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本节选:俳之一瞬
俳之一瞬
今天的日本各大报章,仍然保有属于诗歌的版面,刊登来自读者投稿的俳句与川柳。国人或许听说过俳句,川柳则是相对自由体的俳句。两者都只有短短的十七音,所以一发便是几十首,充分展示出日本民众极高的创作热情。我国大跃进时期曾有一场全民写诗热潮,据说有一人日书千首的纪录。相比之下,日本人每年创作的俳句要有几十亿首,恐怕尤胜一筹。常见的伊藤园出品瓶装绿茶,包装上写有以茶为主题的俳句大赛年度获奖作品,该活动自平成元年(1989年)创办至今,投稿俳句已经超过2100万首。但不论如何,全国人民热心作诗是件好事,哪怕泰半属于梨花体,也比“九亿麻”要风雅那么一点。
王安石在诗中批评韩愈的平淮西碑,“欲编诗书播后嗣,笔墨虽巧终类俳”,这个“俳”显然是贬抑之辞。汉语中俳谐的意思是诙谐戏谑,难登大雅之堂。不过,日本人把俳句发展成了日本诗歌的代表体裁,“俳”的汉语本意已无足轻重了。
要说对俳句的印象,首先自然会想到“俳圣”松尾芭蕉的名作:
“闲寂古池旁,青蛙跳进水中央,扑通一声响。”(原文:古池や 蛙飛びこむ 水の音)
此后,就是美国诗人庞德那首据说深受俳句影响的《地铁车站》:
“人群中这些面庞的闪现/湿漉漉的黑树干上的花瓣。”(赵毅衡译)
芭蕉的意境颇富禅机,庞德的意象韵味深远,但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爱好者而言,为俳句所倾倒似乎有点困难。中国文人费心创制的“汉俳”,我总觉得是崇日时期的背景使然。客气地说是削足适履,尖刻地讲是“抛却自家藏,托钵效贫儿”。要论短诗,汉语的五言绝句不过二十字,词中的《十六字令》更仅有十六字。比如宋人蔡伸的这一首:
天
休使圆蟾照客眠
人何在
桂影自婵娟
已故的赵朴初先生是汉俳创作的先行者和推动者,录一首他的作品《访高野山》如下:
天意为安排
高野樱花待我开
喜气近人来
不难看出,这和前面引用的芭蕉名作汉译版本一样,把日语的十七音换成了中文的十七个字。实际上由于很多日语单词发音不止一个音节,所以十七个音实在够短。就说一个“樱”字,发音sakura,占据三个音了。而汉语是截然不同的单音节语言,如果将赵朴初的汉俳逆向翻译成日语,估计肯定不止十七个音。因此,所谓汉俳,仅仅是一种变相的“十七字令”,意义不大。
芭蕉晚年另有一首著名的俳句:“菊の香や/奈良には古き/仏達”。日语读来十七个音,汉语直译过来只剩下“菊香/奈良/古佛”六个字。若说写得如何,不妨对比一下元人马致远的短章名作《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俳句在西方的影响较大,甚至出现了英语俳句、法语俳句等变种,窃以为有一个要素:语言里动词的时态。汉语动词本身没有时态变化,因此,对俳句的接纳程度反而不如西方语言。不过,若想深入理解日本文化,俳句确实是一个有益的途径。罗兰-巴特在薄薄的小册子《符号帝国》里不惜篇幅地论述俳句,不仅仅是因为文学批评是他的本行,更因为他认为对俳句的看法“也可以用来谈论人们在我称之为日本的那个国度旅行时碰到的每一件事。”事实上,看报纸上刊载的日本民众的作品,的确涉及广泛,生活中的一切皆可入“俳”。
提到俳句,好像就一定要说起禅宗,两者的关系是一个足堪浩繁论述的学术话题。禅宗讲刹那的顿悟,境由心生,可以快如电光石火;而若从字面来看,俳句,尤其是很多古典俳句,正是对一个转瞬即逝的时刻的迅速捕捉。借助于时态,这个瞬间仿佛被定格成了一幅小画,用罗兰-巴特的话说是一个“偶发事件”,用三岛由纪夫的话说则是“时间结晶体的美丽的断面”。它表现出的,是日本式的时间和美学观念。
我们中国人传统的时间观念,如果从计时刻度上讲,似乎有点粗放,不知是不是大陆民族的生活环境所致。中国人眼中的美,大约也有一种绵延感,像唐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描绘得极美,同时发出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慨叹。对照来看,日本人可能一方面囿于狭仄的岛国空间,一方面身处多突发灾害的自然环境,对时间有着更细致的感受。当你用愈细微的时间刻度去寻求美的时候,就愈发容易感受到美的难以久驻,而愈是难以久驻,就更显示出美在须臾之间的魅力。春之樱花,夏之花火,秋之红叶,冬之初雪,日本人喜爱的四季风物,皆有此一近似的特征。俳句本来应该是打油诗,却成了主旋律,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的精短体裁最适合体现那不能过多定义或描述的一瞬。
即便在篇幅较长的叙事文学里,俳句式的特点还是屡屡出现。且看三岛由纪夫在名作《春雪》中刻画的一个场景:聪子走过后院时,女侍在喂鸡。“有几根鸡毛白晃晃地飘落,快接近地面了”。这是日本文学式的一瞬。着眼点并非散落在地上的鸡毛,甚至也不是正在飘落的过程,而是“快接近地面”的刹那。
人类的进化史,也是时间观念的进化史,其度量单位越来越细,百米赛跑的计时要算到0.00秒之上。照相技术的萌发与提升,更使得人类掌握了留驻瞬间景象的手段。而日本文化的瞬息之美的一闪,如同忙乱生活间的惊鸿一瞥,颇能打动很多现代人的心灵。但是,刻度变细微后,长度的延续性毕竟还在。这就教人觉出日本人的一个不足,即局限于一瞬,忽略了长久。俳句固然纤巧,长诗却是短板。
最后开个玩笑。突然看到中国女诗人、“梨花体”始祖赵丽华的《一个人来到田纳西》。诗云:
毫无疑问
我做的馅饼
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正好十七个字。
今天的日本各大报章,仍然保有属于诗歌的版面,刊登来自读者投稿的俳句与川柳。国人或许听说过俳句,川柳则是相对自由体的俳句。两者都只有短短的十七音,所以一发便是几十首,充分展示出日本民众极高的创作热情。我国大跃进时期曾有一场全民写诗热潮,据说有一人日书千首的纪录。相比之下,日本人每年创作的俳句要有几十亿首,恐怕尤胜一筹。常见的伊藤园出品瓶装绿茶,包装上写有以茶为主题的俳句大赛年度获奖作品,该活动自平成元年(1989年)创办至今,投稿俳句已经超过2100万首。但不论如何,全国人民热心作诗是件好事,哪怕泰半属于梨花体,也比“九亿麻”要风雅那么一点。
王安石在诗中批评韩愈的平淮西碑,“欲编诗书播后嗣,笔墨虽巧终类俳”,这个“俳”显然是贬抑之辞。汉语中俳谐的意思是诙谐戏谑,难登大雅之堂。不过,日本人把俳句发展成了日本诗歌的代表体裁,“俳”的汉语本意已无足轻重了。
要说对俳句的印象,首先自然会想到“俳圣”松尾芭蕉的名作:
“闲寂古池旁,青蛙跳进水中央,扑通一声响。”(原文:古池や 蛙飛びこむ 水の音)
此后,就是美国诗人庞德那首据说深受俳句影响的《地铁车站》:
“人群中这些面庞的闪现/湿漉漉的黑树干上的花瓣。”(赵毅衡译)
芭蕉的意境颇富禅机,庞德的意象韵味深远,但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爱好者而言,为俳句所倾倒似乎有点困难。中国文人费心创制的“汉俳”,我总觉得是崇日时期的背景使然。客气地说是削足适履,尖刻地讲是“抛却自家藏,托钵效贫儿”。要论短诗,汉语的五言绝句不过二十字,词中的《十六字令》更仅有十六字。比如宋人蔡伸的这一首:
天
休使圆蟾照客眠
人何在
桂影自婵娟
已故的赵朴初先生是汉俳创作的先行者和推动者,录一首他的作品《访高野山》如下:
天意为安排
高野樱花待我开
喜气近人来
不难看出,这和前面引用的芭蕉名作汉译版本一样,把日语的十七音换成了中文的十七个字。实际上由于很多日语单词发音不止一个音节,所以十七个音实在够短。就说一个“樱”字,发音sakura,占据三个音了。而汉语是截然不同的单音节语言,如果将赵朴初的汉俳逆向翻译成日语,估计肯定不止十七个音。因此,所谓汉俳,仅仅是一种变相的“十七字令”,意义不大。
芭蕉晚年另有一首著名的俳句:“菊の香や/奈良には古き/仏達”。日语读来十七个音,汉语直译过来只剩下“菊香/奈良/古佛”六个字。若说写得如何,不妨对比一下元人马致远的短章名作《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俳句在西方的影响较大,甚至出现了英语俳句、法语俳句等变种,窃以为有一个要素:语言里动词的时态。汉语动词本身没有时态变化,因此,对俳句的接纳程度反而不如西方语言。不过,若想深入理解日本文化,俳句确实是一个有益的途径。罗兰-巴特在薄薄的小册子《符号帝国》里不惜篇幅地论述俳句,不仅仅是因为文学批评是他的本行,更因为他认为对俳句的看法“也可以用来谈论人们在我称之为日本的那个国度旅行时碰到的每一件事。”事实上,看报纸上刊载的日本民众的作品,的确涉及广泛,生活中的一切皆可入“俳”。
提到俳句,好像就一定要说起禅宗,两者的关系是一个足堪浩繁论述的学术话题。禅宗讲刹那的顿悟,境由心生,可以快如电光石火;而若从字面来看,俳句,尤其是很多古典俳句,正是对一个转瞬即逝的时刻的迅速捕捉。借助于时态,这个瞬间仿佛被定格成了一幅小画,用罗兰-巴特的话说是一个“偶发事件”,用三岛由纪夫的话说则是“时间结晶体的美丽的断面”。它表现出的,是日本式的时间和美学观念。
我们中国人传统的时间观念,如果从计时刻度上讲,似乎有点粗放,不知是不是大陆民族的生活环境所致。中国人眼中的美,大约也有一种绵延感,像唐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描绘得极美,同时发出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慨叹。对照来看,日本人可能一方面囿于狭仄的岛国空间,一方面身处多突发灾害的自然环境,对时间有着更细致的感受。当你用愈细微的时间刻度去寻求美的时候,就愈发容易感受到美的难以久驻,而愈是难以久驻,就更显示出美在须臾之间的魅力。春之樱花,夏之花火,秋之红叶,冬之初雪,日本人喜爱的四季风物,皆有此一近似的特征。俳句本来应该是打油诗,却成了主旋律,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的精短体裁最适合体现那不能过多定义或描述的一瞬。
即便在篇幅较长的叙事文学里,俳句式的特点还是屡屡出现。且看三岛由纪夫在名作《春雪》中刻画的一个场景:聪子走过后院时,女侍在喂鸡。“有几根鸡毛白晃晃地飘落,快接近地面了”。这是日本文学式的一瞬。着眼点并非散落在地上的鸡毛,甚至也不是正在飘落的过程,而是“快接近地面”的刹那。
人类的进化史,也是时间观念的进化史,其度量单位越来越细,百米赛跑的计时要算到0.00秒之上。照相技术的萌发与提升,更使得人类掌握了留驻瞬间景象的手段。而日本文化的瞬息之美的一闪,如同忙乱生活间的惊鸿一瞥,颇能打动很多现代人的心灵。但是,刻度变细微后,长度的延续性毕竟还在。这就教人觉出日本人的一个不足,即局限于一瞬,忽略了长久。俳句固然纤巧,长诗却是短板。
最后开个玩笑。突然看到中国女诗人、“梨花体”始祖赵丽华的《一个人来到田纳西》。诗云:
毫无疑问
我做的馅饼
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正好十七个字。
你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影视剧的台词粗糙是一如既往的
- 中国通史清史部分片段 (2人喜欢)
- 封神二的观后 (1人喜欢)
- 短途旅行 (3人喜欢)
- 随便说说旧时曲,如今听来已暮年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