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mian
我所渴求的,无非是将心中脱颖欲出的本性付诸生活。为什么竟如此艰难呢?
今天少有人懂得什么是人。很多人感觉到了这一点,因此死得更从容,当我写完这个故事之后,我也会同样从容地死去。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是对一条路道的尝试,是一条小径的悄然召唤。
今天我知道,最让人畏惧的恰恰是通向自己的道路。
以前我常疑惑,为什么很少有人会为一个理想而活着。现在我却发现,许多人,甚至所有人都能为一个理想而赴死。
德米安 节选
关于我的童年,关于我在父母身边的无忧无虑,关于我小时候对父母的爱,关于在温情、可亲、光明的环境里过着嬉戏有度的日子,本应讲讲美好、温柔、可爱的事情。但是,我只对我在自己的生活中为了达到我自身而采取的行动感兴趣。所有漂亮的歇息地、幸福岛和快乐园,我都让它们留在遥远的光辉里,而不想再一次涉足这些地方,尽管我对它们的魔力并不陌生。
因此,只要我还在叙述我小时候的事情,我讲的就是那时我所了解到的新事物,这些事物激励我向前,把我拽离原地。
老是有这些碰撞来自“另一个世界”,随之总是带来恐惧、压力和内疚;碰撞总是带着变革性,威胁着我乐意安居其中的宁静。
到了那种年龄了,我该重新发现在我自身中生存的一种植根于深层、在符合规矩的光明世界里必须潜藏起来的欲望了。慢慢觉醒的性感觉,作为敌对者和破坏者,作为禁物,作为引诱和罪恶,就像对每个人一样,也向我袭来。我的好奇心所寻求的东西,给我带来梦幻、快乐和恐惧的东西,青春期的重大秘密,这些跟我在童年的宁静中得到爱抚的内心幸福是格格不入的。我的行动和所有人一样。我过着儿童的双重生活,可我已不再是儿童了。我的意识存在于惯常的、符合规矩的东西里,我的意识否定逐渐产生的新世界。同时我又生活在潜意识的梦幻、情欲和希冀中。在这些潜流之上,那种意识生活建造着越来越使人忧心忡忡的桥梁,因为我心中的儿童世界崩溃了。就像差不多所有的父母亲一样,我的父母亲也不帮助正在觉醒的生命欲望,不谈论这种欲望。他们只是以没完没了的小心谨慎帮助我毫无希望地企图去否认现实,并继续在一个越来越不真实,越来越虚假的儿童世界里栖身。我不知道父母亲是否能在这方面帮许多忙,我不责备我的父母。对付我自己找到我自己的道路,这是我自己的事情。而我就像大多数具有良好教养的人一样,把自己的事情干得很糟。
每个人都经历过这种困难。对普通人来说,这是生活中的一个点,在这个点上自己的生活要求与环境发生最激烈的冲突,前进的道路必须经过最艰苦的斗争才能找到。许多人一生中只有这一次才会经历我们的命运——死亡和新生,因为在这时,当所有可爱的东西要离弃我们,当我们突然感到被太空中的孤独和死一般的寒冷所包围,我们就变得衰老,童年也慢慢崩溃了。而许许多多的人永远滞留在这个障碍上,把他们的生命长期痛苦地粘在无可挽回的过去上,粘在对失去的天堂的梦幻上,这种梦是所有的梦里最可怕、最要命的梦。
我们再言归正传吧。那些向我报告童年终结的感觉和梦幻还不够重要,因此就不讲了。重要的事情是:“阴暗世界”,“另一个世界”又出现了。当时曾经是弗兰茨•克罗默身上的东西,如今潜藏到了我自己身上。“另一个世界”也因而从外部重新获得了支配我的力量。
自从与克罗默发生了那件事以后已经过去好几年了。我一生中那段戏剧性的、充满过错的时间当时对我来说已是遥远的事情,就像一个短暂的梦魇销声匿迹了。弗兰茨•克罗默早已从我的生活中消失,当他每次遇到我时,我几乎都注意不到了。而我的悲剧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德米安,却不再从我的周围完全消失。不过他很长时间是远远地站在一边,可以看得见,但不发生作用。他只是逐渐地重新走近前来,重新发出力量和影响。
我得好好想一想,我从那段时间里对德米安了解了些什么。我大概有一年或者更长时间没有跟他谈过一次话。我回避他,他也决不硬来跟我结伴。比如有一次我们遇见时,他朝我点点头。后来,我有时觉得在他的友好中有一丝细微的嘲讽,或者是嘲弄的责备,但这也可能是幻觉。我和他一起所经历的事情、他当时对我所产生的奇特的影响,像是被忘却了一样,被他也被我。
我寻找着他的身影,而现在当我回想起他的时候,我看见他仍旧在那里,在我的注意之中。我看见他去上学,独自一人或者走在其他年长一点的学生中间,我见他奇特、孤独而宁静,像星辰一样在他们中间穿行,周围环绕着一层自己的大气,生活在自己的规律中。没有人爱他,没有人跟他亲近,除了他的母亲,而即使在跟她的关系中,他也不像一个孩子,而像一个成年人。老师尽可能不去打搅他,他是一个好学生,但他不想讨好任何人,我们不时从传闻中听到他用一个什么词去评论一个老师,一个嘲讽或者反驳,这个词在含有敌意的挑衅或者在讽刺水平上是没什么可说的了。
我闭着眼睛回想着,他的形象出现在我眼前。这是什么地方?对,又是这个地方。这是在我们家前面的巷子里。有一天我看见他站在那里,手里拿着一个笔记本,在画着什么。他在描画我家宅门上方旧的鸟纹章。我站在一扇窗户旁,藏在窗帘后,向他望去,我极其惊奇地看着他专心、冷静、明朗的脸朝着纹章,这是一个男人的脸,一个研究者或者艺术家的脸,从容不迫,意志坚定,特别明朗而冷静,带着一双内行的眼睛。
他又出现在我眼前。那是不久以后,在街上,我们放学回来,大家都围着一匹倒在地上的马站着。马躺着,仍套在一辆农夫车子的车辕上,它可怜地张着鼻孔吸着空气,探寻着什么,血从一个看不见的伤口里流出来,使得马身边的街道上白色的灰尘也慢慢吸足了血而变黑了。当我感到一阵恶心,从这个情景前转身离开时,我看见了德米安的脸。他没有往前挤,他站在最后面,舒坦自在,相当雅致,他就是这种样子。他的目光像是在盯着马的头,目光里又是这种深沉的、宁静的、几乎是狂热的、却又是冷静的全神贯注。我不由得久久地盯着他看,当时我感觉到——还远不是意识到——某些非常独特的东西。我看着德米安的脸,不仅看到他的脸不是孩子的脸,而是一个成人的脸;而且还看到,我相信看到或者感觉到,这也不只是一个成人的脸,而且还是别的什么东西。其中好像还有一张女人脸上的某些东西,刹那间我尤其觉得这张脸不是男人的,也不是孩子的,不老也不小,而不知怎么像几千年的脸,像是永恒的脸,带着与我们生活的历史时代所不同的历史时代打上的印记。动物看上去可能是这样,或者树木,或者星辰——这点我不知道,我没有确切地感觉到我现在作为成年人所谈论的这些东西,而是感觉到一些类似的东西。也许他是美丽的,也许我喜欢他,也许我又讨厌他,就是这点也不能肯定。我只看见:他不同于我们,他像一个动物,或者像一种精神,或者像一幅画,我不知道他是什么,但他和我们大家都不一样,难以想象地不一样。
回忆没有给我带来更多的东西,也许就连这些也部分地是从后来的印象中获得的。
知道我年龄大了好几岁之后,才又跟他密切接触起来。德米安没有像习俗所要求的那样,在到了那个年龄后去教堂受坚信礼,就连这点也很快又和传闻联系在一起了。学校又在传说,他原本是个犹太人,或者不是犹太人,而是一个异教徒,其他人说,他和他母亲不信任何教,或者属于一个神话般的可怕的教派。我想我也听到过与此有关的猜疑:他像跟一个恋人一样跟他母亲生活在一起。也许情况是这样:他迄今没有受过宗教信仰的教育,不过现在这一点让人担心对他的未来总不会有什么好处。不管怎样,在他比同龄人晚了两年之后,他母亲现在还是决定让她参加坚信礼课。因此,他成为我坚信礼课的同学已有几个月了。
一段时间里我完全不跟他来往,我不想跟他掺和在一起,我觉得他身上的谣传和秘密太多了,不过,尤其妨碍我的是自克罗默事件以来遗留在我心中的责任感。而恰恰在当时我为自己的秘密已经够烦的了。对我来说,坚信礼课和性方面重要的宣传教育恰好是在同一时期。尽管我有着良好的愿望,但我对好心教导的兴趣还是因此而受到很大的损害。牧师所讲的东西处在离我遥远的宁静而神圣的非现实之中,这些东西也许非常美好而珍贵,但绝不是现实的、激动人心的,而其他那些东西倒恰恰是极其现实而又激动人心的。
Hermann Hesse,1877年7月2日-1962年8月9日,德国诗人、小说家。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黑塞祖父一支是来自波罗的海国家,黑塞的父亲约翰尼斯•黑塞出生在爱沙尼亚,拥有俄国国籍,后来作为传教士曾在印度传教,后因传教才入了瑞士籍。约翰尼斯•黑塞不适应印度的生活,染上疾病,返回德国,在卡尔夫担任赫尔曼•贡德尔特(即黑塞的外祖父)这个传教士和印度学者的助手,从事出版行业。贡德尔特的女儿玛丽(黑塞的母亲)在前夫去世后带着两个儿子返回娘家,结识了小她4岁的约翰尼斯并于1874年二披婚纱。婚后第三年生下小黑塞。黑塞的父亲知识渊博,聪慧过人,也具有很好的语言天赋,会说印地语,英语更是运用自如。母亲则很会唱歌并擅长讲故事。外祖母是瑞士人,会法语,而外祖父更是博学多才,会许多欧洲及亚洲语言,且有丰富藏书,黑塞很敬重、爱戴他的外祖父,长大后称外祖父为“印度的智者和魔术师”、是“全知者”。在如此家庭氛围中成长的黑塞,从小便接触到充满国际气息的人事物,家里也充满了异国情调,这使得黑塞从小就立下目标要成为他父母那样明朗、纯洁、胜人一筹、生活有条理的人。
今天少有人懂得什么是人。很多人感觉到了这一点,因此死得更从容,当我写完这个故事之后,我也会同样从容地死去。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是对一条路道的尝试,是一条小径的悄然召唤。
今天我知道,最让人畏惧的恰恰是通向自己的道路。
以前我常疑惑,为什么很少有人会为一个理想而活着。现在我却发现,许多人,甚至所有人都能为一个理想而赴死。
德米安 节选
关于我的童年,关于我在父母身边的无忧无虑,关于我小时候对父母的爱,关于在温情、可亲、光明的环境里过着嬉戏有度的日子,本应讲讲美好、温柔、可爱的事情。但是,我只对我在自己的生活中为了达到我自身而采取的行动感兴趣。所有漂亮的歇息地、幸福岛和快乐园,我都让它们留在遥远的光辉里,而不想再一次涉足这些地方,尽管我对它们的魔力并不陌生。
因此,只要我还在叙述我小时候的事情,我讲的就是那时我所了解到的新事物,这些事物激励我向前,把我拽离原地。
老是有这些碰撞来自“另一个世界”,随之总是带来恐惧、压力和内疚;碰撞总是带着变革性,威胁着我乐意安居其中的宁静。
到了那种年龄了,我该重新发现在我自身中生存的一种植根于深层、在符合规矩的光明世界里必须潜藏起来的欲望了。慢慢觉醒的性感觉,作为敌对者和破坏者,作为禁物,作为引诱和罪恶,就像对每个人一样,也向我袭来。我的好奇心所寻求的东西,给我带来梦幻、快乐和恐惧的东西,青春期的重大秘密,这些跟我在童年的宁静中得到爱抚的内心幸福是格格不入的。我的行动和所有人一样。我过着儿童的双重生活,可我已不再是儿童了。我的意识存在于惯常的、符合规矩的东西里,我的意识否定逐渐产生的新世界。同时我又生活在潜意识的梦幻、情欲和希冀中。在这些潜流之上,那种意识生活建造着越来越使人忧心忡忡的桥梁,因为我心中的儿童世界崩溃了。就像差不多所有的父母亲一样,我的父母亲也不帮助正在觉醒的生命欲望,不谈论这种欲望。他们只是以没完没了的小心谨慎帮助我毫无希望地企图去否认现实,并继续在一个越来越不真实,越来越虚假的儿童世界里栖身。我不知道父母亲是否能在这方面帮许多忙,我不责备我的父母。对付我自己找到我自己的道路,这是我自己的事情。而我就像大多数具有良好教养的人一样,把自己的事情干得很糟。
每个人都经历过这种困难。对普通人来说,这是生活中的一个点,在这个点上自己的生活要求与环境发生最激烈的冲突,前进的道路必须经过最艰苦的斗争才能找到。许多人一生中只有这一次才会经历我们的命运——死亡和新生,因为在这时,当所有可爱的东西要离弃我们,当我们突然感到被太空中的孤独和死一般的寒冷所包围,我们就变得衰老,童年也慢慢崩溃了。而许许多多的人永远滞留在这个障碍上,把他们的生命长期痛苦地粘在无可挽回的过去上,粘在对失去的天堂的梦幻上,这种梦是所有的梦里最可怕、最要命的梦。
我们再言归正传吧。那些向我报告童年终结的感觉和梦幻还不够重要,因此就不讲了。重要的事情是:“阴暗世界”,“另一个世界”又出现了。当时曾经是弗兰茨•克罗默身上的东西,如今潜藏到了我自己身上。“另一个世界”也因而从外部重新获得了支配我的力量。
自从与克罗默发生了那件事以后已经过去好几年了。我一生中那段戏剧性的、充满过错的时间当时对我来说已是遥远的事情,就像一个短暂的梦魇销声匿迹了。弗兰茨•克罗默早已从我的生活中消失,当他每次遇到我时,我几乎都注意不到了。而我的悲剧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德米安,却不再从我的周围完全消失。不过他很长时间是远远地站在一边,可以看得见,但不发生作用。他只是逐渐地重新走近前来,重新发出力量和影响。
我得好好想一想,我从那段时间里对德米安了解了些什么。我大概有一年或者更长时间没有跟他谈过一次话。我回避他,他也决不硬来跟我结伴。比如有一次我们遇见时,他朝我点点头。后来,我有时觉得在他的友好中有一丝细微的嘲讽,或者是嘲弄的责备,但这也可能是幻觉。我和他一起所经历的事情、他当时对我所产生的奇特的影响,像是被忘却了一样,被他也被我。
我寻找着他的身影,而现在当我回想起他的时候,我看见他仍旧在那里,在我的注意之中。我看见他去上学,独自一人或者走在其他年长一点的学生中间,我见他奇特、孤独而宁静,像星辰一样在他们中间穿行,周围环绕着一层自己的大气,生活在自己的规律中。没有人爱他,没有人跟他亲近,除了他的母亲,而即使在跟她的关系中,他也不像一个孩子,而像一个成年人。老师尽可能不去打搅他,他是一个好学生,但他不想讨好任何人,我们不时从传闻中听到他用一个什么词去评论一个老师,一个嘲讽或者反驳,这个词在含有敌意的挑衅或者在讽刺水平上是没什么可说的了。
我闭着眼睛回想着,他的形象出现在我眼前。这是什么地方?对,又是这个地方。这是在我们家前面的巷子里。有一天我看见他站在那里,手里拿着一个笔记本,在画着什么。他在描画我家宅门上方旧的鸟纹章。我站在一扇窗户旁,藏在窗帘后,向他望去,我极其惊奇地看着他专心、冷静、明朗的脸朝着纹章,这是一个男人的脸,一个研究者或者艺术家的脸,从容不迫,意志坚定,特别明朗而冷静,带着一双内行的眼睛。
他又出现在我眼前。那是不久以后,在街上,我们放学回来,大家都围着一匹倒在地上的马站着。马躺着,仍套在一辆农夫车子的车辕上,它可怜地张着鼻孔吸着空气,探寻着什么,血从一个看不见的伤口里流出来,使得马身边的街道上白色的灰尘也慢慢吸足了血而变黑了。当我感到一阵恶心,从这个情景前转身离开时,我看见了德米安的脸。他没有往前挤,他站在最后面,舒坦自在,相当雅致,他就是这种样子。他的目光像是在盯着马的头,目光里又是这种深沉的、宁静的、几乎是狂热的、却又是冷静的全神贯注。我不由得久久地盯着他看,当时我感觉到——还远不是意识到——某些非常独特的东西。我看着德米安的脸,不仅看到他的脸不是孩子的脸,而是一个成人的脸;而且还看到,我相信看到或者感觉到,这也不只是一个成人的脸,而且还是别的什么东西。其中好像还有一张女人脸上的某些东西,刹那间我尤其觉得这张脸不是男人的,也不是孩子的,不老也不小,而不知怎么像几千年的脸,像是永恒的脸,带着与我们生活的历史时代所不同的历史时代打上的印记。动物看上去可能是这样,或者树木,或者星辰——这点我不知道,我没有确切地感觉到我现在作为成年人所谈论的这些东西,而是感觉到一些类似的东西。也许他是美丽的,也许我喜欢他,也许我又讨厌他,就是这点也不能肯定。我只看见:他不同于我们,他像一个动物,或者像一种精神,或者像一幅画,我不知道他是什么,但他和我们大家都不一样,难以想象地不一样。
回忆没有给我带来更多的东西,也许就连这些也部分地是从后来的印象中获得的。
知道我年龄大了好几岁之后,才又跟他密切接触起来。德米安没有像习俗所要求的那样,在到了那个年龄后去教堂受坚信礼,就连这点也很快又和传闻联系在一起了。学校又在传说,他原本是个犹太人,或者不是犹太人,而是一个异教徒,其他人说,他和他母亲不信任何教,或者属于一个神话般的可怕的教派。我想我也听到过与此有关的猜疑:他像跟一个恋人一样跟他母亲生活在一起。也许情况是这样:他迄今没有受过宗教信仰的教育,不过现在这一点让人担心对他的未来总不会有什么好处。不管怎样,在他比同龄人晚了两年之后,他母亲现在还是决定让她参加坚信礼课。因此,他成为我坚信礼课的同学已有几个月了。
一段时间里我完全不跟他来往,我不想跟他掺和在一起,我觉得他身上的谣传和秘密太多了,不过,尤其妨碍我的是自克罗默事件以来遗留在我心中的责任感。而恰恰在当时我为自己的秘密已经够烦的了。对我来说,坚信礼课和性方面重要的宣传教育恰好是在同一时期。尽管我有着良好的愿望,但我对好心教导的兴趣还是因此而受到很大的损害。牧师所讲的东西处在离我遥远的宁静而神圣的非现实之中,这些东西也许非常美好而珍贵,但绝不是现实的、激动人心的,而其他那些东西倒恰恰是极其现实而又激动人心的。
Hermann Hesse,1877年7月2日-1962年8月9日,德国诗人、小说家。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黑塞祖父一支是来自波罗的海国家,黑塞的父亲约翰尼斯•黑塞出生在爱沙尼亚,拥有俄国国籍,后来作为传教士曾在印度传教,后因传教才入了瑞士籍。约翰尼斯•黑塞不适应印度的生活,染上疾病,返回德国,在卡尔夫担任赫尔曼•贡德尔特(即黑塞的外祖父)这个传教士和印度学者的助手,从事出版行业。贡德尔特的女儿玛丽(黑塞的母亲)在前夫去世后带着两个儿子返回娘家,结识了小她4岁的约翰尼斯并于1874年二披婚纱。婚后第三年生下小黑塞。黑塞的父亲知识渊博,聪慧过人,也具有很好的语言天赋,会说印地语,英语更是运用自如。母亲则很会唱歌并擅长讲故事。外祖母是瑞士人,会法语,而外祖父更是博学多才,会许多欧洲及亚洲语言,且有丰富藏书,黑塞很敬重、爱戴他的外祖父,长大后称外祖父为“印度的智者和魔术师”、是“全知者”。在如此家庭氛围中成长的黑塞,从小便接触到充满国际气息的人事物,家里也充满了异国情调,这使得黑塞从小就立下目标要成为他父母那样明朗、纯洁、胜人一筹、生活有条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