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大学以前,奖励那些事儿
又到一年一度奖学金评定的时候了,作为一个多年不曾有机会沾染这笔意外之财的人,我一如既往地选择以旁观者的角度,围观那些争夺奖学金背后发生的各种故事。不过当这种怪象看多了,神经也就麻木了,索性不如多想想自己当年求奖励的一些故事。
作为一名素质过硬的“坏学生”,印象中读书十余年,我还真没拿过几次像样的奖励,除了某次机缘巧合之下,莫名其妙当了一回“三好学生”。
那已经是2002年的事情了。当时我刚上初二,成绩也似乎勉强过得去。一般来说,在上大学之前,没有奖学金评定制度,无论个人还是家人,都是在热衷于成绩好的同时,还不忘想着期末能拿回一两张“三好学生”或者“优秀干部”的奖状。别看这玩意儿虽然只是一张薄纸片,但通常拿到奖状就意味着回家能拿到一笔不小的奖金,这和奖学金其实没什么两样,不同点在于过去是父母买单,如今是学校认账罢了。
稍微扯远了,继续回到正题先。
在此之前,我已经经历了小学六年、初中一年从未拿到任何奖状的“七年之痒”。然而奇怪的是,家里人抓耳挠腮,我自己却岿然不动,摆出一副“奖状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的架势,也懒得去琢磨清楚这里面到底有什么门道。怎样才能拿到奖状、为什么拿奖状的总是那些人……诸如这样的疑问,我从来没有考虑过。对于一个习惯混日子的人来说,每天自己开心就好,这显然要比拼命争一张破纸片的感觉要好得多。
不过个人强悍的意志在家里人排山倒海的渴望面前显得实在太苍白无力,就像前面说的,皇帝不急太监急,你不想要也有人逼着你去要。为破除拿不到奖状的尴尬,家中左思右想,决定加大悬赏力度,从外公到舅舅,纷纷巧立名目,设立各种奖金,其终极目的只为一个:快把奖状给我们拿回来!
现在看来,家里人信奉的结果导向理论还是有点作用。初二那个学期,多少有点较之前稍微开窍的感觉,学习成绩看起来好了一点,只偶尔犯点事,一瞬间突然华丽变身为乖乖仔,让家里人看到了奖状到手的希望。不过,在没有参透颁奖规则以前,谁也不知道最终奖状会花落谁家。
领通知书的日子,同时也是发奖状的日子。如果没记错的话,那天是晴天,气温偏低,在我进教室等消息的同时,那一头,家里人已经开始忙活着张罗他们能做的事情:洗菜做饭,准备接风洗尘。唔,这是不是很像等待某次申办结果一样?兴奋夹杂着紧张,可惜我什么感觉也没有。
具体是怎样的过程,我早就忘了。可能是在教室里发呆盘算哪十个人可能被评上时被人告知“中奖”了,还是当时没有拿到,懵懵懂懂跑到办公室里“提醒”了老师一把,从而抱得奖状归。不过总算有一点我记得挺清楚:当我凑上前偷看期末考试排名时,老师一脸喜色地告诉我是“第十名”。
咳,我说自己怎么评上了呢,原来考分不错奖状就基本到手啊。我突然觉得,领悟这个道理,比成绩好更顶用。
然而可惜的是,辉煌总是短暂的。从那以后,我的表现又回到解放前,“三好学生”自然也离我而去。貌似后来拿过一次“进步最快学生”的奖状,乐颠颠拿回家给他们看,结果招来一顿暴打。
我就不明白了,反正都是奖状,好不容易又来了一个,打我干什么?
高中以后,由于某些复杂的背景(教师子女),“三好学生”年年都会为我预留一个位置,哪怕排名倒数,也雷打不动,对这种东西就更加深恶痛绝。
唯一例外的情况,是高三时评选“省级三好学生”。考虑到高考加10分的优惠政策,我没有拒绝,而且在多人PK中成功得手,算是上大学前在这方面为数不多的高光时刻。
但悲剧的是,当年湖南省正好取消这一高考加分政策,家里人的煞费心血算是落了空,不少想看热闹的人内心一直在偷笑。好在那年高考我还算争气,没有依靠加分考过了二本线,没给他人留下什么口实。
从此我自觉奖状、奖金这种东西实在太虚无,是可有可无的,于是就抱着这种思想上了大学。
作为一名素质过硬的“坏学生”,印象中读书十余年,我还真没拿过几次像样的奖励,除了某次机缘巧合之下,莫名其妙当了一回“三好学生”。
那已经是2002年的事情了。当时我刚上初二,成绩也似乎勉强过得去。一般来说,在上大学之前,没有奖学金评定制度,无论个人还是家人,都是在热衷于成绩好的同时,还不忘想着期末能拿回一两张“三好学生”或者“优秀干部”的奖状。别看这玩意儿虽然只是一张薄纸片,但通常拿到奖状就意味着回家能拿到一笔不小的奖金,这和奖学金其实没什么两样,不同点在于过去是父母买单,如今是学校认账罢了。
稍微扯远了,继续回到正题先。
在此之前,我已经经历了小学六年、初中一年从未拿到任何奖状的“七年之痒”。然而奇怪的是,家里人抓耳挠腮,我自己却岿然不动,摆出一副“奖状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的架势,也懒得去琢磨清楚这里面到底有什么门道。怎样才能拿到奖状、为什么拿奖状的总是那些人……诸如这样的疑问,我从来没有考虑过。对于一个习惯混日子的人来说,每天自己开心就好,这显然要比拼命争一张破纸片的感觉要好得多。
不过个人强悍的意志在家里人排山倒海的渴望面前显得实在太苍白无力,就像前面说的,皇帝不急太监急,你不想要也有人逼着你去要。为破除拿不到奖状的尴尬,家中左思右想,决定加大悬赏力度,从外公到舅舅,纷纷巧立名目,设立各种奖金,其终极目的只为一个:快把奖状给我们拿回来!
现在看来,家里人信奉的结果导向理论还是有点作用。初二那个学期,多少有点较之前稍微开窍的感觉,学习成绩看起来好了一点,只偶尔犯点事,一瞬间突然华丽变身为乖乖仔,让家里人看到了奖状到手的希望。不过,在没有参透颁奖规则以前,谁也不知道最终奖状会花落谁家。
领通知书的日子,同时也是发奖状的日子。如果没记错的话,那天是晴天,气温偏低,在我进教室等消息的同时,那一头,家里人已经开始忙活着张罗他们能做的事情:洗菜做饭,准备接风洗尘。唔,这是不是很像等待某次申办结果一样?兴奋夹杂着紧张,可惜我什么感觉也没有。
具体是怎样的过程,我早就忘了。可能是在教室里发呆盘算哪十个人可能被评上时被人告知“中奖”了,还是当时没有拿到,懵懵懂懂跑到办公室里“提醒”了老师一把,从而抱得奖状归。不过总算有一点我记得挺清楚:当我凑上前偷看期末考试排名时,老师一脸喜色地告诉我是“第十名”。
咳,我说自己怎么评上了呢,原来考分不错奖状就基本到手啊。我突然觉得,领悟这个道理,比成绩好更顶用。
然而可惜的是,辉煌总是短暂的。从那以后,我的表现又回到解放前,“三好学生”自然也离我而去。貌似后来拿过一次“进步最快学生”的奖状,乐颠颠拿回家给他们看,结果招来一顿暴打。
我就不明白了,反正都是奖状,好不容易又来了一个,打我干什么?
高中以后,由于某些复杂的背景(教师子女),“三好学生”年年都会为我预留一个位置,哪怕排名倒数,也雷打不动,对这种东西就更加深恶痛绝。
唯一例外的情况,是高三时评选“省级三好学生”。考虑到高考加10分的优惠政策,我没有拒绝,而且在多人PK中成功得手,算是上大学前在这方面为数不多的高光时刻。
但悲剧的是,当年湖南省正好取消这一高考加分政策,家里人的煞费心血算是落了空,不少想看热闹的人内心一直在偷笑。好在那年高考我还算争气,没有依靠加分考过了二本线,没给他人留下什么口实。
从此我自觉奖状、奖金这种东西实在太虚无,是可有可无的,于是就抱着这种思想上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