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游北大之后的絮语
今天终于在东哥的陪同下进了北大的门,心里的一块石头也算是落了地。以前虽然多少次骑车路过,甚至都已做好堂而皇之漫步未名湖的心理准备,但终究还是没能鼓起勇气无视保卫的存在。其实说到底,自己的怯懦似乎更像是一种负担,一种两年前那场考试遗留下来的负担。我一直想要根除它,但始终没能做到这一点。于是每次从东门口离开,我总会找理由去豆瓣或者万圣书店逛一逛,告诉自己那里才是想去的地方。
两年来已经不知多少次“谩骂”自己的学院和专业,细究下来,亦半是戏谑,半是真情。一方面惶恐于荒废四年青春,一方面确实也将对于未来的焦虑和不安随心地归罪现状。很多人说大学要找到自己想要拼命干的事情,我在四处撒网,但尚无可喜的斩获。
大致的方向,但部分内容很难说不是对现实的赌气,这点就连我自己也难以界定。出国的念头也只是一闪而过,甚至连一闪而过都算不上,因为似乎并没有非出去不可的理由来说服自己,去个异国他乡,混个不痛不痒的洋文凭。我很想读研究生,但很奇怪,这个心境是不需要理由也能让自己确信的。当我问自己为什么的时候,当然可以找各种理由,刚毕业年龄小不适合直接工作呀,应该多读几年书呀,或者云云。其实没有必要刻意回避这种心态,即想要封闭式地逃离现实的工作,哪怕只是争取两三年的时间。
刚进校的时候,对自己说过,即便以后会成一个坏蛋,也要让大学成为纯粹的回忆。30岁以后,会为琐事所累,为家庭所累,为自己所累,也许会变成现在自己最瞧不起,最鄙夷的人,也许最好的结果就是平平淡淡地沉寂下去,连个泡都冒不出来,但我不想这么早就陷入那种单调的牢笼——在那里,肠胃是比大脑更为重要的器官。
想要正大光明地走进北大,我不承认这种心愿是出于完全盲目的游客情结,因为“北大”更像是一个符号,象征砥砺现实或者挺拔自身,尽管它自己早已偏离了这种光荣历史。欧美也好,大陆也罢,找不到非做不可的理由,总是会觉得缺少什么东西。如果是为了读书,去哪个大学都一样,区别可能只是在于周围的氛围和环境而已。侥幸碰到一个对眼的名师,当然如沐春风,相得益彰,但在我看来,这种几率无论在哪里都是很低的,只不过有些地方是小于等于零的。我知道自己并不适合搞学术,至少不适合严格规范的学术,因而进一步的学习可能在丰富、充实自己的方面占据更大的比重。我当然想要狗血的高文凭,这实在是不能免俗,幻想在巴黎高师或者海德堡大学学习,想想都是很美妙的事情。
哎,这小小的北大夜景,竟牵连出这么多的头绪,真是可怪可怪了。
两年来已经不知多少次“谩骂”自己的学院和专业,细究下来,亦半是戏谑,半是真情。一方面惶恐于荒废四年青春,一方面确实也将对于未来的焦虑和不安随心地归罪现状。很多人说大学要找到自己想要拼命干的事情,我在四处撒网,但尚无可喜的斩获。
大致的方向,但部分内容很难说不是对现实的赌气,这点就连我自己也难以界定。出国的念头也只是一闪而过,甚至连一闪而过都算不上,因为似乎并没有非出去不可的理由来说服自己,去个异国他乡,混个不痛不痒的洋文凭。我很想读研究生,但很奇怪,这个心境是不需要理由也能让自己确信的。当我问自己为什么的时候,当然可以找各种理由,刚毕业年龄小不适合直接工作呀,应该多读几年书呀,或者云云。其实没有必要刻意回避这种心态,即想要封闭式地逃离现实的工作,哪怕只是争取两三年的时间。
刚进校的时候,对自己说过,即便以后会成一个坏蛋,也要让大学成为纯粹的回忆。30岁以后,会为琐事所累,为家庭所累,为自己所累,也许会变成现在自己最瞧不起,最鄙夷的人,也许最好的结果就是平平淡淡地沉寂下去,连个泡都冒不出来,但我不想这么早就陷入那种单调的牢笼——在那里,肠胃是比大脑更为重要的器官。
想要正大光明地走进北大,我不承认这种心愿是出于完全盲目的游客情结,因为“北大”更像是一个符号,象征砥砺现实或者挺拔自身,尽管它自己早已偏离了这种光荣历史。欧美也好,大陆也罢,找不到非做不可的理由,总是会觉得缺少什么东西。如果是为了读书,去哪个大学都一样,区别可能只是在于周围的氛围和环境而已。侥幸碰到一个对眼的名师,当然如沐春风,相得益彰,但在我看来,这种几率无论在哪里都是很低的,只不过有些地方是小于等于零的。我知道自己并不适合搞学术,至少不适合严格规范的学术,因而进一步的学习可能在丰富、充实自己的方面占据更大的比重。我当然想要狗血的高文凭,这实在是不能免俗,幻想在巴黎高师或者海德堡大学学习,想想都是很美妙的事情。
哎,这小小的北大夜景,竟牵连出这么多的头绪,真是可怪可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