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步步惊心》
前段时间昏天黑地的泡在《步步惊心》里头,只看体育频道的一代美男对此自然是嗤之以鼻。一到晚十点他就会大喊,“快来看你的步步高啊……”。连个正名也不叫,多小心眼一人啊……
大结局前,芒果台又故步疑阵,说拍了四个版本的结局,请观众投票来招揽人气。最后播放的结局基本尊重了原著,只是留了个念想显得没有那么凄凉。
相思似海深,旧事却已如天远。
想它赚了我这么多眼泪,那怎么也要写点东西出来才对得起付出的光阴和耳提面命的小呆。
一代美男悲愤滴说,网上有投票说:你为什么看步步惊心,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被老婆或女友逼着看的那一个选项。其实他所谓的被逼着看,不过是坐在电脑前时偶尔歪下脖子好嘛……但他也曾难得的说了句好话:这部剧刨去感情戏,阿哥们的权谋斗争感觉很真实。
一代美男常常歪打正着说些一针见血的话。
不同于一般言情小说里只有纯美爱情,没有现实生活,里面的人物反而都没有将爱情放在第一位。几位阿哥固然以江山为重,女主人公若曦也是保命优先。有人说这其实不是一本正宗的言情小说,若曦算不上主人公,只是借她的眼游历了那一段历史,写出了一段悲欢离合,诚哉此言。书里关于命运无情和韶华易逝的感叹比爱情的缺憾更深的打动了人心。
别的不说,正主四阿哥在全书第二十六章才对若曦说了第一句话:“回吧。”听说它要拍成电视剧时我直犯愁,这可怎么拍啊……
好在电视剧很玲珑的把第一面设置成惊马初见,既不违反原著安排,也适当增加了四阿哥的曝光率。
说说若曦和各位阿哥们。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十阿哥
十阿哥在书里是最早出场的,甚至早于若曦的姐夫八阿哥。所以我还一度揣测他会不会是若曦的真命天子。后来发现他的角色是按照丑角来写的,而非小生,自然无此可能了。
十阿哥在历史上被封为敦郡王。康熙对自己的儿子们观察入微,给他们的封号也是各如其分。四阿哥幼年时,他曾批其“喜怒不定”四个大字,观其日后登帝后的作为,可见知子果然莫如父。
个性敦厚的老十,对若曦来说是个任她欺负,又很依恃的童年玩伴。有想知道的事情时去找他准没错,三句两句就能把他绕进去,又拿得准他绝不会有害你之心。和他在一起放心又开心,只是没有心动的感觉。写到此处,不知你是不是会面现微笑,想起了自己人生中的那一位十阿哥。
若曦的聪慧明敏和与众不同,在在俱是十阿哥缺乏的特质,所以他心动仰慕,又自知难以匹配。直至被赐婚后才在绝望之下吐露了心事,那卑微的一声:“你喜欢过我吗?”真让人哀怜,善体人意的若曦会怎么样回答,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婚后他和明玉格格时时吵闹,都没有发觉其实两人性情直率单纯,恰是对方良配。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直至若曦以冰糖葫芦和芙蓉糕作喩,才一语惊醒梦中人。
东边日出(若曦)西边雨(哈,明玉格格的饰演者正好叫刘雨欣),初恋时的朦胧好感,难以言说,更难持久,那有情无情之间的心悸感觉最是令人难忘。然烈日一出,即云收雾散,只余下坚实平淡的生活。
书中十阿哥最后出场,是他被雍正发配去喀尔喀,与若曦道别。十四阿哥愤怒的质问若曦无名无份的跟了雍正算什么,以往最容易冲动的十阿哥却是这样说,“十四弟,别再说了,你还嫌她心里不够苦吗? ”十阿哥替我碟子里夹了菜,“先吃饭吧!”
此时我深深的感到,那个少年鲁莽的草包十阿哥,已经成熟了。
天籁入耳自悠哉 幸得知己屏中来——十三阿哥
十三阿哥无论在历史上或是书中,都极富于魅力。历史上有侠王的美誉,文武双全者,兄弟中仅他与十四二人;书中高歌一曲祝酒辞,热情浪漫的气质即打动了敏敏格格的芳心;后来圈禁于养蜂夹道十年,亦有绿芜痴心追随左右。
作者桐华曾经提醒读者,说书里没有男子是完美的,都经不起提着灯笼来照,有各自的心机与算计,但是我怎么看也没有看出来十三哪点有阴暗的地方。处处光风霁月,胸怀坦荡,知进退,忠情义。所以最后作者也说,十三阿哥对她而言修养太高了,她走不近,就这么远远看着吧!
可能就因其完美,十三在书中性格上没有任何发展变化,十年囚禁后,他依然对朋友诚心爱护,对陷害过他的兄弟宽容以待,对四阿哥更是忠心一片,并不因受了多年痛苦而有所变化,只有绿芜的死亡让他增添了些悲情色彩。
十三阿哥也是唯一在书中跟若曦没有任何情感牵绊的人。初见若曦时,太子一句“拼命十三妹”的玩笑定下了他与若曦兄妹般多年相知相扶的基调。二人深夜出游,把酒言欢,倾心而交,无视男女大防,在若曦认识的人里,十三是最具有现代意识的一个人,他隐隐约约的有着她已失去的了那个自由平等的世界的色彩,怎能不叫她极度珍视这段难得的知已之情。
由此而引出为十三冒犯龙颜,罚跪三日。这个场景是书中的高潮和转折点,对若曦,是情之所至,义所当为;对四阿哥、八阿哥、十四阿哥等人,则显出了各人的性格与韬略,暗潮涌动的感情走向自此明朗,仿佛从平静的小溪冲向了奔腾的江河,之后就是急转直下,一泻千里的寸寸相思,寸寸成灰。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八阿哥
对八阿哥这种温良如玉,风神俊逸的谦谦君子型,我向来不感冒。究其原因,可能是我觉得这种万人迷对我不会感冒……
作者桐华曾说,笔下众阿哥,她最心疼的就是老八。满腹才华,一身气度,被朝野誉为八贤王,群臣与皇子们都聚焦在他身边。曾经,他离皇位比谁都近;正如对若曦的心,他也曾一度无比接近,可最后都败给了四阿哥。到底是时也命也,运也缘也,这千古谜案,谁能说得清。
八阿哥是若曦的姐夫,这在感情上,是禁忌也是剌激。八阿哥对若曦说:“你心中是有我的!”他确实没说错,这样的人儿,哪个少女能不爱?千般体贴,万种温柔,又是如此一个浊世中的翩翩佳公子,还有先天关系上的亲近,对他为姐姐一片痴心无处付的怜惜……若曦是个感恩的人,老八的付出,她不能不感动,至于动心是为了老八这个人,还是爱情本身,就实在难说了。
八阿哥在书里给我的感觉一直暧昧不明、心机难测,对若兰是似有若无的用情,可八福晋明里暗里的刁难,他却可以视若无睹;对若曦是在暗地用心,把周围人瞒得极好,除了十四,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只有十四知道,这也大可深究),但后来八福晋进宫将若曦逼至流产时的话语显示,他们二人间的关系八福晋已然非常清楚,从何处得知,为何此时得知,不言而喻。
曾经有史学家说八阿哥未当上皇帝有部分原因是因为他惧内,被康熙认为难成大器,这实难考究,但对于若曦情牵何处,这确实是致命原因之一。若曦从八王爷府中出来,对八福晋的强势作风十分熟悉,她姐姐根本不受宠,日子都不好过,若她真的与八福晋共侍一夫,后果可想而知。而八阿哥避而不谈的态度表明了他不会管这些争宠闲事。若曦曾说,“我有太多的惧怕和计较,而他有太多的女人和野心。 ”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君不知。 ——十四阿哥
十四阿哥是书中最给我惊喜,也最让我心痛的一个人,对暗恋党,我一直都很有爱。我读书一向抱着“不求甚解” 四个大字,看什么都是水过鸭背,微言大义,就更不用提了。所以我翻完《步步惊心》时,对十四的定位跟十三是一样的——交情深厚的童年知交。
及至看到十四最后手里的那枚金钗时,我才如雷轰顶,恍然大悟。急急翻回去看书上每一个有十四出现的片段,才发觉原来早就埋下伏笔。在每一次若曦有难的时候,失意的时候,甚至是每次回眸,每次颦眉,总会有淡淡笔触说到十四。
十四对若曦,是柔声说,是紧着眉头,目光沉郁的看向别处,是牢牢锁定的看,是凝视,是目光炯炯似笑非笑,是勒马立在山坡上,遥遥看着这边,稍一注意,点点滴滴,角角落落,竟无处不是十四关注的眼神。
十四初见若曦,她为了姐姐愁苦,正在漫吟“头白鸳鸯失伴飞”,一语成谶,暗合了若曦和十四之间的最终宿命。十四笑眯眯的问她:“多大了?”显然已经开始留意这个小丫头吟这么悲苦的诗之间的强烈反差。
二见十四,是在十阿哥的寿宴上,她好奇的探出窗外,想看清楚四阿哥的模样,别人都不曾留意,只有十四停下来看她在看谁。就在寿宴上,她为十阿哥唱了那支《麻姑拜寿》做为贺礼,被尾随而来的十四听到,逗她也要在自己生日时唱一支。
这次的贺寿曲后来被多次提及,一次是若曦为了救违反皇命的十四阿哥,骗敏敏格格十四阿哥是她的情人。单纯的敏敏格格缠着十四要他说他们之间的相爱经过,十四编说他爱上若曦,是因为当年他生日时听若曦唱了这支曲子。若曦嗔怪他不要再乱说,害敏敏格格要她教唱戏。我看时就心中为之一动,若非刻骨铭心的记着,怎会随口一提,就能想起多年前的这一幕?现在翻过来看,竟是处处丝丝入扣,揣想他应是第一次能假托虚妄的身份,倾诉心中的爱慕思恋。
躲在别人的身影后诉说,成了十四的魔障,若曦生病发烧,他来探病,说是代老十来的。借着八阿哥的名义,十四一次次的追问若曦,为何不接受他,“马尔泰·若曦,你究竟想要什么!”这一声怒吼,倒底有几分是替八阿哥问的,几分是替他自己问的呢?
最悲凉是若曦去世前,觉得有人在无限温柔怜惜的抚摸自己脸庞,以为是久候不至的雍正,叫了一声“胤禛 ”,十四亦应,是我,我来了。胤禎,而非胤禛,他心中明了,但不忍点破。
若曦的心思他总是比谁都清楚:赌若曦叹气会叹多少声是他赢,赌若曦不记得自己的生日是他羸。若曦挨踢,十四的药紧跟着四阿哥的药就送到了。十四挨了板子,他首先想到的是给若曦写帖子:“安好,勿挂”,让若曦放心。(嗯,这倒让我想起宝玉挨板子急着给黛玉送旧帕子的典故来了。)跟若曦成亲那晚,虽不能张贴喜字,却连她爱用各色花瓣入浴的细节都吩咐到了。
若曦的心思他又总是不明白:若曦为十三阿哥罚跪,为四阿哥抗旨不婚被赶到浣衣局做苦役六年,他苦苦追问若曦,“值得吗?”“我永远弄不明白你心里想些什么。女人最看重的名份,你也不上心。”
这句话几百年后张爱玲做了极好的回答,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
临到书了,在十四嫡福晋的寿辰上,《麻姑拜寿》又一次出现了,这其间隔了近二十年的时空,十四再次娓娓说起当年旧事,第一次见若曦时吟的诗,若曦打架落水的模样,答允过他生日唱曲子,十阿哥欠她的一个要求,桩桩件件,原来全在他心底存着,犹如好好收着当年赛马时若曦用来扎马的金钗。
十四阿哥对若曦用心了这么多年,那若曦到底是知不知道?
从书中来判断,应该是不确切知道,但隐约有感觉。作者曾说,不要盲目相信书上写的,因为书的角度是若曦的,只能看到若曦看到的,会有盲点,会有错误。而从书上粗看确是看不出十四的用情。
十四在书中发展变化最大,感情由隐渐显,含而不露。起头觉得他只是跟着八阿哥,混同于老九、老十等阿哥中。十四到草原上来找若曦,她只认为,“原来十四和我吵归吵,可还是很相信我的。”为了逃避嫁给太子的命运,若曦不得不盘算嫁给谁比较好些,想到十四,她认为“他绝不会要我。”
若曦被罚跪三日,老四心痛无奈,老八拂袖而去,只有他惦记着若曦几天未能进食,偷偷带了芙蓉糕给若曦。因若曦不经意的提过一次,最爱吃芙蓉糕。后来十四为了救若曦跪了一天一夜,她的感觉是,“难以置信,默默的出了会子神”。因此事,十四反而因重兄弟情义被康熙赏识,开始从八爷羽翼下脱颖而出。
到定边西北,成为威名赫赫的大将军王,及他一回京就去浣衣局探视若曦。看他面色喜怒竟无迹可寻,若曦此时才感到,这已不是当年那个明朗少年了。十四告诉她,自己向康熙求了三次婚,为了把她从浣衣局中拯救出来,若曦真正的“心神震荡”了,但她问十四“你待我如此,值得吗?”时,十四回答是为了回报当年若曦拼命赛马的恩情,若曦的感受,“一下轻松了很多,原来如此。”从雨夜芙蓉糕到三次求婚,本来都是极好的改变他在若曦心中印象的机会,但他将自己与十三并提,又一次让若曦放心的回到自己熟悉的情感轨道。
为什么会轻松很多?可见雨夜罚跪后,若曦不是没有过猜想,如果想法证实,这份深情会重到她无以回报,而十四这个说法解除了她心理上的负担,两人还是可以以朋友之谊相处。
到若曦死后,轻轻一吻,碎心之泪,握着伴他身侧二十年的金钗,积蓄已久的相思之情,才得以尽情表露。
很多人抱怨为什么不安排若曦爱上十四,那结局就可以很美满。若曦没爱上过十四,其实理由再简单没有。在十三阿哥和若曦喝酒互相调侃为何没有看上对方时,她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紫禁城里,若曦极无安全感,若非别人先对她示好,她决不敢对别人动心。八阿哥,四阿哥,包括十阿哥,都是主动对她表白了好感后,她才有所回应。四阿哥正是因坦诚以待而最终赢得了她的全部深情。八阿哥、四阿哥都明白表示过对皇位的渴慕,十四则一直是在暗暗为此而努力,当若曦打趣他们都是狐狸,在惦记农夫的鸡时,十四强烈的否认了,“我没有。”不论他出于何种心思隐瞒了对皇位和若曦的执着,对若曦而言都是败笔。
十四为何不愿向若曦表白,我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对若曦的感情,又碍于与十阿哥、八阿哥的兄弟之情。十阿哥的对若曦的心思人人看得出来,八阿哥则恐怕是有意要让十四知道的。及至若曦与八阿哥再无瓜葛,她与四阿哥也已尘埃落定。雨夜罚跪,见到四阿哥与若曦相拥,十四眼中只余惊怒而已。此后若曦流落浣衣局都不肯与十四成婚,再做何事只有徒然增加二人相处的负担,不如就此缄默一生。他毕竟还是清高又骄傲的皇十四子啊。
“如果有来世,你会记得我吗?”芳魂已逝,伊人杳杳,金钗犹在,从此相离徒有相逢梦,头白鸳鸯失伴飞。
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四阿哥
正主登场啦~!自来我对四阿哥这种外冷内热、沉默寡言型的就特别倾心,本能觉得这种不擅表达的小朋友要多加关照才能保证他不被忽略,莹MM说,你这是自虐型吧……一针见血啊。
若曦曾把四阿哥的柔情比做冬天里的好日头,总是冷冷的,你倒也知道如何应对,冷不丁来了个好天气,会让你觉得格外暖和,却一时不知该如何穿衣。所以若曦会在这种温暖下败下阵来吧。
若曦选择了四阿哥的原因,常被人诟病。其实若曦的想头很简单,一个好好的现代人被抛到古代来,被生活一再的打击到她只有两个要求:一是自己好好活下去,二是想自己关心的人好好活下去。至于十四阿哥关切的劝她“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已经是奢侈的想头了。毕竟生存权才是第一人权啊,风花雪月的就暂时放一边吧。
八阿哥对若曦是一见钟情式,符合少女对爱情的浪漫向往;四阿哥与若曦则是细水长流式的相知相惜,显得更合理也更符合两人谨慎的个性。
两人的关系拉近,原本纯属误会。若曦因知道他是未来的皇帝,本着她的两大原则:保全自己和家人朋友,处处留意迎合他的喜好。结果被无心的十三阿哥露了口风,大家都错会若曦对四阿哥有意。因此有了草原强吻的旖旎风光。
虽是误会,但四阿哥可丝毫没有打算就此罢手,“有些事情虽是你起的头,但却由不得你说结束”。 这坚定而强硬的表达,让若曦这个纠结的女子无从逃避。
来自家乡的贺礼,泛舟湖上,赠鼻烟壶打趣,骗她收了木兰首饰,虽然这些趣事由四阿哥这个冰块脸做来分外好玩,也让若曦进一步认识了不同侧面的四阿哥。但这些都是生活的小节,八阿哥可以做得更文雅,更悠然。
二人真正交心,是四阿哥与若曦许下互不说假话的承诺,若曦试探问他对皇位是否也有觊觎之心,他坦然回答:“想要!”在步步惊心的紫禁城里,若曦已经习惯了对人但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为何要试验呢?试验最难测的人心,而且是紫禁城中的人心,何必呢? ”四阿哥表现出来的真诚平等的态度,贵重逾金,终于让若曦心折。
小说中为爱人挡箭的桥段可以说是用到滥,但古龙常说,方法虽然老,是因为它总是有效。
在二人已因罚跪事件被迫两两相忘的时候,这个桥段使出来依然是这么赚人热泪。“你不必多想,若给我点时间考虑,我肯定不会冒险这么做的。”老四还是这么的实事求是,不肯讨好,若曦则又喜又伤,为了这一刹那的毫不犹豫,她终于可以相信自己芳心未错托,锦瑟年华,自此只为一人而已。
四阿哥终于身登大宝,若曦的两大原则开始发生冲突,她发现自己诚然可以好好活下去了,她关心的人却一个个被打压,被伤害,尤其是玉檀之死,实在太惨烈,太揪心。八福晋一席话,葬送了她的孩子,也让若曦发现一切劳心,不过是作茧自缚。若曦拼命想拉着别人逃出历史的命运,仿佛俄狄浦斯王为了反抗杀父娶母的宿命出走,孰不知正是刚开始投入了命运的洪流。当她化为马尔泰·若曦的刹那,原来历史的巨轮已缓缓启动。
她终于要不计一切的逃出宫去,逃出这遍地的鲜血和至死无休的纠缠,求得片刻的喘息和自由。
十四的一纸先帝赐婚诏令四阿哥无可奈何,但二人绝裂还是由于八阿哥向老四讲述了他和若曦当初的恋情。四阿哥恨的不仅是若曦曾与八阿哥有情,毕竟他曾误以为若曦和十四好,仍然表现大度,更是她违背了二人相待以诚的诺言。
若曦与十四成亲后的日子是书中最动人也最感伤的地方,敏敏格格智慧的劝告若曦,“十四爷是值得珍惜的人,也许他既不是你的月亮也不是你的星星,但除了月亮和星星就没有别的风景了吗? ”
隔屏笑语,临字相思,二人真的好象又回到不识愁滋味的少年时光,只是隔着这么久的时光往回看,那欢乐都染上了无尽沧桑,十四,你真的心甘吗?
可惜若曦眼中已容不下别的风景,十四来得太迟,晚了一步,就错过了一生。他是她最后的倚靠,也是她今生无以为报的亏负。
人生无物比多情,江水不深山不重。
“思念无处可去,从心里蔓延到全身,日日夜夜,心心念念不过是他。离开他才知道我身上满是他的烙印,写他写的字,饮他喝的茶,用他喜欢的瓷器式样,喜欢他喜欢的花,讨厌大太阳,喜欢微雨……”
虽然脱去了宫廷的桎梏,却走入了相思的牢笼。孟婆汤前,忘不掉远去的孤绝背影;木兰花香,吹不散无尽的思念悠长。揪心的误会,无意的错过,三天苦候,缘散份尽,等不到心爱的人来了结这难当的痴心,四阿哥闻讯赶来时,已只剩冰冷的瓷罐。
我早知道这个结局,可还是止不住汹涌而至的悲楚交加。
“胤禛立在景山顶端,身子沐浴在轻柔的暖光中,俯瞰着横在他脚下的整个紫禁城,眼睛深处却空无一物,宛如荒漠上的天空:辽远、寂寞。
爱与恨都已离去,只剩他了。”
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
大结局前,芒果台又故步疑阵,说拍了四个版本的结局,请观众投票来招揽人气。最后播放的结局基本尊重了原著,只是留了个念想显得没有那么凄凉。
相思似海深,旧事却已如天远。
想它赚了我这么多眼泪,那怎么也要写点东西出来才对得起付出的光阴和耳提面命的小呆。
一代美男悲愤滴说,网上有投票说:你为什么看步步惊心,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被老婆或女友逼着看的那一个选项。其实他所谓的被逼着看,不过是坐在电脑前时偶尔歪下脖子好嘛……但他也曾难得的说了句好话:这部剧刨去感情戏,阿哥们的权谋斗争感觉很真实。
一代美男常常歪打正着说些一针见血的话。
不同于一般言情小说里只有纯美爱情,没有现实生活,里面的人物反而都没有将爱情放在第一位。几位阿哥固然以江山为重,女主人公若曦也是保命优先。有人说这其实不是一本正宗的言情小说,若曦算不上主人公,只是借她的眼游历了那一段历史,写出了一段悲欢离合,诚哉此言。书里关于命运无情和韶华易逝的感叹比爱情的缺憾更深的打动了人心。
别的不说,正主四阿哥在全书第二十六章才对若曦说了第一句话:“回吧。”听说它要拍成电视剧时我直犯愁,这可怎么拍啊……
好在电视剧很玲珑的把第一面设置成惊马初见,既不违反原著安排,也适当增加了四阿哥的曝光率。
说说若曦和各位阿哥们。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十阿哥
十阿哥在书里是最早出场的,甚至早于若曦的姐夫八阿哥。所以我还一度揣测他会不会是若曦的真命天子。后来发现他的角色是按照丑角来写的,而非小生,自然无此可能了。
十阿哥在历史上被封为敦郡王。康熙对自己的儿子们观察入微,给他们的封号也是各如其分。四阿哥幼年时,他曾批其“喜怒不定”四个大字,观其日后登帝后的作为,可见知子果然莫如父。
个性敦厚的老十,对若曦来说是个任她欺负,又很依恃的童年玩伴。有想知道的事情时去找他准没错,三句两句就能把他绕进去,又拿得准他绝不会有害你之心。和他在一起放心又开心,只是没有心动的感觉。写到此处,不知你是不是会面现微笑,想起了自己人生中的那一位十阿哥。
若曦的聪慧明敏和与众不同,在在俱是十阿哥缺乏的特质,所以他心动仰慕,又自知难以匹配。直至被赐婚后才在绝望之下吐露了心事,那卑微的一声:“你喜欢过我吗?”真让人哀怜,善体人意的若曦会怎么样回答,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婚后他和明玉格格时时吵闹,都没有发觉其实两人性情直率单纯,恰是对方良配。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直至若曦以冰糖葫芦和芙蓉糕作喩,才一语惊醒梦中人。
东边日出(若曦)西边雨(哈,明玉格格的饰演者正好叫刘雨欣),初恋时的朦胧好感,难以言说,更难持久,那有情无情之间的心悸感觉最是令人难忘。然烈日一出,即云收雾散,只余下坚实平淡的生活。
书中十阿哥最后出场,是他被雍正发配去喀尔喀,与若曦道别。十四阿哥愤怒的质问若曦无名无份的跟了雍正算什么,以往最容易冲动的十阿哥却是这样说,“十四弟,别再说了,你还嫌她心里不够苦吗? ”十阿哥替我碟子里夹了菜,“先吃饭吧!”
此时我深深的感到,那个少年鲁莽的草包十阿哥,已经成熟了。
天籁入耳自悠哉 幸得知己屏中来——十三阿哥
十三阿哥无论在历史上或是书中,都极富于魅力。历史上有侠王的美誉,文武双全者,兄弟中仅他与十四二人;书中高歌一曲祝酒辞,热情浪漫的气质即打动了敏敏格格的芳心;后来圈禁于养蜂夹道十年,亦有绿芜痴心追随左右。
作者桐华曾经提醒读者,说书里没有男子是完美的,都经不起提着灯笼来照,有各自的心机与算计,但是我怎么看也没有看出来十三哪点有阴暗的地方。处处光风霁月,胸怀坦荡,知进退,忠情义。所以最后作者也说,十三阿哥对她而言修养太高了,她走不近,就这么远远看着吧!
可能就因其完美,十三在书中性格上没有任何发展变化,十年囚禁后,他依然对朋友诚心爱护,对陷害过他的兄弟宽容以待,对四阿哥更是忠心一片,并不因受了多年痛苦而有所变化,只有绿芜的死亡让他增添了些悲情色彩。
十三阿哥也是唯一在书中跟若曦没有任何情感牵绊的人。初见若曦时,太子一句“拼命十三妹”的玩笑定下了他与若曦兄妹般多年相知相扶的基调。二人深夜出游,把酒言欢,倾心而交,无视男女大防,在若曦认识的人里,十三是最具有现代意识的一个人,他隐隐约约的有着她已失去的了那个自由平等的世界的色彩,怎能不叫她极度珍视这段难得的知已之情。
由此而引出为十三冒犯龙颜,罚跪三日。这个场景是书中的高潮和转折点,对若曦,是情之所至,义所当为;对四阿哥、八阿哥、十四阿哥等人,则显出了各人的性格与韬略,暗潮涌动的感情走向自此明朗,仿佛从平静的小溪冲向了奔腾的江河,之后就是急转直下,一泻千里的寸寸相思,寸寸成灰。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八阿哥
对八阿哥这种温良如玉,风神俊逸的谦谦君子型,我向来不感冒。究其原因,可能是我觉得这种万人迷对我不会感冒……
作者桐华曾说,笔下众阿哥,她最心疼的就是老八。满腹才华,一身气度,被朝野誉为八贤王,群臣与皇子们都聚焦在他身边。曾经,他离皇位比谁都近;正如对若曦的心,他也曾一度无比接近,可最后都败给了四阿哥。到底是时也命也,运也缘也,这千古谜案,谁能说得清。
八阿哥是若曦的姐夫,这在感情上,是禁忌也是剌激。八阿哥对若曦说:“你心中是有我的!”他确实没说错,这样的人儿,哪个少女能不爱?千般体贴,万种温柔,又是如此一个浊世中的翩翩佳公子,还有先天关系上的亲近,对他为姐姐一片痴心无处付的怜惜……若曦是个感恩的人,老八的付出,她不能不感动,至于动心是为了老八这个人,还是爱情本身,就实在难说了。
八阿哥在书里给我的感觉一直暧昧不明、心机难测,对若兰是似有若无的用情,可八福晋明里暗里的刁难,他却可以视若无睹;对若曦是在暗地用心,把周围人瞒得极好,除了十四,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只有十四知道,这也大可深究),但后来八福晋进宫将若曦逼至流产时的话语显示,他们二人间的关系八福晋已然非常清楚,从何处得知,为何此时得知,不言而喻。
曾经有史学家说八阿哥未当上皇帝有部分原因是因为他惧内,被康熙认为难成大器,这实难考究,但对于若曦情牵何处,这确实是致命原因之一。若曦从八王爷府中出来,对八福晋的强势作风十分熟悉,她姐姐根本不受宠,日子都不好过,若她真的与八福晋共侍一夫,后果可想而知。而八阿哥避而不谈的态度表明了他不会管这些争宠闲事。若曦曾说,“我有太多的惧怕和计较,而他有太多的女人和野心。 ”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君不知。 ——十四阿哥
十四阿哥是书中最给我惊喜,也最让我心痛的一个人,对暗恋党,我一直都很有爱。我读书一向抱着“不求甚解” 四个大字,看什么都是水过鸭背,微言大义,就更不用提了。所以我翻完《步步惊心》时,对十四的定位跟十三是一样的——交情深厚的童年知交。
及至看到十四最后手里的那枚金钗时,我才如雷轰顶,恍然大悟。急急翻回去看书上每一个有十四出现的片段,才发觉原来早就埋下伏笔。在每一次若曦有难的时候,失意的时候,甚至是每次回眸,每次颦眉,总会有淡淡笔触说到十四。
十四对若曦,是柔声说,是紧着眉头,目光沉郁的看向别处,是牢牢锁定的看,是凝视,是目光炯炯似笑非笑,是勒马立在山坡上,遥遥看着这边,稍一注意,点点滴滴,角角落落,竟无处不是十四关注的眼神。
十四初见若曦,她为了姐姐愁苦,正在漫吟“头白鸳鸯失伴飞”,一语成谶,暗合了若曦和十四之间的最终宿命。十四笑眯眯的问她:“多大了?”显然已经开始留意这个小丫头吟这么悲苦的诗之间的强烈反差。
二见十四,是在十阿哥的寿宴上,她好奇的探出窗外,想看清楚四阿哥的模样,别人都不曾留意,只有十四停下来看她在看谁。就在寿宴上,她为十阿哥唱了那支《麻姑拜寿》做为贺礼,被尾随而来的十四听到,逗她也要在自己生日时唱一支。
这次的贺寿曲后来被多次提及,一次是若曦为了救违反皇命的十四阿哥,骗敏敏格格十四阿哥是她的情人。单纯的敏敏格格缠着十四要他说他们之间的相爱经过,十四编说他爱上若曦,是因为当年他生日时听若曦唱了这支曲子。若曦嗔怪他不要再乱说,害敏敏格格要她教唱戏。我看时就心中为之一动,若非刻骨铭心的记着,怎会随口一提,就能想起多年前的这一幕?现在翻过来看,竟是处处丝丝入扣,揣想他应是第一次能假托虚妄的身份,倾诉心中的爱慕思恋。
躲在别人的身影后诉说,成了十四的魔障,若曦生病发烧,他来探病,说是代老十来的。借着八阿哥的名义,十四一次次的追问若曦,为何不接受他,“马尔泰·若曦,你究竟想要什么!”这一声怒吼,倒底有几分是替八阿哥问的,几分是替他自己问的呢?
最悲凉是若曦去世前,觉得有人在无限温柔怜惜的抚摸自己脸庞,以为是久候不至的雍正,叫了一声“胤禛 ”,十四亦应,是我,我来了。胤禎,而非胤禛,他心中明了,但不忍点破。
若曦的心思他总是比谁都清楚:赌若曦叹气会叹多少声是他赢,赌若曦不记得自己的生日是他羸。若曦挨踢,十四的药紧跟着四阿哥的药就送到了。十四挨了板子,他首先想到的是给若曦写帖子:“安好,勿挂”,让若曦放心。(嗯,这倒让我想起宝玉挨板子急着给黛玉送旧帕子的典故来了。)跟若曦成亲那晚,虽不能张贴喜字,却连她爱用各色花瓣入浴的细节都吩咐到了。
若曦的心思他又总是不明白:若曦为十三阿哥罚跪,为四阿哥抗旨不婚被赶到浣衣局做苦役六年,他苦苦追问若曦,“值得吗?”“我永远弄不明白你心里想些什么。女人最看重的名份,你也不上心。”
这句话几百年后张爱玲做了极好的回答,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
临到书了,在十四嫡福晋的寿辰上,《麻姑拜寿》又一次出现了,这其间隔了近二十年的时空,十四再次娓娓说起当年旧事,第一次见若曦时吟的诗,若曦打架落水的模样,答允过他生日唱曲子,十阿哥欠她的一个要求,桩桩件件,原来全在他心底存着,犹如好好收着当年赛马时若曦用来扎马的金钗。
十四阿哥对若曦用心了这么多年,那若曦到底是知不知道?
从书中来判断,应该是不确切知道,但隐约有感觉。作者曾说,不要盲目相信书上写的,因为书的角度是若曦的,只能看到若曦看到的,会有盲点,会有错误。而从书上粗看确是看不出十四的用情。
十四在书中发展变化最大,感情由隐渐显,含而不露。起头觉得他只是跟着八阿哥,混同于老九、老十等阿哥中。十四到草原上来找若曦,她只认为,“原来十四和我吵归吵,可还是很相信我的。”为了逃避嫁给太子的命运,若曦不得不盘算嫁给谁比较好些,想到十四,她认为“他绝不会要我。”
若曦被罚跪三日,老四心痛无奈,老八拂袖而去,只有他惦记着若曦几天未能进食,偷偷带了芙蓉糕给若曦。因若曦不经意的提过一次,最爱吃芙蓉糕。后来十四为了救若曦跪了一天一夜,她的感觉是,“难以置信,默默的出了会子神”。因此事,十四反而因重兄弟情义被康熙赏识,开始从八爷羽翼下脱颖而出。
到定边西北,成为威名赫赫的大将军王,及他一回京就去浣衣局探视若曦。看他面色喜怒竟无迹可寻,若曦此时才感到,这已不是当年那个明朗少年了。十四告诉她,自己向康熙求了三次婚,为了把她从浣衣局中拯救出来,若曦真正的“心神震荡”了,但她问十四“你待我如此,值得吗?”时,十四回答是为了回报当年若曦拼命赛马的恩情,若曦的感受,“一下轻松了很多,原来如此。”从雨夜芙蓉糕到三次求婚,本来都是极好的改变他在若曦心中印象的机会,但他将自己与十三并提,又一次让若曦放心的回到自己熟悉的情感轨道。
为什么会轻松很多?可见雨夜罚跪后,若曦不是没有过猜想,如果想法证实,这份深情会重到她无以回报,而十四这个说法解除了她心理上的负担,两人还是可以以朋友之谊相处。
到若曦死后,轻轻一吻,碎心之泪,握着伴他身侧二十年的金钗,积蓄已久的相思之情,才得以尽情表露。
很多人抱怨为什么不安排若曦爱上十四,那结局就可以很美满。若曦没爱上过十四,其实理由再简单没有。在十三阿哥和若曦喝酒互相调侃为何没有看上对方时,她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紫禁城里,若曦极无安全感,若非别人先对她示好,她决不敢对别人动心。八阿哥,四阿哥,包括十阿哥,都是主动对她表白了好感后,她才有所回应。四阿哥正是因坦诚以待而最终赢得了她的全部深情。八阿哥、四阿哥都明白表示过对皇位的渴慕,十四则一直是在暗暗为此而努力,当若曦打趣他们都是狐狸,在惦记农夫的鸡时,十四强烈的否认了,“我没有。”不论他出于何种心思隐瞒了对皇位和若曦的执着,对若曦而言都是败笔。
十四为何不愿向若曦表白,我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对若曦的感情,又碍于与十阿哥、八阿哥的兄弟之情。十阿哥的对若曦的心思人人看得出来,八阿哥则恐怕是有意要让十四知道的。及至若曦与八阿哥再无瓜葛,她与四阿哥也已尘埃落定。雨夜罚跪,见到四阿哥与若曦相拥,十四眼中只余惊怒而已。此后若曦流落浣衣局都不肯与十四成婚,再做何事只有徒然增加二人相处的负担,不如就此缄默一生。他毕竟还是清高又骄傲的皇十四子啊。
“如果有来世,你会记得我吗?”芳魂已逝,伊人杳杳,金钗犹在,从此相离徒有相逢梦,头白鸳鸯失伴飞。
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四阿哥
正主登场啦~!自来我对四阿哥这种外冷内热、沉默寡言型的就特别倾心,本能觉得这种不擅表达的小朋友要多加关照才能保证他不被忽略,莹MM说,你这是自虐型吧……一针见血啊。
若曦曾把四阿哥的柔情比做冬天里的好日头,总是冷冷的,你倒也知道如何应对,冷不丁来了个好天气,会让你觉得格外暖和,却一时不知该如何穿衣。所以若曦会在这种温暖下败下阵来吧。
若曦选择了四阿哥的原因,常被人诟病。其实若曦的想头很简单,一个好好的现代人被抛到古代来,被生活一再的打击到她只有两个要求:一是自己好好活下去,二是想自己关心的人好好活下去。至于十四阿哥关切的劝她“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已经是奢侈的想头了。毕竟生存权才是第一人权啊,风花雪月的就暂时放一边吧。
八阿哥对若曦是一见钟情式,符合少女对爱情的浪漫向往;四阿哥与若曦则是细水长流式的相知相惜,显得更合理也更符合两人谨慎的个性。
两人的关系拉近,原本纯属误会。若曦因知道他是未来的皇帝,本着她的两大原则:保全自己和家人朋友,处处留意迎合他的喜好。结果被无心的十三阿哥露了口风,大家都错会若曦对四阿哥有意。因此有了草原强吻的旖旎风光。
虽是误会,但四阿哥可丝毫没有打算就此罢手,“有些事情虽是你起的头,但却由不得你说结束”。 这坚定而强硬的表达,让若曦这个纠结的女子无从逃避。
来自家乡的贺礼,泛舟湖上,赠鼻烟壶打趣,骗她收了木兰首饰,虽然这些趣事由四阿哥这个冰块脸做来分外好玩,也让若曦进一步认识了不同侧面的四阿哥。但这些都是生活的小节,八阿哥可以做得更文雅,更悠然。
二人真正交心,是四阿哥与若曦许下互不说假话的承诺,若曦试探问他对皇位是否也有觊觎之心,他坦然回答:“想要!”在步步惊心的紫禁城里,若曦已经习惯了对人但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为何要试验呢?试验最难测的人心,而且是紫禁城中的人心,何必呢? ”四阿哥表现出来的真诚平等的态度,贵重逾金,终于让若曦心折。
小说中为爱人挡箭的桥段可以说是用到滥,但古龙常说,方法虽然老,是因为它总是有效。
在二人已因罚跪事件被迫两两相忘的时候,这个桥段使出来依然是这么赚人热泪。“你不必多想,若给我点时间考虑,我肯定不会冒险这么做的。”老四还是这么的实事求是,不肯讨好,若曦则又喜又伤,为了这一刹那的毫不犹豫,她终于可以相信自己芳心未错托,锦瑟年华,自此只为一人而已。
四阿哥终于身登大宝,若曦的两大原则开始发生冲突,她发现自己诚然可以好好活下去了,她关心的人却一个个被打压,被伤害,尤其是玉檀之死,实在太惨烈,太揪心。八福晋一席话,葬送了她的孩子,也让若曦发现一切劳心,不过是作茧自缚。若曦拼命想拉着别人逃出历史的命运,仿佛俄狄浦斯王为了反抗杀父娶母的宿命出走,孰不知正是刚开始投入了命运的洪流。当她化为马尔泰·若曦的刹那,原来历史的巨轮已缓缓启动。
她终于要不计一切的逃出宫去,逃出这遍地的鲜血和至死无休的纠缠,求得片刻的喘息和自由。
十四的一纸先帝赐婚诏令四阿哥无可奈何,但二人绝裂还是由于八阿哥向老四讲述了他和若曦当初的恋情。四阿哥恨的不仅是若曦曾与八阿哥有情,毕竟他曾误以为若曦和十四好,仍然表现大度,更是她违背了二人相待以诚的诺言。
若曦与十四成亲后的日子是书中最动人也最感伤的地方,敏敏格格智慧的劝告若曦,“十四爷是值得珍惜的人,也许他既不是你的月亮也不是你的星星,但除了月亮和星星就没有别的风景了吗? ”
隔屏笑语,临字相思,二人真的好象又回到不识愁滋味的少年时光,只是隔着这么久的时光往回看,那欢乐都染上了无尽沧桑,十四,你真的心甘吗?
可惜若曦眼中已容不下别的风景,十四来得太迟,晚了一步,就错过了一生。他是她最后的倚靠,也是她今生无以为报的亏负。
人生无物比多情,江水不深山不重。
“思念无处可去,从心里蔓延到全身,日日夜夜,心心念念不过是他。离开他才知道我身上满是他的烙印,写他写的字,饮他喝的茶,用他喜欢的瓷器式样,喜欢他喜欢的花,讨厌大太阳,喜欢微雨……”
虽然脱去了宫廷的桎梏,却走入了相思的牢笼。孟婆汤前,忘不掉远去的孤绝背影;木兰花香,吹不散无尽的思念悠长。揪心的误会,无意的错过,三天苦候,缘散份尽,等不到心爱的人来了结这难当的痴心,四阿哥闻讯赶来时,已只剩冰冷的瓷罐。
我早知道这个结局,可还是止不住汹涌而至的悲楚交加。
“胤禛立在景山顶端,身子沐浴在轻柔的暖光中,俯瞰着横在他脚下的整个紫禁城,眼睛深处却空无一物,宛如荒漠上的天空:辽远、寂寞。
爱与恨都已离去,只剩他了。”
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