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不到安息的国王们(节选)
法国大革命轶事之一
一 圣丹尼教堂的浩劫
1793年10月12日的清晨,巴黎城北的圣丹尼教堂。
这座建于12世纪的哥特式建筑差不多已化为一具凄惨阴森的骨架,而仅仅两个月前,它还是巴黎最优美最典雅的教堂之一。传说这里是殉教圣人圣丹尼的埋葬地,为此波旁王朝的历代君主和王族选择了这块圣地作为自己的安息场所,两百年来,圣丹尼教堂一共埋葬了54位国王、王后和其他王室成员。正因为此,在巴黎民众的眼里,这座教堂无疑是专制王权的最高象征之一。
1793年是法国大革命爆发后的第四个年头,也是大革命一步步走向恐怖和疯狂最高潮的一年,这一年的1月,国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但激进的民众并不满足,而是开始搜寻下一个发泄愤怒和仇恨的目标,他们找到的,就是路易十六祖先们安眠的这个教堂。93年8月里,民众手持铁锤冲进教堂,捣毁了所有的墓葬、雕塑和教堂装饰,青铜像被溶化后铸成大炮,大门口树立起象征共和国理想的自由女神像,人们围绕着她彻夜跳舞狂欢。
圣丹尼教堂的劫难并没有因此而结束。两个月后的今天,又一批更彻底的破坏者进入教堂,他们手持火把,沿着昏暗的阶梯走进教堂的地下大厅,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排排安放在铁制台座上的橡木棺材,覆盖着暗红色的天鹅绒,一共54具。地面上的陵墓已经在8月里摧毁殆尽,安放在地下的棺木却尚未染指,而今天的目标,就是这些君王显贵的尸体。
破坏者们选择的第一个目标,是波旁王朝创始者亨利四世的棺木。用板斧劈开橡木板,里面还有一层铅棺,再用凿子将它凿开,掀掉裹尸布,亨利四世的遗体出现了,保存状态几近完美,丝毫没有腐烂,面目安详如同入睡一般,让人不敢相信他已经在这里躺了整整183年。
亨利四世的尸体连同棺材一起,被竖立起来靠在柱子上,示众两天。巴黎民众蜂拥而至,多数仅仅是出于看一眼的好奇,但也有不少激进分子,把自己对专制帝王的仇恨付诸行动。一个士兵拔出剑来,割下亨利四世的白胡须按在自己的鼻子底下,大叫:“现在我有信心啦,我们一定能打败所有的敌人!”还有人打落老国王的门牙,或者撕碎包裹身体的尸衣。两天之后,遍体鳞伤的遗体被抬出教堂,扔进附近瓦洛阿公共墓地里刚刚挖好的深坑。
亨利四世之后轮到路易十三,路易十三之后则是赫赫有名的“太阳王”路易十四。铅棺打开之后,人们看到的是一张颜色发黑但依然不失威严的脸庞,尸体的保存状态甚至超过亨利四世。尸体之所以经久不腐,诀窍在于铅棺,如果铅棺能够焊接得不留一丝缝隙,空气和水分无法进入棺内,尸体便不会变质。但这需要高度的焊接技巧,并不容易做到,事实上54具棺材中,除了亨利四世和路易十三,其他遗体或多或少都已经败坏,其中最可怕的当数浪荡国王路易十五。
路易十五性喜寻花问柳,最后便是死于梅毒,死时全身腐臭,皮肤脱落,惨不忍睹。工匠用凿子刚在铅棺上凿出一个洞,一股难以忍受的恶臭喷出,竟把四周的人群熏得一哄而散。好不容易把铅棺全部打开,只见盐水里漂浮着一团团紫色的烂肉,简直看不出人的形状。尸体运到瓦洛阿墓地后,先是用火烧,再洒上生石灰埋进土里,其间恶臭怎么也驱不散,警卫的士兵们实在受不了,只好向空中频频放枪,用硝烟来缓和一下发臭的空气。路易十五是最后一个被搬出圣丹尼教堂的国王,这天是10月16日。也是在这一天,差不多同一时刻,在巴黎中心的革命广场上,末代王后玛丽•安托瓦奈特走上了断头台。
光阴流逝,大革命的暴风骤雨早已过去,盛极一时的拿破仑帝国也云散烟消。王政复辟后的1817年1月,瓦洛阿墓地的王族遗骸再次被挖掘出来,装进两具巨大的棺木,重新送回修葺一新的圣丹尼教堂。这一次,他们总算得到了永久的安眠——不,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
二 寻找路易十四的心脏
为什么说只说对了一半?因为国王们身体的另一部分,仍然没有找到归宿。
1819年2月的一天,一个名叫谢克的巴黎人走在街头,被告示板上的一则广告所吸引。广告是这样的:去年去世的建筑家拉戴尔所遗留的家具和收藏品定于今天拍卖。谢克爱好收集古董,虽然不知道拉戴尔的藏品里有些什么,还是决定去看一看。拍卖品里有13块雕刻着繁复纹样的铜板,精美异常,谢克十分的喜爱,便买下其中的一块。回家后,谢克取出铜板仔细打量,发现花纹中间有一行文字:路易十四的心脏。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法国的王族死后,他们的遗体并不像平民百姓那样装进棺材就完事,而是要经过好几道复杂的保存程序,类似古埃及人制作木乃伊的工艺。先是切开腹部取出所有的内脏,并将身体中的血全部挤出,用香油仔细涂抹后包上细布,然后穿好衣服放入铅棺,焊死后再放入更大的橡木棺内。从身体中取出的心脏,则浸泡在盛有酒精的玻璃瓶里,加进肉桂、没药、安息香等香料后密封,然后装入铅盒焊死,最后再放进珐琅盒保存。谢克买下的铜板,无疑就是镶嵌在安放路易十四心脏的珐琅盒上的。王族们的心脏,本来都安放在巴黎几处王家所属的教堂,在大革命的动乱中早已下落不明,但既然有了铜板这样一条线索,顺藤摸瓜,或许可以找到劫后遗存的心脏,忠心耿耿的保王派谢克决心追究到底。
经过一番努力,谢克得到一条重要线索:拉戴尔的密友、画家马尔坦或许和这件事有关。借口要买画,谢克敲开了马尔坦家的大门。说明真实来意后,马尔坦先是推说毫不知情,经不住谢克再三的恳求,终于说出了真相。事情的真相,完全出乎谢克的意外。
圣丹尼教堂遭到破坏时,拉戴尔作为一名建筑师,被指定为现场的监督官。在那段疯狂的年月里,遭难的不仅仅是圣丹尼教堂,法国全土几乎所有与王族有关连的教堂、城堡、别墅等等,都难逃一劫。圣丹尼教堂以外,拉戴尔同时也是格拉斯教堂和圣路易教堂破坏工程的现场监督官。出发去这两个教堂时,拉戴尔带上了自己的两个朋友:画家马尔坦和画家德劳林。
这两个画家都怀着同样一个目的,那就是获取心脏。这两个教堂一共保存着38颗王族的心脏,监督官拉戴尔将其中的11颗卖给德劳林,马尔坦则买下了两颗,包括最大的一颗也就是路易十四的心脏。画家为什么要搜集心脏?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在当时,用香油等进行过防腐处理的尸身和内脏溶解后产生的清油,涂抹在画布上,可以产生其它任何原料都无法制造出来的光泽,因此成为画家们梦寐以求的宝物。获得这种尸油的主要途径是从中东进口,因为犹太人有为尸体涂抹沥青和香料的习惯,不法商人便掘开犹太人的坟墓,收集尸油后出售,但价格昂贵无比,令马尔坦和德劳林这样并不出名的画家只有望而兴叹。没想到大革命的混乱,竟给他们带来了意外的机会。
马尔坦把买下的两颗心脏带回家,却迟迟不敢打开使用。毕竟,这可不是普通人的心脏!最后他仅仅用掉了路易十四心脏的一小部分,另一个也就是路易十三的心脏则丝毫未动。谢克立即将这个消息报告当政的路易十八,宫廷派人从马尔坦手中买回这两颗先王的心脏,将它们安置在圣丹尼教堂,和它们曾经属于的身体聚于一处。
德劳林的心肠要比马尔坦硬得多,11颗心脏一个不剩,全部被他用在了画布上。作为画家,马尔坦早已湮没无闻,德劳林则并没有完全被遗忘,时至今日,他的作品还陈列在凡尔赛宫还有斯特拉斯堡博物馆这样的艺术殿堂里。不知道画面上的那一层光泽,会是来自哪一位君王的心脏?
一 圣丹尼教堂的浩劫
1793年10月12日的清晨,巴黎城北的圣丹尼教堂。
这座建于12世纪的哥特式建筑差不多已化为一具凄惨阴森的骨架,而仅仅两个月前,它还是巴黎最优美最典雅的教堂之一。传说这里是殉教圣人圣丹尼的埋葬地,为此波旁王朝的历代君主和王族选择了这块圣地作为自己的安息场所,两百年来,圣丹尼教堂一共埋葬了54位国王、王后和其他王室成员。正因为此,在巴黎民众的眼里,这座教堂无疑是专制王权的最高象征之一。
1793年是法国大革命爆发后的第四个年头,也是大革命一步步走向恐怖和疯狂最高潮的一年,这一年的1月,国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但激进的民众并不满足,而是开始搜寻下一个发泄愤怒和仇恨的目标,他们找到的,就是路易十六祖先们安眠的这个教堂。93年8月里,民众手持铁锤冲进教堂,捣毁了所有的墓葬、雕塑和教堂装饰,青铜像被溶化后铸成大炮,大门口树立起象征共和国理想的自由女神像,人们围绕着她彻夜跳舞狂欢。
圣丹尼教堂的劫难并没有因此而结束。两个月后的今天,又一批更彻底的破坏者进入教堂,他们手持火把,沿着昏暗的阶梯走进教堂的地下大厅,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排排安放在铁制台座上的橡木棺材,覆盖着暗红色的天鹅绒,一共54具。地面上的陵墓已经在8月里摧毁殆尽,安放在地下的棺木却尚未染指,而今天的目标,就是这些君王显贵的尸体。
破坏者们选择的第一个目标,是波旁王朝创始者亨利四世的棺木。用板斧劈开橡木板,里面还有一层铅棺,再用凿子将它凿开,掀掉裹尸布,亨利四世的遗体出现了,保存状态几近完美,丝毫没有腐烂,面目安详如同入睡一般,让人不敢相信他已经在这里躺了整整183年。
亨利四世的尸体连同棺材一起,被竖立起来靠在柱子上,示众两天。巴黎民众蜂拥而至,多数仅仅是出于看一眼的好奇,但也有不少激进分子,把自己对专制帝王的仇恨付诸行动。一个士兵拔出剑来,割下亨利四世的白胡须按在自己的鼻子底下,大叫:“现在我有信心啦,我们一定能打败所有的敌人!”还有人打落老国王的门牙,或者撕碎包裹身体的尸衣。两天之后,遍体鳞伤的遗体被抬出教堂,扔进附近瓦洛阿公共墓地里刚刚挖好的深坑。
亨利四世之后轮到路易十三,路易十三之后则是赫赫有名的“太阳王”路易十四。铅棺打开之后,人们看到的是一张颜色发黑但依然不失威严的脸庞,尸体的保存状态甚至超过亨利四世。尸体之所以经久不腐,诀窍在于铅棺,如果铅棺能够焊接得不留一丝缝隙,空气和水分无法进入棺内,尸体便不会变质。但这需要高度的焊接技巧,并不容易做到,事实上54具棺材中,除了亨利四世和路易十三,其他遗体或多或少都已经败坏,其中最可怕的当数浪荡国王路易十五。
路易十五性喜寻花问柳,最后便是死于梅毒,死时全身腐臭,皮肤脱落,惨不忍睹。工匠用凿子刚在铅棺上凿出一个洞,一股难以忍受的恶臭喷出,竟把四周的人群熏得一哄而散。好不容易把铅棺全部打开,只见盐水里漂浮着一团团紫色的烂肉,简直看不出人的形状。尸体运到瓦洛阿墓地后,先是用火烧,再洒上生石灰埋进土里,其间恶臭怎么也驱不散,警卫的士兵们实在受不了,只好向空中频频放枪,用硝烟来缓和一下发臭的空气。路易十五是最后一个被搬出圣丹尼教堂的国王,这天是10月16日。也是在这一天,差不多同一时刻,在巴黎中心的革命广场上,末代王后玛丽•安托瓦奈特走上了断头台。
光阴流逝,大革命的暴风骤雨早已过去,盛极一时的拿破仑帝国也云散烟消。王政复辟后的1817年1月,瓦洛阿墓地的王族遗骸再次被挖掘出来,装进两具巨大的棺木,重新送回修葺一新的圣丹尼教堂。这一次,他们总算得到了永久的安眠——不,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
二 寻找路易十四的心脏
为什么说只说对了一半?因为国王们身体的另一部分,仍然没有找到归宿。
1819年2月的一天,一个名叫谢克的巴黎人走在街头,被告示板上的一则广告所吸引。广告是这样的:去年去世的建筑家拉戴尔所遗留的家具和收藏品定于今天拍卖。谢克爱好收集古董,虽然不知道拉戴尔的藏品里有些什么,还是决定去看一看。拍卖品里有13块雕刻着繁复纹样的铜板,精美异常,谢克十分的喜爱,便买下其中的一块。回家后,谢克取出铜板仔细打量,发现花纹中间有一行文字:路易十四的心脏。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法国的王族死后,他们的遗体并不像平民百姓那样装进棺材就完事,而是要经过好几道复杂的保存程序,类似古埃及人制作木乃伊的工艺。先是切开腹部取出所有的内脏,并将身体中的血全部挤出,用香油仔细涂抹后包上细布,然后穿好衣服放入铅棺,焊死后再放入更大的橡木棺内。从身体中取出的心脏,则浸泡在盛有酒精的玻璃瓶里,加进肉桂、没药、安息香等香料后密封,然后装入铅盒焊死,最后再放进珐琅盒保存。谢克买下的铜板,无疑就是镶嵌在安放路易十四心脏的珐琅盒上的。王族们的心脏,本来都安放在巴黎几处王家所属的教堂,在大革命的动乱中早已下落不明,但既然有了铜板这样一条线索,顺藤摸瓜,或许可以找到劫后遗存的心脏,忠心耿耿的保王派谢克决心追究到底。
经过一番努力,谢克得到一条重要线索:拉戴尔的密友、画家马尔坦或许和这件事有关。借口要买画,谢克敲开了马尔坦家的大门。说明真实来意后,马尔坦先是推说毫不知情,经不住谢克再三的恳求,终于说出了真相。事情的真相,完全出乎谢克的意外。
圣丹尼教堂遭到破坏时,拉戴尔作为一名建筑师,被指定为现场的监督官。在那段疯狂的年月里,遭难的不仅仅是圣丹尼教堂,法国全土几乎所有与王族有关连的教堂、城堡、别墅等等,都难逃一劫。圣丹尼教堂以外,拉戴尔同时也是格拉斯教堂和圣路易教堂破坏工程的现场监督官。出发去这两个教堂时,拉戴尔带上了自己的两个朋友:画家马尔坦和画家德劳林。
这两个画家都怀着同样一个目的,那就是获取心脏。这两个教堂一共保存着38颗王族的心脏,监督官拉戴尔将其中的11颗卖给德劳林,马尔坦则买下了两颗,包括最大的一颗也就是路易十四的心脏。画家为什么要搜集心脏?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在当时,用香油等进行过防腐处理的尸身和内脏溶解后产生的清油,涂抹在画布上,可以产生其它任何原料都无法制造出来的光泽,因此成为画家们梦寐以求的宝物。获得这种尸油的主要途径是从中东进口,因为犹太人有为尸体涂抹沥青和香料的习惯,不法商人便掘开犹太人的坟墓,收集尸油后出售,但价格昂贵无比,令马尔坦和德劳林这样并不出名的画家只有望而兴叹。没想到大革命的混乱,竟给他们带来了意外的机会。
马尔坦把买下的两颗心脏带回家,却迟迟不敢打开使用。毕竟,这可不是普通人的心脏!最后他仅仅用掉了路易十四心脏的一小部分,另一个也就是路易十三的心脏则丝毫未动。谢克立即将这个消息报告当政的路易十八,宫廷派人从马尔坦手中买回这两颗先王的心脏,将它们安置在圣丹尼教堂,和它们曾经属于的身体聚于一处。
德劳林的心肠要比马尔坦硬得多,11颗心脏一个不剩,全部被他用在了画布上。作为画家,马尔坦早已湮没无闻,德劳林则并没有完全被遗忘,时至今日,他的作品还陈列在凡尔赛宫还有斯特拉斯堡博物馆这样的艺术殿堂里。不知道画面上的那一层光泽,会是来自哪一位君王的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