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 called灵魂伴侣
层出不穷,这样那样的典故或所谓典故强调我们生来的不完整。说我们每个人都只是半个人,终生寻觅失却的另一半;说我们都是缺了一角的圆,一生寻找所缺的那个角;说缺的那一半,那个角,无论多小,都足以造成终身遗憾;说一个我们感到自身与之深深联系在一起的人,好像彼此的沟通和交流不是出于凡人的刻意努力,而是凭借神的导引;说唯有终生寻求可契合的另一块拼图,方可得到满足。
诗人道:我将于茫茫人海访我灵魂之唯一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哦,好吧。原来缺的那一半,那个角,那神光般的玩意儿叫灵魂伴侣。
这年头有灵魂的人都已经不多,更别说为灵魂寻觅一个伴侣。
然而契合灵魂的伴侣真的存在么?
愿于茫茫人海访其灵魂之唯一伴侣的诗人于情海兜转,终于钦定了陆小曼。这位激情充沛,一生极致追求自由、爱与美的浪漫生命最后夭折于并不浪漫的生计奔波。徐志摩飞机失事后,陆小曼一直被指是逼死徐的元凶。无独有偶,大洋彼岸的菲茨杰拉德夫人泽尔达得到的评价是:“老公没日没夜工作,供她吃喝玩乐享受生活,结果活活被榨干了灵感,英年早逝。她是文学史上的女罪人,海明威到老都在写回忆录骂她”。唯痴绝作者能创造痴绝人物,菲茨杰拉德谱写盖茨比的死局时,未必没有想到过自己未来的命运。
天资过人者尚如此痴绝,芸芸众生奈何?
寻觅灵魂伴侣者,多半在追寻相理解相通甚至完全相同的人,说白了不过在寻找同类。被误解的心底最多的质疑往往是“为什么TA都不(如XX)懂我”?!
如若TA懂,便可能为你伤怀,而你又不愿让人伤心。于是反小心翼翼筑起道道高墙,明明是两颗想要贴近的心,竟又隔阂在外。
懂又如何。卯与卯,榫与榫怎能互相咬合?
同性难道不相斥?
如果每个人都是缺了一角的圆,又哪来可以拼合的那一个角?
即便能紧密咬合,卯又怎会懂榫的欢喜?榫又怎可能体会卯的悲苦?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真正可以对另一个人的悲喜感同身受。你欣喜若狂,你心如刀割,也仅仅是你一个人的事,别人也许会陪你微笑,也许会陪你嗟叹,但永远不能切身体味你的狂欢,也不清楚你伤口究竟溃烂到何种境地。因为别人,永远是另一个人,不是你。
同卵所出的双生子都未必能心灵相通,分明是两个独立的生命体,独立的灵魂,独立的节奏,怎能要求契合如一?
而无休止地衍生出无止境故事纠葛的偏偏是迥乎不同的两种人,一个来自火星,一个来自金星。
尼采说,同样的激情在两性身上有不同的节奏,所以男人和女人不断地发生误会。
所谓灵魂伴侣,也许终究不过是一个骗局。
于是有人说,如果对相似性追求到极致的地步,那就只能选择同性恋了。那末王尔德你为何如此哀伤?
“在遇到她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结婚的事;和她在一起这么多年,从没后悔过娶她为妻子;也从没想过娶别的女人。”钱钟书与杨绛共同谱写了当代中国文坛和学界的一段传奇,这段话被不少人奉为理想婚姻之圭臬。在文学上有共同爱好和追求,性格上互相吸引,心灵默契交融,一切使他们一见钟情,珠联璧合。翻《洗澡》,杨绛分明有不输钱钟书的老练。而今日我们提杨绛,忘不掉的修饰语是民国第一才子钱钟书——的夫人。读《我们仨》,钱钟书在生活中似乎没发挥出他第一才子的功力:“不会打蝴蝶结,分不清左脚右脚,拿筷子只会像小孩儿那样一把抓”,杨绛谈及她的锺书始终好似母亲提及稚趣的小儿子,满是宠溺。杨绛自己又说,做女人肯定比做男人苦。同为学者兼作者,却要为伴侣,为家庭,为生活,承担更多操劳与牺牲。总说女性在文艺哲史领域 “大家”里所占席位寥寥无几,我无意充当女权主义者,但这里的缺席,或多或少与女性为生活所作牺牲有关。我禁不住为这些湮没在大师背后的女人们叹辛苦、抱不平。
如果不能甘之如饴地相互牺牲,那是否还称得上灵魂伴侣?
如果要我们付出牺牲自我的代价,那“我”的灵魂何在?
翻《爱你就像爱生命》,李银河说早在认识王小波其人之前读其《绿毛水怪》,心里便暗想“这是一个和我心灵相通的人,我和这个人之间早晚会发生点什么事情”。这个直觉没有错,两人认识后,果然心灵投契,相爱相依了数十年。惜韶华易逝,契合的灵魂未能长相厮守,如花的爱情随着生命的枯萎而远去,只能在遗留的书信里追忆往日的芬芳。李银河仍道:“在他一生最重要的时间,他的爱都只给了我一个人。我这一生仅仅因为得到了他的爱就足够了,无论我又遇到什么样的痛苦磨难,小波从年轻时代起就给了我的这份至死不渝的爱就是我最好的报酬。我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了。”
最后的最后,是早已得知的结局。至“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至“我的生命就在这花开花落之间匆匆过去。而他的花已永不再开”,不平烟消云散,徒留一叠声垂暮者孤独的叹息。
我们是否太苛刻,给情字增添了太多笔画与负担?
认同与被爱分明是两个维度的产物,交集在看不清的远方。情人是知己固然理想,可现实是你往往不能爱上你的知己。如愿重叠的幸运儿是几亿万分之几?
Natasha Bedingfield一首歌中如斯疑问:
“Incompatible, it don’t matter though \ cuz someone’s bound to hear my cry \ Speak out if you do. \ you’re not easy to find \ Is it possible Mr. Loveable \ is already in my life? \ right in front of me,or maybe you’re in disguise…”
歌名《Soulmate》
这些疑问都是悖论。真是Mr. Loverable何必in disguise?真是Loverable,你又怎会认不出?
道是唯一的矢志不渝的别无所求的满足感,李银河还是忍不住质问:既然再美好的花朵也会枯萎,再美好的爱情也会湮灭,上帝为什么要让它存在?
“没有人能给我一个答案。
也许根本没有答案。”
早已厌倦光明的尾巴,但还是要说:
Maybe you see only if you do meet it.
Therefore,
Speak out if you do.
诗人道:我将于茫茫人海访我灵魂之唯一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哦,好吧。原来缺的那一半,那个角,那神光般的玩意儿叫灵魂伴侣。
这年头有灵魂的人都已经不多,更别说为灵魂寻觅一个伴侣。
然而契合灵魂的伴侣真的存在么?
愿于茫茫人海访其灵魂之唯一伴侣的诗人于情海兜转,终于钦定了陆小曼。这位激情充沛,一生极致追求自由、爱与美的浪漫生命最后夭折于并不浪漫的生计奔波。徐志摩飞机失事后,陆小曼一直被指是逼死徐的元凶。无独有偶,大洋彼岸的菲茨杰拉德夫人泽尔达得到的评价是:“老公没日没夜工作,供她吃喝玩乐享受生活,结果活活被榨干了灵感,英年早逝。她是文学史上的女罪人,海明威到老都在写回忆录骂她”。唯痴绝作者能创造痴绝人物,菲茨杰拉德谱写盖茨比的死局时,未必没有想到过自己未来的命运。
天资过人者尚如此痴绝,芸芸众生奈何?
寻觅灵魂伴侣者,多半在追寻相理解相通甚至完全相同的人,说白了不过在寻找同类。被误解的心底最多的质疑往往是“为什么TA都不(如XX)懂我”?!
如若TA懂,便可能为你伤怀,而你又不愿让人伤心。于是反小心翼翼筑起道道高墙,明明是两颗想要贴近的心,竟又隔阂在外。
懂又如何。卯与卯,榫与榫怎能互相咬合?
同性难道不相斥?
如果每个人都是缺了一角的圆,又哪来可以拼合的那一个角?
即便能紧密咬合,卯又怎会懂榫的欢喜?榫又怎可能体会卯的悲苦?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真正可以对另一个人的悲喜感同身受。你欣喜若狂,你心如刀割,也仅仅是你一个人的事,别人也许会陪你微笑,也许会陪你嗟叹,但永远不能切身体味你的狂欢,也不清楚你伤口究竟溃烂到何种境地。因为别人,永远是另一个人,不是你。
同卵所出的双生子都未必能心灵相通,分明是两个独立的生命体,独立的灵魂,独立的节奏,怎能要求契合如一?
而无休止地衍生出无止境故事纠葛的偏偏是迥乎不同的两种人,一个来自火星,一个来自金星。
尼采说,同样的激情在两性身上有不同的节奏,所以男人和女人不断地发生误会。
所谓灵魂伴侣,也许终究不过是一个骗局。
于是有人说,如果对相似性追求到极致的地步,那就只能选择同性恋了。那末王尔德你为何如此哀伤?
“在遇到她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结婚的事;和她在一起这么多年,从没后悔过娶她为妻子;也从没想过娶别的女人。”钱钟书与杨绛共同谱写了当代中国文坛和学界的一段传奇,这段话被不少人奉为理想婚姻之圭臬。在文学上有共同爱好和追求,性格上互相吸引,心灵默契交融,一切使他们一见钟情,珠联璧合。翻《洗澡》,杨绛分明有不输钱钟书的老练。而今日我们提杨绛,忘不掉的修饰语是民国第一才子钱钟书——的夫人。读《我们仨》,钱钟书在生活中似乎没发挥出他第一才子的功力:“不会打蝴蝶结,分不清左脚右脚,拿筷子只会像小孩儿那样一把抓”,杨绛谈及她的锺书始终好似母亲提及稚趣的小儿子,满是宠溺。杨绛自己又说,做女人肯定比做男人苦。同为学者兼作者,却要为伴侣,为家庭,为生活,承担更多操劳与牺牲。总说女性在文艺哲史领域 “大家”里所占席位寥寥无几,我无意充当女权主义者,但这里的缺席,或多或少与女性为生活所作牺牲有关。我禁不住为这些湮没在大师背后的女人们叹辛苦、抱不平。
如果不能甘之如饴地相互牺牲,那是否还称得上灵魂伴侣?
如果要我们付出牺牲自我的代价,那“我”的灵魂何在?
翻《爱你就像爱生命》,李银河说早在认识王小波其人之前读其《绿毛水怪》,心里便暗想“这是一个和我心灵相通的人,我和这个人之间早晚会发生点什么事情”。这个直觉没有错,两人认识后,果然心灵投契,相爱相依了数十年。惜韶华易逝,契合的灵魂未能长相厮守,如花的爱情随着生命的枯萎而远去,只能在遗留的书信里追忆往日的芬芳。李银河仍道:“在他一生最重要的时间,他的爱都只给了我一个人。我这一生仅仅因为得到了他的爱就足够了,无论我又遇到什么样的痛苦磨难,小波从年轻时代起就给了我的这份至死不渝的爱就是我最好的报酬。我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了。”
最后的最后,是早已得知的结局。至“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至“我的生命就在这花开花落之间匆匆过去。而他的花已永不再开”,不平烟消云散,徒留一叠声垂暮者孤独的叹息。
我们是否太苛刻,给情字增添了太多笔画与负担?
认同与被爱分明是两个维度的产物,交集在看不清的远方。情人是知己固然理想,可现实是你往往不能爱上你的知己。如愿重叠的幸运儿是几亿万分之几?
Natasha Bedingfield一首歌中如斯疑问:
“Incompatible, it don’t matter though \ cuz someone’s bound to hear my cry \ Speak out if you do. \ you’re not easy to find \ Is it possible Mr. Loveable \ is already in my life? \ right in front of me,or maybe you’re in disguise…”
歌名《Soulmate》
这些疑问都是悖论。真是Mr. Loverable何必in disguise?真是Loverable,你又怎会认不出?
道是唯一的矢志不渝的别无所求的满足感,李银河还是忍不住质问:既然再美好的花朵也会枯萎,再美好的爱情也会湮灭,上帝为什么要让它存在?
“没有人能给我一个答案。
也许根本没有答案。”
早已厌倦光明的尾巴,但还是要说:
Maybe you see only if you do meet it.
Therefore,
Speak out if you d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