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人 那些事
瞿秋白与鲁迅
鲁迅比瞿秋白大了十八岁,这整整是一代人的年龄差距。但是鲁迅还是把瞿秋白当做知己的,他赠给瞿秋白的对联就是明证: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文字中的鲁迅是犀利的、深刻的、辛辣的,很有这样煽动的表达自己的感情。鲁迅何以对瞿秋白的感情表达的如此直白?这或许是两人的经历太过雷同的原因。两人同是生于当地的世家大族,在童年时期都是过着少爷般的生活。在少年时期同样遭受了家庭变故导致家道中落。在无可奈何之下,一个进来江南水师学校,一个就学与外交部的俄语班。这种同样的经历,使得鲁迅能从瞿秋白身上看到自己成长的影子。特别是在与瞿秋白的交往中,鲁迅很容易和瞿秋白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瞿秋白与茅盾
茅盾从苏联回来以后,决定写一部反映中国小资产阶级对抗买办资产阶级压迫的小说,以此来说明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是“半封建半资产阶级”的。刚到上海,就碰到了在党内处于边缘地位的瞿秋白。这时候的瞿秋白因为大革命期间采取“盲动主义”,而被排除出党的领导阶层。听说茅盾想写一篇反映“中国现实”的小说,瞿秋白以老革命的资格就自告奉勇的当起了茅盾的参谋,并且住在了茅盾家里。《子夜》中第四章是关于中共在农村的暴动的,茅盾原打算只写城市的小资产阶级怎样在内外反动势力的压迫下破产的。但是瞿秋白建议茅盾应该把农村也写进这篇小说中,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如实的”描写中国社会。因此,现在我们阅读《子夜》第四章,就发现突然冒出来一章关于农村社会的,太突兀了吧!
瞿秋白与陈独秀
瞿秋白在1935被国民党逮捕。在瞿秋白之前,国民党逮捕的共产党领袖有陈独秀、顾顺章、向忠发。国民党几乎没有用什么手段,“工人出身”的顾顺章和向忠发最后都叛变了。国民党对陈独秀开出的条件非常低,只要写个悔过书就可以自由了。但是陈独秀不是顾顺章、向忠发,他毕竟是陈独秀,当然不会写所谓的悔过书了,虽然他很早就在反思苏共的模式和评判斯大林了。陈独秀刚被国民党逮捕,当时的国内社会名流如友人和政敌的胡适,他的学生傅斯年和罗家伦,甚至包括国际知名人士罗素、杜威、爱因斯坦都发来电报要求公开审判陈独秀。陈独秀在监狱内享受“标间”的待遇,自己单独一个房间,他的女朋友也不时的来“慰问”他。在狱内钻研语义学、语音学,并可以邀请当时的语言学专家“入狱”讨论语义学问题。但是,同为中共领袖和国民党政治犯的瞿秋白就没有那么好的待遇了,在国民党屡次劝降不果的情况下,瞿秋白最终被杀害了。在死前瞿秋白写下了颇具争议的《多余的话》,这篇文章中,瞿秋白流露了自己对参加中共和参与政治的后悔之情。正如在《多余的话》中瞿秋白所说:“因为‘历史的误会’,我十五年来勉强做着政治工作”。如果不是政治瞿秋白或许可以做一个好丈夫、好兄长和中共文学史上的一个伟大的作家。人生的路就是那么奇妙。谁都无法预先设定,走得对与不对只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知晓。
鲁迅比瞿秋白大了十八岁,这整整是一代人的年龄差距。但是鲁迅还是把瞿秋白当做知己的,他赠给瞿秋白的对联就是明证: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文字中的鲁迅是犀利的、深刻的、辛辣的,很有这样煽动的表达自己的感情。鲁迅何以对瞿秋白的感情表达的如此直白?这或许是两人的经历太过雷同的原因。两人同是生于当地的世家大族,在童年时期都是过着少爷般的生活。在少年时期同样遭受了家庭变故导致家道中落。在无可奈何之下,一个进来江南水师学校,一个就学与外交部的俄语班。这种同样的经历,使得鲁迅能从瞿秋白身上看到自己成长的影子。特别是在与瞿秋白的交往中,鲁迅很容易和瞿秋白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瞿秋白与茅盾
茅盾从苏联回来以后,决定写一部反映中国小资产阶级对抗买办资产阶级压迫的小说,以此来说明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是“半封建半资产阶级”的。刚到上海,就碰到了在党内处于边缘地位的瞿秋白。这时候的瞿秋白因为大革命期间采取“盲动主义”,而被排除出党的领导阶层。听说茅盾想写一篇反映“中国现实”的小说,瞿秋白以老革命的资格就自告奉勇的当起了茅盾的参谋,并且住在了茅盾家里。《子夜》中第四章是关于中共在农村的暴动的,茅盾原打算只写城市的小资产阶级怎样在内外反动势力的压迫下破产的。但是瞿秋白建议茅盾应该把农村也写进这篇小说中,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如实的”描写中国社会。因此,现在我们阅读《子夜》第四章,就发现突然冒出来一章关于农村社会的,太突兀了吧!
瞿秋白与陈独秀
瞿秋白在1935被国民党逮捕。在瞿秋白之前,国民党逮捕的共产党领袖有陈独秀、顾顺章、向忠发。国民党几乎没有用什么手段,“工人出身”的顾顺章和向忠发最后都叛变了。国民党对陈独秀开出的条件非常低,只要写个悔过书就可以自由了。但是陈独秀不是顾顺章、向忠发,他毕竟是陈独秀,当然不会写所谓的悔过书了,虽然他很早就在反思苏共的模式和评判斯大林了。陈独秀刚被国民党逮捕,当时的国内社会名流如友人和政敌的胡适,他的学生傅斯年和罗家伦,甚至包括国际知名人士罗素、杜威、爱因斯坦都发来电报要求公开审判陈独秀。陈独秀在监狱内享受“标间”的待遇,自己单独一个房间,他的女朋友也不时的来“慰问”他。在狱内钻研语义学、语音学,并可以邀请当时的语言学专家“入狱”讨论语义学问题。但是,同为中共领袖和国民党政治犯的瞿秋白就没有那么好的待遇了,在国民党屡次劝降不果的情况下,瞿秋白最终被杀害了。在死前瞿秋白写下了颇具争议的《多余的话》,这篇文章中,瞿秋白流露了自己对参加中共和参与政治的后悔之情。正如在《多余的话》中瞿秋白所说:“因为‘历史的误会’,我十五年来勉强做着政治工作”。如果不是政治瞿秋白或许可以做一个好丈夫、好兄长和中共文学史上的一个伟大的作家。人生的路就是那么奇妙。谁都无法预先设定,走得对与不对只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