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必须,哪怕只是说说而已
(其实这篇是我2012年2月22号左右的一篇,发表时恰逢豆瓣犯病,给我改了年月,罗列到了这里。)
我人生树立的第一个理想,是当一名科学家,这是小学1年级时候的事情。那时候的教室,黑板上方贴着“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两侧窗户和窗户之间的空档处,贴着牛顿、居里夫人等人的肖像加座右铭。因此我认定科学家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物。
到了大概3年级的时候,我的理想变成当一名人民教师。我妹妹比起我要务实的多,她同阶段的理想是“做老师的孩子”,因为这样她就可以到教师食堂吃好饭好菜还不花钱,而不用到学生食堂排着队买那些毫无油水的饭菜。至于我当时想做一名老师的原因,我很难总结,但基本还是可以归结于:一个教室里,最闪光的是老师。学生排排坐,老师却是only one。
我不知道什么原因导致我那么想做人群里最惹眼的那一位。
我的启蒙老师也是我1-3年纪的班主任。姓钟,30出头,已婚,嗓门巨大,极其严厉。但是那时候我很喜欢她,因为我觉得她很喜欢我,因为她对我说话不那么严厉,即使我犯了错。多年以后,我遭遇人生一大坎,爸爸对我说:“当时钟老师没说错你,你这个孩子,自尊心太强,经不起任何批评,高中毕业前要顺风顺水,就能出人头地,要是遇到什么事情,就会马上不行。这是她的原话,果真没说错。”爸爸对我说这番话的时候,满是失望,或许还有自责,他早已知道却没有在意。听了这番话,我也十分的失落,我发现钟老师其实没那么喜欢我,否则她不会这样纵容我却不愿花精力来纠正我。
可惜似乎有点晚,那时候我已经15岁了,甚至都已经初恋完毕了,自尊心过强这个问题,早已木已成舟,一泻千里。时至今日它依旧在妨碍我的人生,甚至成了我性格当中最突显的一个缺陷。
继续谈理想。从人民教师之后,我渐渐明白树立理想其实不是那么必须的事情。一个小城孩子,在没有有线,没有互联网,新华书店是全市唯一书店并且永远只卖教辅书和世界名著,满大街人都挽着袖子摸麻将的坏境下,慢慢开始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事情,却并不太明白除了上学自己要做什么。
逃离那个地方,成了十几岁的我最想做的事情,算是此阶段我唯一的理想。
19岁,我成功出逃。尽管这是我拖着菜刀和父母在大街上免费为围观群众出演才换来的。走的那一天,我还是极其的亢奋,执意不要父母相送,收拾了一个和我个头差不多大的箱子,来到了意淫多年的北方。
过度的幻想导致过快的失望。
首先让我失望的就是北方糟糕的饮食,黑乎乎挂着糊的大块肉,大块鱼,大块鸡,大块茄子,全是黑乎乎的挂着糊,上面再盖一层臭菜。大街上几乎找不到专营早餐的早餐店,买得到早餐的地方,豆腐脑不放白糖,放一种叫卤的东西,依旧黑乎乎,而且齁咸;包馄饨用的原来就是在南方吃到的饺子皮却不是馄饨皮,皮厚馅咸;剩下的就是油饼油条,还有称之为粥的各种颜色的水泡饭。除此别无其他可吃。我不吃早餐的习惯,就是在大学期间形成的。对于北方家常菜的无所适从,10年过去我依旧如此。
其次,还有北方的干燥,北方的大男子,北方的直白,北方的单调......过去我幻想的各方面换成它的对立面扑面而来,难以招架,我迅速厌恶,甚至想退学重新考到海南。大四实习,我迫不及待回到长沙,部门人都说长沙话,我不会说只好讲普通话,两个月过去,所有人都以为我是东北人。悲伤极了。
后来又去湖北呆了半年,然后深圳,最后阴差阳错到了北京,又回到了北方。兜兜转转10年过去,南方或北方,差异性对我的影响逐渐模糊。呆在北方,我像一个南方人,回到南方,我像个北方人。这种感受,很长时间里,让我倍觉尴尬,找不到归属感......
要问此阶段,我的理想是什么。我的答案跟大多数人一样:理想空缺。这不是一件什么稀疏的事情,稀疏的是年近30的我,又开始慢慢觉得,人生树立理想的必要性。没有信仰的民族,缺乏理想的人群,一切逐渐变得不可控......这其实是一件极其可怕的事情。
我用了不短的时间,总结了过去近10年出现在我生活中的关键词,并推翻再树立,反复确认。将“理想”一词对应上某职业某岗位某行业已经很难。由于我羞于向他人描述我的内心想法,这导致身边即使最亲密的人也时常误读我,但是我很高兴看到自己朝着一个明确的方向在前行。
小时候,我锁上门,一个人在家里偷穿妈妈的高跟鞋,巴望自己明天就可以长大成能穿高跟鞋走上大街的人。等到我真的到了这样的年纪,我反而开始讨厌高跟鞋。今天坚持的未必是将来依旧肯定的。但即便如此,理想的必须,或许正在于哪怕只是说说而已。
我人生树立的第一个理想,是当一名科学家,这是小学1年级时候的事情。那时候的教室,黑板上方贴着“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两侧窗户和窗户之间的空档处,贴着牛顿、居里夫人等人的肖像加座右铭。因此我认定科学家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物。
到了大概3年级的时候,我的理想变成当一名人民教师。我妹妹比起我要务实的多,她同阶段的理想是“做老师的孩子”,因为这样她就可以到教师食堂吃好饭好菜还不花钱,而不用到学生食堂排着队买那些毫无油水的饭菜。至于我当时想做一名老师的原因,我很难总结,但基本还是可以归结于:一个教室里,最闪光的是老师。学生排排坐,老师却是only one。
我不知道什么原因导致我那么想做人群里最惹眼的那一位。
我的启蒙老师也是我1-3年纪的班主任。姓钟,30出头,已婚,嗓门巨大,极其严厉。但是那时候我很喜欢她,因为我觉得她很喜欢我,因为她对我说话不那么严厉,即使我犯了错。多年以后,我遭遇人生一大坎,爸爸对我说:“当时钟老师没说错你,你这个孩子,自尊心太强,经不起任何批评,高中毕业前要顺风顺水,就能出人头地,要是遇到什么事情,就会马上不行。这是她的原话,果真没说错。”爸爸对我说这番话的时候,满是失望,或许还有自责,他早已知道却没有在意。听了这番话,我也十分的失落,我发现钟老师其实没那么喜欢我,否则她不会这样纵容我却不愿花精力来纠正我。
可惜似乎有点晚,那时候我已经15岁了,甚至都已经初恋完毕了,自尊心过强这个问题,早已木已成舟,一泻千里。时至今日它依旧在妨碍我的人生,甚至成了我性格当中最突显的一个缺陷。
继续谈理想。从人民教师之后,我渐渐明白树立理想其实不是那么必须的事情。一个小城孩子,在没有有线,没有互联网,新华书店是全市唯一书店并且永远只卖教辅书和世界名著,满大街人都挽着袖子摸麻将的坏境下,慢慢开始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事情,却并不太明白除了上学自己要做什么。
逃离那个地方,成了十几岁的我最想做的事情,算是此阶段我唯一的理想。
19岁,我成功出逃。尽管这是我拖着菜刀和父母在大街上免费为围观群众出演才换来的。走的那一天,我还是极其的亢奋,执意不要父母相送,收拾了一个和我个头差不多大的箱子,来到了意淫多年的北方。
过度的幻想导致过快的失望。
首先让我失望的就是北方糟糕的饮食,黑乎乎挂着糊的大块肉,大块鱼,大块鸡,大块茄子,全是黑乎乎的挂着糊,上面再盖一层臭菜。大街上几乎找不到专营早餐的早餐店,买得到早餐的地方,豆腐脑不放白糖,放一种叫卤的东西,依旧黑乎乎,而且齁咸;包馄饨用的原来就是在南方吃到的饺子皮却不是馄饨皮,皮厚馅咸;剩下的就是油饼油条,还有称之为粥的各种颜色的水泡饭。除此别无其他可吃。我不吃早餐的习惯,就是在大学期间形成的。对于北方家常菜的无所适从,10年过去我依旧如此。
其次,还有北方的干燥,北方的大男子,北方的直白,北方的单调......过去我幻想的各方面换成它的对立面扑面而来,难以招架,我迅速厌恶,甚至想退学重新考到海南。大四实习,我迫不及待回到长沙,部门人都说长沙话,我不会说只好讲普通话,两个月过去,所有人都以为我是东北人。悲伤极了。
后来又去湖北呆了半年,然后深圳,最后阴差阳错到了北京,又回到了北方。兜兜转转10年过去,南方或北方,差异性对我的影响逐渐模糊。呆在北方,我像一个南方人,回到南方,我像个北方人。这种感受,很长时间里,让我倍觉尴尬,找不到归属感......
要问此阶段,我的理想是什么。我的答案跟大多数人一样:理想空缺。这不是一件什么稀疏的事情,稀疏的是年近30的我,又开始慢慢觉得,人生树立理想的必要性。没有信仰的民族,缺乏理想的人群,一切逐渐变得不可控......这其实是一件极其可怕的事情。
我用了不短的时间,总结了过去近10年出现在我生活中的关键词,并推翻再树立,反复确认。将“理想”一词对应上某职业某岗位某行业已经很难。由于我羞于向他人描述我的内心想法,这导致身边即使最亲密的人也时常误读我,但是我很高兴看到自己朝着一个明确的方向在前行。
小时候,我锁上门,一个人在家里偷穿妈妈的高跟鞋,巴望自己明天就可以长大成能穿高跟鞋走上大街的人。等到我真的到了这样的年纪,我反而开始讨厌高跟鞋。今天坚持的未必是将来依旧肯定的。但即便如此,理想的必须,或许正在于哪怕只是说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