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斋 坐禅 感悟——柏林禅寺(转)
![]() |
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
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
以前我不曾接近佛教,不懂佛教,更不知礼佛为何物?我的志向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后我认为自己应该朝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的境界去修行!
置身于幽幽柏林禅寺,宏伟的佛殿于紫禁城相比也毫不逊色,心灵的尘埃在那一刻被彻底涤净,红尘的喧嚣在这里遁无行迹,柏林禅寺第一晚,生平第一次体验佛门生活的我在做了晚课之后,冥冥中获得了以上感悟!禅师们所颂的佛经不再是听不懂的文字,而是如阳春白雪般的音乐,潺潺流进我的心灵。禅可以是水,可以是饭,可以是生活,可以是宇宙万物,它存在于任何地方,能够升华一切;不在乎你用什么形式去表现它,在乎于一颗向佛之心和理禅之意!我体验到了一种责任,一片宁静,和一丝升华。
柏林禅寺位于河北省赵州县,创建于东汉末年(公元200年),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悠悠岁月,几经兴衰。现在的柏林禅寺是1988年修复的,唯一剩下的古籍就是赵州和尚的舍利塔。 带着对佛学的敬畏与误解,我来到了柏林禅寺。 “希望通过学习佛教,能使我成为一个更加纯粹的人”的看法非常朴素。而我,今天来到这里,我也十分珍惜我与佛教的这份因缘!
柏林禅寺位于赵州县城,而不是我想象中的深山偏隅。这也许印证了“生活禅”的宗旨: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净慧法师开创的生活禅,提倡“关怀人生、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反对脱离现实,逃避生活,躲到深山里去隐修,把佛法与世法、出世与入世、修行与作人打成两橛。中午,车行至禅寺门口,看到禅寺门前的车水马龙,我对生活禅有了一丝初步的感悟。
过堂—感恩
我们在“香积楼”进斋饭,佛教用语叫过堂。代理方丈明海法师坐在堂中的法座上,僧众坐两边。我们则坐在僧众的后面。吃饭前后要行临斋仪和结斋仪,思五观。五观之意为:一是思念食物来之不易,二是思念自己德行有无亏缺,三是防止产生贪食美味的念头,四是对饭食只作为疗饥的药,五是为修道业而受此食。在寺庙内吃斋饭,清清素素,对于出家人来说,这是修行的一部分。而对于我们来说,这是调养生息的好机会,几天的代谢吞吐,一个人便会有脱胎换骨的感觉。 在柏林寺,品茶也是另外的一门学问。大多禅师都精于茶道,所谓“茶禅一味”,深解其中奥秘的他们醒来一杯茶,参禅后一杯茶,饭后一杯茶,闲时还饮茶作赋,逍遥自在。
饭菜非常简单。两个碗,一个碗里放着馒头,另一个碗里放着几块豆腐和几片菜叶。最后每人一小片儿西瓜。如果需要添饭菜,应将空碗送到桌边,由斋堂服务员添,不可出声叫唤。食物是绝对不许浪费的。当时有个人碗里剩下两根豆芽,不吃了,然后直接把西瓜子吐入碗中。和尚发现后,责令他把豆芽吃下去,一点也不能剩!看到这一幕,我很惭愧。平时我们缺乏对生活的感恩,剩下许多饭菜也不会有愧疚之心,甚至对于一切属于自己的东西都受之无愧,只会觉得不满足。但仔细想一想,其实我们从父母、从社会、从大自然得到了太多太多,我们回报了足够的恩德吗?
座谈—佛学的基本教义
下午2:00,僧侣们在“无门关”打坐参禅。无门关是柏林禅寺为数不多的不对外开放的佛门禁地。无门关取自一本书名,还包含的意思是,佛海无边,只有靠不断的修行,逐渐领悟,却永远不可能真正从这里“毕业”。而我等一行则在“指月楼”,与法师座谈。谈话的主题是佛学的基本教义和《心经》。
在一段似懂非懂的对话中,知道了一些佛教的基本教义,以及传说中的《心经》的基本内涵。佛教有三藏十二部为数近万的典籍,而《心经》是佛教精华中的精华,绝对不是两个小时的时间所能参透的。不过,在法师的指点下,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佛学的博大精深。他不和我们谈深奥的东西,而是要我们每个人说出自己最大的困惑,他用佛法来解答,让我们感受佛法是如何开化人的,在生活中如何应用佛法。 大家讨论得很热烈,聊了感情问题、工作问题、烦恼问题、甚至还有关于做梦的问题。法师也一一耐心解答。在具体的案例分析中,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烦恼的根源是“贪”、“嗔”、“痴”,也了解了如何运用“因缘”、“无我”、“无常”来分析问题,而修行的方法则是“戒”、“定”、“慧”,通过修行来彻底解决问题。佛法的本意就是要解救大众,使我们脱离一切烦恼!法师用这种方式来教化我们,实在是非常直接和有效。
晚课—感受虔诚
下午4:30,我们和僧侣们一起进“万佛楼”上晚课。万佛楼是一个规模宏大的宫殿,我们出发前有人请我考证一下万佛楼与故宫的干清宫哪一个更大。我终究忘了这件事,完全沉浸在对其的叹服之中。万佛楼正中间供奉着五座大佛,分别是东、西、南、北、中五佛。四周是一些小佛像,总共一万座,因此称为万佛楼! 众僧在大殿内各就各位后,钟乐响起,诵唱开始了。很遗憾我听不懂具体的唱词,只能在阵阵木鱼声中感受这种虔诚。诵经时要敲木鱼,因为鱼昼夜均不合眼,隐喻佛徒修行也应精勤不息。 有一位僧侣领唱,声调异常平和、清脆、悠扬,像从心底最深处发出的声音。我双手合十,听着虔诚的诵经声和钟乐声,看着眼前慈眉善目的大佛,心里感到异常的宁静和安详。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庄严,会洗涤你心里的一切尘埃,获得宁静和解脱!
就寝—第一天结束
晚上9点,暮鼓敲响。大家恋恋不舍的告别大痴法师,回到“茶香楼”就寝。也许是意犹未尽,我们回去后还聊了聊这一天的心得。听说明天早上要4点半起床,我怕我第二天起不来早早入睡了。
晨钟—新的开始
早上4:30,晨钟敲响。晨钟暮鼓,早上是先敲钟再敲鼓,晚上是先敲鼓再敲钟。这样,每天都是在钟声中开始和结束。我睁开双眼,透过窗向外望去,外面天还很黑。整个庙宇在黑暗中更显得肃穆和深沉。然而钟声,却穿越虚空而来,清脆又响亮,一直传达到心灵的深处。
诵经—基本的修行
早上5点,早课开始的时候,外面天还没有泛白。也许每天太阳就是伴随着诵经声渐渐升起。早课还是在“万佛楼”,主要念诵的是《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在念诵的起止都配有梵呗赞偈。在我们大多数人还在做梦的时候,柏林禅寺的这些僧侣们已经开始了新的一天的修行。早斋过后,我们和僧侣们一起到“普贤阁”诵经。诵经和早晚课不一样,比较自由,坐在凳子上抱着经书念。今天念的是《华严经》。我拿着经书,也和僧侣们一起念,能跟上节奏,但不懂经书的含义。有个居士告诉我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佛教鼓励这种学习方法。法师只在必要的时候,点拨你一下,其它的一切,都靠你自己去悟!是呀,我们平时都习惯了快餐文化,很少真的静下心来自己去体会书中的意味。这是不是“悟”比“学”的高明之处呢?
禅定—禅宗核心的修行方式
禅定,俗称打坐,是禅宗最核心的修行方式。禅定是六波罗密中第五度。六波罗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是指修行的六个方法。[六度和八正道都是在修戒定慧]。前四度一般人都能修出来,但第五度禅定,确是非常之困难。如果要悟到佛之知见,你必须修禅定,只有禅定才能够开发根本智(即悟性)。有人把禅定比作心灵的体操,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培养专注与智慧。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太多的杂念,禅定,就是要让我们抛弃这些杂念,和纯净的心灵进行直接对话。
诵经过后,我们在法师的带领下,去文殊阁练习禅定。法师体谅我们初学,只要求我们打坐半个小时。在开始的几分钟内,我还能够正常的调息调心,但逐渐便控制不住,杂念满天飞。我知道我离修行的境界还非常远。
告别—因缘的开始
再吃过一顿午斋,和法师在观音殿前合影,我们就要离开柏林禅寺了。回头看一看古塔,看一看柏树林,看一看这两天给我们如此多感悟的寺院。想想在来之前,对佛学一知半解。这样一个偶然的机遇,让我和佛接触了两天,只是我和佛因缘的一个开始。回北京后,不知道我和佛是否会继续有缘,但我想佛祖不会介意这些。因为,一切以因缘合而生,以因缘尽而散。顺其自然。
北京是五光十色的,都市是五彩缤纷的,而赵国的颜色,至今停留在脑海里面。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