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品方塔园之步道
08年的夏天,是去过一次方塔园的,那个时候就是为了一看方塔而去的。估摸着是因为台风天气的缘故,那时的方塔园甚是清净,偌大的园子里没有几个人,只是何陋轩里有些老人在饮茶。那个时候还不知道是冯设计的园子,园子的妙趣也不甚明了,但已对堑道情有独钟,原因也很简单。那掩映在密林里的堑道,特别幽静,是一处世外桃源。又能让你勾起武林里秘道的遐想。或宽或窄,忽左忽右,忽上忽下。那种飘忽那种跳跃虽用的是厚重的石块堆砌而成而无半点沉闷的感觉。参天的大树和堑道两边的高台遮挡了附近城市楼宇的风姿,隐匿于市。前段时间看《城市的远见》新加坡篇,新加坡的公路两旁绿树成荫,用的也是类似的手法,建小坡植高树,好似公路是位于密林之间,实则不远处就是成片的单调的民居楼房。用了遮这一招。
堑道
方塔园内步道设计得大都用的是巧妙灵动的方法,就算是笔直的道路上也是要玩点小花样的。从东门入口往何陋轩的路上,随整齐,走在脚下的桥却是错漏的石块堆砌起来的,上面还刻着古印似的纹饰,桥原本是没有栏杆的,从东门望过去,能看到这一片水池上的假山和白墙的美。可惜不知什么原因一边砌起了水泥矮墙,太刹风景了。
桥
东门望出去的水池景致
东门入口的另一头放置了一个垂花门,好似告诉所有人,这里到头了,不应该往这里走。其实后面藏了路通堑道,亦有小径通赏竹亭。这个作法跟古建里的厅堂后藏小道的方法是异曲同工的。真是印了《与古为新》的名头。越是这么一档,也是让人觉得有深究的意义。
东门的另一头,垂花门
接着桥继续往何陋轩方向走,过了一座弯木桥,又是一弯曲径,终能见到藏于深处的何陋轩。墙弯的,自然觉得路也是弯,可有趣的是路却是直的。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这一堵墙设计了空隙,阳光洒下来特别的舒心。这大概是魅力所在。细致的可以看到矮的一弯墙后面有条岔道,与墙是相切的,可以到何陋轩后面的貌似是厕所的茅草屋。
何陋轩的入口
同样用的茅草顶还有赏竹亭的,赏竹亭边的路都是曲径通幽的,周围是秘密的竹林,又引来我的武侠幻想,坐在亭子里面发发呆,没有嘈杂,一入竹林身明静。
赏竹庭
北大门直通方塔广场的步道,现在看来最让人惋惜的。由于庆祝松江1260周年建县的举动,破坏了他原来的风情。这个时候我就觉得东门也好,何陋轩也罢,赏竹亭也好都不是主角,雅致的表达是不错的,人流少了,自然破坏也少,动的心思也少。设计是不能随便做加法的。而北大门是园子的重头戏,自然免不了被画蛇添足。原先疏漏半掩的林子,隐约能见的塔的风情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栽种了细密的树。步道的界限被KT版的介绍也给挡去了。挡不去的依然这步道本身的魅力,宽厚有余依然是有小情趣在里面的。落是能隐约望到这塔,怕是更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风情。
步道
步道原先温柔的界限
这曲线往上走,可连到银杏树跟前。落是秋天到了,树叶黄了,就更出挑了。
方塔旁上山的路,也是或取或直的,唯一不变的是半藏的风情。山的那头有楠木大厅有长廊,依山而建的廊子也走的是曲折的风情。
冯老在书里写这个园子设计的是文物园子,切记人多,切记杂乱,是设计得雅得过了头了,现在是处公园,何陋轩是平常百姓喝茶作乐的地方,方塔是攀高望远的地方,水面是泛舟湖上的地方,方塔园还有儿童乐园。这处处心思细腻的步道,与使用的人的心思确是不同的,冯老总是想遮着藏着,给人惊喜,那是咖啡馆的作风,而不是现今超市直奔主题的结局。
我还是喜欢这园子的,这是步步惊心阿~~
堑道
![]() |
方塔园内步道设计得大都用的是巧妙灵动的方法,就算是笔直的道路上也是要玩点小花样的。从东门入口往何陋轩的路上,随整齐,走在脚下的桥却是错漏的石块堆砌起来的,上面还刻着古印似的纹饰,桥原本是没有栏杆的,从东门望过去,能看到这一片水池上的假山和白墙的美。可惜不知什么原因一边砌起了水泥矮墙,太刹风景了。
桥
![]() |
东门望出去的水池景致
![]() |
东门入口的另一头放置了一个垂花门,好似告诉所有人,这里到头了,不应该往这里走。其实后面藏了路通堑道,亦有小径通赏竹亭。这个作法跟古建里的厅堂后藏小道的方法是异曲同工的。真是印了《与古为新》的名头。越是这么一档,也是让人觉得有深究的意义。
东门的另一头,垂花门
![]() |
接着桥继续往何陋轩方向走,过了一座弯木桥,又是一弯曲径,终能见到藏于深处的何陋轩。墙弯的,自然觉得路也是弯,可有趣的是路却是直的。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这一堵墙设计了空隙,阳光洒下来特别的舒心。这大概是魅力所在。细致的可以看到矮的一弯墙后面有条岔道,与墙是相切的,可以到何陋轩后面的貌似是厕所的茅草屋。
何陋轩的入口
![]() |
同样用的茅草顶还有赏竹亭的,赏竹亭边的路都是曲径通幽的,周围是秘密的竹林,又引来我的武侠幻想,坐在亭子里面发发呆,没有嘈杂,一入竹林身明静。
![]() |
赏竹庭
北大门直通方塔广场的步道,现在看来最让人惋惜的。由于庆祝松江1260周年建县的举动,破坏了他原来的风情。这个时候我就觉得东门也好,何陋轩也罢,赏竹亭也好都不是主角,雅致的表达是不错的,人流少了,自然破坏也少,动的心思也少。设计是不能随便做加法的。而北大门是园子的重头戏,自然免不了被画蛇添足。原先疏漏半掩的林子,隐约能见的塔的风情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栽种了细密的树。步道的界限被KT版的介绍也给挡去了。挡不去的依然这步道本身的魅力,宽厚有余依然是有小情趣在里面的。落是能隐约望到这塔,怕是更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风情。
步道
![]() |
步道原先温柔的界限
![]() |
这曲线往上走,可连到银杏树跟前。落是秋天到了,树叶黄了,就更出挑了。
![]() |
方塔旁上山的路,也是或取或直的,唯一不变的是半藏的风情。山的那头有楠木大厅有长廊,依山而建的廊子也走的是曲折的风情。
![]() |
![]() |
冯老在书里写这个园子设计的是文物园子,切记人多,切记杂乱,是设计得雅得过了头了,现在是处公园,何陋轩是平常百姓喝茶作乐的地方,方塔是攀高望远的地方,水面是泛舟湖上的地方,方塔园还有儿童乐园。这处处心思细腻的步道,与使用的人的心思确是不同的,冯老总是想遮着藏着,给人惊喜,那是咖啡馆的作风,而不是现今超市直奔主题的结局。
我还是喜欢这园子的,这是步步惊心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