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津推荐:葛亮的《绘色》
葛亮:《绘色》、《七声》
葛亮﹐原籍南京,现居香港。香港大学中文系博士。文字发表于两岸三地。
著有小说集《七声》、《谜鸦》、《相忘江湖的鱼》,文化随笔《绘色》等。
曾获2008年香港艺术发展奖、首届香港书奖、台湾联合文学小说奖首奖、台湾梁实秋文学奖等奖项。作品入选“当代小说家书系”﹑“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大系”。长篇小说《朱雀》获“亚洲周刊2009年全球华人十大小说”奖。
绘色简介
小说频频获奖的葛亮,在这本书里,以影评与有关电影的散文,和读者见面。电影是葛亮在小说之外的另一至爱。本书所谈影片范围广泛:有香港片、内地片、台湾片、日韩片,也有欧美的老电影和近年上映的片子。
从影片内容谈到男女主角,从文化背景谈到导演手法,作者都用一种清新的、很有生气的笔触来叙述或评论。他敏感有致的观察和山色的文字功力,在书内表现得淋漓尽致。尤为精彩的是他对光影中的童年、少年与青年生活的追忆与思索,读後令人感怀。
---------------------------------------------------
附:《绘色》:氤氲光影中的暧昧光阴
在对过往光影的点滴追溯中,葛亮也完成了他自己的光阴记忆。
□ 顾文豪
在葛亮的最新随笔集《绘色》中,我读到的不仅是葛亮对他中意的电影的精到评论,更见到他将电影作为自我观看世界的新角度以及新背景的企图,换句话说,电影于葛亮而言,永远不单是一出绘声绘色的光影演出,而是经由电影重新探知生活悲喜的一种方式。在对过往光影的点滴追溯中,葛亮也完成了他自己的光阴记忆。
这种追溯,说得大一点,是追溯电影作为一种时代经验的载体的浮沉嬗变,相较文字,电影或许更易通过“一种普适性的审美和价值观”来形塑个体的成长;说得小一点,生长在上世纪70年代末梢的葛亮正好赶上了中国电影从荒年到复苏的时期,每一部电影其实都牵连了一段个人生活,而今的事后追认既是梳理影像,亦是画出成长轨迹。
于是,我们在书中会读到半岁的葛亮会莫名在谭鑫培《定军山》的图片上涂涂画画,充满预见性地注定了他将来或许总要在文字与光影间徘徊流荡的命运;文化馆临时工木兰阿姨辗转学画与恋情无果的经历,让儿时的葛亮过早体会了人生的莫名悲喜;受电影影响甚深的他,还会巧用电影台词应对长辈;而见过大世面的外公不啻是最佳电影启蒙老师,练达深稳的人生阅历令其倍感人生如电影般精彩跌宕。在葛亮讲故事般的叙述中,电影其实不是主角,这些与电影勾连的故事无一不在讲述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悲欢辛苦,而葛亮将这些故事一一安置在黑白映象中,却平添一份氤氲与时光流转的暧昧。
《十七岁的单车》中,他读解出这是一部向“青春”致敬的电影,而青春的解决方式,说到底“是无秩序的,也有些荒诞,也有些暴力”;小津与侯孝贤对于单镜头场景的偏好,“以意境化的方式转化为禅意化的时空”从而圆转完成了时空的切换;《四月物语》中女主角的红雨伞是“一抹直接而勇敢的颜色”……而最令我信服的则是葛亮对于“老上海”电影的解读,他敏感地意识到甚嚣一时的老上海文化其实多为“香港制造”,其中分明透出香港对于上海的“镜像”意识,香港人借由影像媒体的老上海叙事,构建出成分复杂的“精神还乡”,作为他者的香港反倒比上海更上海。从《胭脂扣》、《花样年华》到《阮玲玉》、《做头》乃至《长恨歌》,香港成为了“逃脱”与“末路”意象的交叠,而最有深意的则是,上海同时经由香港制造的上海形象而二度复制,最终两者在种种强化与推演中,“内化为一种文化视野”。
文学和电影表达方式不一,但在对人性的深景探勘上殊途同归,都在教导我们重新认识自己与这个世界。就此而言,葛亮“色取之于光影,绘之以文字”的电影随笔,倒是绘声绘色地做到了这一点。
《七声》
一均之中,间有七声。
葛亮﹐原籍南京,现居香港。香港大学中文系博士。文字发表于两岸三地。
著有小说集《七声》、《谜鸦》、《相忘江湖的鱼》,文化随笔《绘色》等。
曾获2008年香港艺术发展奖、首届香港书奖、台湾联合文学小说奖首奖、台湾梁实秋文学奖等奖项。作品入选“当代小说家书系”﹑“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大系”。长篇小说《朱雀》获“亚洲周刊2009年全球华人十大小说”奖。
![]() |
绘色简介
小说频频获奖的葛亮,在这本书里,以影评与有关电影的散文,和读者见面。电影是葛亮在小说之外的另一至爱。本书所谈影片范围广泛:有香港片、内地片、台湾片、日韩片,也有欧美的老电影和近年上映的片子。
从影片内容谈到男女主角,从文化背景谈到导演手法,作者都用一种清新的、很有生气的笔触来叙述或评论。他敏感有致的观察和山色的文字功力,在书内表现得淋漓尽致。尤为精彩的是他对光影中的童年、少年与青年生活的追忆与思索,读後令人感怀。
![]() |
---------------------------------------------------
附:《绘色》:氤氲光影中的暧昧光阴
在对过往光影的点滴追溯中,葛亮也完成了他自己的光阴记忆。
□ 顾文豪
在葛亮的最新随笔集《绘色》中,我读到的不仅是葛亮对他中意的电影的精到评论,更见到他将电影作为自我观看世界的新角度以及新背景的企图,换句话说,电影于葛亮而言,永远不单是一出绘声绘色的光影演出,而是经由电影重新探知生活悲喜的一种方式。在对过往光影的点滴追溯中,葛亮也完成了他自己的光阴记忆。
这种追溯,说得大一点,是追溯电影作为一种时代经验的载体的浮沉嬗变,相较文字,电影或许更易通过“一种普适性的审美和价值观”来形塑个体的成长;说得小一点,生长在上世纪70年代末梢的葛亮正好赶上了中国电影从荒年到复苏的时期,每一部电影其实都牵连了一段个人生活,而今的事后追认既是梳理影像,亦是画出成长轨迹。
于是,我们在书中会读到半岁的葛亮会莫名在谭鑫培《定军山》的图片上涂涂画画,充满预见性地注定了他将来或许总要在文字与光影间徘徊流荡的命运;文化馆临时工木兰阿姨辗转学画与恋情无果的经历,让儿时的葛亮过早体会了人生的莫名悲喜;受电影影响甚深的他,还会巧用电影台词应对长辈;而见过大世面的外公不啻是最佳电影启蒙老师,练达深稳的人生阅历令其倍感人生如电影般精彩跌宕。在葛亮讲故事般的叙述中,电影其实不是主角,这些与电影勾连的故事无一不在讲述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悲欢辛苦,而葛亮将这些故事一一安置在黑白映象中,却平添一份氤氲与时光流转的暧昧。
《十七岁的单车》中,他读解出这是一部向“青春”致敬的电影,而青春的解决方式,说到底“是无秩序的,也有些荒诞,也有些暴力”;小津与侯孝贤对于单镜头场景的偏好,“以意境化的方式转化为禅意化的时空”从而圆转完成了时空的切换;《四月物语》中女主角的红雨伞是“一抹直接而勇敢的颜色”……而最令我信服的则是葛亮对于“老上海”电影的解读,他敏感地意识到甚嚣一时的老上海文化其实多为“香港制造”,其中分明透出香港对于上海的“镜像”意识,香港人借由影像媒体的老上海叙事,构建出成分复杂的“精神还乡”,作为他者的香港反倒比上海更上海。从《胭脂扣》、《花样年华》到《阮玲玉》、《做头》乃至《长恨歌》,香港成为了“逃脱”与“末路”意象的交叠,而最有深意的则是,上海同时经由香港制造的上海形象而二度复制,最终两者在种种强化与推演中,“内化为一种文化视野”。
文学和电影表达方式不一,但在对人性的深景探勘上殊途同归,都在教导我们重新认识自己与这个世界。就此而言,葛亮“色取之于光影,绘之以文字”的电影随笔,倒是绘声绘色地做到了这一点。
《七声》
![]() |
一均之中,间有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