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赐予我死在路上
一直以来,梦想在最美的季节,去最美的地方,如果再奢侈点,还要与最适合的人去做最想做的事情。
这些年来,四处游走。远的近的,去过不少地方。走过路过看过恋过,美景和人情记于心中,也只是如此。
突然决意这个假日去渴望已久的尼泊尔,也许是想忘记曾经的一些经历,逃避到一个陌生的国度,躲开纷纷扰扰的各种纠葛。
此次旅程,我把她称为一次饕餮的人生盛宴。因为,对于我,不论到哪里,遇到谁,都是一场盛宴。只是,有些人,歌舞升平之后悄然退去,而有些人留下来,沉淀到生活中,刻骨铭心。
或许小资们骨子里藏了太多诗情画意,或许是都市人厌倦了快节奏的生活,因此诸如尼泊尔、老挝和柬埔寨之类的地方总是被用在“发呆在XX的阳光里”、“赖在XX的宫殿中”之类的动宾词组中。这些地方似乎充满了魔力,套满了光环。可能是由于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倾向于看到一个真实而非虚幻的地方,虽然我也曾小资过。
去尼泊尔的理由:
1、人文。尼泊尔人拥有自然天然的友善淳朴,他们对你的到来用微笑表达热情的接纳。在镜头前,他们哪怕羞涩,也只回报不好意思的笑容,从来没有拒绝和敌意。在尼泊尔拍人文相片,与其说是一项工作,不如说是人与人之间美妙的沟通。
2、雪山。从海拔5000米的西藏高原平视喜马拉雅VS从海拔1000米仰望海拔8000米以上的雪山。在尼泊尔的街头,你可以身着短袖喝着咖啡仰望珠峰,雪山横亘在你的面前,感觉犹如人间仙境,这时候,你可以街拍,以雪山为背景的尼泊尔百姓悠闲生活。亦可以修整疲劳,尽情呼吸来自雪山的清新空气。
3、色彩。在尼泊尔,你的四周充满了各种各样华丽的色彩。这些色彩来自神庙前的鲜花;姑娘身上漂亮的纱丽;民居外墙鲜艳的涂抹......
4、宗教。尼泊尔作为佛主释迦牟尼诞生之地,却又兼容并包以印度教为主的国家,被称为众神的国度。在尼泊尔漫步,各种生灵与你同在,神与你同在。即使外界金钱物欲横流,这里的百姓仍然与世无争,安居乐命,内心温和平静。
5、手工艺品。纷繁而又低廉的手工艺品让很多旅人动心。碧玺蜜蜡藏香丝巾、各种各样民族气息很重的铜制手工雕像都算这里的宝贝。
所见所感:
1、现代文明
尼泊尔很穷,路很烂。尘土和汽车尾气使本地的户外工作者都要带上个口罩。但大约是因为没有重工业,天仍然可以很蓝。满街乱跑的都是类似奥拓的小车,以韩国现代和日本铃木为主。偶尔开过来一辆马自达3,钻出来的十有八九是个阔少。本田CRV基本上相当于中国的大奔和宝马了。最有特色的是卡车,几乎清一色塔塔出产,且十有八九被打扮得花枝招展,和自己重体力劳动者的身份极不不符。
2、食物
尼泊尔的食品和宗教一样受印度影响。咖喱是最重要的调味品。著名的有咖喱鸡,momo(一种蒸饺)和酸奶易被游人接受。
尼泊尔最常见到的两种本地啤酒是Everest和Gurkha。价格差不多,味道我也没喝出啥区别。也许是因为每次都是在暴走之后又热又渴的时候喝到啤酒,感觉很爽。其中Everest的标签上特别注明了商标图案版权属于英国皇家地里学会。那是一张人类首次登上珠峰(尼泊尔称Everest峰)时,夏尔巴人向导丹增诺尔盖的照片。
3、信仰及幸福
尼泊尔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关于信仰的。
人们朝圣的脚步从不曾停歇,从撒哈拉到西藏高山佛国的甘露,从伊斯兰圣地麦加到世界文明摇篮尼罗河,不同的宗教、不同的理念,相同的是朝圣者同样的虔诚……
在后发国家旅行,我常有种感觉,虽然他们物质上匮乏,但那里往往孕育着最旺盛的生命力。他们虽然也会羡慕发达的物质文明,但他们生活中并不缺少快乐和幸福。在信仰上,他们比我们多了份笃定。我们经常不自觉地用一种居高临下的眼光看他们,其实我们真的比他们幸福吗?
作为佛陀的诞生地,尼泊尔竟然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印度教国家,这里神比人多,庙比屋多。
尼泊尔人对信仰的态度也超乎我们的想象。虔诚并非他们最主要的特征,他们最吸引人眼球的是信仰的生活化。宗教对他们意味的不是每逢周末更衣沐浴,神情庄重地走进教堂;不是每日三拜九叩数次祈祷,不是长时间的打坐静修,更不是做了亏心事后再去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忏悔,而是如每日早起洗脸刷牙买菜一样成为生活中的一种需要和惯例。他们走出家门可能迎面就是座神庙,最远到胡同口也肯定有几座神龛,甚至门口的某块貌不惊人的石头也可能是神圣且充满灵性的;他们只需低下头随手献上一个万寿菊的小花环或者一点甜食,崇拜程序就完成了。这样的仪式和程序也许一天要进行好多次。这样一来神灵似乎也须臾不离他们的左右。
4、动物
早先只知道在印度教里牛是神圣的,其实他们对其他动物的态度也与我们迥异。我们对待动物一般有两种态度:一是杀戮和肉食,二是宠物。在尼泊尔,我看到了对动物真正的平等。特别是对狗,没有人虐待也没有人刻意喂养。遍地睡着的都是“流浪狗”。他们似乎不愁吃喝,幸福地做着梦,可能在树荫下,也许是在行人不多的路口。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和谐社会吧。
5、建筑
在加德满都谷地流窜,看得最多的是建筑,以三座杜巴广场为最集中。标志性的就是多纽瓦丽风格的重顶寺庙。由于1934年发生的大地震和木结构怕火和不耐腐蚀的特性,多数建筑的年代并没有想象中久远。有趣的是加德满都杜巴广场的一座基座占地近千平方米的三层木结构寺庙,据称竟然是取材于一根木料建造的。不止于此,据说因为计划不周还剩下许多木材,只好在旁边又盖了一座1/3体量的寺庙才用完。世界上真有这么大的树?尼泊尔人实在是神话和现实不分的国家!
6、大街小巷
从Karsa到Kathmandu的车上,我幻想Thamel的模样。大约是有一个破落城堡样的大城,灰黄的颜色,灰色更多一些。很多人在城墙外,棕黑色的皮肤,女人裹着袈裟纱丽。城墙有点乱,人们在乱中做着生活中应有的事情,比如买菜,交谈,讨教还价,有孩子在人群中嬉戏喊叫。一路游荡,遇到流浪的孩子,遇到披着纱丽的女人,遇到各种店老板。认识的,不认识的人,对我们说着Namaste,微笑着,初秋的喜马拉雅南麓依然充满暖意。
尼泊尔,一个神秘、美丽而又贫穷的地方,面对几个世纪前留下的古老城堡,面对雪山脚下充满宗教气息的生活,有一股无法抵挡的气息,包裹着我,像是秋天里地上摞起的那一堆树叶,形态是杂乱的,却满是金黄的温暖。
有时候觉得,尼泊尔就像花儿一样。带着朴素的美艳,在风雨中虽有些颓萎,却在土生土长的力量下绽放开来。出落得美丽,哪怕并不精致。那里的微笑,那里的杂乱,那里的各种不靠谱,都是亲切,都是怀念。
我想我会思恋那些日子,思恋喜马拉雅的风起云涌,思恋漫天神佛的加德满都谷地,思恋那些在奇特旺围着你要糖的小孩、思恋那混杂的街道和川流不息的人群......
在尼泊尔,学会的是做个真性情的人,不去计较太多的东西,我已迷恋并持续向往,梦回坐在那中世纪的殿堂的台阶上发呆,梦回在博卡拉沉浸在费娃湖的波光中,梦回在蓝毗尼的黄昏……所有的一切,都是融入骨子里的舒适……
在路上,是一种生活方式。
这个神奇的国度再次勾起了我儿时流浪的梦想,让我恋上在路上的感觉,热爱遥远的地方,留恋不同的文化和生活,以致我这些天如猛男服用伟哥后,在每次睡前和醒来持续冲动,充血亢奋,这种沉醉不是温柔缠绵勃起排空的短暂释放和满足,是充满期待、失望和感激的每一段未知的旅程和心情,那里的山、水、沙、石、人文,挑拨着我的情趣、调动着我的欲望、触摸着我的心跳、控制着我的节奏、共鸣着我的喘息,让我心驰神往,乐此不彼。我因此决心不再爽死在床上,而要累死在路上。
这些年来,四处游走。远的近的,去过不少地方。走过路过看过恋过,美景和人情记于心中,也只是如此。
突然决意这个假日去渴望已久的尼泊尔,也许是想忘记曾经的一些经历,逃避到一个陌生的国度,躲开纷纷扰扰的各种纠葛。
此次旅程,我把她称为一次饕餮的人生盛宴。因为,对于我,不论到哪里,遇到谁,都是一场盛宴。只是,有些人,歌舞升平之后悄然退去,而有些人留下来,沉淀到生活中,刻骨铭心。
或许小资们骨子里藏了太多诗情画意,或许是都市人厌倦了快节奏的生活,因此诸如尼泊尔、老挝和柬埔寨之类的地方总是被用在“发呆在XX的阳光里”、“赖在XX的宫殿中”之类的动宾词组中。这些地方似乎充满了魔力,套满了光环。可能是由于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倾向于看到一个真实而非虚幻的地方,虽然我也曾小资过。
去尼泊尔的理由:
1、人文。尼泊尔人拥有自然天然的友善淳朴,他们对你的到来用微笑表达热情的接纳。在镜头前,他们哪怕羞涩,也只回报不好意思的笑容,从来没有拒绝和敌意。在尼泊尔拍人文相片,与其说是一项工作,不如说是人与人之间美妙的沟通。
2、雪山。从海拔5000米的西藏高原平视喜马拉雅VS从海拔1000米仰望海拔8000米以上的雪山。在尼泊尔的街头,你可以身着短袖喝着咖啡仰望珠峰,雪山横亘在你的面前,感觉犹如人间仙境,这时候,你可以街拍,以雪山为背景的尼泊尔百姓悠闲生活。亦可以修整疲劳,尽情呼吸来自雪山的清新空气。
3、色彩。在尼泊尔,你的四周充满了各种各样华丽的色彩。这些色彩来自神庙前的鲜花;姑娘身上漂亮的纱丽;民居外墙鲜艳的涂抹......
4、宗教。尼泊尔作为佛主释迦牟尼诞生之地,却又兼容并包以印度教为主的国家,被称为众神的国度。在尼泊尔漫步,各种生灵与你同在,神与你同在。即使外界金钱物欲横流,这里的百姓仍然与世无争,安居乐命,内心温和平静。
5、手工艺品。纷繁而又低廉的手工艺品让很多旅人动心。碧玺蜜蜡藏香丝巾、各种各样民族气息很重的铜制手工雕像都算这里的宝贝。
![]() |
所见所感:
1、现代文明
尼泊尔很穷,路很烂。尘土和汽车尾气使本地的户外工作者都要带上个口罩。但大约是因为没有重工业,天仍然可以很蓝。满街乱跑的都是类似奥拓的小车,以韩国现代和日本铃木为主。偶尔开过来一辆马自达3,钻出来的十有八九是个阔少。本田CRV基本上相当于中国的大奔和宝马了。最有特色的是卡车,几乎清一色塔塔出产,且十有八九被打扮得花枝招展,和自己重体力劳动者的身份极不不符。
2、食物
尼泊尔的食品和宗教一样受印度影响。咖喱是最重要的调味品。著名的有咖喱鸡,momo(一种蒸饺)和酸奶易被游人接受。
尼泊尔最常见到的两种本地啤酒是Everest和Gurkha。价格差不多,味道我也没喝出啥区别。也许是因为每次都是在暴走之后又热又渴的时候喝到啤酒,感觉很爽。其中Everest的标签上特别注明了商标图案版权属于英国皇家地里学会。那是一张人类首次登上珠峰(尼泊尔称Everest峰)时,夏尔巴人向导丹增诺尔盖的照片。
3、信仰及幸福
尼泊尔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关于信仰的。
人们朝圣的脚步从不曾停歇,从撒哈拉到西藏高山佛国的甘露,从伊斯兰圣地麦加到世界文明摇篮尼罗河,不同的宗教、不同的理念,相同的是朝圣者同样的虔诚……
在后发国家旅行,我常有种感觉,虽然他们物质上匮乏,但那里往往孕育着最旺盛的生命力。他们虽然也会羡慕发达的物质文明,但他们生活中并不缺少快乐和幸福。在信仰上,他们比我们多了份笃定。我们经常不自觉地用一种居高临下的眼光看他们,其实我们真的比他们幸福吗?
作为佛陀的诞生地,尼泊尔竟然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印度教国家,这里神比人多,庙比屋多。
尼泊尔人对信仰的态度也超乎我们的想象。虔诚并非他们最主要的特征,他们最吸引人眼球的是信仰的生活化。宗教对他们意味的不是每逢周末更衣沐浴,神情庄重地走进教堂;不是每日三拜九叩数次祈祷,不是长时间的打坐静修,更不是做了亏心事后再去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忏悔,而是如每日早起洗脸刷牙买菜一样成为生活中的一种需要和惯例。他们走出家门可能迎面就是座神庙,最远到胡同口也肯定有几座神龛,甚至门口的某块貌不惊人的石头也可能是神圣且充满灵性的;他们只需低下头随手献上一个万寿菊的小花环或者一点甜食,崇拜程序就完成了。这样的仪式和程序也许一天要进行好多次。这样一来神灵似乎也须臾不离他们的左右。
4、动物
早先只知道在印度教里牛是神圣的,其实他们对其他动物的态度也与我们迥异。我们对待动物一般有两种态度:一是杀戮和肉食,二是宠物。在尼泊尔,我看到了对动物真正的平等。特别是对狗,没有人虐待也没有人刻意喂养。遍地睡着的都是“流浪狗”。他们似乎不愁吃喝,幸福地做着梦,可能在树荫下,也许是在行人不多的路口。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和谐社会吧。
5、建筑
在加德满都谷地流窜,看得最多的是建筑,以三座杜巴广场为最集中。标志性的就是多纽瓦丽风格的重顶寺庙。由于1934年发生的大地震和木结构怕火和不耐腐蚀的特性,多数建筑的年代并没有想象中久远。有趣的是加德满都杜巴广场的一座基座占地近千平方米的三层木结构寺庙,据称竟然是取材于一根木料建造的。不止于此,据说因为计划不周还剩下许多木材,只好在旁边又盖了一座1/3体量的寺庙才用完。世界上真有这么大的树?尼泊尔人实在是神话和现实不分的国家!
6、大街小巷
从Karsa到Kathmandu的车上,我幻想Thamel的模样。大约是有一个破落城堡样的大城,灰黄的颜色,灰色更多一些。很多人在城墙外,棕黑色的皮肤,女人裹着袈裟纱丽。城墙有点乱,人们在乱中做着生活中应有的事情,比如买菜,交谈,讨教还价,有孩子在人群中嬉戏喊叫。一路游荡,遇到流浪的孩子,遇到披着纱丽的女人,遇到各种店老板。认识的,不认识的人,对我们说着Namaste,微笑着,初秋的喜马拉雅南麓依然充满暖意。
尼泊尔,一个神秘、美丽而又贫穷的地方,面对几个世纪前留下的古老城堡,面对雪山脚下充满宗教气息的生活,有一股无法抵挡的气息,包裹着我,像是秋天里地上摞起的那一堆树叶,形态是杂乱的,却满是金黄的温暖。
有时候觉得,尼泊尔就像花儿一样。带着朴素的美艳,在风雨中虽有些颓萎,却在土生土长的力量下绽放开来。出落得美丽,哪怕并不精致。那里的微笑,那里的杂乱,那里的各种不靠谱,都是亲切,都是怀念。
我想我会思恋那些日子,思恋喜马拉雅的风起云涌,思恋漫天神佛的加德满都谷地,思恋那些在奇特旺围着你要糖的小孩、思恋那混杂的街道和川流不息的人群......
在尼泊尔,学会的是做个真性情的人,不去计较太多的东西,我已迷恋并持续向往,梦回坐在那中世纪的殿堂的台阶上发呆,梦回在博卡拉沉浸在费娃湖的波光中,梦回在蓝毗尼的黄昏……所有的一切,都是融入骨子里的舒适……
![]() |
在路上,是一种生活方式。
这个神奇的国度再次勾起了我儿时流浪的梦想,让我恋上在路上的感觉,热爱遥远的地方,留恋不同的文化和生活,以致我这些天如猛男服用伟哥后,在每次睡前和醒来持续冲动,充血亢奋,这种沉醉不是温柔缠绵勃起排空的短暂释放和满足,是充满期待、失望和感激的每一段未知的旅程和心情,那里的山、水、沙、石、人文,挑拨着我的情趣、调动着我的欲望、触摸着我的心跳、控制着我的节奏、共鸣着我的喘息,让我心驰神往,乐此不彼。我因此决心不再爽死在床上,而要累死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