,就是民俗学,就是学术。中国的民俗学,自然属于国学范畴。又如,京剧是国粹,是文化瑰宝,是艺术精品,但它只是文化艺术,不是学术。将它作为学术来研究,其成果自然是国学。
有的人说,中国有许多少数民族,国学不仅有汉族的,还应该有其他民族的。这我同意。是不是每一个民族都有国学的内容、都有称得上国学的这种东西,就需要从实际出发,有的少数民族还没有文字呢。藏医、藏传佛教,当然都是国学。简单地说,国学不仅是汉文化,还有其他少数民族的内容,同时也不能泛化。这是历史形成的,不是哪个人可以增添或者删除的。应该说清代编辑的《四库全书》就是国学的主要内容。有人认为儒家“六经”或称“六艺”是国学的源头,也有一定的道理,而儒家的东西毕竟是一家之言,虽然后代儒家吸收了其他各家的精华,仍然不够全面,不能取代其他学派。说儒家思想是主干,还是可以的。《老子》《庄子》道家和墨家、法家、兵家、医家,以及后代道教与佛教,都是国学的重要内容,当然不能包括在“六经”之内。在《四库全书》中,经部之外,还有史部、子部、集部,这三部虽然也受到儒经的深刻影响,毕竟不是经。文化常有相互影响,却不可以归并合一。例如,西方文化也受到儒学的影响,却算不上儒学,如果也都算上,国学就被严重泛化了。
学术主要是思想理论形态的文化成果。要谈学术,首先就是继承的问题,了解过去留下来什么学术成果,有些什么优秀成分,先继承。中国学术能存在几千年,自然是历代学者连续继承、选择、创新的结果。如果有一代不继承,学术就中断了。世界许多民族的学术成果由于各种原因就中断了,没有继承下来。只有中国传承数千年没有中断。从《史记》的《五帝本纪》中的黄帝开始,就是将近五千年。如果从有准确的时间记载开始,到现在也有两千多年了。历代文化人的传承有突出的贡献。因此,中国不间断的历史,文化传统极为丰富,不但有正史的“二十四史”,还有野史、地方志、关于人物的传记,关于制度的通典,关于事件的记事本末,关于典籍的《艺文志》、《经籍志》以及史学理论的史评,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法制的、艺术的、科技的,涵盖现代各学科。它们全面地、系统地、完整地记载了数千年发生过的自然界与社会的各种现象。其中内容多有教育意义,“善可为法,恶可为诫”。因此,我认为中国历史是世界文化瑰宝,可以与德国哲学、法国社会学、英国经济学、俄国文学相媲美。中国史学是国学的重要部分。
国学必须创新。继承国学不是重复,不是复古。继承是有选择性的,要批判分析,然后才知道应该继承哪些。在这样的问题上,有些人经常忘记了主体性问题。经常问古代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是精华就继承,是糟粕就抛弃。学术精神是极端复杂的问题,用简单化的方式确定精华与糟粕,然后决定弃取,这种思维方法是不可取的。如何正确对待前代留下来的思想成果,关键在于自己。学习过去的哲学,就是要锻炼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理论思维水平提高了,自己就有分析能力,就可以分清精华与糟粕,就知道如何选择。不需要等着别人确定以后,才决定弃取。即使对于糟粕,也可以改造创新,化腐朽为神奇。如果自己水平太低,对现实又缺乏研究,对于别人讲的精华不能完全理解,或者理解不恰当,就可能误用、乱用、滥用,用出坏的结果。
学术成果不是可以随便照搬的,研究是基础,创新是关键。再好的思想理论,愚人乱用,懒人不下功夫研究,在实践中都必然要失败。这不是理论本身的问题,而是运用主体的问题。任何理论的合理性都只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用到范围之外去,就成了谬误。许多人仍然以为正确的就是正确的,就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错误的就没有任何一点好处,就需要完全抛弃。形而上学的观念为什么这样深入人心?理论思维没有训练出来,又懒得下功夫,就必然要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因此,继承不是照搬,不能盲目。
讲国学,首先要继承。但不局限于继承,还要创新。要创新就需要有新视野,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关注当代现实,借鉴古代智慧,丰富发展中国学术。学术的价值在于为现实服务。不了解新时代,不研究现实,缺乏新视野,学术的价值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国学新视野,就是传统与现实的结合,继承与创新的结合。这是发展国学的正道。国学在中国历史上,就是这么发展的。先秦儒学到了汉代就有了很大的发展。汉唐主要是经学,进入宋代,义理之学受到重视,一直延续到明代,明代一些思想家开始怀疑,提出许多新见解,于是清代就重视考据学,将不清楚的问题尽量弄清楚。当西方文化传入中国时,国学又一次受到空前的冲击。为了继承与发扬,国学更迫切需要创新。当国学有了日益辉煌的成果,反对国学的人就会逐渐减少。
原文载于校报279期 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