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凯恩,公民简
1941年,奥逊•威尔斯,25岁。那年,他完成了人生第一部电影——《公民凯恩》。他并不想拍电影,不过碰巧拿到笔钱,必须得把活干完;常年玩电台话剧的年轻人,率领自己水晶剧团的哥们,完成了美国电影史上至今排名第一的牛片。
第三次看《公民凯恩》,越来越了解威尔斯。看完YouTube上关于他的访谈,不得不感叹人生就是一场滑稽剧,一个黑色笑话。威尔斯最不愿意谈的就是这部电影,他可以谈的太多,他是莎士比亚迷,戏剧导演,电台工作者,政治爱好者;除了导演,他还不小心娶了当时世上最美的女人海华丝,而这名女人不过也是他情色生涯中的泡沫而已,他也成为某总统最强烈的幕后支持者。而关于他的电影,学校图书馆里的书,起码有10多本。连他和新闻大亨赫斯特的交手,也有寂寞而八卦的人写出一本美国1940年代的新闻史。人生标签哇,都是别人贴给你的。天才威尔斯出名太早,发胖、变臭太快。关于他的一切,好看又花哨。
我所在的密苏里是美国农业大省,这里不产摇滚乐,不产电影,产出最多的是大豆,松鼠,橡树,新闻。在这个传说荒凉、寂静的中西部内陆,西进运动第一站,天高地远,世代为农,没有香水,没有时装产业,没有LV,缺乏人气,草根,简朴,崇尚自力更生。在这种地方,开车出去,到处都是大树、草坪、池塘、阳光、虫鸣。这样的秋日,还跳动着不一样的东西。譬如向日葵,在荒芜的高速路上茂密、娇小如中国菊花。每每在车窗眺望向日葵,我都不仅想起它们的法国亲戚们,在南部阿尔,向日葵多么茁壮,高大。而米国向日葵,竟如后花园植物,缺乏野性和激情。但它们寂寞疯长,每次经过沃尔玛,车快速开过去,延绵数米金黄。飞驰过后,又是荒芜的高速路。这种节奏,还是让人念着中途的美好来。
在lokota咖啡馆,跟公民简女性电影节founder 宝拉聊天。宝拉是当地人,一家广告公司老板,40多岁。负责这个4岁的电影节大概有3年。谈完后,我们一起步行到密苏里剧院看开幕式场地。这是1928年的老建筑,剧院重新改造后,红色、金黄色为基调,宛如一个豪华的小欧洲宫殿。1500个座位,分上下两层,放映室后有两扇淡黄的窄门。宝拉指着门说,“stellar,你看,50年代时,黑人们就只能在门后面听歌剧。” 我开玩笑说,“那是美国的故事。” 几个美国人听笑了,是的,这绝对是美国人的故事。 我告诉他们,在中国古代官宦人家,女人靠右门进,男人照左边进门,家里来了大官,开大门,从正门进。有时,家里正门前,还要铺地毯或者木板,过桥呢。这个是中国的故事,也是关于女人的故事。
直到2010年,奥斯卡历史上才有首位女人凯瑟琳 毕格罗拿到最佳导演奖。此前,仅有三位进入提名,她们分别是:《七美人》(1977年) 丽娜 温特缪勒 (Lina Wertmuller)、《钢琴课》(1994年)简 坎皮恩(Jane Campion)及《迷失东京》(2004年)索非亚 科波拉(Sofia Coppola)。2008年,当地女子大学,斯蒂芬女子学院电影系老师凯瑞正是基于同一原因,和自己同事Polina Malikin一起创办了“公民简女性电影节。”
那年,全美250多部最重要的电影制作中,女性占据导演一席之地的比例为7%。其他电影,女性雇员的比例仅仅为21%。“当一个女人成为母亲后,你怎么能够40多小时都在片场。你花一周14-16小时在片场,只能做一些纪录片。”2008年,凯瑞也成为母亲,感同深受,母亲的角色,让电影制作成为女人的弱项。此外,电影是门生意,如果你不懂生意是什么,也无法成为导演。在斯蒂芬女子学院,凯瑞和同事们现在越来越倾向教女学生先拍片,先做纪录片。
公民凯恩,是一个虚拟的新闻大亨,真实原型是大亨赫斯特,一个内向的新闻王朝主人。关于他的故事太多,自以为可以影响希特勒、墨索里尼,买进天下艺术品却不拆箱,不遗余力的痴情的人,政治保守主义者。而公民简呢,一个虚拟的女人,女导演,是向简 坎平恩致敬,还是 简 奥斯汀致敬,还是向 简 爱致敬。我无从得知,我知道的只是幕后女人的故事。
凯瑞是米国人,从小长在波兰。密苏里大学毕业后,去了伦敦学电影。在欧洲,她教一些难民英语,同时在一家南斯拉夫人开的咖啡店工作。正是在那里,她接触了很多东欧艺术家,也自己拍摄一些纪录片。从欧洲回到美国,她开始在大学教课。她选择了美国第二古老的斯蒂芬女子学院,这个学院有全美唯一专门教授女子的电影系。
2007年,她在学院内放映一些女性纪录片和短片,慢慢有了办电影节的想法。当年,全世界共有37个女性电影节。2008年,她和同事正好也得到了洛杉矶朋克女领袖、X乐队女主唱、作家exene cervenka的支持。女音乐家介绍了纽约的女导演给她们,自此,活也就多起来了。我对美国的摇滚乐完全不熟悉,宝拉跟我介绍 exene如何牛逼,我还是不知其要领。周末在家做功课,在youtube上看到1970年代,女朋克跟她前夫的joe do的录像,真是自由、浪漫、天真。这位女朋客领袖,当年肥美叛逆,《与狼共舞》的小说就是献给她的。 现在离异2次,有1子的女艺人年老松散, 自弹自唱blues风格的“something I forgot”。秋日下午,听着,我倒觉得有点凄凉。不管如何,她是有才华的女艺人、女作家、女诗人。后面三年,经常有艾美奖的女导演和制片人来这个节日。她也帮了不少忙。去年,《冬天里的骨头》正是在密苏里拍摄的,女制片人来了这里做演讲。“密苏里不是孤岛,女人也不是孤岛”,在某处,我看到女诗人如是说。
凯瑞是电影系老大。我还没有正式交谈,只打过招呼的人,约着节后见面。在咖啡馆和宝拉聊天,谈起为什么做这个节日。为什么她们要在这个很小很小的电影节上卖一些手工品?她说,她们都是喜欢电影,又都是女人,这些当地人做的手工品,唤起了小而美好的情感。虽然不值什么钱,为什么不做呢? 就像我们刚坐下来,她拒绝喝咖啡。但是,宝拉告诉我,她喜欢咖啡的味道。咖啡之于美国人,就是早晨起床第一时间闻到的芳香。母亲在厨房烧浓浓的咖啡,爸爸在桌前看报纸,兄弟姐妹乱成一团。咖啡是一种情感记忆,家庭文化了。我告诉她,茶,对中国人也是。正如,手工品,之于女人的意义。
期待下周,50部、50个简出品的电影。
第三次看《公民凯恩》,越来越了解威尔斯。看完YouTube上关于他的访谈,不得不感叹人生就是一场滑稽剧,一个黑色笑话。威尔斯最不愿意谈的就是这部电影,他可以谈的太多,他是莎士比亚迷,戏剧导演,电台工作者,政治爱好者;除了导演,他还不小心娶了当时世上最美的女人海华丝,而这名女人不过也是他情色生涯中的泡沫而已,他也成为某总统最强烈的幕后支持者。而关于他的电影,学校图书馆里的书,起码有10多本。连他和新闻大亨赫斯特的交手,也有寂寞而八卦的人写出一本美国1940年代的新闻史。人生标签哇,都是别人贴给你的。天才威尔斯出名太早,发胖、变臭太快。关于他的一切,好看又花哨。
我所在的密苏里是美国农业大省,这里不产摇滚乐,不产电影,产出最多的是大豆,松鼠,橡树,新闻。在这个传说荒凉、寂静的中西部内陆,西进运动第一站,天高地远,世代为农,没有香水,没有时装产业,没有LV,缺乏人气,草根,简朴,崇尚自力更生。在这种地方,开车出去,到处都是大树、草坪、池塘、阳光、虫鸣。这样的秋日,还跳动着不一样的东西。譬如向日葵,在荒芜的高速路上茂密、娇小如中国菊花。每每在车窗眺望向日葵,我都不仅想起它们的法国亲戚们,在南部阿尔,向日葵多么茁壮,高大。而米国向日葵,竟如后花园植物,缺乏野性和激情。但它们寂寞疯长,每次经过沃尔玛,车快速开过去,延绵数米金黄。飞驰过后,又是荒芜的高速路。这种节奏,还是让人念着中途的美好来。
在lokota咖啡馆,跟公民简女性电影节founder 宝拉聊天。宝拉是当地人,一家广告公司老板,40多岁。负责这个4岁的电影节大概有3年。谈完后,我们一起步行到密苏里剧院看开幕式场地。这是1928年的老建筑,剧院重新改造后,红色、金黄色为基调,宛如一个豪华的小欧洲宫殿。1500个座位,分上下两层,放映室后有两扇淡黄的窄门。宝拉指着门说,“stellar,你看,50年代时,黑人们就只能在门后面听歌剧。” 我开玩笑说,“那是美国的故事。” 几个美国人听笑了,是的,这绝对是美国人的故事。 我告诉他们,在中国古代官宦人家,女人靠右门进,男人照左边进门,家里来了大官,开大门,从正门进。有时,家里正门前,还要铺地毯或者木板,过桥呢。这个是中国的故事,也是关于女人的故事。
直到2010年,奥斯卡历史上才有首位女人凯瑟琳 毕格罗拿到最佳导演奖。此前,仅有三位进入提名,她们分别是:《七美人》(1977年) 丽娜 温特缪勒 (Lina Wertmuller)、《钢琴课》(1994年)简 坎皮恩(Jane Campion)及《迷失东京》(2004年)索非亚 科波拉(Sofia Coppola)。2008年,当地女子大学,斯蒂芬女子学院电影系老师凯瑞正是基于同一原因,和自己同事Polina Malikin一起创办了“公民简女性电影节。”
那年,全美250多部最重要的电影制作中,女性占据导演一席之地的比例为7%。其他电影,女性雇员的比例仅仅为21%。“当一个女人成为母亲后,你怎么能够40多小时都在片场。你花一周14-16小时在片场,只能做一些纪录片。”2008年,凯瑞也成为母亲,感同深受,母亲的角色,让电影制作成为女人的弱项。此外,电影是门生意,如果你不懂生意是什么,也无法成为导演。在斯蒂芬女子学院,凯瑞和同事们现在越来越倾向教女学生先拍片,先做纪录片。
公民凯恩,是一个虚拟的新闻大亨,真实原型是大亨赫斯特,一个内向的新闻王朝主人。关于他的故事太多,自以为可以影响希特勒、墨索里尼,买进天下艺术品却不拆箱,不遗余力的痴情的人,政治保守主义者。而公民简呢,一个虚拟的女人,女导演,是向简 坎平恩致敬,还是 简 奥斯汀致敬,还是向 简 爱致敬。我无从得知,我知道的只是幕后女人的故事。
凯瑞是米国人,从小长在波兰。密苏里大学毕业后,去了伦敦学电影。在欧洲,她教一些难民英语,同时在一家南斯拉夫人开的咖啡店工作。正是在那里,她接触了很多东欧艺术家,也自己拍摄一些纪录片。从欧洲回到美国,她开始在大学教课。她选择了美国第二古老的斯蒂芬女子学院,这个学院有全美唯一专门教授女子的电影系。
2007年,她在学院内放映一些女性纪录片和短片,慢慢有了办电影节的想法。当年,全世界共有37个女性电影节。2008年,她和同事正好也得到了洛杉矶朋克女领袖、X乐队女主唱、作家exene cervenka的支持。女音乐家介绍了纽约的女导演给她们,自此,活也就多起来了。我对美国的摇滚乐完全不熟悉,宝拉跟我介绍 exene如何牛逼,我还是不知其要领。周末在家做功课,在youtube上看到1970年代,女朋克跟她前夫的joe do的录像,真是自由、浪漫、天真。这位女朋客领袖,当年肥美叛逆,《与狼共舞》的小说就是献给她的。 现在离异2次,有1子的女艺人年老松散, 自弹自唱blues风格的“something I forgot”。秋日下午,听着,我倒觉得有点凄凉。不管如何,她是有才华的女艺人、女作家、女诗人。后面三年,经常有艾美奖的女导演和制片人来这个节日。她也帮了不少忙。去年,《冬天里的骨头》正是在密苏里拍摄的,女制片人来了这里做演讲。“密苏里不是孤岛,女人也不是孤岛”,在某处,我看到女诗人如是说。
凯瑞是电影系老大。我还没有正式交谈,只打过招呼的人,约着节后见面。在咖啡馆和宝拉聊天,谈起为什么做这个节日。为什么她们要在这个很小很小的电影节上卖一些手工品?她说,她们都是喜欢电影,又都是女人,这些当地人做的手工品,唤起了小而美好的情感。虽然不值什么钱,为什么不做呢? 就像我们刚坐下来,她拒绝喝咖啡。但是,宝拉告诉我,她喜欢咖啡的味道。咖啡之于美国人,就是早晨起床第一时间闻到的芳香。母亲在厨房烧浓浓的咖啡,爸爸在桌前看报纸,兄弟姐妹乱成一团。咖啡是一种情感记忆,家庭文化了。我告诉她,茶,对中国人也是。正如,手工品,之于女人的意义。
期待下周,50部、50个简出品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