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古从军行
唐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间蒲桃入汉家。
在这首诗中,我个人偏爱的是“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和“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对于前者,我爱之是因为从中可以读出作者不同于别的边塞诗人的立意。不仅可以看到战争给戍边战士所带来的痛苦,也看见它给少数民族——那些被我们成为“胡人”但其实跟我们一样也都是“人”的人——所带来的痛苦。虽然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被誉为五言中的压卷之作,但是李颀这首《古从军行》却从情感上给我带来了更前的冲击,不仅仅是冲击,还有冲击之后一种绵延持久的感动。
关于“空见蒲桃入汉家”。当我读到这句的时候,总会产生一种对战争及牺牲这个概念的必要性的怀疑。这不仅仅是因为“战骨埋葬外”和“蒲桃入汉家”这两个意象的对比。有人会因“蒲桃”作为一种战利品的微不足道(也就是战争胜利所带来益处的微不足道)而感慨为之所付出的代价的惨烈。但当第一次读到“蒲桃”这个时,我并不完全把它看作“战利品”,而是本能地把它看作双方通商互通有无的结果。历朝历代,边疆政策无非“抚”“绞”两种,大多时候是“抚绞”并用。于是我总是在想,在这种抚抚绞绞的更迭中,个体生命要如何在历史洪流中保持自己的尊严?这么看来,似乎唯有后人不原谅不和解,才能使得前人的牺牲有意义。但是显然握手言和是所有战争都要通向的终点。
我读文学越多,就对“文学不在于说了什么,而在于怎么说”这句话理解更多。如果我们动用政治经济历史和哲学等等学科观点,很多文学提出的问题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但是对于文学,因为这种情绪,或者说这种事情仍旧“存在”,所以有些东西是永远不能解决的。
唐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间蒲桃入汉家。
在这首诗中,我个人偏爱的是“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和“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对于前者,我爱之是因为从中可以读出作者不同于别的边塞诗人的立意。不仅可以看到战争给戍边战士所带来的痛苦,也看见它给少数民族——那些被我们成为“胡人”但其实跟我们一样也都是“人”的人——所带来的痛苦。虽然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被誉为五言中的压卷之作,但是李颀这首《古从军行》却从情感上给我带来了更前的冲击,不仅仅是冲击,还有冲击之后一种绵延持久的感动。
关于“空见蒲桃入汉家”。当我读到这句的时候,总会产生一种对战争及牺牲这个概念的必要性的怀疑。这不仅仅是因为“战骨埋葬外”和“蒲桃入汉家”这两个意象的对比。有人会因“蒲桃”作为一种战利品的微不足道(也就是战争胜利所带来益处的微不足道)而感慨为之所付出的代价的惨烈。但当第一次读到“蒲桃”这个时,我并不完全把它看作“战利品”,而是本能地把它看作双方通商互通有无的结果。历朝历代,边疆政策无非“抚”“绞”两种,大多时候是“抚绞”并用。于是我总是在想,在这种抚抚绞绞的更迭中,个体生命要如何在历史洪流中保持自己的尊严?这么看来,似乎唯有后人不原谅不和解,才能使得前人的牺牲有意义。但是显然握手言和是所有战争都要通向的终点。
我读文学越多,就对“文学不在于说了什么,而在于怎么说”这句话理解更多。如果我们动用政治经济历史和哲学等等学科观点,很多文学提出的问题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但是对于文学,因为这种情绪,或者说这种事情仍旧“存在”,所以有些东西是永远不能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