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我所见~~~~安阳殷墟博物苑I(宗庙宫殿区)
——殷墟博物苑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小屯,是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地,甲骨文发祥地。博物苑建设在自1928年开始发掘的商代都城遗址“殷墟”之上。公元前十四世纪,商朝第二十位国王盘庚将其都城从“奄”,即现在的山东曲阜,搬迁到“殷”地,即现在的安阳小屯村一带。直至商朝灭亡,“殷”作为商之首都,共经历了八代十二王,历时255年。后人称这段历史为殷朝,此地也被为殷都。殷都被西周废弃之后,逐渐沦为废墟,故被冠之于“殷墟”的称谓。
从1928年至今,已经在这里发现整理了80多座宫殿宗庙及其它建筑夯土、柱基遗迹、13座大墓、2500多个杀殉祭祀陪葬坑、数千座中小墓葬等等。出土文物数量庞大,尤其是甲骨文实物文献的发现,使商代历史成为信史。这些文物为解读3000年前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技术、人文,提供了宝贵的证据。1961年,国务院把殷墟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保护和利用殷墟,使其不再遭受人为破坏,经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在殷墟宫殿区遗址上兴建了“殷墟博物馆”。几经改造升级,目前殷墟博物苑分为两部分对外开放,一部分是“宗庙宫殿区”、一部分是“王陵区”。两地间隔5公里之遥,由此也足见殷墟范围之广大,一个博物馆都放不下。
作为博物馆控,天祥宋瑞已经是第三次系统的参观殷墟博物苑。头两次王陵区尚未对外开放,这次可以两地通游,十分开心。由于展区面积增大了很多,加之又在两个地方,因此时间路线安排至关重要。毕竟作为非专业观众,要迁就博物苑方面的开放工作时间。从面积上看,“宗庙宫殿区”占地70万平米,是“王陵区”的近7倍。因此先参观“宗庙宫殿区”,第二天再持通票至“王陵区”参观(“殷墟博物苑”通票90元/人,多日内有效)。急性子的观众可以在参观完其中一个之后,直接乘坐两地之间的免费游览班车,到第二处继续参观。
此行收获颇丰,拍摄记录了大量的照片资料,现在一一整理出来,以飻同好。博物苑展品丰富,区区两天时间,不可能全面记录,而且照片基本代表个人视角,未能全面。爱好者可以亲自到现场参观,不要被天祥宋瑞误导,和现场精彩失之交臂。而且,殷墟博物苑仍属于比较冷门的游览地点,游客不多,适合历史爱好者、文物控之类人士不受打扰的仔细参观,安静思考——
——殷墟YH127甲骨窖穴:1936年6月12日殷墟第十三次发掘中发现的“YH127甲骨窖穴”,形状规整,万余片甲骨集中堆放,是殷墟历次科学发掘以来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次,为甲骨文和殷商史的研究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在甲骨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YH127甲骨窖穴”被人们称为“中国最早的甲骨文档案库”。属于武丁时期,在甲骨窖穴底,有一具拳曲而侧置压在甲骨上的人骨架。此人骨架是与龟甲同时掩埋,可能是当时管理甲骨的人员——
——甲骨占卜起源于原始宗教信仰范畴中的“前兆迷信”,原始人类在于自然界交往及生存活动中,往往把一些毫无因果联系的事象的偶合,视为鬼神所示征兆,久之乃产生了利用占具作为中介,进行人与鬼神之间的意识沟通,用来预测未来的吉凶祸福。
甲骨占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出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甲骨上未发现文字。经过夏代,至商代大为盛行,商亡以后仍延续未绝,某些少数民族甚至保存至今。甲骨占卜,用整治后的龟甲或兽骨加以烧灼,观察所形成裂痕的形状,判断吉凶。殷商时代的甲骨上、常刻有文字,绝大多数都与占卜问疑有关,研究者称之为卜辞。卜辞的内容非常丰富,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方面,与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多种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卜辞是贞人灼龟命卜以后,在甲骨上刻记下有关卜问的内容。一条完整的卜辞,包括叙辞、命辞、占辞、验辞四部分。叙辞:又称前辞,即占卜的时间和贞人;命辞:又称贞辞,即此次卜问的内容;占辞:即商王看了卜兆后所下的判断;验辞:卜问以后,过一段时间,所卜之事有了结果,再由卜人刻写在有关卜辞之后的记载。
YH127甲骨文是武丁时期殷王室刻或写在甲骨上的文字,包括了当时政治、军事、经济和科学文化等。其中有奴隶和平民、贵族、官吏、军队、刑罚、战争、方域、贡纳;农业、渔猎、畜牧、手工业、商业、交通;天文、历法、气象、建筑、疾病、生育、鬼神崇拜、祭祀和吉凶梦幻等。可谓无所不包,无事不卜——
——在剥离出来的甲骨中,不仅有刻字,还第一次发现了用“笔”类工具书写的文字,颜色有黑红二种——
——还发现了来自南方的特大龟甲,这版龟甲长44cm,宽35cm,产于马来半岛。这是甲骨文出土以来最大的龟版,学者称其为“武丁大龟”——
——改制的龟背甲,这是殷人将龟背甲改制成有孔的椭圆片,由此知道殷人可能将甲骨串成简册——
——殷墟博物苑内的殷墟博物馆,一所下沉庭院式形式建筑——
——人头祭祀,祭祀时商人的重要活动,形式多样。将人头割下来置于铜甗中蒸煮,是祭祀活动中最残忍的形式。铜甗与人头,1999年刘家庄墓地1046号墓出土——
——殷墟文化包含丰富的外来因素,反映了了商文化与周边文化的密切交流。硬陶及原始瓷可能来自长江流域。贸易发达是远方物品流入殷都的重要原因。硬陶,1976年武官村北出土——
——釉陶,1993年新安庄出土——
——马克杯——
——陶爵——
——祭祀往往伴随着血腥。将成批的青少年杀死后集中埋葬,形成了眼前令人震撼的场景。这样的场景在殷墟多次发现。商人崇拜祖先,杀人祭祀往往和祖先崇拜有关。随着商王朝的覆灭,这种残忍的习俗逐渐被遗弃——
——殷墟博物馆青铜厅:青铜器系以铜、铅、锡三种金属的合金熔铸而成,铜是最主要的成分。殷墟是中国境内出土青铜器数量最多的遗址。各类器物制作精致,装饰精美,代表了中国青铜时代鼎盛时期的水平——
——铜钺,1995年郭家庄东南26号墓出土——
——殷墟铜器是通过块范法铸造的,原料从矿山炼就后,再运到加工场。铸造一件铜器,要经过制范、熔铜、浇铸、打磨等工序。图片:浇铸用的陶范和制范用的青铜工具——
——看到这几件展品,让我想起了首都博物馆《考古中华》特展,“范金合土――商周青铜器的制作技术”上的陶范展品,亦是出土于此,一样的精致典雅,一丝不苟。这些浇铸用的陶范,本身就构成了完美的艺术品;而这些勾画线条用的铜针,更是让我仿佛看到商代工匠专注工作的情形——
——铜戈:商代最常见的兵器,长度在22-26cm之间,横装柄,柄长与执戈人耳际相齐。使用时以喙、勾等功能面杀敌。此处展览的铜戈主要出自殷墟花园庄东地54号墓——
——铜矛:常用兵器,长度在23-28cm之间,垂直装柄,柄长略长于戈。此处展览的铜矛主要出自殷墟花园庄东地54号墓——
——带兵刃伤痕的人头骨:1998年黑河路745号墓出土。头骨上有四处兵刃伤痕。其中一处在颅骨顶部,戈头穿破额骨,直达颅内。一处在顶骨后部,一处在顶骨左侧,另外一处在鼻骨上部。死者左臂肱骨也有砍斫痕——
——提梁盖鼎,1990年郭家庄160号墓出土——
——铜圆鼎、铜方鼎、铜甗,2001年花园庄东地54号墓出土——
——铜圆鼎内部的铭文,看着有点意思——
——小方鼎,1982年苗圃北地出土——
——铜鼎,1969年安钢出土——
——牛尊,2001年花园庄东地54号墓出土——
——青铜觥盖,造型大萌——
——铜斝——
——铜盘,1996年黑河路5号墓出土——
——铜瓿——
——炊具:鼎是烹煮器,也用于盛放肉食;甗专用以炊蒸——
——铜鼎,1976年武官村北祭祀坑出土——
——铜方鼎,1979年安钢出土;小方鼎,1987年郭家庄东南出土——
——食器:簋、豆。主要用于盛放炊煮好的粟、黍、稷等主食,有时也盛放肉食。铜簋,1995年郭家庄东南出土——
——酒器:觚、爵、角、尊、方彝、瓿、卣、斝、盉、罍、觯、斗。其中尊、方彝、瓿、卣、斝、盉为盛酒器;斗为挹注器,用于舀酒;爵、角为温酒器;觚、觯为饮酒器——
——卣,1973年安钢厂区出土——
——铜瓿,1979年安钢出土——
——铜戈——
——长矛,全长280cm以上,青铜矛头,朱漆枪杆,可以想见当年的实物一定很漂亮——
——貌似是人足部骨骼,看来用军队殉葬不是瞎说——
——商代贵族死后,普遍以玉器随葬。殷墟玉器的种类,包括礼器、兵器、日用器以及各种饰品。玉器与使用者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有关。这里展出了部分殷墟玉器,属于不同社会阶层。它们反映了商代玉工精湛的琢玉工艺,也反映了商代贵族和平民的多彩的社会生活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兔纸,又见兔纸——
——殷墟博物馆文字厅:甲骨文是刻写于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主要是殷人占卜记录或记事。迄今殷墟已经出土刻辞甲骨约15万片,记有5000余个单字,卜辞10万余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天象等方面。甲骨文的发现,表明我国至少在距今3200年前就已经有完备的文字体系——
——“戍嗣子”鼎及其铭文,“戍嗣子”鼎口径41cm、搞48cm、重44.4千克。1960年后冈祭祀圆坑出土。此器是迄今为止科学发掘出土的铭文最长的殷墟青铜器——
——“丙午,王商(赏)戍嗣子(嗣子二字合文)贝廿朋(合文)才宝,作父癸宝,唯王□□大室,才(在)九月,犬鱼”——
——商代的农业、养殖业、纺织业、酿酒业、商业以及包括青铜制造、玉加工、制陶、制骨、漆木制作在内的不同门类的手工业均相当发达——
——髹漆木鼓,2003年孝民屯出土——
——1976年,妇好墓出土骨饰——
——车马坑展厅:殷墟考古发掘的殷代车马坑,是中国考古中发现的最早的畜力车实物标本。这里展出的6座车马坑和道路痕迹是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和安阳市文物工作队近年来在殷墟保护区内发掘的。车马坑保存基本完整,每坑葬一车,两马,其中4坑坑内还有殉人。殉人中多为成年男性,另有一男性儿童。殷代车马坑不仅展示了上古畜力车制的文明程度,同时也反映了奴隶社会残酷的杀殉制度——
——殷代马车的构造,一般都是一辀制,辀即车辕。辀前一衡、辀后一轴,构成“干字”形,这是车的骨干;衡上缚两轭,驾两马,是车的曳引力量;轴端贯两轮,载于地面,是车的转动部分;车轮的辐条有18-22根,以18根居多。在辀和轴十字相交处,放上一个车厢,也叫舆,是车的载重部分。殷墟出土的才、马车造型与甲骨文和铜器铭文中的“车”字构型相似——
——茅茨土阶,仿殷宫殿——
——乙二十基址仿建:乙二十基址是1937年5月由当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发掘。夯土基址有早晚期及增补现象,为一长51米的大型殿堂,鉴于东端20米尚未发掘,暂仿建西段31米,为适应现在使用要求,建造中略有变动——
——记得头几次来时,这座大殿是完整的,茅茨土阶,四阿重屋。现在找出这么个理由,把大殿削去一半,真有意思。不过仍能看出这是中国古代最高规格的建筑形式,重檐庑殿顶。商朝的一切体制细节,和后世的中国几乎完全一致。园区内原先还有个仿殷二层楼,现在也给拆了,只留下夯土基座,朱漆残柱。估计是为了当年申遗需要,不得不专业一点……其实想想也知道,博物苑管理规划方是很狼狈,做的太媚俗了专家不满意,做的太专业了老百姓不买账。今年十一殷墟没有申遗时免费开放阶段游客多,平常人谁肯掏90大元看玻璃罩子下的土坑啊。想起前些日子,几个傻逼跟我叫板故宫藏品受损的事,结论是应该搁他们家就对了,当宝贝似地藏着,看都不会看,自然也不会弄坏。说的振振有辞,这样的人,还是别来博物馆了,他们压根不配。幸亏现在是太平盛世,要搁文革那会儿,这几个孙子绝对是打砸抢烧文物的造反派,坏事干完再摇身一变,也不耽误关心文物保护,什么人性……扯远了,不提——
——乙七基址:基址平面呈长方形,面向南,东部被乙八基址打破。现存夯土东西长26米,南北宽25米,面积为650平方米。在基址内发现有基柱石和祭祀坑。这些祭祀坑是殷人在宗庙“奠基”、“置础”、“安门”和“落成”阶段,举行建筑典礼时埋入的人、牛、羊、狗等牺牲——
——看得老子后背直发凉。商朝的意识形态跟后来的中国人是有很大区别的,周朝之后,没人愿意自家住宅底下有个死人吧,家宅不安啊,可商人就不在乎,盖房子打地基居然主动埋一个几个的,用作压胜,祈福求安,这可不是墓地,是住宅的地基。看来那时候逢年过节杀几个人表示高兴也在情理之中了。——
——帖子太长图海量,因此分流,下面还有《如我所见~~~~安阳殷墟博物苑II(妇好墓及王陵区)》请点击下面的链接——http://www.douban.com/note/177293173/
从1928年至今,已经在这里发现整理了80多座宫殿宗庙及其它建筑夯土、柱基遗迹、13座大墓、2500多个杀殉祭祀陪葬坑、数千座中小墓葬等等。出土文物数量庞大,尤其是甲骨文实物文献的发现,使商代历史成为信史。这些文物为解读3000年前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技术、人文,提供了宝贵的证据。1961年,国务院把殷墟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保护和利用殷墟,使其不再遭受人为破坏,经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在殷墟宫殿区遗址上兴建了“殷墟博物馆”。几经改造升级,目前殷墟博物苑分为两部分对外开放,一部分是“宗庙宫殿区”、一部分是“王陵区”。两地间隔5公里之遥,由此也足见殷墟范围之广大,一个博物馆都放不下。
作为博物馆控,天祥宋瑞已经是第三次系统的参观殷墟博物苑。头两次王陵区尚未对外开放,这次可以两地通游,十分开心。由于展区面积增大了很多,加之又在两个地方,因此时间路线安排至关重要。毕竟作为非专业观众,要迁就博物苑方面的开放工作时间。从面积上看,“宗庙宫殿区”占地70万平米,是“王陵区”的近7倍。因此先参观“宗庙宫殿区”,第二天再持通票至“王陵区”参观(“殷墟博物苑”通票90元/人,多日内有效)。急性子的观众可以在参观完其中一个之后,直接乘坐两地之间的免费游览班车,到第二处继续参观。
此行收获颇丰,拍摄记录了大量的照片资料,现在一一整理出来,以飻同好。博物苑展品丰富,区区两天时间,不可能全面记录,而且照片基本代表个人视角,未能全面。爱好者可以亲自到现场参观,不要被天祥宋瑞误导,和现场精彩失之交臂。而且,殷墟博物苑仍属于比较冷门的游览地点,游客不多,适合历史爱好者、文物控之类人士不受打扰的仔细参观,安静思考——
![]() |
![]() |
![]() |
——殷墟YH127甲骨窖穴:1936年6月12日殷墟第十三次发掘中发现的“YH127甲骨窖穴”,形状规整,万余片甲骨集中堆放,是殷墟历次科学发掘以来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次,为甲骨文和殷商史的研究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在甲骨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YH127甲骨窖穴”被人们称为“中国最早的甲骨文档案库”。属于武丁时期,在甲骨窖穴底,有一具拳曲而侧置压在甲骨上的人骨架。此人骨架是与龟甲同时掩埋,可能是当时管理甲骨的人员——
![]() |
![]() |
![]() |
![]() |
——甲骨占卜起源于原始宗教信仰范畴中的“前兆迷信”,原始人类在于自然界交往及生存活动中,往往把一些毫无因果联系的事象的偶合,视为鬼神所示征兆,久之乃产生了利用占具作为中介,进行人与鬼神之间的意识沟通,用来预测未来的吉凶祸福。
甲骨占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出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甲骨上未发现文字。经过夏代,至商代大为盛行,商亡以后仍延续未绝,某些少数民族甚至保存至今。甲骨占卜,用整治后的龟甲或兽骨加以烧灼,观察所形成裂痕的形状,判断吉凶。殷商时代的甲骨上、常刻有文字,绝大多数都与占卜问疑有关,研究者称之为卜辞。卜辞的内容非常丰富,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方面,与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多种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卜辞是贞人灼龟命卜以后,在甲骨上刻记下有关卜问的内容。一条完整的卜辞,包括叙辞、命辞、占辞、验辞四部分。叙辞:又称前辞,即占卜的时间和贞人;命辞:又称贞辞,即此次卜问的内容;占辞:即商王看了卜兆后所下的判断;验辞:卜问以后,过一段时间,所卜之事有了结果,再由卜人刻写在有关卜辞之后的记载。
YH127甲骨文是武丁时期殷王室刻或写在甲骨上的文字,包括了当时政治、军事、经济和科学文化等。其中有奴隶和平民、贵族、官吏、军队、刑罚、战争、方域、贡纳;农业、渔猎、畜牧、手工业、商业、交通;天文、历法、气象、建筑、疾病、生育、鬼神崇拜、祭祀和吉凶梦幻等。可谓无所不包,无事不卜——
![]() |
——在剥离出来的甲骨中,不仅有刻字,还第一次发现了用“笔”类工具书写的文字,颜色有黑红二种——
![]() |
——还发现了来自南方的特大龟甲,这版龟甲长44cm,宽35cm,产于马来半岛。这是甲骨文出土以来最大的龟版,学者称其为“武丁大龟”——
![]() |
——改制的龟背甲,这是殷人将龟背甲改制成有孔的椭圆片,由此知道殷人可能将甲骨串成简册——
![]() |
——殷墟博物苑内的殷墟博物馆,一所下沉庭院式形式建筑——
![]() |
![]() |
![]() |
![]() |
![]() |
——人头祭祀,祭祀时商人的重要活动,形式多样。将人头割下来置于铜甗中蒸煮,是祭祀活动中最残忍的形式。铜甗与人头,1999年刘家庄墓地1046号墓出土——
![]() |
![]() |
——殷墟文化包含丰富的外来因素,反映了了商文化与周边文化的密切交流。硬陶及原始瓷可能来自长江流域。贸易发达是远方物品流入殷都的重要原因。硬陶,1976年武官村北出土——
![]() |
![]() |
——釉陶,1993年新安庄出土——
![]() |
——马克杯——
![]() |
——陶爵——
![]() |
——祭祀往往伴随着血腥。将成批的青少年杀死后集中埋葬,形成了眼前令人震撼的场景。这样的场景在殷墟多次发现。商人崇拜祖先,杀人祭祀往往和祖先崇拜有关。随着商王朝的覆灭,这种残忍的习俗逐渐被遗弃——
![]() |
![]() |
![]() |
![]() |
![]() |
![]() |
![]() |
——殷墟博物馆青铜厅:青铜器系以铜、铅、锡三种金属的合金熔铸而成,铜是最主要的成分。殷墟是中国境内出土青铜器数量最多的遗址。各类器物制作精致,装饰精美,代表了中国青铜时代鼎盛时期的水平——
![]() |
![]() |
——铜钺,1995年郭家庄东南26号墓出土——
![]() |
——殷墟铜器是通过块范法铸造的,原料从矿山炼就后,再运到加工场。铸造一件铜器,要经过制范、熔铜、浇铸、打磨等工序。图片:浇铸用的陶范和制范用的青铜工具——
![]() |
——看到这几件展品,让我想起了首都博物馆《考古中华》特展,“范金合土――商周青铜器的制作技术”上的陶范展品,亦是出土于此,一样的精致典雅,一丝不苟。这些浇铸用的陶范,本身就构成了完美的艺术品;而这些勾画线条用的铜针,更是让我仿佛看到商代工匠专注工作的情形——
![]() |
![]() |
![]() |
——铜戈:商代最常见的兵器,长度在22-26cm之间,横装柄,柄长与执戈人耳际相齐。使用时以喙、勾等功能面杀敌。此处展览的铜戈主要出自殷墟花园庄东地54号墓——
![]() |
![]() |
——铜矛:常用兵器,长度在23-28cm之间,垂直装柄,柄长略长于戈。此处展览的铜矛主要出自殷墟花园庄东地54号墓——
![]() |
![]() |
——带兵刃伤痕的人头骨:1998年黑河路745号墓出土。头骨上有四处兵刃伤痕。其中一处在颅骨顶部,戈头穿破额骨,直达颅内。一处在顶骨后部,一处在顶骨左侧,另外一处在鼻骨上部。死者左臂肱骨也有砍斫痕——
![]() |
![]() |
——提梁盖鼎,1990年郭家庄160号墓出土——
![]() |
![]() |
![]() |
——铜圆鼎、铜方鼎、铜甗,2001年花园庄东地54号墓出土——
![]() |
![]() |
![]() |
——铜圆鼎内部的铭文,看着有点意思——
![]() |
——小方鼎,1982年苗圃北地出土——
![]() |
![]() |
——铜鼎,1969年安钢出土——
![]() |
![]() |
——牛尊,2001年花园庄东地54号墓出土——
![]() |
![]() |
![]() |
![]() |
![]() |
![]() |
——青铜觥盖,造型大萌——
![]() |
![]() |
![]() |
![]() |
![]() |
![]() |
![]() |
——铜斝——
![]() |
![]() |
——铜盘,1996年黑河路5号墓出土——
![]() |
![]() |
![]() |
![]() |
![]() |
![]() |
——铜瓿——
![]() |
![]() |
——炊具:鼎是烹煮器,也用于盛放肉食;甗专用以炊蒸——
![]() |
![]() |
![]() |
——铜鼎,1976年武官村北祭祀坑出土——
![]() |
![]() |
——铜方鼎,1979年安钢出土;小方鼎,1987年郭家庄东南出土——
![]() |
![]() |
![]() |
![]() |
![]() |
![]() |
——食器:簋、豆。主要用于盛放炊煮好的粟、黍、稷等主食,有时也盛放肉食。铜簋,1995年郭家庄东南出土——
![]() |
![]() |
![]() |
——酒器:觚、爵、角、尊、方彝、瓿、卣、斝、盉、罍、觯、斗。其中尊、方彝、瓿、卣、斝、盉为盛酒器;斗为挹注器,用于舀酒;爵、角为温酒器;觚、觯为饮酒器——
![]() |
![]() |
——卣,1973年安钢厂区出土——
![]() |
![]() |
![]() |
——铜瓿,1979年安钢出土——
![]() |
![]() |
——铜戈——
![]() |
——长矛,全长280cm以上,青铜矛头,朱漆枪杆,可以想见当年的实物一定很漂亮——
![]() |
![]() |
![]() |
——貌似是人足部骨骼,看来用军队殉葬不是瞎说——
![]() |
——商代贵族死后,普遍以玉器随葬。殷墟玉器的种类,包括礼器、兵器、日用器以及各种饰品。玉器与使用者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有关。这里展出了部分殷墟玉器,属于不同社会阶层。它们反映了商代玉工精湛的琢玉工艺,也反映了商代贵族和平民的多彩的社会生活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兔纸,又见兔纸——
![]() |
![]() |
![]() |
![]() |
![]() |
![]() |
![]() |
——殷墟博物馆文字厅:甲骨文是刻写于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主要是殷人占卜记录或记事。迄今殷墟已经出土刻辞甲骨约15万片,记有5000余个单字,卜辞10万余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天象等方面。甲骨文的发现,表明我国至少在距今3200年前就已经有完备的文字体系——
![]() |
![]() |
![]() |
![]() |
![]() |
![]() |
![]() |
——“戍嗣子”鼎及其铭文,“戍嗣子”鼎口径41cm、搞48cm、重44.4千克。1960年后冈祭祀圆坑出土。此器是迄今为止科学发掘出土的铭文最长的殷墟青铜器——
![]() |
![]() |
——“丙午,王商(赏)戍嗣子(嗣子二字合文)贝廿朋(合文)才宝,作父癸宝,唯王□□大室,才(在)九月,犬鱼”——
![]() |
——商代的农业、养殖业、纺织业、酿酒业、商业以及包括青铜制造、玉加工、制陶、制骨、漆木制作在内的不同门类的手工业均相当发达——
![]() |
![]() |
![]() |
——髹漆木鼓,2003年孝民屯出土——
![]() |
![]() |
——1976年,妇好墓出土骨饰——
![]() |
![]() |
![]() |
![]() |
![]() |
![]() |
![]() |
——车马坑展厅:殷墟考古发掘的殷代车马坑,是中国考古中发现的最早的畜力车实物标本。这里展出的6座车马坑和道路痕迹是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和安阳市文物工作队近年来在殷墟保护区内发掘的。车马坑保存基本完整,每坑葬一车,两马,其中4坑坑内还有殉人。殉人中多为成年男性,另有一男性儿童。殷代车马坑不仅展示了上古畜力车制的文明程度,同时也反映了奴隶社会残酷的杀殉制度——
![]() |
![]() |
![]() |
![]() |
![]() |
![]() |
![]() |
——殷代马车的构造,一般都是一辀制,辀即车辕。辀前一衡、辀后一轴,构成“干字”形,这是车的骨干;衡上缚两轭,驾两马,是车的曳引力量;轴端贯两轮,载于地面,是车的转动部分;车轮的辐条有18-22根,以18根居多。在辀和轴十字相交处,放上一个车厢,也叫舆,是车的载重部分。殷墟出土的才、马车造型与甲骨文和铜器铭文中的“车”字构型相似——
![]() |
——茅茨土阶,仿殷宫殿——
![]() |
——乙二十基址仿建:乙二十基址是1937年5月由当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发掘。夯土基址有早晚期及增补现象,为一长51米的大型殿堂,鉴于东端20米尚未发掘,暂仿建西段31米,为适应现在使用要求,建造中略有变动——
![]() |
![]() |
![]() |
——记得头几次来时,这座大殿是完整的,茅茨土阶,四阿重屋。现在找出这么个理由,把大殿削去一半,真有意思。不过仍能看出这是中国古代最高规格的建筑形式,重檐庑殿顶。商朝的一切体制细节,和后世的中国几乎完全一致。园区内原先还有个仿殷二层楼,现在也给拆了,只留下夯土基座,朱漆残柱。估计是为了当年申遗需要,不得不专业一点……其实想想也知道,博物苑管理规划方是很狼狈,做的太媚俗了专家不满意,做的太专业了老百姓不买账。今年十一殷墟没有申遗时免费开放阶段游客多,平常人谁肯掏90大元看玻璃罩子下的土坑啊。想起前些日子,几个傻逼跟我叫板故宫藏品受损的事,结论是应该搁他们家就对了,当宝贝似地藏着,看都不会看,自然也不会弄坏。说的振振有辞,这样的人,还是别来博物馆了,他们压根不配。幸亏现在是太平盛世,要搁文革那会儿,这几个孙子绝对是打砸抢烧文物的造反派,坏事干完再摇身一变,也不耽误关心文物保护,什么人性……扯远了,不提——
![]() |
![]() |
![]() |
——乙七基址:基址平面呈长方形,面向南,东部被乙八基址打破。现存夯土东西长26米,南北宽25米,面积为650平方米。在基址内发现有基柱石和祭祀坑。这些祭祀坑是殷人在宗庙“奠基”、“置础”、“安门”和“落成”阶段,举行建筑典礼时埋入的人、牛、羊、狗等牺牲——
![]() |
![]() |
![]() |
![]() |
![]() |
![]() |
——看得老子后背直发凉。商朝的意识形态跟后来的中国人是有很大区别的,周朝之后,没人愿意自家住宅底下有个死人吧,家宅不安啊,可商人就不在乎,盖房子打地基居然主动埋一个几个的,用作压胜,祈福求安,这可不是墓地,是住宅的地基。看来那时候逢年过节杀几个人表示高兴也在情理之中了。——
![]() |
![]() |
![]() |
![]() |
![]() |
——帖子太长图海量,因此分流,下面还有《如我所见~~~~安阳殷墟博物苑II(妇好墓及王陵区)》请点击下面的链接——http://www.douban.com/note/177293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