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洹(1)
当一个人迷茫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当一个国家旧有的发展模式遇到瓶颈,他们往往会到历史与未来中去寻找新的可能性。
张洹这次在外滩美术馆的个展《问孔子》无疑就是他提供的一个可能性:问孔子去,到他的典籍中找到智慧。
我是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每次,我通过美术馆在展览前组织的培训来建立对艺术家有个初步的认识。张洹是河南安阳人,出生于1965年。家贫,据说20岁之前没吃过鱼和肉,25岁才刚刚喝过牛奶。也许正因如此,他在北京东村时才有魄力和耐性作出如《12平米》,《65kg》这样,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拷问,又无比折磨创作者和观看者身心得作品。
与许多艺术家一样,河南大学毕业后,他选择了北漂,随后为了去纽约变卖家产。敢闯敢做的个性很快让张洹在纽约,这个全世界当代艺术作品的集散地有了一席之地。因为走在路上被人施舍了块面包,张洹请来生活在纽约不同族裔的人,裸体站在三层脚手架上向同样赤身裸体的他投掷面包,这幅名叫《我的美国》的作品可以说是他初到美国时生活状况的写照。
张洹艺术作品的表达方式直接而犀利。911事件后,他买来许多生牛肉,做成如衣服状穿在自己身上。他认为外强中干的形象恰似彼时的美国。
张洹在上海有个占地达50亩的工作室,其实更恰当的说法是艺术工厂。因为里面分有雕塑车间,香灰画车间等等,甚至还有工会。关于工作室,巫鸿先生曾著有《张洹工作室 ; 艺术与劳动》。
这次他在ram的展览由日本森美术馆策展人南条史生策展,共7件展品。一楼大厅是一张印有孔子肖像的牛皮,未经严格处理的牛皮散发着腥臭味,张洹为了掩盖这一异味,又花了几万元购置香水,喷洒在上面。结果大厅内既香又臭。我觉得,如果找把太师椅放在牛皮之下,那像极了土匪的老巢。
二楼是孔子的泥塑像,像前是个蓄水池,水深仅十厘米。装水池是因为孔子胸部左侧会随着观众走进而起伏(注意,不是心脏)。揣测下作者的创作意图,也许探讨的是外界与孔子的关系。不过,这尊半身雕塑本身也足够震撼力。
三楼是他的三幅香灰画。艺术圈中有专利的不多,张洹的香灰画就算其中一件。他从江浙的各个庙宇中回收香灰,燃尽的靠工人按颜色分捡,未燃尽的丢入焚烧炉继续燃烧。最后按照颜色不同作画。展厅内的三幅画是一个系列,左侧是《最后的晚餐》的变形版,右侧是《三千弟子问学孔子》,展厅尽头的画描绘茫茫原野的景象。西方的宗教领袖,东方的文化领袖,比较,撞击,张洹的表达总是这么直白,不加掩饰。
四楼到六楼是一个铁笼,笼中有棵树和一个老头--孔子。本来还准备在笼内饲养两百只猴子,馆内的笼子与馆外的笼子做成连通器状,将整个美术馆装于一个笼子中。但因为美术馆是历史建筑,不可贸然改动外立面,计划告吹。后来虽然数量一减再减,但终因排污、手续等原因,只在开幕当天借来六只猴子。孔子老二是个机器人,有人走近是会起身,也会手舞足蹈作醉酒状,听策展人说这是他发泄对现世的不满。
因为美术馆内空间有限,更大的作品必须放在室外。张洹在原英国领事馆和新天安堂之间的教堂广场上,临时砌了间水泥房,把一整块东南亚古木和无数蚂蚁白蚁放置其中,再调至合适的温度。湿度、亮度。模拟出了一个白蚁的生存环境。观众可以拿着手电筒进入水泥房,近距离接触白蚁是如何啃噬树木的。这说的是生命的新陈代谢,还是生存与毁灭,我也不知道,当代艺术本来就是没有确定解的事情。但是,白蚁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观众不可在房间内待较长时间。
待续
十月六号将与张洹见面
张洹这次在外滩美术馆的个展《问孔子》无疑就是他提供的一个可能性:问孔子去,到他的典籍中找到智慧。
我是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每次,我通过美术馆在展览前组织的培训来建立对艺术家有个初步的认识。张洹是河南安阳人,出生于1965年。家贫,据说20岁之前没吃过鱼和肉,25岁才刚刚喝过牛奶。也许正因如此,他在北京东村时才有魄力和耐性作出如《12平米》,《65kg》这样,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拷问,又无比折磨创作者和观看者身心得作品。
与许多艺术家一样,河南大学毕业后,他选择了北漂,随后为了去纽约变卖家产。敢闯敢做的个性很快让张洹在纽约,这个全世界当代艺术作品的集散地有了一席之地。因为走在路上被人施舍了块面包,张洹请来生活在纽约不同族裔的人,裸体站在三层脚手架上向同样赤身裸体的他投掷面包,这幅名叫《我的美国》的作品可以说是他初到美国时生活状况的写照。
张洹艺术作品的表达方式直接而犀利。911事件后,他买来许多生牛肉,做成如衣服状穿在自己身上。他认为外强中干的形象恰似彼时的美国。
张洹在上海有个占地达50亩的工作室,其实更恰当的说法是艺术工厂。因为里面分有雕塑车间,香灰画车间等等,甚至还有工会。关于工作室,巫鸿先生曾著有《张洹工作室 ; 艺术与劳动》。
这次他在ram的展览由日本森美术馆策展人南条史生策展,共7件展品。一楼大厅是一张印有孔子肖像的牛皮,未经严格处理的牛皮散发着腥臭味,张洹为了掩盖这一异味,又花了几万元购置香水,喷洒在上面。结果大厅内既香又臭。我觉得,如果找把太师椅放在牛皮之下,那像极了土匪的老巢。
二楼是孔子的泥塑像,像前是个蓄水池,水深仅十厘米。装水池是因为孔子胸部左侧会随着观众走进而起伏(注意,不是心脏)。揣测下作者的创作意图,也许探讨的是外界与孔子的关系。不过,这尊半身雕塑本身也足够震撼力。
三楼是他的三幅香灰画。艺术圈中有专利的不多,张洹的香灰画就算其中一件。他从江浙的各个庙宇中回收香灰,燃尽的靠工人按颜色分捡,未燃尽的丢入焚烧炉继续燃烧。最后按照颜色不同作画。展厅内的三幅画是一个系列,左侧是《最后的晚餐》的变形版,右侧是《三千弟子问学孔子》,展厅尽头的画描绘茫茫原野的景象。西方的宗教领袖,东方的文化领袖,比较,撞击,张洹的表达总是这么直白,不加掩饰。
四楼到六楼是一个铁笼,笼中有棵树和一个老头--孔子。本来还准备在笼内饲养两百只猴子,馆内的笼子与馆外的笼子做成连通器状,将整个美术馆装于一个笼子中。但因为美术馆是历史建筑,不可贸然改动外立面,计划告吹。后来虽然数量一减再减,但终因排污、手续等原因,只在开幕当天借来六只猴子。孔子老二是个机器人,有人走近是会起身,也会手舞足蹈作醉酒状,听策展人说这是他发泄对现世的不满。
因为美术馆内空间有限,更大的作品必须放在室外。张洹在原英国领事馆和新天安堂之间的教堂广场上,临时砌了间水泥房,把一整块东南亚古木和无数蚂蚁白蚁放置其中,再调至合适的温度。湿度、亮度。模拟出了一个白蚁的生存环境。观众可以拿着手电筒进入水泥房,近距离接触白蚁是如何啃噬树木的。这说的是生命的新陈代谢,还是生存与毁灭,我也不知道,当代艺术本来就是没有确定解的事情。但是,白蚁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观众不可在房间内待较长时间。
待续
十月六号将与张洹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