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的无奈
”总是感觉自己说出来的和自己心里想的不一样。“很多人在表达时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难道是我们的大脑失灵了,还是口齿笨拙了?答案都是否定的。这是我们人类在表达信息时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
传播学中有传播隔阂的说法,即传播制度,传播渠道,信息系统的功能因素导致的传播偏差,误解。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了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之间的隔阂,成员与组织之间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之间的隔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我们在表达信息的时其实包含两个过程:自我传播和人际传播。我们心中所想的只是自我传播中的信息源,这些仅仅是意识,记忆,观念,感觉的东西往往都是片段的,它们不是像某条概念很确定或某个名词很鲜明,加工这些东西,要使它们在瞬间编码,形成流畅的语言,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们在表达时总是使用重复的话语或者直观的感受,从各个角度来尽量贴近我们的真实的意思,如果在短时间内真没有合适的词语或者形容的话。所以在自我传播时,我们所要表达的信息量可能就会衰减,甚至变形,我们就会皱着眉头开始埋怨自己的愚笨。
当我们的言语被对方接受时,人际传播便形成了。此时,刚才自我传播被削弱为80%的信息,很有可能在人际传播时再次被削弱甚至扭曲,只剩下30%。这就是传播隔阂在起作用,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个性存在差异,在面对某一种信息,尤其是某种观点时,解码的催化剂就是个人长期以来形成的价值观与该问题先关联的点点滴滴,如果只是一味的从自己的观点出发理解对方的观点,那么造成的结果就是传播隔阂,二者的交流没有共鸣,不仅是表达的无奈,更是交流的无奈。传播信息源一方可能会越讲越生气,因为信息接收方完全无法沟通,而对方也会觉得索然无味,怪不得会有对牛弹琴一说,人和牛是有本质区别的。
当然,误解就是这么产生的,因此大家最好能多问几句,多打听打听,在自己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够发达时。在聆听对方观点时,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不能理解时,就要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思考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这样再发表意见时,可能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那些再为自己表达苦恼的人,其实可以平时多写写,尽量锻炼自己的思维,还有就是要多参加体育锻炼,让自己变得更为敏捷,如果还想真的成为一个知心姐姐式的人物,和任何人都能聊得来,那么就要平时多积累,在做好本专业时,广猎群书,肚子里有货了,在理解他人信息,进行解码时,就可以随意调取催化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