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相系列之商鞅
历史名相系列之商鞅
十二月 04, 2010
【商鞅】
商鞅简介
商鞅,卫鞅,公孙鞅
卫国人
汉族
前395年-前338年
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
受公孙痤举荐魏惠王任用其为相,不用必杀之,魏惠王不识人才。后应秦孝公求贤令与秦孝公促膝长谈三日,谈帝道、谈王道、谈霸道,秦孝公对霸道非常感兴趣,后秦孝公被说服变法。
变法要考虑的问题
抗拒
1.既得利益者
2.既得地位者
3.既得权势者
4.既得特权者
组织文化阻碍
1.人们的习惯
2.人们的习性
基层人民的信任
掌权者如果无知,无能,无耻,民众就会形成对抗
掌握实权的人去推行
反例:王安石改革失败,是因为实权在太后手里,不在宋神宗手里
基层人民支持和拥护变法政策
正例:共产党取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护,最终建立了新中国
变法的内容
发展农业
废井田,开阡陌,兴水利
废除世袭制,改用军功制
改用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统一度量衡
建立举报制度,鼓励告奸
变法过程
先立法
后立德
商鞅的结局
立法过程中因得罪的人太多
在自家封地内关起门来自称寡人
赵良谏言商鞅未采纳
秦孝公亡后,惠文王继位,商鞅靠山已去
公子虔因其老师被杀怀恨在心
后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被车裂而死
可借鉴的地方
人和要做好。商鞅人际关系没有搞好,得罪的人太多。
商鞅生活奢华,封地内自称寡人
商鞅不能听谏言。下言要上达,主动了解下面的情况,去基层主动了解情况很重要。
商鞅心胸太狭窄,不能包容别人
要明三镜
铜镜正衣冠
人镜明得失
史镜知兴衰
商鞅名言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穷巷多怪,曲学多辩。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丧焉。
夫离朱见秋豪百步之外,而不能以明目易人;乌获举千钧之重,而不能以多力易人。夫圣人之存体性,不可以易人,然而功可得者,法之谓也。
国贫而务战,毒生于敌,无六虱,必强。国富而不战,偷生于内,有六虱,必弱。六虱:曰礼、乐;曰《诗》、《书》;曰修善,曰孝弟;曰诚信,曰贞廉;曰仁、义;曰非兵,曰羞战。
夫秦之所患者,兴兵而伐,则国家贫;安居而农,则敌得休息。天下有不服之国,则王以此春围其农,夏食其食,秋取其刈,冬陈其宝;以大武摇其本,以广文安其嗣。王行此,十年之内,诸侯将无异民,而王何为爱爵而重复乎?
名尊地广,以至王者,何故?名卑地削,以至于王者,何故?战罢者也。不胜而王、不败而王者,自古及今未尝有也。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
法枉,治乱;任善,言多。治众,国乱;言多,兵弱。法明,治省;任力,言息。治省,国治;言息,兵强。故治大,国小;治小,国大。
黄鹄之飞,一举千里,有必飞之备也;丽丽、巨巨,日走千里,有必走之势也;虎、豹、熊、罴,鸷而无敌,有必胜之理也。圣人见本然之政,知必然之理,故其制民也,如以高下制水,如以燥湿制火。故曰: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也。
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而索乐,辱而求荣,此民之情也。民之求利,失礼之法;求名,失性之常。其上世之士,衣不暖腹,食不满肠,苦其志意,劳其四肢,伤其五脏,而益裕广耳,非性之常也,而为之者,名也。故曰:名利之所凑,则民道之。
十里断者,国弱;九里断者,国强。以日治者王,以夜治者强,以宿治者削。
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韩非子·八经》
商鞅言于秦孝公:“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资治通鉴》
相关资料
十二月 04, 2010
【商鞅】
商鞅简介
商鞅,卫鞅,公孙鞅
卫国人
汉族
前395年-前338年
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
受公孙痤举荐魏惠王任用其为相,不用必杀之,魏惠王不识人才。后应秦孝公求贤令与秦孝公促膝长谈三日,谈帝道、谈王道、谈霸道,秦孝公对霸道非常感兴趣,后秦孝公被说服变法。
变法要考虑的问题
抗拒
1.既得利益者
2.既得地位者
3.既得权势者
4.既得特权者
组织文化阻碍
1.人们的习惯
2.人们的习性
基层人民的信任
掌权者如果无知,无能,无耻,民众就会形成对抗
掌握实权的人去推行
反例:王安石改革失败,是因为实权在太后手里,不在宋神宗手里
基层人民支持和拥护变法政策
正例:共产党取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护,最终建立了新中国
变法的内容
发展农业
废井田,开阡陌,兴水利
废除世袭制,改用军功制
改用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统一度量衡
建立举报制度,鼓励告奸
变法过程
先立法
后立德
商鞅的结局
立法过程中因得罪的人太多
在自家封地内关起门来自称寡人
赵良谏言商鞅未采纳
秦孝公亡后,惠文王继位,商鞅靠山已去
公子虔因其老师被杀怀恨在心
后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被车裂而死
可借鉴的地方
人和要做好。商鞅人际关系没有搞好,得罪的人太多。
商鞅生活奢华,封地内自称寡人
商鞅不能听谏言。下言要上达,主动了解下面的情况,去基层主动了解情况很重要。
商鞅心胸太狭窄,不能包容别人
要明三镜
铜镜正衣冠
人镜明得失
史镜知兴衰
商鞅名言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穷巷多怪,曲学多辩。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丧焉。
夫离朱见秋豪百步之外,而不能以明目易人;乌获举千钧之重,而不能以多力易人。夫圣人之存体性,不可以易人,然而功可得者,法之谓也。
国贫而务战,毒生于敌,无六虱,必强。国富而不战,偷生于内,有六虱,必弱。六虱:曰礼、乐;曰《诗》、《书》;曰修善,曰孝弟;曰诚信,曰贞廉;曰仁、义;曰非兵,曰羞战。
夫秦之所患者,兴兵而伐,则国家贫;安居而农,则敌得休息。天下有不服之国,则王以此春围其农,夏食其食,秋取其刈,冬陈其宝;以大武摇其本,以广文安其嗣。王行此,十年之内,诸侯将无异民,而王何为爱爵而重复乎?
名尊地广,以至王者,何故?名卑地削,以至于王者,何故?战罢者也。不胜而王、不败而王者,自古及今未尝有也。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
法枉,治乱;任善,言多。治众,国乱;言多,兵弱。法明,治省;任力,言息。治省,国治;言息,兵强。故治大,国小;治小,国大。
黄鹄之飞,一举千里,有必飞之备也;丽丽、巨巨,日走千里,有必走之势也;虎、豹、熊、罴,鸷而无敌,有必胜之理也。圣人见本然之政,知必然之理,故其制民也,如以高下制水,如以燥湿制火。故曰: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也。
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而索乐,辱而求荣,此民之情也。民之求利,失礼之法;求名,失性之常。其上世之士,衣不暖腹,食不满肠,苦其志意,劳其四肢,伤其五脏,而益裕广耳,非性之常也,而为之者,名也。故曰:名利之所凑,则民道之。
十里断者,国弱;九里断者,国强。以日治者王,以夜治者强,以宿治者削。
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韩非子·八经》
商鞅言于秦孝公:“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资治通鉴》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