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文章:在梦溪醒来
被定为“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又热起来的古琴,在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人将俄狄浦斯的古竖琴从神话中取出来时,就已经是中国文人“以琴载道”的道器了。两千多年来,这件被严重符号化的乐器一直要求的是琴人达到琴技和琴道的完美结合。这苛刻的传统在维持文化尊严的同时,面临的也是后继人稀的辛酸。
对于2009年由文化部命名为“古琴艺术•梅庵琴派”国家级传承人刘善教而言,他传承的不仅是中国的古琴文化,更是父亲刘景韶一生未竟的音乐事业。作为梅庵派古琴大家,刘景韶在现代古琴文化史上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梅庵派古琴艺术起源于山东,将民间音乐和自然情怀融入古琴,师从徐立荪(梅庵派古琴演奏家)学习古琴。1956年,刘景韶应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贺绿汀之邀专职教授古琴20年,成为新中国进入音乐学院的四大古琴家之一。晚年回到镇江并于1986年创立梦溪琴社。但刘善教并不是从小就跟着父亲学古琴,但受父亲熏陶亦爱古琴。跟那个动荡的年代一样,刘善教后先是下乡后辗转至上海,才开始跟已经在上海音乐学院执教的父亲系统学习古琴,他是个勤奋的学生古琴弹奏进步很快,边学琴边等到恢复高考,后来考上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教授数学、英语。到那个时候为止,他还只是跟古琴开始结缘。父亲创立梦溪琴社的十年后,1996年刘善教接任亲社社长,并于1998年主持出版《梦溪琴刊》(目前会员约为四五十人),他沿着父亲的足迹,真正开始了他的古琴艺术探索和传播之路。
刘善教先生的采访也在梦溪琴社(即刘景韶故居,被列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开始。这是一个种满梅花、遍地绿意的民国院子,阳光暖暖的照进来、小猫四处撒欢,院子里又慢又安静,一个喝茶、倾谈、抚琴的好时光。先生说:“中国音乐是通过古琴传承的,它记录了中国半部音乐史。学会弹古琴不难,但难在意境,像《广陵散》戈矛杀伐的气氛、《梅花三弄》的变奏、《平沙落雁》的回翔瞻顾,若没有深厚的修为、品性,根本无从弹起。古琴要传递的是人在天地间的浑然真气和情怀。很多人一旦喜欢古琴,就会是一辈子,它会成为一生的精神伴侣。”随后他取来珍藏的古琴九霄环佩(曾被辽国衡阳王收藏,后辗转至曾国藩手中,将其赠与一名迁至扬州做监盐御史的门客,此后便一直在扬州流传,现为先生所藏)弹起了《梅花三弄》,先生的手指在琴弦上抚动,似乎推开一切的寒冷,生命的欢欣就这么流淌了出来。就这么听着:历来有多少人,他们在静谧斋室、皓月清风下,与琴相伴如知己对饮、或心定神闲,或慨然泪下。那是一种超越时空的美。
而当下的状态,正是先生所追寻的:一种接近古代私塾式的教育,一个院子,一位先生带几个学生,把自己的琴艺、做人的道理,悉心传授给他们。正是先生在古琴教育领域的坚守,近年来先生在组织梦溪琴社为宣传、弘扬镇江名城文化的探索之路上渐行渐远。梦溪琴社曾在艺术世界举办星期天免费音乐会——古琴专场演出,并在接待外交使节、中日友好年、古诗朗诵等活动中参见演出。先生培养过的学生曾获全国古琴比赛一、二、三等奖,并有三人先后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和天津音乐学院。先生说,五十年代全国大概只有一两百人会弹古琴,现在全国弹古琴的人大约有两万左右。先生强调:“古琴是一门高雅艺术,受众面小。古琴区别于其他民族乐器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即使是当代琴人,在演奏或创作中,如果无视古琴艺术的文学性以及中国传统哲学审美,无视琴曲所蕴涵的意境,纵然技术娴熟也无法将琴曲的内在韵味表现出来。所以对新一代琴人的培养,不能忽略中国传统文、史、哲的教育。若能在镇江一些高校的中文专业开设古琴选修课,会是一个好的开始。”
然而,在古琴流传的漫长岁月中,琴和琴人始终是寂寞的。伯牙和子期的默契,已成为流传久远的神话。知音在侧,觞弦共乐自古就是难觅的人生际遇,精神上超拔清越之人,更是越来越深地把自己隐藏于孤独中。先生时常有演出和往返于各地的交流,但更多的时间还在喜欢在梦溪琴社抚琴、打谱、修制、鉴琴,正是这些诗性又寂寥的坚守,在春寒料峭的3月镇江,告慰着正在时光中湮灭的灵魂。
链接:刘善教:1949年生,镇江人,镇江梦溪琴社社长,涉足古琴演奏、教学、研究、修制及鉴赏等领域。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古琴学会副会长、全国民族乐器演奏艺术水平考级委员会古琴专家委员会会员、全国古琴比赛评委、江苏科技大学兼职教授。担任主要研究的“JK仿唐古琴”1994年获首届中国金榜技术与产品博览会金奖。1995年应邀至香港参加《南北琴家汇香江琴稳演奏会》。1998年入典《中国音乐家词典》。2009年由文化部命名为“古琴艺术•梅庵琴派”国家级传承人。
对于2009年由文化部命名为“古琴艺术•梅庵琴派”国家级传承人刘善教而言,他传承的不仅是中国的古琴文化,更是父亲刘景韶一生未竟的音乐事业。作为梅庵派古琴大家,刘景韶在现代古琴文化史上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梅庵派古琴艺术起源于山东,将民间音乐和自然情怀融入古琴,师从徐立荪(梅庵派古琴演奏家)学习古琴。1956年,刘景韶应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贺绿汀之邀专职教授古琴20年,成为新中国进入音乐学院的四大古琴家之一。晚年回到镇江并于1986年创立梦溪琴社。但刘善教并不是从小就跟着父亲学古琴,但受父亲熏陶亦爱古琴。跟那个动荡的年代一样,刘善教后先是下乡后辗转至上海,才开始跟已经在上海音乐学院执教的父亲系统学习古琴,他是个勤奋的学生古琴弹奏进步很快,边学琴边等到恢复高考,后来考上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教授数学、英语。到那个时候为止,他还只是跟古琴开始结缘。父亲创立梦溪琴社的十年后,1996年刘善教接任亲社社长,并于1998年主持出版《梦溪琴刊》(目前会员约为四五十人),他沿着父亲的足迹,真正开始了他的古琴艺术探索和传播之路。
刘善教先生的采访也在梦溪琴社(即刘景韶故居,被列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开始。这是一个种满梅花、遍地绿意的民国院子,阳光暖暖的照进来、小猫四处撒欢,院子里又慢又安静,一个喝茶、倾谈、抚琴的好时光。先生说:“中国音乐是通过古琴传承的,它记录了中国半部音乐史。学会弹古琴不难,但难在意境,像《广陵散》戈矛杀伐的气氛、《梅花三弄》的变奏、《平沙落雁》的回翔瞻顾,若没有深厚的修为、品性,根本无从弹起。古琴要传递的是人在天地间的浑然真气和情怀。很多人一旦喜欢古琴,就会是一辈子,它会成为一生的精神伴侣。”随后他取来珍藏的古琴九霄环佩(曾被辽国衡阳王收藏,后辗转至曾国藩手中,将其赠与一名迁至扬州做监盐御史的门客,此后便一直在扬州流传,现为先生所藏)弹起了《梅花三弄》,先生的手指在琴弦上抚动,似乎推开一切的寒冷,生命的欢欣就这么流淌了出来。就这么听着:历来有多少人,他们在静谧斋室、皓月清风下,与琴相伴如知己对饮、或心定神闲,或慨然泪下。那是一种超越时空的美。
而当下的状态,正是先生所追寻的:一种接近古代私塾式的教育,一个院子,一位先生带几个学生,把自己的琴艺、做人的道理,悉心传授给他们。正是先生在古琴教育领域的坚守,近年来先生在组织梦溪琴社为宣传、弘扬镇江名城文化的探索之路上渐行渐远。梦溪琴社曾在艺术世界举办星期天免费音乐会——古琴专场演出,并在接待外交使节、中日友好年、古诗朗诵等活动中参见演出。先生培养过的学生曾获全国古琴比赛一、二、三等奖,并有三人先后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和天津音乐学院。先生说,五十年代全国大概只有一两百人会弹古琴,现在全国弹古琴的人大约有两万左右。先生强调:“古琴是一门高雅艺术,受众面小。古琴区别于其他民族乐器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即使是当代琴人,在演奏或创作中,如果无视古琴艺术的文学性以及中国传统哲学审美,无视琴曲所蕴涵的意境,纵然技术娴熟也无法将琴曲的内在韵味表现出来。所以对新一代琴人的培养,不能忽略中国传统文、史、哲的教育。若能在镇江一些高校的中文专业开设古琴选修课,会是一个好的开始。”
然而,在古琴流传的漫长岁月中,琴和琴人始终是寂寞的。伯牙和子期的默契,已成为流传久远的神话。知音在侧,觞弦共乐自古就是难觅的人生际遇,精神上超拔清越之人,更是越来越深地把自己隐藏于孤独中。先生时常有演出和往返于各地的交流,但更多的时间还在喜欢在梦溪琴社抚琴、打谱、修制、鉴琴,正是这些诗性又寂寥的坚守,在春寒料峭的3月镇江,告慰着正在时光中湮灭的灵魂。
链接:刘善教:1949年生,镇江人,镇江梦溪琴社社长,涉足古琴演奏、教学、研究、修制及鉴赏等领域。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古琴学会副会长、全国民族乐器演奏艺术水平考级委员会古琴专家委员会会员、全国古琴比赛评委、江苏科技大学兼职教授。担任主要研究的“JK仿唐古琴”1994年获首届中国金榜技术与产品博览会金奖。1995年应邀至香港参加《南北琴家汇香江琴稳演奏会》。1998年入典《中国音乐家词典》。2009年由文化部命名为“古琴艺术•梅庵琴派”国家级传承人。